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艺复兴七巨人(共7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弗朗索瓦·基维热//(德)尼尔斯·比特内//(美)克里斯托弗·S.赛伦扎//特洛伊·托马斯//(意)尼科洛·圭恰迪尼等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艺复兴七巨人》共包含7本传记,分别是《达·芬奇》《牛顿》《博斯》《约翰·伊夫林》《彼特拉克》《布莱瑟·帕斯卡》《卡拉瓦乔》。该套书对这7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进行了翔实的介绍,对他们的生平、作品、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作者简介 欧阳敏,自由译者,北京大学人类学硕士。译有《十字军史》《新加坡史》《象征之林》《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等。 目录 《彼特拉克》 第一章 出身及早年 第二章 探索古代世界 第三章 声名鹊起 第四章 内省之人 第五章 鸿雁传书:彼特拉克与薄伽丘 第六章 走向完结 第七章 终曲:死亡与来世 图片出处 《卡拉瓦乔》 第一章 早期生活(1571-1599年):米兰与罗马 第二章 现代艺术市场的出现:早期的赞助者 第三章 在罗马的早期作品(1592-1599年) 第四章 朴实的现实:卡拉瓦乔的生活与成熟时期的罗马作品(1599-1606年) 第五章 神性与人性 第六章 含糊与不确定性 第七章 对立的含义 第八章 社会的宗教环境对卡拉瓦乔的影响 第九章 卡拉瓦乔自画像中对自身形象的塑造 第十章 怀疑主义、色情因素、反讽与机智 第十一章 明暗的运用 第十二章 艺术的科学 第十三章 宗教之秩序 第十四章 对卡拉瓦乔艺术的接受 第十五章 浪迹意大利南部(1606-1610年) 第十六章 折中与灵性 第十七章 晚期作品(1606-1610年) 总结 卡拉瓦乔与现代性的构建 图片出处 图片目录 《约翰·伊夫林》 第一章 家庭生活 第二章 在英国的早期生活 第三章 旅行的收获:欧洲大陆,1641年和1643-1647年 第四章 婚姻和英格兰共和国时期 第五章 赛耶斯宫 第六章 复辟 第七章 “园艺”委员会 第八章 公务员生涯 第九章 建筑和园艺的前世今生 第十章《大英极乐世界》 第十一章 17世纪的最后几十年 第十二章 最终章:沃顿,“跻身萨里最美的庄园之列” 后记 作者注 补充书目 图片出处 《布莱瑟·帕斯卡》 序 与帕斯卡同在 第一章 早期教育与移居巴黎(1623-1641) 第二章 鲁昂与帕斯卡计算器;科学实验与自负;“第一次皈依” 第三章 雅克利娜·帕斯卡——从诗人到修女(1648-1652) 第四章 帕斯卡的“世俗时期”(1650-1654) 第五章 “第二次皈依”:《追思》(1655-1657) 第六章《致外省人信札》与圣荆棘冠神迹 第七章 关于思想的思考:1670年《思想录》的出版 第八章 帕斯卡去世以及他所留给我们的遗产 图片出处 《博斯》 第一章 幻象与梦魇 第二章 登博斯的画师 第三章 虔诚的捐赠 第四章 从圣诞到复活 第五章 敬拜画作的例子 第六章 创造的艺术与艺术的创造 第七章《七宗罪》与《最后的审判》 第八章《干草车》与《人间乐园》 第九章 世间愚人 第十章 诠释 图片出处 《达·芬奇》 第一章 早年佛罗伦萨岁月:教育与人格定型 第二章 列奥纳多论绘画 第三章 米兰:1483-1499年 第四章 从佛罗伦萨到米兰:1500-1513年 第五章 最后的年月:罗马和昂布瓦斯城堡,1513-1519年 终章 年表 图片出处 《牛顿》 导论 牛顿的形象 第一章 从伍尔索普到剑桥(1642-1664) 第二章 两项早期成就(1665-1668) 第三章 年轻的教授及其听众(1669-1674) 第四章 日臻成熟的学者(1675-1683) 第五章 自然哲学家(1684-1695) 第六章 最后的岁月(1696-1727) 牛顿年表 鸣谢 序言 很少有人像彼特拉克 〔Petrarch,或者按照意大 利语的拼法读作“弗朗切斯 科·彼特拉卡”(Francesco Petrarca),参见插图1〕 一样,曾经深受世人的误解 。彼特拉克的一生跨越了14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那是一 个充满动荡与危机的时代, 而他自己则满怀着兴趣和激 情,活出了自己的方式,这 使他在世时就声名远扬,甚 至直到现在也是一个里程碑 式的人物。不过,从他 1374年去世到现在的几个 世纪里,彼特拉克的名声和 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彼特拉克之所以在今天 还为人所知,是因为他写的 爱情诗——那些用意大利文 写就的优美动人的诗篇。事 实上,彼特拉克创作的托斯 卡纳语诗歌是“高雅”意大利 语的典范之一。16世纪后期 的思想家们在创造意大利民 族语言的规则和词汇时,常 常加以引用。随着时间的推 移,劳拉(激发了彼特拉克 创作冲动的女子,彼特拉克 在他写的大部分诗歌中对劳 拉歌咏不已)就像但丁笔下 的比阿特丽斯(Beatrice) 那样,成为理想化女性的典 范:不是作为一个有着内在 生机的女性,而是作为引发 男性欲望、幻想和让人内心 产生煎熬的对象。正是这样 的彼特拉克——托斯卡纳诗 人彼特拉克——让后世迷恋 。 然而,彼特拉克在自己 的有生之年,一直认为自己 用拉丁语写出的作品更为重 要。彼特拉克用拉丁语写了 无数的书信,且自己进行收 集并做了精心编辑,这也显 示出他有着很广泛的朋友圈 子。他走访了一些名不见经 传的图书馆,以便找到并研 究那些在中世纪时期还鲜为 人知的拉丁语作品。在不断 研习拉丁语的过程中,彼特 拉克为整个意大利的文艺复 兴定下了基调。在他之后,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 人物继续追寻着重新发现古 罗马,并最终拓展到重新发 现古希腊世界的事业。如果 说在西方,直到今天每一个 主要城市都到处可见古典主 义建筑,那么这种建筑形式 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要归 功于由彼特拉克引领的对古 希腊、古罗马的热情;如果 说像维吉尔、西塞罗2)、 李维这样的古典作家,以及 一大批古希腊、古罗马其他 作家的作品,在后来长达几 个世纪里都是西方学校里的 核心课程内容,那么这种发 展也可以追溯到彼特拉克。 尽管彼特拉克不是第一个对 古代世界产生强烈兴趣的思 想家,但他是第一个将古代 世界的研究作为一种文化理 想并使之具有持久影响力的 人。而且,他以一种乍一看 似乎自相矛盾的方式做到了 这一点——用他自己明确的 基督教情感,使这种文化理 想适应了他的时代。 在时过境迁、尘埃落定 之后,人们了解的彼特拉克 其实具有三种不同的形象。 这三种不同形象的重要性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首先 是作为托斯卡纳诗人的彼特 拉克,他的名气在几个世纪 以来不断增大;还有一个形 象是古典主义学者彼特拉克 ,他追溯历史、引经据典, 为文艺复兴指明了方向;最 后一个形象是拉丁语作家彼 特拉克。在彼特拉克的一生 中,最后一个身份虽然对他 自己来说非常重要,但很快 就与他作为“文艺复兴之父” 的传统形象脱节。新的文学 品位、学术精英不断变化的 研究重点,以及学者研究中 的盲点,都导致了彼特拉克 的拉丁文写作成就被后人相 对忽略。然而,在现实生活 中,彼特拉克同时具有这三 种身份。要充分理解这位哲 人,他的这三个方面都应受 到重视。 彼特拉克是一个在法国 长大的托斯卡纳人,是一位 虔诚的基督徒,却热爱无宗 教信仰的古代罗马社会;他 是一个看重友谊并且喜欢社 交活动的人,有时又是一个 非常内向自省的人,几乎不 喜欢与人来往。他认为人生 在世不过是一次短暂的朝圣 之旅,却把自己当成了最重 要的写作题材。 那么,他究竟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呢? 导语 本书探索了非凡思想家的丰富贡献,将他们的著作和发现,生活和职业生涯以及他那个时代更广泛的知识界的描述交织在一起,对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描述。 看完这七位巨人的故事,就看懂了文艺复兴如何推动人类走向理性。 后记 这本书试图叙述伊夫林 的家庭生活。他晚年的大部 分时间都在他最后意外继承 的沃顿的房子里度过。他的 最后几年主要关注国内事务 ,在其出版物中对影响较大 的国家问题也有一些关注。 伊夫林生活的兴趣总是超越 了个人,延伸到公众,因为 他把当地情况与国家环境联 系起来,把实用的园艺与世 界人民的精神健康联系起来 。生态学(oikos)对伊夫 林来说意味着家,这个希腊 单词在19世纪也有着生态的 意思,而生态也是更大的城 邦领域(Polis)的必要组成 部分。伊夫林在解释园艺的 重要性时也意识到,当地或 者说国内的,特别是对英格 兰树木乃至植物是否繁茂生 长的关注是与政治交织在一 起的。正如在《大英极乐世 界》的讨论中提到的,他发 现个人和当地的花园总是试 图代表或示范包括它在内的 更大的世界。这是我们从他 的生活和交往中学到的有益 的一课,反过来,这也超越 了对只有一种生活的关注。 除了讲述他的故事和传 记,我们很难抓住对约翰· 伊夫林的叙述要点,甚至是 有用之处——因为他不是一 个容易被评价的人,他的生 活素材十分丰富,有时甚至 难以驾驭。弗吉尼亚·伍尔 夫的怀疑主义使她发现其他 人与她的判断相吻合,把枯 燥、保守、虔诚的伊夫林日 记与开朗、活泼的佩皮斯日 记进行传统的对比,对他可 没有什么好处。因此,也许 最后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比 较:把他和约翰·奥布里做 比较。 他们一起在皇家学会的“ 园艺”委员会工作,虽然在 1672年,奥布里还在问“约 翰·伊夫林先生……是否写过 规划和园艺方面的书”,很 明显,他当时对伊夫林还不 够了解。但四年后,他很高 兴地提到“自从我把关于萨 里郡的笔记寄给伊夫林先生 后,我和他的友谊日益深厚 ”。还有,伊夫林对奥布里 萨里郡材料的评论把他们两 人的观点有力地区分开。两 人都对标志着英国启蒙运动 的文化革命做出了贡献,这 是一种奇特的混合,既有当 地的热情,又热衷于(以伊 夫林为例,这是一种虔诚的 )经验主义。他们都认为, 自己就像我们现在所能认识 到的,是早期现代世界的过 渡人物。 奥布里是一个“善于观察 ”的大师,他对伊夫林的研 究中的“成果”显然表示赞赏 ,尽管他自己还能提供更多 的资料,表明其中漏掉了“ 我出生的地区,我的喜好” ,所以他列出了十几个“可 观察的地方,我不怀疑,但 你一定得留下来,下次再去 看看”。但随后,他在信中 很快提到了沃顿,赞美了它 的“森林”和水,它的景色( “英国最大的前景之一”), 它的偏僻和各种地形。令他 兴奋并使他区别于奥布里的 是这个家族庄园的历史、环 境和种植。当伊夫林最终继 承了沃顿庄园,同时在赛耶 斯宫建造了自己的花园时, 奥布里被迫卖掉了他在威尔 特郡伊斯顿码头的家,在他 的余生里,他只是设法在纸 上画出一座精致的花园和充 满意大利风情的风景;他永 远感到遗憾的是,没有去意 大利旅行(“我渴望的意大 利之旅”),他只能在他的 《伊斯顿码头设计》 (Designatio de Easton Diers,现存牛津大学图书 馆)中记录他的梦想。两人 都是英国孜孜不倦的“可观 察物”的收藏家,只有伊夫 林幸运地“建造”出了花园, 并出版了书籍。 奥布里的《威尔特郡自 然史》(Natual History of Wiltshire)和《大英百科全 书》(Monumenta Britannica)中充满了精彩 而细致的描述,尽管这两本 书都是在他去世的1697年 出版的,也就是伊夫林的《 钱币学》出版的那一年。奥 布里和伊夫林一样,对土壤 、树木、埃夫伯里和巨石阵 的遗迹着迷,参观了布莱尼 姆的古老花园、托马斯·布 什内尔的赫米塔奇花园、切 尔西的丹弗斯花园、迪普登 花园、圣奥尔本斯附近的培 根住所、花园和公园;他读 了培根的著作,受到了启发 ,在牛津大学学习了“实验 哲学”,读了托马斯·布朗爵 士的《梅第奇宗教史》 (Religio Medici),自学了 绘画和绘制地图,坚持了地 志学的重要性。用奥布里的 话来说,这两个人都很高兴 能把“过去的一切从时间的 牙缝里救出来”,而且他们 都积累了更多的材料,多到 任何一方都无法轻易管理, 也无法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 。奥布里似乎与每个人都很 熟悉,或者(就像当地的土 著居民哈特利普人一样)通 过文化渗透来为自己的《短 暂的生命》(BriefLives) 和其他作品获取材料;然而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 经常听到朋友们去世的消息 ,他也没能和他们建立起有 用的联系。而伊夫林则在自 己的圈子里活动,在这个圈 子里,他可以更多地利用自 己的许多联系,毫无疑问, 他为自己广泛的、通常很有 名望的贵族伙伴们感到自豪 。 奥布里向朋友们借钱, 特别是向罗伯特·胡克借钱 ,并卖掉了自己的书来偿还 部分贷款;他被迫频繁地搬 家,无法整理和保存他的图 书馆。伊夫林保持着威廉· 兰德所说的“关心”——对信 仰、家庭、国家、朋友和一 个值得珍惜的地方的关心— —相比之下,奥布里却哀叹 自己不能拥有很多,甚至包 括一个妻子。奥 精彩页 第一章 出身及早年 或许,你会听到一些有关我的故事;或许连这一点都难以确定。因为当某人位卑言轻的时候,其名字是很难跨越时空而留存的。也许你会想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我的作品有何珍贵之处,尤其是有那么多流传于世、摆在你案前的作品;又或许,你至少听说过我的某些书的书名。 彼特拉克在六十岁时写了这封《致后人的信》,他在信中将虚荣假扮成谦虚,把愤世嫉俗写成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也剖析了自己那种很明显的复杂人格。这部作品不啻为一部经典。 这封信的确是彼特拉克“写给后人”的,他没有写给某个特定的人,而是写给某位无名读者,此人也许在某一天会对彼特拉克产生兴趣。“如果你听说过我,你可能想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里,彼特拉克(当然,他在写此信时已经是一个相对年长的人)相信自己的名声将流传于世。 彼特拉克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这种非同寻常的表现,就是彼特拉克与中世纪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他下了功夫去塑造自己的身份形象,经常公开而且毫不谦虚地以自己的生活作为主题来创作。彼特拉克用拉丁文写了一系列袒露心迹的书信,其中最著名的是《致后人的信》,这封信揭示了彼特拉克个性的很多方面,除此之外,它还是一部(虽然有点短,有时还做了修饰)自传。例如,他讲述了自己出生时的情况: 我可敬的父母来自佛罗伦萨,家境殷实——如果坦诚地说——接近贫困。他们被逐出我们的故园,所以我是在流离失所中,出生于阿雷佐,时为公元1304年7月20日,一个星期一的黎明时分。 “流离失所”(或流放)一词在这里,以及在彼特拉克的其他作品中,绝不仅仅停留于表面。彼特拉克在信中很快就讲到了他的家庭是如何搬到了沃克吕兹首府阿维尼翁的(参见插图2)。我们可以在此处暂时放下《致后人的信》,以便可以更仔细地研究彼特拉克的童年,以及他当时的成长环境。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他是一个早熟的男孩,在卡庞特拉(Carpentras)跟着一位名叫孔韦内沃莱·达·普拉托的小学老师学习拉丁语。孔韦内沃莱让彼特拉克接触到了根据意大利传统编排的拉丁语基本语法、修辞和逻辑的课程。因此,尽管人在法国,彼特拉克却接触到了意大利的某些传统。卡庞特拉本来是一个不大起眼的城市,却因为毗邻法国城市阿维尼翁而为人所知。这就是彼特拉克与众不同的另一个原因:尽管他今天被认为是意大利文学与知识传统的一部分,但他是在法国长大的。了解了这个情况,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去看看彼特拉克所生活的世界,一个发生了划时代革命性变化的世界。 彼特拉克的家人来自托斯卡纳,祖籍佛罗伦萨。他的父亲和他的祖父及曾祖父一样,是一名公证人。在旧时的意大利,公证人是一个重要的职业。我们有必要在这里暂停一下,来谈谈这个职业的意义。那个时代的公证人在不同方面帮助社会维持日常运作:如果你需要写一份合同、起草一份重要文件,或就某个法律案件做正式的记录,你就得用上公证人。公证人接受过广泛的拉丁语基础教育,在某些正式的修辞技巧方面要接受专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熟练的写手:在早期世界里,并非所有识字的人都能进行正规写作。人们可以委托公证人写出一封正式信函。公证人不仅具备写作方面的基本语言技能,而且精通很多格式,能把书信写得容易让人接受。 在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公证人也代表了一个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他们是(相对于神学宗教的)世俗之人,这意味着他们并非神职人员,因此他们与宗教机构没有正式的关系。换句话说,公证人这个职业深深地植根于意大利的传统之中,是与许多意大利人都有接触的一种社会化的行业。在那个很少有人能读会写的年代里,公证人拥有一种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使他们赢得了中世纪拉丁语里所说的“公众的信任”。 不仅如此,公证人还掌握了一种特定的写作格式。在这种写作格式中,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得用特有的方式更正;经过修改的页面以可识别的方式被遮住;书写的修辞也是标准化的。曾经研究过彼特拉克手稿(他亲手写下的,而且很幸运地保存到了今天)的学者都注意到,他的笔法与书写公证文件的方式有着很强的相似性。简单地说,彼特拉克在文学和学术方面的写作,留有明显的公证人所制定的正式程序的痕迹。他几乎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公证人家庭背景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直伴随着他。他在法国这样的地方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也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