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闲散一些也无可厚非/无可厚非生活伦理与美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艾莉森·孙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别再闲散了!”当你沉迷于电子游戏不能自拔时,你的父母可能对你说过这句话;或者当你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刷照片墙(Instagram)时,你的室友可能对你说过这句话;甚至可能是你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对自己说过这句话。但为什么不能慵懒闲散呢?难道不做些有用的事,就那么不好吗?
基于超高的生产力文化,本书作者艾莉森·孙(Alison Suen)以批判性的眼光质疑我们对闲散者的不满,也就是那些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的人。她在本书中对闲散者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对闲散者的常见批评,并认为这些批评要么无效,要么其前提就有问题。当然,尽管这本书为闲散辩护,却并没有像一些崇尚休闲的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宣扬闲散者的生活方式是通向更美好的未来(比如文化进步和自我实现)的正道。事实上,孙认为,闲散之所以独一无二,正是因为它与崇高事业毫无关系。闲散既不是对社会弊病的蓄意抗议,也不是通向独立自主的道路。闲散的人只不过是闲散而已。通过研究超高生产力文化,孙认为,做一个闲散者实际上也无可厚非。
作者简介
艾莉森·孙(Alison Suen),美国哲学家,纽约爱欧纳学院(Iona College)的哲学副教授。代表作有《说话的动物:伦理、语言和人与动物的鸿沟》《闲散一些也无可厚非》等。
目录
闲散一些也无可厚非
美好的人生是行动的人生
闲散者的定义
对闲散者的一些常见指责
每章内容预览
第一章 为什么要说说闲散?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约瑟夫·皮珀(Josef Pieper)
妮科尔·希彭(Nicole Shippen)
林语堂(Lin Yutang)
布莱恩·奥康纳(Brlan O'Conner)
乔希·科恩(Josh Cohen)
有议程却无目的?
第二章 闲散者有哪些不同类型?
自我鞭笞型闲散者
社交型闲散者
假装型闲散者
虚伪型闲散者
奢侈型闲散者
桀骜不驯型闲散者
反主流文化型闲散者
第三章 好莱坞式闲散者是十足的闲散者吗?
好菜坞式闲散者:大男孩
改过自新型闲散者
唱反调型闲散者
无缘无故型闲散者
第四章 如何识别学术闲散者?
闲散学生
闲散学生会造成危害吗?
闲散教授
闲散教授会造成伤害吗?
第五章 闲散是道德败坏吗?
闲散者吃白食
闲散者“钻制度的空子”
闲散者会给他人造成情绪上的困扰
迷恋“努力”
第六章 如果人人都很闲散会怎样?
第七章 闲散者有身份危机吗?
疫情之下的闲散者
爱国型闲散者
后记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生活在一个提倡超高生
产力的社会,一个闲散的人
就会遭到排斥——或者至少
我们认为应该遭到排斥。我
们的社会对闲散如此厌恶,
可是似乎到处都是闲散的人
,这相当令人惊异。我们很
多人在生活中都遇到过闲散
的人。也许你的同事轮班总
是迟到;也许你不幸要和一
个闲散的同学一起做小组作
业;也许你的“宝贝儿子”30
岁了,还住在你的地下室里
;也许你就是那个自己每天
都要面对的闲散者。粗略浏
览一下手机的应用程序商店
,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都在
与他们内心的闲散做斗争—
—有很多应用程序声称可以
屏蔽干扰,加强时间管理,
最终提高工作效率。闲散者
无处不在,又背负“闲散”这
样的“污名”,这便使他们更
有趣了。
事实上,我正因为闲散
才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每次
我推迟批改论文,或者眼看
一篇文章的截止日期要到了
却迟迟不动笔,我都会问自
己:“我是个闲散者吗?”然
而,就在提出这个问题的下
一秒,我就想知道这重要吗
。谁会在乎我是否闲散呢?
除了我自己,还有谁会评判
我呢?即使我真是个闲散的
人,我为什么要因此而烦恼
呢?写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深
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机会。无
可否认,从事闲散者研究并
著书立说为其辩护颇有些讽
刺意味。当我与我的朋友和
同事讨论这个计划时,许多
人都发表了看法,说我试图
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一本拥护
闲散的书,这本身就很“言
行不一”。我的一位同事坚
持认为,如果我想要有说服
力,就应该几番错过截止日
期。(但我稍后将论证,闲
散者不一定就会拖延。)另
一位同事则指出,作为一名
教授为闲散者辩护对我只有
坏处,因为这会予人以口实
。这位同事还半开玩笑地预
言,在未来的学期里,我会
收到很多迟交或不合格的论
文,因此后悔写了这样一本
书。当然,我同事的担心是
基于这样的假设:一个闲散
的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去拿起
一本不是他们这门课程必读
的书。我的同事设想了这样
一个不太可能的情景——一
个闲散的学生指着我的书来
为自己的闲散找借H:“可
是孙教授,您在书中说……
”我相信,只要我对闲散者
的理解正确,闲散的学生用
我的书来为闲散辩护的可能
性是相当小的。
在为这本书做研究的过
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特别奇
怪但或许令人欣慰的现象,
那就是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因
闲散而自责的学者。我的许
多同事和朋友也认为他们自
己很闲散,尽管他们的职业
生涯都硕果累累。我在第二
章中会更深入地谈谈这类“
自我鞭笞的闲散者”。但现
在来看,值得注意的是,闲
散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很有趣
,而且在存在层面上也很有
趣。对于学者来说,学术界
盛行的“不发表,就淘汰”模
式意味着我们的饭碗取决于
产出。工作时间表灵活且相
对松散,这意味着我们必须
自我激励和足够自律才能完
成工作。超高生产力和自律
的双重要求常常会使我们对
职业道德产生不切实际的期
望。头脑中一直有一个声音
在责备我们,提醒我们那些
一直疏于关注的研究项目、
需要提交的会议提案,还有
那堆上周就应该批改的学生
论文。繁重的学术工作让我
们觉得自己总是很闲散。
我在第四章中会深入谈
谈学术上的闲散者,但他们
只是闲散者中的一类,而且
可能是一种相当不同寻常的
类型。很多人对闲散者的印
象是没有野心,生活中缺乏
抱负。典型的闲散者通常缺
乏生活目标,并对此无动于
衷。而这种冷漠的态度令很
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毕竟,
一个人怎么可能不关心自己
在做什么或者自己会成为什
么样的人呢?闲散者似乎尤
其不可救药,因为他们甚至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闲散是个
问题。但是无所事事或者得
过且过到底有什么错呢?我
们如何才能最好地理解我们
对闲散者的不满呢?我们的
不满有道理吗?是什么使闲
散有别于休闲、拖延、赋闲
或懒惰?这些都是我将在本
书中探讨的问题。
除了研究典型的闲散者
,我还对我们的高生产力文
化得以蓬勃发展的条件十分
感兴趣。毫无疑问,这样的
文化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密不
可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1864
-1920)提出了一个知名的
论点,即新教徒的生活伦理
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他认为“工作至上”这一观
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自加尔文
主义的宿命论。该学说的基
本思想是:我们会被拯救还
是永远受到诅咒是由上帝预
先决定的,我们在世上做任
何事情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我们在神面前“称义”,单是
因信,非因行为。有趣的是
,即使不确定上帝是否拣选
了我们,我们仍然要像被上
帝拣选了一样行事,因为“
缺乏自信是信仰不足的结果
”。“世俗活动”,比如工作
,被认为是培养自信和对抗
宗教信仰问题所引发的焦虑
的一种方式。工作努力说明
信念坚定,因此,尽管努力
工作不是救赎的手段,但它
却是被上帝选中的“标志”。
根据韦伯的观点,这种难以
抑制的工作需求(用来证明
我们得到救赎),加上新教
的禁欲主义,不可避免地致
使财富得到积累,从而产生
了资本主义。如今,美国人
似乎已经放弃了节俭,转而
导语
如果“被告”都没有为自己辩护的兴趣,那进行辩护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那些不闲散的人呢?这本书能激励那些不闲散的人过上更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这本书能给那些关心闲散者的人,比如闲散者的父母或教授,带来一丝安慰吗?
后记
本书叫《闲散一些也无
可厚非》,显而易见,这本
书要为闲散者辩护。但首先
,为什么要为他们辩护呢?
谁会对这样的辩护感兴趣呢
?我不是指客观和理智层面
的感兴趣,而是因个人原因
、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兴趣。
(二者有什么不同?我可以
举个例子。我可能对野兽派
建筑的历史知识感兴趣,但
是野兽派建筑和我个人以及
我的存在并无关系。然而,
我对猫的社会行为这个话题
有着浓厚兴趣,因为它告诉
我应该如何与我的猫相处,
以及我应该怎样照顾我的猫
。)那么,谁会对为闲散者
辩护感兴趣呢?在关于闲散
的争论中,谁是利益相关者

乍一看,很明显这两个
问题的答案似乎都是闲散者
。闲散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
利益相关者。由于这本书为
闲散辩护,有些人甚至会认
为这是一本为闲散者写的书
。然而,我希望我已通过本
书阐明了我的观点,即闲散
者并不总是认同传统的价值
观。毕竟,尽管他们生活在
一个重视实用性和生产力的
社会,但他们并没有强迫自
己有所作为。因此,那些大
多数人认为举足轻重的问题
,他们不一定会关心。例如
,我在第七章中讲到,闲散
者可能毫不在意存在的问题
,就像奥康纳所说的闲人毫
不在意价值的问题一样。闲
散者可能不会用一些聪明的
方法来解决所谓的存在危机
,因为他们首先就不会承认
存在危机。
考虑到闲散者的非常规
价值体系,要是认为闲散者
是在竭力捍卫自己的生活方
式,似乎就并不明智了。事
实上,闲散者可能根本不会
觉得有必要为自己辩护。如
果有人责备闲散者,他们可
能只是耸耸肩,继续玩游戏
。(这就是为什么闲散者会
让人愤愤不平。)所以,即
使他们可以用这本书来为自
己辩护,说明自己为什么会
对有所成就无动于衷,他们
也可能根本没有动力去辩护
。如果“被告”都没有为自己
辩护的兴趣,那进行辩护又
有什么意义呢?那么,那些
不闲散的人呢?这本书能激
励那些不闲散的人过上更无
忧无虑的生活吗?
我在“导读”部分指出,
本书是想进行适度的辩护。
我并不是要提倡闲散,而只
是要为它辩护。我的理由有
二。其一,如果不赋予闲散
以更高的目标,就很难提倡
闲散。我们在这本书中提到
的那些崇尚休闲的思想家,
都试图说明休闲是一种更好
的生活方式。他们这样做,
最终都将休闲工具化了。也
就是说,他们最终都以某种
方式使休闲变得有用。但是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认为,
休闲或闲散是一种更好的生
活方式呢?我们要劝谁呢?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闲散者,
你不需要改变。如果你不是
一个闲散者,你不可能仅仅
因为读了别人的一个观点就
成为一个闲散者。
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
原因:我们很难对闲散夸夸
其谈,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生
活方式,也是一种态度。人
们可以模仿一个闲散的人,
做一些传统意义上闲散的事
情,比如整天在朋友的地下
室看电视,交一份平庸的学
期论文,等等。但是,他们
对成功不屑一顾的态度,或
者对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缺
乏兴趣,不是可以简单模仿
的。对于一个闲散的人来说
,闲散不是故意的选择,也
不是一种反抗行为——它没
有目的,毫不费力。闲散者
对发挥潜能或成就自己不感
兴趣,他们闲散只是因为他
们不在意自己是否能成为有
用的人。因此,即使我的论
点无懈可击,冷漠的态度也
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我们
之前讲过的假装型闲散者和
虚伪型闲散者都试图表现得
像一个闲散者,假装他们太
酷了,不在乎。但正如我在
第二章所述,假装型闲散者
试图掩盖他们努力工作的事
实,让他们的成就看起来毫
不费力,而虚伪型闲散者则
炫耀他们亳不费力的成就,
来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只
要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成功寻
求外界的认可,无论是假装
型闲散者还是虚伪型闲散者
,都不是真正对自己的成就
漠不关心。换句话说,虽然
可以从外表上模仿闲散者,
但精神上是不可模仿的。
这本书能给那些关心闲
散者的人,比如闲散者的父
母或教授,带来一丝安慰吗
?也许有人30岁了还住在父
母的地下室里,他的父母失
望透顶却又束手无策。有一
天,他们在书店里拿起了这
本书。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闲散者的父母为闲散者的幸
福,尤其是道德品质牵肠挂
肚。例如,父母可能会想:
“我们有一个闲散的孩子。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孩子自
私、不负责任?我们养了一
个坏孩子吗?”我已在本书
中说明,我认为自私和不负
责任并不是闲散者的本质特
征。如果闲散者的父母认为
这个论点有些道理,他们就
会松一口气。他们也会稍稍
宽心,不会因为认为自己养
了一个自私的吃白食的孩子
而觉得自己失败。总之,为
闲散者辩护可以帮助那些关
心闲散者的人,缓解他们的
焦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
这一点。
好了,这本书要结尾了
,因为我终于完成了合同规
定的字数。
书评(媒体评论)
论据充分,极具娱乐性
。在我们沉迷于传统的成功
和以生产率作为街量标准的
时候,孙为闲散一些也无可
厚非提供了有趣而有益的平
衡解读.
——艾米丽·伊斯法哈尼·
史密斯,《意义的力量》一
书作者
精彩页
美好的人生是行动的人生
早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前,人们就开始论述“行动”的重要性了。要想了解其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来看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22)是怎么说的。对于那些不愿成就自己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他们不愿意采取行动,他们的人性就岌岌可危了。在他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重视行动或活动的美好生活方式。他主要对探索人类幸福的本质感兴趣,这种幸福是人类所特有的。重要的是,幸福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不仅仅是指你在考试中得了“A”,或和恋人约会顺利后感受到的快乐。幸福不是富有或过着享乐的生活,也不是过着受人尊敬的生活。事实上,幸福是一种活动。具体来说,是我们理性的灵魂发挥作用的活动。要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我们需要了解美德在他的伦理学中的重要性。
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有德”。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德”不仅仅是指道德上的善。对希腊人来说,“美德”指的是具备卓越的业务水平;它可以扩展至非道德的功能或能力。比如,如果心脏外科医生能成功地做好心脏手术,他就是个有德的医生;小提琴家能优雅地拉小提琴,他就是个有德的小提琴家;酒保能在卖酒时不缺斤短两,他就是个有德的酒保。事实上,即使是非人类生物或物体也可以有德:一匹马如果跑得快就是有德的马;一把椅子如果结实舒适就是有德的椅子。因此,“有德”的含义类似于“能做好本职工作”。同样的道理,人类要想有德,就必须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或发挥自己的才能。此外,我们需要执行的不仅仅是随便什么功能,而是我们特有的功能,正是这种功能使我们成为人类。毕竟,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功能,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功能都是我们人类独有的。我们能生长,植物也能;我们能感知,动物也能。仅仅由生长和感知组成的生命不能说是独一无二的或严格意义上的人类的生命。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性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所以,人类要做到“有德”,就必须运用理性。这就是“幸福”(eudaimonia)经常被翻译为“繁荣”(flourishing)的原因。只有在运用理性的能力时,我们才能实现幸福——人类的繁荣。
在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概念中,行动或活动起着核心作用。只有通过运用我们的能力,我们才能获得幸福,即“我们因正义之举而正义,因温和之举而温和,因勇敢之举而勇敢”。由于人类的繁荣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实现,所以它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亚里士多德用了一个类比来说明这一点:“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加冕的不是那些最具吸引力和最强壮的运动员,而是那些奋力拼搏的运动员(因为胜利者就在他们之中产生),所以生活中只有那些正确行动的人才能获得高尚和美好的东西。”如果运动员拥有跑得快的能力,却没有参加比赛,是不能获得奥林匹克奖牌的。同样的道理,一个有着理性能力却几乎不用的人,过的也不是符合他们身份的生活。我们不会仅仅因为拥有理性的能力就获得幸福,而是还需要运用这种能力。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有很多可探讨的内容,但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讨论伦理学。从本书的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两个观点特别值得关注。首先,美好的人生是行动的人生。只有通过运用我们的理性能力或理性地去行事,我们才能获得幸福。其次,人类有一种符合自己身份的特殊生活方式。幸福意味着过一种配得上我们身份的生活。美好生活是由一个人的行为来定义的,只有当我们不辜负人们对我们的期望时,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我用亚里士多德来说明我们的高生产力文化历史有多悠久,这可能会让熟悉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人感到惊讶,因为亚里士多德崇尚休闲的观点也很有名。比如他说过,“幸福似乎存在于闲暇之中,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发动战争则是为了和平地生活”。很明显,亚里士多德认为工作要排在休闲的后面。第一章中提到的两位崇尚休闲的思想家,将休闲的谱系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所以,把亚里士多德作为高生产力文化的先驱,可能容易误导人。不过,亚里士多德在认可休闲的同时强调行动,要解决其间的矛盾,就需要阐明亚里士多德眼中“工作”的意义。约瑟夫·皮珀(Josef Pieper)之所以替休闲辩护,是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启发。皮珀使我们认识到,休闲使我们能够沉思默想,使我们能够抛开日常生活的琐事进行哲学思考。我们只有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才能成为幸福的人类。所以,在讨论休闲时,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工作主要是艰苦的体力劳动,或者说是我们为了生计而从事的劳动。休闲虽然与工作相对立,但它与活动和行动却是水乳交融。事实上,休闲远非无所事事或懒懒散散。相反,休闲是有目的的——它是一种理性的沉思活动,使我们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