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动荡变革的大时代,胡适是思想界、学术界的一个中心人物。其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的巨大身影一直在公众的视野中摇曳。这样一个具有独特个人魅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转移一代世风的人物,留下的自传,自然会为世人所关注。许多年来,他的自传,一直伴着我的人生之路和学术之径。这是沈卫威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编选《胡适自传》的缘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胡适自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胡适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动荡变革的大时代,胡适是思想界、学术界的一个中心人物。其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的巨大身影一直在公众的视野中摇曳。这样一个具有独特个人魅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转移一代世风的人物,留下的自传,自然会为世人所关注。许多年来,他的自传,一直伴着我的人生之路和学术之径。这是沈卫威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编选《胡适自传》的缘由。 内容推荐 在传记领域,胡适广泛涉猎了自传、他传,这其中包含传记文学、口述历史、年谱、学术评传等多种传记文体。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曾受到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传记作为个体的历史,通过一个人展示一个伟大的时代;传记作为见证人生和剖视人性的文本,通过具体的个案呈现出自传中的自我认知、忏悔和超越,同时提供了励志、训诫和做人的范本;传记作为学术史的人物研究,通过认真、严肃和扎实的史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真实、明晰的先知人而后论世的基础工作。 通过胡适的《胡适自传》这本自传,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胡适这位大家的人生脉络。徽州文化的浸润,特殊的家庭经历,大上海的开放与留学机会,美国的另一种文化启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机遇,国共两党的政治影响,抗日战争时的外交经历,以及寂寞的晚年和东海扬尘的最后岁月。胡适之?适之胡! 当你带一本《胡适自传》远行,若是到徽州看山看水,你会感受到山水的钟灵毓秀与胡适气质的浑然天成;若到台北看雨,雨中就有胡适的踪影。 目录 我的信仰 我的宗教 先母行述 四十自述 十七年的回顾 大学的生活 目睹两次美国大选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海外杂感 归国杂感 我的歧路 我的思想 附录一:日记中的胡适 附录二:胡适简要年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归国杂感 我在美国动身的时候,有许多朋友对我道:“密斯忒胡,你和中国别了七个足年了,这七年之中,中国已经革了三次的命,朝代也换了几个了。真个是一日千里的进步。你回去时,恐怕要不认得那七年前的老大帝国了。”我笑着对他们说道:“列位不用替我担忧。我们中国正恐怕进步太快,我们留学生回去要不认得他了,所以他走上几步,又退回几步。他正在那里回头等我们回去认旧相识呢。” 这话并不是戏言,乃是真话。我每每劝人回国时莫存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我自己回国时,并不曾怀什么大希望。果然船到了横滨,便听得张勋复辟的消息。如今在中国已住了四个月了,所见所闻,果然不出我所料。七年没见面的中国还是七年前的老相识!到上海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位朋友拉我到大舞台去看戏。我走进去坐了两点钟,出来的时候,对我的朋友说道:“这个大舞台真正是中国的一个绝妙的缩本模型。你看这大舞台三个字岂不很新?外面的房屋岂不是洋房?里面的座位和戏台上的布景装潢又岂不是西洋新式?但是做戏的人都不过是赵如泉,沈韵秋,万盏灯,何家声,何金寿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二十年前的旧古董!我十三岁到上海的时候,他们已成了老脚色了。如今又隔了十三年了,却还是他们在台上撑场面。这十三年造出来的新角色都到那里去了呢?你再看那台上做的《举鼎观画》。那祖先堂上的布景,岂不很完备?只是那小薛蛟拿了那老头儿的书信,就此跨马加鞭,却忘记了台上布的景是一座祖先堂!又看那出《四进士》。台上布景,明明有了门了,那宋士杰却还要做手势去关那没有的门!上公堂时,还要跨那没有的门槛!你看这二十年前的旧古董,在二十世纪的大舞台上做戏;装上了二十世纪的新布景,却偏要做那二十年前的旧手脚!这不是一副绝妙的中国现势图吗?” 我在上海住了十二天,在内地住了一个月,在北京住了两个月,在路上走了二十天,看了两件大进步的事:第一件是“三炮台”的纸烟,居然行到我们徽州去了;第二件是“扑克”牌居然比麻雀牌还要时髦了。“三炮台”纸烟还不算希奇,只有那“扑克”牌何以会这样风行呢?有许多老先生向来学A,B,C,D,是很不行的,如今打起“扑克”来,也会说“恩德”,“累死”,“接客倭彭”了!这些怪不好记的名词,何以会这样容易上口呢?他们学这些名词这样容易,何以学正经的A,B,C,D,又那样蠢呢?我想这里面很有可以研究的道理。新思想行不到徽州,恐怕是因为新思想没有“三炮台”那样中吃罢?A,B,C,D,不容易教,恐怕是因为教的人不得其法罢? 我第一次走过四马路,就看见了三部教“扑克”的书。我心想“扑克”的书已有这许多了,那别种有用的书,自然更不少了,所以我就花了一天的工夫,专去调查上海的出版界。我是学哲学的,自然先寻哲学的书。不料这几年来,中国竟可以算得没有出过一部哲学书。找来找去,找到一部《中国哲学史》,内中王阳明占了四大页,《洪范》倒占了八页!还说了些“孔子既受天之命”,“与天地合德”的话。又看见一部《韩非子精华》,删去了《五蠢》和《显学》两篇,竟成了一部“韩非子糟粕”了。文学书内,只有一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很好的。又看见一家书目上有翻译的萧士比亚剧本,找来一看,原来把会话体的戏剧,都改作了《聊斋志异》体的叙事古文!又看见一部《妇女文学史》,内中苏蕙的回文诗足足占了六十页!又看见《饮冰室丛著》内有《墨学微》一书,我是喜欢看看墨家的书的人,自然心中很高兴。不料抽出来一看,原来是任公先生十四年前的旧作,不曾改了一个字!此外只有一部《中国外交史》,可算是一部好书,如今居然到了三版了。这件事还可以使人乐观。此外那些新出版的小说,看来看去,实在找不出一部可看的小说。有人对我说,如今最风行的是一部《新华春梦记》,这也可想见中国小说界的程度了。 总而言之,上海的出版界,——中国的出版界——这七年来简直没有两三部以上可看的书!不但高等学问的书一部都没有,就是要找一部轮船上火车上消遣的书,也找不出!(后来我寻来寻去,只寻得一部吴稚晖先生的《上下古今谈》,带到芜湖路上去看。)我看了这个怪现状,真可以放声大哭。如今的中国人,肚子饿了,还有些施粥的厂把粥给他们吃。只是那些脑子叫饿的人可真没有东西吃了。难道可以把些《九尾龟》、《十尾龟》来充饥吗? 中文书籍既是如此,我又去调查现在市上最通行的英文书籍。看来看去,都是些什么萧士比亚的《威匿思商》、《麦克白传》,阿狄生的《文报选录》,戈司密的《威克斐牧师》,欧文的《见闻杂记》……大概都是些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书。内中有几部十九世纪的书,也不过是欧文、迭更司、司各脱、麦考来几个人的书,都是和现在欧美的新思潮毫无关系的。怪不得我后来问起一位有名的英文教习,竟连BernardShaw的名字也不曾听见过,不要说Tchekoff和Andreyev了。我想这都是现在一班教会学堂出身的英文教习的罪过。这些英文教习,只会用他们先生教过的课本。他们的先生又只会用他们先生的先生教过的课本。所以现在中国学堂所用的英文书籍,大概都是教会先生的太老师或太太老师们教过的课本!怪不得和现在的思想潮流绝无关系了。 …… P159-162 后记 在20世纪动荡变革的大时代,胡适是思想界、学术界的一个中心人物。其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的巨大身影一直在公众的视野中摇曳。这样一个具有独特个人魅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转移一代世风的人物,留下的自传,自然会为世人所关注。许多年来,他的自传,一直伴着我的人生之路和学术之径。这是我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编选此书的缘由。 开风气之先的尝试,一直是胡适进取的努力方向。在倡导新文学、整理国故和推动思想变革的同时,胡适对传记文学也卓有建树。他积极倡导传记文学,鼓励身边的朋友写作传记,自己也身体力行写作传记、研究传记。早在1908年5—9月,年仅18岁胡适就署名“铁儿”,于《竞业旬报》连载《姚烈士传》。1956年3月,他在66岁的时候,又完成了长篇史传《丁文江的传记》。 在传记领域,胡适广泛涉猎了自传、他传,这其中包含传记文学、口述历史、年谱、学术评传等多种传记文体。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曾受到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传记作为个体的历史,通过一个人展示一个伟大的时代;传记作为见证人生和剖视人性的文本,通过具体的个案呈现出自传中的自我认知、忏悔和超越,同时提供了励志、训诫和做人的范本;传记作为学术史的人物研究,通过认真、严肃和扎实的史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真实、明晰的先知人而后论世的基础工作。 通过胡适的这本自传,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胡适这位大家的人生脉络。徽州文化的浸润,特殊的家庭经历,大上海的开放与留学机会,美国的另一种文化启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机遇,国共两党的政治影响,抗日战争时的外交经历,以及寂寞的晚年和东海扬尘的最后岁月。胡适之?适之胡! 当你带一本胡适自传远行,若是到徽州看山看水,你会感受到山水的钟灵毓秀与胡适气质的浑然天成;若到台北看雨,雨中就有胡适的踪影。 匆匆忙碌之后,愿这本《胡适自传》能让你低眉,慈眉善目的胡适能让你在倾听寂静之音时,感受到一份自由自在的超脱。 沈卫威 2012年9月11日南京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