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苍茫西藏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子文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人认为西藏神秘、神奇,但高原呈现给人们的不仅是独有的风景,更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别样的价值观和奇迷的宗教信仰。一切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那里却是那么自然。本书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充满活力的西藏。

这是一个众神与凡人共同生存的世界,生命的短暂与永恒,在此间达到了一种美妙的和谐。

内容推荐

在西藏,每当我乘车经过一个山口,汽车顺盘山公路而下,放眼望去,远处褐色的大地扑拥而来。此时,我飘然若仙,似乎与茫茫的高原融为一体,瘦弱的身躯变得强壮如山,我短暂的生命亦在此时和雪山一样获得永生。

在西藏,魅力的蓝天白云让人如痴如醉,湖水清澈,近似透明。在日出日落之间,招摇的五色经幡引导我向前。  在西藏,涉足湍急的河流,便从现在回到悠久的年代。走在桃花盛开的山谷,看羊群踩着尘烟翻过山脊,我和苍茫大地一起吟唱悠扬的古歌。

在西藏,辉煌的太阳无时无处不在,每时每刻,既是现在,也是过去,我在窗前明媚的阳光中,抚摸十分清晰的未来。

目录

三版序

二版序

一版序

第一部 三岩揭秘

 第一章 冒雨进三岩

 第二章 三岩现在还有四十七个帕族

 第三章 博学的跌尔帕族首领阿达谈起历史到那哥帕族仁巴家做客

 第四章 喋血冤家年年有,偷盗抢劫是三岩男子汉的美德,决斗颇有骑士风度

 第五章 在三岩的几则日记

 第六章 三岩妇女的命运如何,看她生不生儿子,或者为家庭主妇,或者永为奴婢

 第七章 打开三岩人的心灵之门

 第八章 世代冤家今日了,夏牙帕族女儿嫁给了马洛帕族的儿子

 第九章 原始的物物交换,虽有了铁器,但还习惯用木犁木锄,出山时,看见公路修进三岩去

第二部 在藏东深山幽谷之间

 第一章 扎巴江措一声轻叹,于是有了察雅这个地方

 第二章 去瓦寨路上,在格萨尔王当年掷死巨鹰的地力

 第三章 认识了一位当过喇嘛的看林人

 第四章 比如村的村民多数是唐卡画师

 第五章 深山幽谷嘎玛寺

第三部 极目藏北草原

 第一章 比如部落最后的头人

 第二章 骷髅头砌墙的达木天葬台

 第三章 在纳木湖的几次经历

第四部 遥远的阿里

 第一章 车过茫茫无人区

 第二章 戈壁滩上的狮泉河镇

 第三章 在达穷拉山当了三天牧民

 第四章 穿过扎达峡谷

 第五章 探访千年历史的托林寺

 第六章 荒漠土林中的古格王国遗址

 第七章 神山圣湖:一片净土的魅力

 第八章 边城普兰

 第九章 科嘉,阿里的江南

第五部 生活在雅鲁藏布江边

 第一章 船工和渔民

 第二章 西藏高原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

 第三章 藏族的发祥地和藏王墓

 第四章 屠夫和民间戏子

第六部 喜马拉雅山地掠影

 第一章 樟木三日

 第二章 去日喀则路上

 第三章 在扎什伦布寺瞻仰十世班禅大师的法体

 第四章 萨迦古寺采风

 第五章 峡谷中的亚东

 第六章 江孜英雄城堡下

 第七章 南伊珞巴族大女巫的杀鸡看肝占卜仪式

第七部 圣地拉萨

 第一章 难忘八廓街

 第二章 布达拉宫的过去与今天

 第三章 拉萨四周的古迹:帕拉罗布和万佛崖,色拉寺里的宝贝黑石头,

   身上哪儿不舒服,压一下就会好

 第四章 吞米·桑布扎创造藏文字的圣地帕崩卡;

   站在高僧修行密地察耶巴的山口,可以远眺拉萨河

后记

试读章节

许多年以后,当我翻看当年进三岩时写下的一些笔记,那时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我在本子里记下了这么一段话:如果说人类社会呈梯形状发展,那么,西藏则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留存下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是我们这个星球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从现代电子信息的文明程度到数千年前的自然生存的“原生状态”,都可以在西藏现实地观察到。

昌都是西藏东部重镇。我到昌都时,听过这样一个说法:西藏最彪悍的人是康巴,而康巴人中最彪悍的则是三岩人。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藏区,通常被称为“康区”,东部藏人因而被称为“康巴”。在拉萨时我就常见到康巴人,他们身材高大魁梧,宽袍大袖,头缠红穗或黑穗,外表格外英武。我听过这样一个传说,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队东征,用短短四年时间,就征服了叙利亚、埃及和整个波斯。公元前326年,他又挥鞭直指印度,铁骑越过了印度河,大败波罗斯携带着群象的军队。数次征战,马其顿的军队抵达印度最富饶的恒河地区,这时,热带的潮湿闷热、毒蛇蚊虫,使远离家乡的马其顿战士吃尽苦头。怨声载道的士兵拒绝东进,此时亚历山大的斗志亦锐减。当初,他征服了埃及,欲往西去,却是漫无边际的沙漠,往南,又是浩瀚的大海;东征印度,一路所向披靡,却见喜马拉雅山脉高耸云端,横在他这位不可一世的国王面前。伟大的亚历山大竟以为足迹已达全世界,征服了人类居住的所有地区,他寂寞地抚鞭叹道:世界怎么就如此之小呢?马其顿大军西撤时,在印度的北部山区留下了一支纯种的雅利安人。这支雅利安人后来分为三部分,大部分留在了恒河平原,其中一部分北上,在克什米尔定居,现在那里米纳罗部落的人,还保留着马其顿人古老的生活习俗;还有一部分雅利安人随着季节,沿喜马拉雅山远徙,在西藏东部的横断山区定居下来,渐渐演变成现在的康巴人。据说,二战时期,以亚历山大再世自居的希特勒,野心勃勃想征服全世界,但德国人口毕竟有限。这个战争狂人竟想出绝招,派遣党卫军专程到喜马拉雅山区,寻找纯种的雅利安人后裔,准备从克什米尔山区的米纳罗人和西藏康区的藏人中选择部分英俊魁梧的男子,带到德国,与金发碧眼的雅利安女子交配,培养最优秀的雅利安人种,以满足法西斯德国统治全世界的需要。

昌都是康巴人生活区域的中心,我到昌都采访,才知道还有三岩这个地方。刚到贡觉县那个晚上,县委书记寸心灵到我住的县招待所来,他说,你想去个现在生活状况最贫困的地方,在贡觉县就数三岩最贫困。寸心灵带来一些材料让我随便翻翻。

深夜,招待所停了电,我就着烛光翻看他带来的一沓材料,其中一张已经发黄的纸吸引了我,上面写道:

1960年9月三岩宗与贡觉合并为贡觉县,三岩划为罗麦、雄松、木协三个区,有41个自然村,3个牛场,大小寺庙26个,2068个喇嘛,全部人口11288人。三岩是封闭性的特殊地区,东与四川康藏地区隔金沙江相望,西面连绵的高山峻岭与贡觉相隔,这里的社会尚带有原始性的父系血缘家庭集团遗迹,藏话叫“帕族”。

《贡觉县关于三岩情况调查的汇报1960.11》

当夜我去县里找人,在县档案室翻遍了贡觉县保存的历史材料,有关三岩历史的情况片纸未得。

去三岩,去解开那里的“帕族”之谜!

那天晚上,我很激动,就像美国记者发现了秘鲁腹地的印加城堡,昏昏然中,一群手执火把的人把我劫持而去,他们脸上涂着油烟,头上插着长羽。在一个云雾缭绕的山冈,我看见了穿着皮衣的蓝鸟,看见了海地圣多明哥那个令人尊敬的酋长,他们发出无法形容的怪笑,我伸开双手,身后是一株巨大的榕树,一堆大火炎热烤人,我说:蓝鸟,我不能跟你到密林中去,不能。  太阳从窗外透进一道晨光,天亮了。

吃过早饭,我们忙着打点行装,有鸭绒睡袋、录音机、照相机、压缩干粮、午餐肉罐头、手电筒,还有稿纸。离开县委大院,11点40分,这时发生了地震,一阵巨大的冲击力从脚下颤动着滚过,电杆和房屋都在摇晃,人们尖叫着从各个房间里跑出,一个女人大声叫喊她的儿子,向后院跑去。那一天,县里有三分之一的房屋裂了缝。待大自然的威力平息,我们向三岩进发。

在百万分之一的西藏地图上,由贡觉县向东南,有一个叫拉妥的地方。拉妥在贡觉很有名,这倒不是拉妥是个什么有名的村落或寺庙,实际上拉妥是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拉妥有名是因为这里是贡觉与三岩的分界之处。

我们在拉妥搭乘了一辆不带车厢的拖拉机,几个人挤在拖拉机驾驶室,在简便的公路上行驶了十来公里。从拖拉机上下来,几个人脑袋上或多或少都有几个被撞出的包。我常年在西藏做记者,东奔西走,大小汽车都坐过,也坐过马车。但唯独到三岩那次乘坐拖拉机,颠簸在坑坑洼洼土道上的滋味永生难忘。

和我们一块儿进三岩的是县组织部长索朗贡布,他做我们的翻译。索朗贡布腰间扎了一皮带,挂着包了红绸的五九式手枪,皮带上有一圈亮晶晶的子弹。从拉妥到三岩最近的木协乡,要穿越森林茂密的扎钦峡谷,峡谷间还在修一条简便公路,仅通了十来公里。索朗贡布带我们在拉妥路口一顶牛毛帐篷里喝酥油茶,而后,他走出帐篷,很神气地一挥手,拦下了一辆从县里来拉妥的拖拉机。看来这一带人都认识他,恭敬地和索朗贡布打招呼。索朗贡布不由分辩地让拖拉机手卸下拖拉机后面的车厢,送我们几个进山。他得意地对我说:“这下我们要少走十来公里哩。”

简易公路到头了,面前一条马道蜿蜒伸进峡谷。公路边有一顶帐篷,里面住着一户牧民,不远的草地上有十几头牦牛,还有几匹马。看来这户牧民生活清贫,因为他们待客用的是清茶。帐篷里烟熏得人睁不开眼,索朗贡布自在地盘腿坐在地上,他和看来是夫妇的一男一女两个牧民说着话。

我固执地要往前赶路,同行的电台记者张云华、《西藏日报》记者刘立强只好和我一起赶路,而索朗贡布说:“你们先走吧,回头我找几匹马追上来,我们得骑马走。”

天气晴朗,如果真是二十多公里,又何必待在半路,我想我们是可以走到的。拄着桦木棍,走在青草柔软的山道,两侧是密密的山林,微风吹过,不时有野雉啼鸣。

过了很多年,在北京和同事谈起1985年我的三岩之行,所经所历仍然清晰在目。

本来我可以死两次的,或许是命运之使然,三岩不是我的归宿。

峡谷不宽,山脚下的树木多是桦树,山中间至山顶则是松树和杉树。走得精疲力竭时,天色已晚。峡谷中风声大起,在林间呼啸,接着乌云漫卷而来。我们三人拄着棍子深一脚浅一脚向前,我说:“有户人家就好了。”俩人不吭气,只是艰难地向前走。我调侃说:“不行的话,最多咱们找个树洞待一晚上,也许木协就快到了。”刘立强说:“也许钻到熊洞里去了。”张云华看了看表:“转过前面山嘴或许就是木协。”

山风凉了起来,接着感觉到了稀疏的雨滴。山林已是黑影幢幢。说实话,下雨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山林间的豹子或狗熊。

P1-4

序言

前几日,在京与几个朋友小酌,席间有简宁。我在西藏生活时,曾结识一些内地来藏短暂逗留的诗人、作家和文学编辑,其中多次听到简宁的大名。与简宁第一次见面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一次我途经成都,记不得是在魏志远处还是在冉云飞处,认识了简宁,由西藏军旅诗人蔡椿芳(于斯)介绍。

这次在京与简宁相见是诗人石一龙介绍。简宁还是老样子,善评论,喝酒勇气不减当年。

他说,在网上看到我的一些有关西藏的作品,尤其是《苍茫西藏》还有可读性,问我是否可以再版,我欣然答应。

说来惭愧,离开西藏,回到北京工作以后,我很少接触文学作品,也很少动笔写作,多与公文打交道,现在为自己的书再写个序,下笔也是苍白无力,生涩浅薄。

而且与以前西藏的朋友们来往也少了许多。前不久的一个周末,马原约我去海南小聚,但是一要请假,二来时间匆忙,未能应允。后来得知许多以前在西藏相处的朋友,纷纷赴马原之约,期间从海口打来电话,听到那些久违的声音,心中不免黯然。我们都曾共有一个生活的环境,共有一个属于我们那个时期的“西藏”。

都说人的命运可由自己把握,但芸芸众生,真正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又有几人?我热爱西藏,习惯了那里的高海拔环境,习惯了那里现实与神话共存的生活气息和氛围。但我最终还是离开了那里,回到令人几乎窒息的、让人时时烦躁不安的、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中。我时常在深夜醒来,在黑夜中睁开我惺忪的眼睛,怅然所失。难道这就是宿命?我想,如果命运允许,如果我有一些胆气,我真想抛开一切,再次回到西藏,哪怕工作、生活到最后,最终融化在西藏苍茫的高原之中。

我在西藏当过多年记者,写过一些有关西藏的文字,有小说、有评论、有散文。当然,职业的原因,写得最多的还是新闻和纪实类作品。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遥远的阿里,阿里在西藏西部,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回到拉萨,我在写到阿里的文章里用了宋代词人俞国宝的两句诗,记不得是在哪里看到的,但却用心记住了。“归来不负西游眼,曾识人间未见花。”那是一种心情愉悦的写照,和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当时我不知道这首诗的后两句,翻看了我书架上的《宋词三百首》、《宋诗选》,问了许多人,还咨询了一些对古典文学有研究的人,都没能找到。以至于后来一段时间里,找另外两句诗成了我的心病。每当我进书店,都要去翻全宋词、全宋诗。后来,偶然一次上网检索资料时,在中华古诗文网上看到俞国宝两首写“山茶花”的诗。下面是这首四句诗:

玉洁冰寒是一家,

地偏对此惊山花,

归来不负西游眼,

曾识人间未见花。

大概就是因为到过西藏很多偏远而人迹罕至的地方,才对这首本是寻常的小诗有如此深刻的印象。离开西藏多年,我是有一点“曾识人间未见花”的自得,有一种别人未曾有过如此经历的满足。说实在的,在我所写的不多的文字中,我自己还是很看重《苍茫西藏》的。这部书的内容记录了我在西藏当记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了我对西藏浓厚的感情,给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西藏。

感谢简宁,此书再版能让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

2008年8月1日于北京宣武门57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