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十八载春秋转瞬一挥间(柳百新院士的人生轨迹)(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材料科学家柳百新的传略。从柳氏举家“沪漂”谋发展讲起,记录了柳百新不同寻常的求学成长经历:清华毕业后留校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开放后出国做访问学者,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热爱,攻克一个个科学难题,成为让人仰慕的大学者。
本书从多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科学家形象,分为求学成长篇、教学科研篇导师篇、服务篇、会议篇、邀请报告篇、奖励篇、论文篇,还有外一篇:科学与多元文化的融合。读者可通过阅读去深入了解一位学者不同凡响的人生。
作者简介
柳百新,男,1935年出生于上海市,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198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研究。长期在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及材料改性,计算材料科学,薄膜和核材料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工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500多篇,包括发表在Advances in Physics,Physics Report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Reports等期刊上的7篇综述性论文。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以及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目录
绪论 柳氏一门多才俊奋发好学勤创业
0.1 柳氏举家“沪漂”谋发展自强艰辛创业初有成
0.2 父母情深重教育欢乐和谐一家人
求学成长篇
第一章 开放式的小学教育初学英语用心读书
1.1 中西女中二附小三年级起学英语
1.2 协进女中附小高小三年第一名
1.3 天真无忧的小朋友隔不断的珍贵友情
第二章 德智体美全面成长的中学年华
2.1 沪上闻名的“圣芳济”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2.2 全程英语的课堂教学文法结构的严格分析
2.3 增强体质的体育课程活跃多样的球类比赛
2.4 勤学六年成绩骄人珍贵友谊地久天长
第三章 清华大学的岁月理工结合的教育
3.1 来到伟大首都北京走进清华大学殿堂
3.2 国家发展急需核科技人才服从分配转入工程物理系
3.3 六年制的教学大纲强化的数理化基础
3.4 加强自学的能力参考外语教科书
3.5 偏爱物质科学选择材料专业
3.6 实际动手搞生产毕业留校任助教
3.7 理工结合“工物人”报效祖国无止境
教学科研篇
第四章 初级助教开新课鄱阳湖畔种水稻
4.1 毕业留学任助教主讲固体物理学
4.2 劳动接受工农再教育鄱阳湖畔学习种水稻
第五章 不平凡年代的科研坚持求实科学作风
第六章 重返工程物理系选择交叉新方向
6.1 重返工程物理系“百废待兴”重起步
6.2 选择离子束改性新方向引进高能的离子加速器
第七章 访问知名学府加州理工学院创新成果与国际交流双丰收
7.1 初到古朴典雅的学院Marc A.Nicolet教授的研究组
7.2 一年努力工作有成效MRS-Fall Meeting做报告
7.3 勇于承担新课题实验论证新思想
7.4 戈登科学讨论会学术交流新方式
7.5 越洋赴法去与会大会报告新概念
第八章 按时回国再创业十年奋斗出成果
8.1 离子注入下金属氮(碳)化物的形成
8.2 离子束混合形成二元非晶态合金的经验模型
8.3 固体薄膜中的分形生长及特异相变
8.4 快中子反应堆结构材料的辐照肿胀
第九章 实验-理论结合紧拓展研究新课题
9.1 离子束混合形成二元非晶态合金的热力学模型
9.2 离子注人合成金属硅化物
9.3 金属多层膜中固态非晶化反应
第十章 多层次理论计算与模拟揭示金属玻璃形成本质
10.1 金属和合金系统中多体势的构建
10.2 金属玻璃彤成的原子尺度理论
10.3 金属多层膜中SSA反应的原子运动机制
导师篇
服务篇
会议篇
邀请报告篇
奖励篇
论文篇
外一篇
科学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学生说
栉风沐雨八十载——献给我的老师柳百新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的贺信
师恩伴我前行——记我的导师柳百新院士
日记里的柳先生
序言
获悉我弟弟百新院士人
生轨迹的新书即将出版,特
为百新写序言。
童年时,父母及兄、姐
、弟一起生活的画面徐徐展
开,如在眼前,我与百新当
是这世间相伴相知最长的手
足了。我们从小在上海的弄
堂里一起长大,少年时父母
选择最好的学校让我们接受
教育。兄弟二人和姐姐一起
在中西女中二附小上小学,
二人在圣芳济中学上中学,
中学时一起担任学生会副主
席。1955年我在清华大学
刚毕业,就迎来了百新考入
清华大学。百新因成绩特别
优秀,被挑选到新创办的工
程物理系学习。毕业时我们
均因表现优秀留校任教。改
革开放后于1978年、1981
年先后被选送到美国做访问
学者,后满怀赤子之心回国
,专注于教书育人和学科前
沿研究。我们在清华园已度
过了将近70个年头,1999
年和2001年先后当选为中
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
院士,在清华园里我们是唯
一的“兄弟院士”。
我们兄弟二人在漫漫学
术人生路上彼此相扶、相伴
、相佐。正因为手足情深,
我更懂得百新每一步前进路
上的不易,也更为他所获得
的成就而感到深深的骄傲。
本书从多方面为我们展示了
一位有血有肉的、丰富而立
体的学者形象。
百新先后培养了50多位
博士。他的创新研究成果及
发表的数百篇论文在国内外
材料领域学术界获得了高度
评价。他先后获国家自然科
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
多项重要奖励。他多次在国
际重要学术会议做主题报告
或特邀报告,在国际学术界
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为祖国
赢得了荣誉。百新热爱体育
活动,又有丰富多样的业余
爱好,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及
真知灼见,都值得大家品读

最重要的是:我的弟弟
百新,他身上具有很多可贵
的品质,几十年如一日地埋
头苦干、勤劳奋发、勇于创
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祝贺书稿正式付梓,愿
百新院士在健康快乐的路上
继续奋进。
柳百成
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4年元月1日 于清华
导语
本书从多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丰富而立体的学者形象。
柳百新院士热爱体育活动,又有丰富多样的业余爱好,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及真知灼见,都值得大家品读。他身上具有很多可贵的品质,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勤劳奋发、勇于创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精彩页
0.1 柳氏举家“沪漂”谋发展 自强艰辛创业初有成
柳百新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现在是常州市的一个区)。祖父柳文相(1868-1935)是个熟读四书五经且酷爱中医的文化人,因在当地未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机遇,1915年与祖母刘氏一起带领三儿一女全家来到上海谋求发展。来到上海后,他先后在中国图书公司、商务印书馆任书记校勘(即校对)。当下人们把到北京谋发展的人群称作“北漂”,因此对柳氏一家来说,应算是名副其实的“沪漂”一族。对一个在图书公司担任校对的职员来说,其工资收入是非常微薄的,除了能勉强维持一家六口糊口,实在是没有能力供子女接受完善的教育。但他的子女却个个奋发图强、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均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百新的伯父柳溥庆(1900~1974),经人介绍进入商务印书馆做工,因他具有美术天赋,被书馆的美国顾问推荐去法国里昂美术学院学习,他也因此参加了旅法勤工俭学的队伍,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数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财政部总工程师,负责创建了印钞技术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为新中国自主印制人民币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多次得到中央政府的奖励,被业界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印刷技术专家。
百新的父亲柳培庆(1903-1979),自幼勤奋好学,尤其擅长美术。他初到上海后,先在中华书局做工,后经人推荐,年仅16岁的他只身离开上海远去北平(现在的北京)学习铜版雕刻手艺,师从留学日本归来的名师沈逢吉先生。三年时间,他居住在城南牛街的一座寺庙附近,每天步行去位于白纸坊的原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今北京541厂)学习。期满返回上海,在中华书局印刷厂的雕刻部工作,开始时任技工,不久即晋升为技师。1935年,他离开了中华书局,独立创建了“华东柳培庆美术雕刻事务所”。
百新的姑姑柳静(1906-1993),是一位具有很强独立意识的女性,年轻时因承担全家日常的家务而耽误了上学,后来靠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为了回报社会,毕业后她在义务教学的学校当老师。姑夫吴朗西先生(1904-1992)出生在四川开县,曾留学日本,中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放弃学历,回到上海与姑姑一起创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他们特聘请了巴金担任主编,主要出版进步书籍,以此来唤醒中华民众抗日救国的意识。其中包括多部鲁迅的作品,巴金的《家》《春》《秋》,以及许多外国名著的中译本,等等。
百新的三叔柳长庆(1908-1989),自幼勤奋好学,毕生从事印刷行业,为推进上海早期印刷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创立彩色照相制版工艺做出了重萼贡献。
0.2 父母情深重教育欢乐和谐一家人
柳百新于1935年6月10日出生在上海市。他出生时父亲柳培庆已经是一位造诣很高的铜版雕刻师,专门为凹版印刷技术中印制钞票、证券等重要印刷品雕刻作为母版的铜版。他工作非常认真,技术上精益求精。母亲戎悦礼(1909-1991)原籍浙江省宁波市,幼年时随外公和外婆以及两个弟弟一起来到上海谋发展。她是一位普通而善良的女性,勤俭持家,悉心养育儿女,并不遗余力地辅助父亲创业。
百新是父母的第四个孩子,上有大哥小培(1928-)、大姐百敏(1931-2022)和二哥百成(1933-)。百新出生的时候,正是父亲创业起步的初始阶段,一家六口还没有自己单独的住房,母亲带着百新暂住在外婆家。直到1939年百新4岁时,父亲的创业才有所进展,经济情况有较大改善,在当时上海的法租界拉都路(今襄阳南路)286弄(敦和里)21号包租了一幢住房。这是一座典型的石库门弄堂楼房,单开间共三层楼,全家人才团团圆圆住到了一起。这幢楼房的优点是有水厕;缺点是供水能力较差,夏天用水高峰时经常会出现供水不足的问题,造成全家人洗澡用水的困难。百新的母亲就买来一个水缸,半夜趁大家用水少的时候接满一缸,以便在缺水时能用上。百新看到母亲为此而不能好好休息,十分辛苦,有一天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假如能有一个自动的开关,当水缸接满时自动关闭,那该多好啊。
父亲和母亲小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都只受过初中阶段的教育,但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有着非常明确的想法——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能够有一技之长而立足于社会。为此,他们决心要把孩子们送到具有优秀教育水准的学校去求学。即使在家庭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宁可紧缩其他开支,甚至借债也要为孩子们及时交上学费。
父母非常注重家庭环境的影响,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培养他们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他们为孩子们购置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套500本的小学生文库,并且配置了一个有漂亮玻璃门的书柜,在家中俨然一个相当完备的家庭小图书馆。幼年的百新就读过“孔融让梨”等故事,以及他特别喜欢的《三国演义》。每逢年终寒假期间,母亲还要带孩子们到上海四马路(即福州路)的几家大书店去选购一些有益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