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极度压抑会造成精神爆炸?为什么无辜受气会造成神经搭错车?为什么极度忍耐会引发思维崩溃?为什么冲动会生出魔鬼?……其实,在这些扑朔迷离的现象背后,都蕴涵着十分有趣的科学常识和原理,它涉及到心理学、历史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刘多年编著的这本《抓狂心理学》就是针对这些有趣的话题,另辟蹊径,运用通俗易懂的及相关考据,深入浅出,新锐犀利地为你解读这些另类感觉现象。每个主题都言简意赅,绝对吸引你的“眼球”,颠覆你的传统思维,具备足够的另类震撼,是货真价实的阅读快餐……
《抓狂心理学》以全新的趣味实验和案例的形式,层层解密上至人文史学、意识形态,下至日常行为、心理常识,无奇不有,为读者解开几百年甚至上千来看似合理却又错综复杂的抓狂现象和行为,把读者从抓狂的世界捞起来。
《抓狂心理学》由刘多年编著。
爱因斯坦是如何记住女友的电话号码的?
作为希特勒贴身幕僚的舒伦堡,他在这本回忆录中写了许多关于希特勒生平往事的一些重大事件。其中有一段描写希特勒要求下属汇报工作的情节,他要求下属将一个20万字的汇报材料在20分钟内作系统而又核心的汇报……面对此种情况,对于汇报者来说,只能采取将”一本厚书变成一张纸“这样的信息”打包、压缩“方法。
面对”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要求我们的大脑反应不断加快,需要掌握和了解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然而,如何使大脑既能大容量压缩、存储信息,又能快速高效提取信息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乔治o米勒曾提出”记忆局限“理论,证明一个人只能同时记住或回忆5~9个信息点。但如果把记忆材料适当分组,编为”组块“,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容量。所以,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指”组块“,而不是绝对数量。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保存时间不长,容量有限,易受干扰。短时记忆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就能转入长时记忆。因此,面对内容庞大的记忆材料,运用”记得越少越好“的原则是十分有道理的,采用这种方法就是将数目巨大的信息点浓缩﹑同构﹑整合﹑提炼成为大脑短时记忆所能接受,且大脑长时记忆能够提取回放的5~9个信息点,并将一个充满无数信息点的”面“变成一个浓缩的”点“……最终将这些有限的”点信息“再组合成一个系统的”记忆链“。比如18409721这组数据,如果按顺序逐个记忆,一是记忆比较累,也比较乏味,二是以后容易忘记。如果由1840联想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97联想到97年的香港回归,21联想到”不管三七二十一“,这样把八个信息点压缩成三个联想小回路,只要想起任意一个回路信息点,都可准确的联想起全部信息点。
爱因斯坦为了记住他的女友的电话”24361“时,就用”两打加19的平方“作为适合他自己知识结构的方式记忆。通过把信息元素”打包“成”大块头“的这种记忆方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右脑”全息照相记忆“的功能特征。这种记忆方式在脑中形成既平行又相联系的回路系统,它们可以由相关的任何一个刺激信息所激活。这就是”记的越少越好“的道理。
P2-3
“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向人们展示了发生在10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冰海沉船事件。然而在轮船首航前,英国著名的实业大亨乔里·奥昆纳就预感轮船要沉没,从而放弃了难得的首航船票。对此,有人不解的问他原因,他说:“我做了一个怪梦,梦中看见泰坦尼克号沉没了。”果然,在轮船出发5天后,撞上冰山沉没了。美国前总统林肯在遇刺前三天就预感到被刺杀的场景,他把这个噩梦告诉了自己的亲人和好友,结果三天后遇刺身亡。这在美国家喻户晓。在今天看来,人们真的预见到了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吗?还是因为存在“第六感”?
现在已有证据表明,人类的感知功能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觉以外,人类还存在着一种“第六感”。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谢尔德20年来一直从事此类科学实验,他认为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角度得到解释,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行为,它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①。
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动物心理学》一书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动物发出的种种奇特信号,使得科学家开始破译动物神秘的第六感。
为了对鲨鱼的第六感进行探究,美国研究人员对小斑点猫鲨的胚胎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测试,他们在鲨鱼的电感受器中发现了神经嵴细胞的两种独立基因标志。神经嵴细胞是胚胎发育早期形成各种组织的胚胎细胞。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嵴细胞从鲨鱼的脑部转移至其头部的各个区域,并在其头部发育为电感受器,成为鲨鱼独特的“第六感”。
参照动物的“第六感”,人类的认知系统中也存在着独特的“第六感”,人类也可以不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
美国华盛顿大学脑心理学专家已经确认大脑中一个区域能明显地应对早期警示信号②。脑部的这一区域又被称为前扣带皮质,它位于大脑前叶的上半部,沿着区分左右脑的隔膜分布。当人们需要在多个相互排斥的选择中作出决断时,或是犯了错误之后,ACC区域有明显的活动,它能觉察出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并起到预警作用。也就是说大脑额叶部区域可早于人类意识之前感知到危险,并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帮助人类逃脱。
对此,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研究员约书亚·布朗博士解释说:“当我们有可能犯错误时,甚至在必须做出困难决定之前,前扣带皮质实际上已经察觉到了这种”困境“,因此前扣带皮质在大脑对外界的认知与反映中便担当了一个早期的警告系统。当我们的行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时,前扣带皮质便预先警告我们,让我们更小心,避免犯错。”
P6-8
当人们静下心来仔细回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所见所闻时,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总是在大脑中不断萦绕,比如,察言观色能否感觉人的秉性?人性善恶的感觉背后有何生物学原因?“勤能补拙”的感觉有依据吗?“口是心非”的感觉有根据吗?宋江为何给人一种总想被招安的感觉?人类的疯狂行为为何给人一种野兽的感觉?人们为何会有“搭错了神经”的感觉?女人为何多愁善感?为何希望过得快,时间感觉反而会变慢?文化传承为何给人一种“基因”的感觉?“相有心生”的感觉有道理吗?极度压抑为何让人有“精神爆炸”的感觉?灵感的产生为何给人一种“闪电”的感觉?听音乐为何让人有心潮起伏的感觉?古人“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感觉可能吗?你的细胞能感觉你的思想吗?食草动物为何给人一种“受气”的感觉?古人为何感觉“山环水抱”的地方会出奇才?“脑速”为何会有光速的感觉?痛苦的感觉可以“洗”掉吗?“笑一笑十年少”的感觉背后有何秘密?男性“好色”的感觉背后有何自然因素?“眼不见”为何感觉“心不烦”?人们为何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神灵情结”为何有遏制“邪念”的感觉?将“死”之人经历了怎样的感觉?阿谀奉承为何感觉有损身心健康?人们为何感觉惦记谁,谁的电话就突然来了?目光为何给人一种“射线”感觉?老子提出“道”时感觉到了什么?漫步海边何以会感觉心旷神怡?……其实,在这些扑朔迷离的现象背后,都蕴涵着十分有趣的科学常识和原理,它涉及到心理学、历史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各方面的内容。本书就是针对这些有趣的话题,另辟蹊径,运用通俗易懂的及相关考据,深入浅出,新锐犀利地为你解读这些另类感觉现象。每个主题都言简意赅,绝对吸引你的“眼球”,颠覆你的传统思维,具备足够的另类震撼,是货真价实的阅读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