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
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文景主编的《牛顿》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牛顿的精彩一生,选有多幅历史照片,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文中出现了各类文化知识、科学常识、典故趣闻等都随文注出,为阅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牛顿是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1643年1月4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上小学时,牛顿性格腼腆,成绩不佳,但他爱好思索,特别喜欢制作各种机械玩具,迷上了科学实验和发明。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师从著名数学家巴罗,获文学学士学位。1667年回剑桥后,当选为三一学院院委,次年获硕士学位。1669年任卢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移居伦敦。170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1727年3月31日在伦敦病逝。
《牛顿》是“世界名人画传丛书”之一,由文景主编。
《牛顿》选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人牛顿,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他的精彩一生,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牛顿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当牛顿在空气清新,野花飘香的乡下躲避瘟疫的时候,他开始对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早在剑桥毕业的那一年,他就发表了生平第一篇数学论文。不过,那篇不知名的论文犹如一闪而过的流星,没有引起人们的任何注意。
牛顿对数学的兴趣是由天文学引起的。当时,要计算星星运转的轨道,就必须运用数学知识。古希腊的代数只能解决确定数值的问题,比如1+1=2,这就是一个确定的数值。现在的问题在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数据是模糊的,它既不等于1也不等于2,而是浮动在1和2之间。
有几次,牛顿洗衣服,他先是用碱水把衣服浸泡几十分钟,然后又提着桶子到河水里清洗,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天。
这时候,母亲走过来,拿起牛顿洗过的衣服,皱着眉头批评说:“孩子,你都磨蹭老半天了,这衣服怎么还没有洗干净呢?”
牛顿拿起衣服,得意洋洋地说:“我用碱水浸了一遍,又用清水漂了三遍,它们已经干净得不能再干净了!您瞧瞧,我洗得多干净呀!每一块油泥和汗渍都用双手仔仔细细地搓得干干净净了!”
看到儿子不肯接受批评,母亲挺生气,就说:“你闻闻,这衣服上还有一股子汗味儿呢,这能算洗干净了吗?”
牛顿大吃一惊,赶紧端起衣服盆子,把鼻子凑在上面嗅了一嗅,果然闻出了一股淡淡的汗味儿。
“这件事可真是太奇怪了,为什么我认为洗得挺干净的衣服,母亲却认为洗得不干净呢?”牛顿又把双脚浸到河水里,静静地思考起来。
想着想着,突然一道灵感的亮光闪过他的脑海,他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干净原本就是一个模糊数据,它不可能采用一个确定的数值来衡量,而是一个范围,一个上下浮动的限量!天文学中的大量数据,光谱的波动范围,行星运动的偏移值,甚至大炮轰击的弹着点,都是一个数据范围呀!
这门学问可真太有趣了。现在的问题在于,过去的数学都是研究确定的数值,能不能发现一种数学原理去计算生活中大量出现的模糊数值呢?
办法当然是有的。牛顿很快就想到了一个方案,即采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来表示。比如说,1至2之间的数值,就可以采用大于1和小于2来表示。
这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可见,牛顿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计算这些模糊数据,也就是要解决无限大和无限小的计算问题。 从1666年到1667年,牛顿花费了两年时间,终于研究出一整套计算模糊数值的方法,并且给这个数学门类起了一个怪怪的名字:微积分。
年轻的牛顿热衷于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棘手的问题,却不善于用自己的成果赚取名利。
如果牛顿一生中只有这一项发现,就已经可以名垂史册了。可牛顿在解决完如此重大问题之后,并没有急于将这些宝贵的手稿送交皇家科学会发表,因为他觉得这项研究还没有最后完善。
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手稿锁在抽屉里。整整7年,这些天才智慧的成果一直躺在抽屉里。而这7年中,许多科学家仍然被这个问题苦苦困扰。更可惜的是,牛顿直到年满68岁的1711年,才正式发表了他的这篇微积分论文——《在分析中采用无穷极数》。
然而,文章发表7年以后,24岁的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也发表了关于微积分研究的科学论文。一时间,这条超级新闻被各家报纸炒得沸沸扬扬,莱布尼茨成为欧洲的科学巨星,因为他成功地解决了人类五千年数学史上没有解决的模糊数值的计算问题。
牛顿是在英国一家科学杂志上得知这一消息的。当时,他颤巍巍地拿着这本厚厚的杂志,气得暴跳如雷,接着便大步流星地闯到英国皇家科学会,申诉说:“我在7年以前就发表了微积分,它的发明权应该属于英国!”
英国皇家科学会当然也希望微积分的发明权属于英国,于是就通过外交使节向德国提出严重抗议。
后来,牛顿与莱布尼茨的纠纷越闹越凶,吵遍了整个欧洲。这场纠纷甚至还引起了外交争端,英国和德国愤怒地撤回了各自的大使,微积分发明权纠纷演化成一场政治冲突。
为了解决这场纠纷,各国科学家聚集于巴黎,投票做出了最后认定:微积分发明权属于德国的莱布尼茨。这是因为牛顿是采用文字记录微积分原理的,而莱布尼茨却发明了一整套微积分计算符号!
人们普遍认为,微积分之争的败诉,也许是牛顿一生中所遭遇的最大挫折。
P35-39
牛顿是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1643年1月4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上小学时,牛顿性格腼腆,成绩不佳,但他爱好思索,特别喜欢制作各种机械玩具,迷上了科学实验和发明。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师从著名数学家巴罗,获文学学士学位。1667年回剑桥后,当选为三一学院院委,次年获硕士学位。1669年任卢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移居伦敦。170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1727年3月31日在伦敦病逝。
在天文学方面,1672年牛顿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还解释了潮汐的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朔望月有关,而且与太阳的引力也有关系;另外,牛顿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不是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等。
在物理学上,牛顿基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建立了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
在数学上,牛顿创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
在光学方面,牛顿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并制成“牛顿色盘”;关于光的本性,牛顿创立了光的“微粒说”。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他用一个公式将宇宙中最大天体的运动和最小粒子的运动统一起来。宇宙变得如此清晰:任何一个运动都不是无故发生,都是长长的一系列因果链条中的一个状态、一个环节,是可以精确描述的。
在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牛顿用数学解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运动的现象。
牛顿是一个远远超过那个时代所有人智慧的科学巨人,他对真理的探索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他的理论成果都是在别人的敦促下才公诸于世的,对牛顿来说,创造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牛顿不愧为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恩格斯曾做出恰当的评价:“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牛顿对人类的贡献如此巨大,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662号小行星命名为牛顿小行星,以示对他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