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屋外的世界一片黑暗,不过春天总会到来,那时每一朵花都将绽开永远欢欣的笑容。
2.过一种远离城市、与大自然结合、简单而质朴的生活。
3.跪在田上除草,谛听从山谷里的村庄传来悠扬的钟声,在这单纯的农家小天地里感受到真挚与永恒……
4.我的休闲时间全都给了花园……我们佝偻着身腰,以喷壶浇水,以铲子挖土,忙得汗流浃背;而那两只猫俨然地主,一边嬉戏,一边怡然看着我们这两个佃农干活。
这些是来自《园圃之乐》赫尔曼·黑塞的诗文的节选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园圃之乐(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赫尔曼·黑塞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屋外的世界一片黑暗,不过春天总会到来,那时每一朵花都将绽开永远欢欣的笑容。 2.过一种远离城市、与大自然结合、简单而质朴的生活。 3.跪在田上除草,谛听从山谷里的村庄传来悠扬的钟声,在这单纯的农家小天地里感受到真挚与永恒…… 4.我的休闲时间全都给了花园……我们佝偻着身腰,以喷壶浇水,以铲子挖土,忙得汗流浃背;而那两只猫俨然地主,一边嬉戏,一边怡然看着我们这两个佃农干活。 这些是来自《园圃之乐》赫尔曼·黑塞的诗文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园圃之乐》是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诗文选。在天下多事、杀伐不已的动荡之年,黑塞退隐山间,在耕读生涯中觅得些许宁静。作者长年与园中花木为伍,伴着它们度过晨昏寒暑,见证着它们的荣枯消长。《园圃之乐》中文字隽永清新,冲淡平和,得自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体悟,另有十余幅黑塞手绘水彩插图,面风淡雅,一如其文。 目录 园圃春望 九月即景 故园忆往 回首青春岁月 外在世界的内心世界 寄语舍弟 忆博登湖畔故居 花的一生 风雨过后 花朵亦不幸免 龙胆花 暮色中的白玫瑰 石竹花 花香八帖 先春之花 草原闲卧 树木的礼赞 修枝后的栎树 告别博登湖 古园惊梦 老树的挽歌 植树日志 遗失的一把小刀 夏季的尾声 对比 花梗 百日草 临秋感怀 夏秋之交 承担一小块土地 园圃时刻 桃树 园丁的梦 田园将芜 耶稣受难日 日记页 如同失落的故乡 ——散见于黑塞书信中的园事随想 狮子的哀求 致友人的园事小记 千年之前 梦中的家 鸢尾花 ——一则寓言 后记 在园圃中栽植诗意与哲思 孚克·米谢尔斯 试读章节 园圃春望 谁要是有个园子,这会儿可正是为春天的种作好好盘算的时候了。我这么想着,信步从冬休的菜畦间走过,但见北面园边还积着少许黄色残雪,丝毫未见春天到来的迹象。可是在草原上、小河边,还有陡坡上被晒暖的葡萄园四周,已经可以见到从泥土里挣扎出若干绿色的生命;草丛里点缀着率先吐蕊的几朵嫩黄色的地垫花,带着腼腆而又欢欣的生命力;绽放的婴眼花也张望着静谧而充满期待的世界。反观我的农园,除了冒出一些雪花莲之外,仍是一片死寂。春天很少自动为这园子带来什么——那一无所有的菜畦,正等着我去耐心照料和播种呢! 对健行者和喜爱野外的周日游客来说,现在又是个大好时机。他们可以四处漫游,怡然欣赏大地春回的奇景,看初绽的各色野花欣然点缀着如茵的草地,枝头萌发着油绿的新芽。他们折下银白色葇荑花序的枝条,拿回家做瓶插,与家人一同观赏那轻易而理所当然的滋长,惊喜于时间一到它们便一起抽芽开花的盛况。他们兴致高昂,无忧无虑,眼中所见的都是当下的美景,至于夜霜、甲虫和老鼠等的为害,根本不劳他们操心。 农园的主人这时候却不得悠闲。他们四下查看,发现许多该在冬天预备的工作,这会儿已经太迟了——这一来,今年的收成将不太乐观。他们忧心忡忡地望着去年表现不佳的菜圃和果树,再次盘点种籽和块根的存量,检查农具时发现铲柄折断了,树剪子也生锈了——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这么窝囊。像那些职业园丁,整个冬天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还有勤劳的园艺嗜好者和聪明的家庭主妇,也都早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们的工具一应俱全,刀子都磨得雪亮,储藏的种籽包从不犯潮,也绝不让马铃薯和洋葱的根茎在地下室里腐烂。他们早就把新年度的耕种计划做好,不仅预先订购了所需要的粪肥,其他相关事项也都完善地照顾周到。的确,他们的表现应该赢得钦佩和赞美,而他们的农园在这一年当中的每个月份,一定也是风光得让我们的园子相形见绌。 相反的,我们的园子则是连一棵青菜都还没长出来。我们其他人都是玩票的,是懒虫、梦想家和冬眠者,今年又再度被春天的到来吓了一跳,发现勤快的邻居早已一切就绪,而我们还在浑浑噩噩地做着冬天的好梦!我们惭愧得无地自容,赶紧发奋追赶落后的进度,一面磨利刀剪,一面驰函向商家订购种苗。这一折腾,又浪掷了一天半日。 最后我们总算也张罗妥当,可以开工了。像往年一样,春耕的第一天总是叫人既兴奋又忐忑,同时也甚感吃力。等你额头上冒出今年第一滴汗水,靴子陷入松软沉重的泥土,执铲的手掌肿了起来并开始隐隐作痛时,你将觉得那温柔善良的三月阳光,竟会教人感到过于暖和。几小时之后,你拖着一身疲惫与酸痛的脊骨回到屋子里,感到壁炉的热气竟是如此陌生而怪异;晚上你凑着昏灯翻阅一本园艺书籍,里面的章节固然叙述着许多令人心动的事物,却也不乏枯燥烦琐的劳役。不论如何,大自然终究是厚道的,到头来还是赐给我们一个舒适的园子,里面有一畦菠菜,一畦莴苣,少许水果,还有夏天盛开的一片花团锦簇,让人怡神悦目。 第一回合卖力松土的时候,翻掘出不少金龟子、甲虫、幼虫和虫茧;对这些为害作物的虫子,我们都痛快地一一处决;山乌和小山雀放心地停在左近,为我们鼓掌歌唱。树木和灌丛勇敢战胜了严冬,都在枝梢冒出肥硕而孕育着希望的褐色芽苞;玫瑰细小的茎干在风中摇曳,沉醉在未来繁华的美梦中。我们对周遭万物的信心与日俱增,处处都预兆着夏天的到来;而那霉暗的漫长冬季究竟如何挨过,实在令人不堪回首。你说这不是很不幸吗?整整五个月天昏地暗,农园休耕,闻不到香味,也看不到繁花绿叶!然而这一切现在又要重新开始了。即便今天园子仍是荒凉一片,对耕耘者来说,预期的远景已经在胚。芽里,在想像中蓄势待发了。苗床已经有了生命,这里将种出一畦嫩绿的莴苣,那边有含笑的豌豆,再过去则是草莓。我们把松过的土壤耙平,沿着绳线划出播种的行列。至于周边的花坛,我们预先构思颜色与图案,划分出蓝色和白色的团块,中间点缀耀眼的鲜红,边上则用毋忘我和木犀草来装饰。亮丽的金莲花你尽管种,不必吝惜;如果…… P1-3 后记 在园圃中栽植诗意与哲思 孚克·米谢尔斯 对喜爱大自然的人而言,不时能碰见一只狐狸或一 只布谷鸟,同时有机会稍加端详,这便足以令他感到惊 喜,并视为一次小小的奇遇。这意味着在邂逅的当下, 这只动物对凶残人类的畏惧感暂时消失了;抑或是这个 人返璞归真,回复自己在洪荒时期质朴无邪的天性。 摘自赫尔曼·黑塞的《鸟》 一九五八年七月初,也就是在八十岁生日的翌年,穿着务农衣裤、头戴草帽、敞开衬衫领口的赫尔曼·黑塞,登上了新闻杂志《明镜周刊》的封面。这张极具特色的肖像照,是二十多年前由他儿子马丁所拍摄的,画面上的主人翁以亲切而狐疑的眼神,透过圆形镍框眼镜盯着读者,仿佛要试探人们是否觉察到肖像的警醒表情,与该刊编辑为照片所下的注脚——“在园亭中”——存在着矛盾。在那一期的杂志里,《明镜周刊》以一篇题为“菜畦问的赫尔曼·黑塞”的专题报导,附会了他的传奇。这篇报导一方面既未下过工夫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又以讹传讹;文章内容与其说是事实,毋宁说是那位匿名作者一厢情愿的想法。登出这样的文章,不仅有违该杂志一向标榜的自我期许,而且把主人翁矮化为一介滑稽园农,更唐突了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重镇地位。此文读来固不免有陈腐难耐之感,对每一位认真而有心与言其事的读者,也是一种亵渎。 而这样一幅描绘他在所谓“堤诺契山丘间的园丁生活”的失实漫画,也就在往后数十年间,为黑塞在德国人心目中定下了学术界不感兴趣、新闻界却过度渲染的基调。这意味着有人处心积虑要贬抑这位作家,将他那与世无争的“卑微老农的园圃乐趣”,“排除在世界文学的国际舞台之外”(引自《明镜周刊》)。黑塞去世之后,他的作品在短短几年内开始风行于全球各地,其大受欢迎的程度,不仅二十世纪德语诗人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并且出人意表地在世界文学观念上成就了一家之言。这时,这批学究又吃不消了。他们或率尔操觚地挺身抗辩,或收敛便给的口舌,以一贯应付妥发状况的伎俩,刻意保持缄默。 令人扼腕的是,我们不得不看着这么一则信手拈来,凡是稍微严谨的研究报告都不屑一顾的传奇,取代了诗人较为忠实的形象。尤有甚者,或许人们的确受到《明镜周刊》这幅“理想写照”的蛊惑,因而黑塞过去在六十家报章杂志上所发表、他自己也不曾搜集完整的大量时事评论,至今仍无法结集出书。事实上,这批多达十卷的政治、艺术评论和书简,适足以教一切批评他为遁世老农的谰言不攻自破。 作家一旦醉心于大自然,或因致力于畎亩而符合狭隘保守的典型,很自然就被人们视为因思想落伍而百无一用的书生,或是逃避现实生活挑战的懦夫——从此以后,他们的一切作品只要和这个成见的框框相抵触,就会遭到人们排斥。因此,尽管这些年来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在德语世界里已较为流行,同时在我们的学院和传播媒体等文史著作卖场上,他确实也比那些公认讨人喜欢的作家拥有更多的读者,但从公开做学术讨论的价值与影响来看,他在自己母语领域内的代表性,还是远低于世界其他地方。一般而言,文化事业如果健全,艺术家的真正价值(正如反映在他们超越地域的广大影响上),应该要和他在本国受重视的程度一致。准此而观,像赫尔曼.黑塞,甚或斯蒂芬。茨威格,在当代文学领域里,都应是被研究得最透彻或最常被人讨论的作家。 如今,随着黑塞的田园作品首度辑成专书,他那些随手摘记下但绝非肤浅贫乏的日常生活观感,能够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更应该牢记他一直受到漠视的这一层背景。 对科技抱持保留态度 一九0三年,二十五岁的赫尔曼·黑塞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钦德》。这本书使他名利双收,不仅得以摆脱做了八年之久的赖以谋生的职业,转而经营书店和古董行,后来甚至可以成为专业作家。然而早在工业化发轫的那个年代,他便藉由这部小说,与当时被视为进步和主流价值的机械文明唱反调。这本书所歌颂的,是在城镇化的趋势下备受威胁的大自然,以及顺应自然律法与准则的生活方式;凡是在这种天人合一氛围中俯仰成长的人,对大自然之不能幸免于文明的威胁,自是无法坐视。他的这部小说痛陈社会进步所造成的偏差,控诉日益机械化的外在环境对人心的压迫,以及反抗受马表和打卡钟管制而变得急促、呆板、形同被奴役的生活步调。甚至对于工业化最受称道的便利,亦即经由生产流程规划而得以减轻劳力负担和节省时间的种种好处,黑塞本人也感到相当不安。他在一九。七年写给同侪作家雅各·夏夫纳的信上说:“机器也和所有工具一样:它们能够对某些善良和自主的人们提供帮助,同样也可以替千千万万的行尸走肉减轻工作负担。”他这种对于弗里德里希·乔治·容格所谓的“科技的完美”及早抱着保留态度的先见之明,不久之后就应验了——当时的掌权者乘工业化之利,在军事和政治宣传上大肆滥用,操控民众的思想行为,并制造出史无前例的巨大战祸。只此一端,便足以证明黑塞并非杞人忧天,而后来高速动力化的滥垦盗伐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贻害,则更是不在话下了。 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彼得·卡门钦德》的天地。黑塞以丝毫不带感伤的笔触和生动逼真的白描,摹写受到所谓日常要务之排挤而鲜少被人眷顾的大自然,使人们再度想起自身源出的地方。在这本书里,大自然又活跃于字里行间,使读者能够直接与它交流,并透过那位周日漫游者对它的强烈热爱,衬显它那引人人胜的魅力:“许多人说”《彼得·卡门钦德》一书中这么写道,“他们‘喜爱大自然’——这意味着他们并不讨厌时而投入周遭美景的怀抱。他们走出户外悦赏大地之美,行过青翠的草坡,摘一把鲜花和几许枝桠,也许随手就扔了,要不就带回家,看着它们凋萎。这就是他们喜爱大自然的方式。每逢周日,只要天气不错,他们就重温这份自然之爱,而且打心底里由衷地感动。” 写作与生活深相契合 不论关心的对象是植物、动物,或残障的邻居波比,他这种替弱势者仗义执言的行径,使他这部处女作及后来的几部作品,都成为年轻人和警觉到“成长极限”的有识之士的研讨读物。的确,连工业界的代表人物,如通用电力公司总裁亦即后来的国家外交部长瓦尔特。拉腾瑙,也曾为文肯定这位年轻作家。这篇于一九。四年刊登在《未来》杂志的评论说:‘‘最可贵的是作者对天地所孕育的万物怀着博爱的情操。当他描写太阳和云彩,山峦与湖泊,树木、花草以及一切的生物,并由衷赞叹时,词句中流泻的充满情感与思想的诚挚心声,是那样熟悉亲切,那样流畅、清新与高雅。” 在他这篇唯一公开发表的书评里,拉腾瑙最早窥见洋溢于黑塞往后所有作品(尤其是存在于诗作中)的特殊气质:黑塞的诗作之所以感人,不在于形式或内容的创…… 这种态度之发人深省,几乎与但问耕耘的路德的一句格言全然一致:“纵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我仍将栽下苹果树苗。” 谨识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一九九一年八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