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农村金融减贫与发展问题研究/山西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术文库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武丽娟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在减贫与发展中的作用,综合以实证分析为主的多种方法,具体研究了支农贷款减贫效应、普惠金融在各地区的不同表现效果、资产抵押贷款和财政扶贫拨款的增收效应对比、农村金融机构目标兼顾问题评价、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三权分置改对农村金融的影响。最终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政策意见和改良对策。 目录 第一篇引论 第一章 导论 (一)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农村金融减贫效应研究 (二)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三)农村金融机构双重目标冲突问题的研究 (四)农村金融机构“目标偏离”问题的研究 (五)微型金融机构双重目标冲突的治理 (六)政府角色及政策效应问题研究 (七)文献述评 第三章 基本理论 (一)农村金融基本理论概述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双重目标兼容性分析 (三)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双重目标兼容的理论依据 (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兼容双重目标的理论阐释 (五)本章小结 第二篇农村金融减贫增收问题 第四章 支农贷款减贫效应研究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五)主要结论 第五章 普惠金融、贫困减缓与农村经济增长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回顾 (二)理论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四)实证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支农贷款影响农户收入增长路径研究 (一)引言 (二)文献述评 (三)理论分析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五)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六)稳健性检验 (七)研究结论 第七章 资产抵押贷款与财政扶贫拨款的增收效应对比分析 (一)引言 (二)文献述评 (三)数据、变量与方法 (四)金融资本在农户间的分层分布情况 (五)农户金融资本回报率的分层分布 (六)金融资本分布及回报率的区域性差异 (七)结语 第三篇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八章 农村金融机构双重目标兼顾问题评价分析 (一)机构视角 (二)农户视角——以西部地区为例 (三)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双重目标兼顾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双重目标兼顾不均衡的机理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研究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济目标实现能力的数理分析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利润效率与成本效率的实证分析 (三)我国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十章 国外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借鉴 (一)国外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国外政府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双重目标兼顾的政策 (三)启发与借鉴 (四)本章小结 第四篇农地金融问题研究 第十一章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收入撬动效应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理论假说 (二)数据、变量与识别策略 (三)基础回归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四)影响机制检验 (五)异质性检验 (六)结语 第十二章 三权分置改革可以促进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吗? (一)制度背景与文献述评 (二)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三)回归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四)异质性检验 (五)结论与启示 第五篇开启新篇章 第十三章 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之路 (一)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二)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 (三)创造农村地区金融需求 (四)重视增量改革,培育新兴市场力量 (五)创新发展农地金融 参考文献 导语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农村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本书对农村金融的减贫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其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发挥农村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和战略性地位。 精彩页 第一章 导论 (一)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性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同时,也要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立足新发展阶段,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抓紧抓实“三农”工作,特别是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进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金融对于破解“三农”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资本短缺是农民致贫的重要原因。多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并消除农村贫困,除了运用财政政策之外,日益重视金融手段,通过持续的农村金融领域改革来强化金融在农民增收中作用的发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实际上,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持续的金融改革来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如农村信用社1996年的行社脱钩、2000年的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后的产权改革工作,2006年起施行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工作,2007年确定的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改革原则,以及近年来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工作等,都旨在从制度层面上建立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以满足农村经济需求。虽然经过了一系列改革,但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仍基本维持了改革初期的结构:一是农村金融依然是政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工具;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大多“身兼二任”,一方面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承担政策性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顾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现实运营中还出现了与改革初衷相背离的现象,在服务过程中产生了金融抑制、精英俘获、信贷约束等问题。表现为:第一,国有农村金融机构纷纷撤离。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逐步完成,代表投资者利益的经营方必然要按照效益原则做出理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离农村。据统计,1997年以来,国有银行已经撤并了3.1万余家县及县以下的营业机构。第二,现有农村金融体制设计形成了非农化引导。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下,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有很强的商业化倾向,发放“三农”贷款只是出于制度制约,即使发放“三农”贷款,也倾向于放贷给相对大型的乡镇企业和相对富裕的农户,发生目标偏离,导致许多需要贷款但相对贫困的农户无法获得金融支持。此外,在农村金融中占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其服务“三农”的特质更为模糊,逐渐导致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第三,农村地区资金运用率较低,存款外流严重。以中国邮政储蓄为例,过去,中国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在县域内吸收的资金几乎全部流出农村。2011年初,国家批准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明确将其建设成为立足“三农”的现代商业银行。截至2012年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吸收县域存款2.65万亿元,占总存款余额的65.53%,同期在县域累计发放贷款余额0.46亿元,仅占其在县域吸收存款总额的17%。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同样没有将其全部资金用于农村,堪比“吸存机器”。 农村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农村金融的减贫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其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发挥农村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和战略性地位,这正是本书研究的现实背景与价值所在。 (二)研究意义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40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块明显的短板―—农村居民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增长相对滞后(陈斌开等,2010)。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依然有5.64亿的农村人口,平均而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4617.03元,仅仅是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37倍。如果我们再深入考察农民内部的收入结构,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依然在贫困线的边缘挣扎。受限于诸多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