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文、生活的对接和融合”——清远市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分别从“清远&生态”“生态批评前沿”“生态文明构建的维度”“生态与诗意栖居”四个方面展开研讨。举办本次高峰论坛,旨在搭建平台,汇聚智慧,为清远的生态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撑。通过理论研讨,探索清远生态文化发展的新路径,推动清远成为生态发展的新标杆。
本书精选了部分作品,展示本次论坛的成果,为清远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态人文生活的对接和融合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生态、人文、生活的对接和融合”——清远市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分别从“清远&生态”“生态批评前沿”“生态文明构建的维度”“生态与诗意栖居”四个方面展开研讨。举办本次高峰论坛,旨在搭建平台,汇聚智慧,为清远的生态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撑。通过理论研讨,探索清远生态文化发展的新路径,推动清远成为生态发展的新标杆。 本书精选了部分作品,展示本次论坛的成果,为清远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目录 一、清远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 在清远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的致辞 王 振 在清远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曹 靖 绿色消费与绿色生活方式 卢 风 梅文化的生态意蕴 林 震 生态与文学 杨海蒂 生态散文容量扩充策略漫谈 杨文丰 从生态诗歌到绿色生活 华 海 自然 社会 个人的冲突与文学消解 胡 伟 培植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冯小军 重新凝视自然 岛晓霞 在场感知的生态气息 邓维善 揭开“清远生态诗歌”的面纱 马 忠 生态文明绿色生活的清远实践 樊沃夫 朱文华 一个融合了人文的生态造物 一个深入进生活的人文触点 ——清远江心岛对本土生活方式的营造与想象 茉 莉 内转与外拓:生态诗歌的两种纬度 ——以华海生态诗为例 刘茉琳 用生态文化构建万物从容的生命共同体 田忠辉 “润物细无声”:文化助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以清远的生态诗学发展为例 王晓娜 生态文学的审美方式和地域建构 陈 希 让“生态之词”充满心灵、人生和世界 ——华海《练习一种词的魔法》的生态语言学解读 申文军 生态诗歌与生态文明建设 张佩兰 清远飞来湖湿地公园生态教育策划探析 潘振辉 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觉悟与绿色发展 傅守祥 魏丽娜 《裂开的星球》与《红胸鸟》生态文学创作的方法论意义 吴清鉴 清远生态文学品牌打造探析 吴晓瑶 二、清远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相关报道 广东清远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在线上举行 清远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相关媒体报道截图 三、清远生态访谈 广东清远生态文学实践及当下的引领意义 ——著名生态诗人华海访谈 冯小军 序言 生态文化的探索 胡 伟 李贤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迈 开了实质性步伐。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设计开始,在全 国层层展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美景。 中国古代生态情况一直良好。据记载,如今的西北 当年都是森林繁茂。更不提南方绿意葱茏的景象。好生 态,造就好的民族性格。勤劳、大方、善良、智慧、有 浓郁的文化气息,一直是古老中国人给世界留下的深刻 印象。 近代以来,由于外族的不断侵入,中华民族陷入危 亡的时刻。人们既无心去发展生态,也无力去保护自然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出现了双重逆境。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生态的亏欠更是惊人 ,全国森林覆盖率不到9%,只有极少的原始森林,分布 在边边角角的地方。为了加速社会发展,国家大力提倡 发展林业,鼓励人们种树。 然而,工业化发展之路,又耗尽了不少森林资源。 新种的树,生长太慢,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原始森林, 不断遭到砍伐。直到20 世纪末,随着长江世纪大水灾 爆发,人们终于痛定思痛,决心保护天然原始森林,全 面开始规模造林。于是我国生态曲线终于出现了巨大拐 点。 生态兴,文明兴。这是自然规律。辩证理解,如果 文明好,生态会更好。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经过数十年经济发展,中国进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 ,国民经济总量也昂首进入世界前列。在这样的时刻, 长期一直关心、关注生态事业的中央,提出要发展生态 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华夏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一劳永逸地打牢生态基础,这是伟大的创举。中华民族 史上,没有一个管理者为了生态建设,下过这么大的建 设决心,投过这么大气力。在世界发展史上,这也是非 常罕见的。 今天,我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把历史生态 账,恶补了一把。可以说,现在我们绿起来、活起来、 富起来了。这只是纸面成绩,我们还有精神成绩。生态 文明之风吹遍大地,人人都爱绿色。如今,谁不重视森 林,谁就没有话语权。 当然,生态文明是厚重的、长期的、高级的文明。 我们现在取得的生态成果,对于超级人口大国的我们, 那还是刚刚起步的,还远远没到马放南山的水平。不论 总量,还是均量,我们拥有的生态价值还是相对不够的 。自然是缓慢进化的过程,即便加入人工的助力,生态 的恢复依然是长期的。何况破坏容易,建设难,是生态 建设固有的规律。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客观认识生态。 我们需要大众认知生态。任何急功近利搞生态的方 法都是无效的。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在强大的生 态文化基础上,用时间和资金慢慢培育出来的宝山。 鉴于此,我们需要大众对生态文明继续穿透式的认 知,需要群策群力,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最扎实的努力 。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对待,艰苦奋斗,我们就一 定会见到绿水青山,也见到金山银山。因为,绿色的大 地,才能让人类有信心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清远是珠三角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森林覆 盖率面积达70%。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远时提 出清远要筑牢粤北生态屏障。2019年,广东省委、省政 府出台《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 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清远被定位为全省重要 的生态屏障,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清远市委 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省 政府决策部署,高标准、高水平打造生态特别保护区, 积极创建国家公园, 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 保护地体系,力求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打造 生态发展新标杆。 我们举办“生态、人文、生活的对接和融合”为主 题的清远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向社会广泛征集论 文,集社会之力为清远生态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并在线 上开展了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和影响。为展示本次论 坛的成果,我们精选了部分作品汇集成书,为清远乃至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在此,向主持本书审订工作的中国林业文学艺术工 作者联合会秘书长曹靖,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清远市社 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兆辉、卢珊燕,以 及参与本书制作工作的邓维善、茉莉、侯克勤、董哲等 同志一并致谢! 导语 2021年12月4日,“生态、人文、生活的对接和融合”——清远市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在线上线下举行,清远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设线下主会场。来自北京、武汉、广州等地近10所高校、科研和文化单位的著名文化专家学者与清远本地专家、作家、诗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齐聚一堂,分别从“清远&生态”“生态批评前沿”“生态文明构建的维度”“生态与诗意栖居”四个方面展开研讨,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产生了不少理论成果。 精彩页 在清远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的致辞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副主任 王振 各位与会嘉宾、专家学者:上午好! 首先,热烈祝贺广东省清远市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在网络上举行!其次,衷心感谢参加今天高峰论坛的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是你们的积极行动,推动了新时代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 当前,全党全国都在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推动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使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今天召开的第三届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际行动,必将在深化清远乃至全国生态文化认知和生态文明实践上产生深远影响。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实践的引领和先导。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生态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作为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部门,在抓好生态保护修复的同时,不断加大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力度,为推动我国生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2020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总结以往传承弘扬生态文化实践的基础上,出台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推进“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采取措施,从以下几方面抓好生态文化建设。 一、弘扬新时代林草精神。林草工作既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任务艰巨、条件艰苦的传统行业。只有发扬时代的林草精神才能把林草工作做好。挖掘选树一批时代特征鲜明、群众基础广泛、感召能力强的林草先进典型,强化典型引领、示范带头作用。要弘扬我国林草战线涌现出的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八步沙精神、柯柯牙精神,始终保持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倡导生态伦理道德。通过思想引领、宣传普及、教育促进、文艺感染等方式,引导公众树立绿色、节约、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倡导自然健康、生态审美、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凝聚生态共识。开展绿色共建共享行动,鼓励公众参与认养树木、捐助造林、建言献策、爱心救护野生动物以及城乡绿化美化行动等生态公益事业,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三、保护传承生态文化遗产。组织生态文化资源普查,整理蕴藏在各地典籍史志、民族习俗、文学艺术、建筑古迹、方物特产等中的生态文化遗产,开展古村落、原生地、古树名木等专项保护行动。实施中华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工程,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沙漠、动植物以及花、果、木、茶、竹等生态文化体系专项研究,加强典籍编纂和图书出版工作。发挥生态文化村、华夏古村镇等示范作用,探索建立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资源丰富、文化深厚的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品牌效益。 四、发展生态文化教育。推动生态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制生态文化读本教材。深入开展青少年生态文化教育体验活动,组织专题研学、自然科普及校园志愿活动,鼓励农林院校定期面向学生和公众开放实验室、博物馆、标本馆、展示厅等活动设施。推动生态教育进社区、进厂矿、进军营、进乡村行动,完善各类科普标识、文化景观、生态绿道等,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质。丰富生态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形式,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文化企业力量,完善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森林康养等绿色基础设施,开发夏令营、亲子游、拓展训练等户外课程,举办体验式、互动式培训活动。 五、繁荣生态文化创作。举办文艺采风、笔会、演出、展览展示等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林草生态建设一线,创作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网络生态文化创作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剧、动漫、短视频、微电影等传承传播生态文化。搭建全社会参与的创作平台,发挥高等院校、文艺社团、媒体企业等社会力量,组织开展文学、摄影、音乐、影视、书画、动漫等各类文艺征集竞赛活动,建立体现生态性、艺术性和人民性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创作。 六、打造生态文化品牌。立足文化特色,利用优势资源,打造一批社会知名度高、国际影响力大的生态文化品牌。挖掘培育纪念节庆的生态文化内涵,持续办好植树节、草原保护日、湿地日、荒漠化日、国际森林日、生物多样性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纪念节日活动,精心打造林草主题博览会、旅游节、文化节、音乐会、文化论坛等生态文化活动,创新形式,塑造品牌,扩大影响。 七、创新国家公园体制文化。国家公园是国家批准建立,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