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庭自然教育的星座图 |
分类 | |
作者 | 薛飞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基于《自然教育实践论》的理论,独创一套可实践的教育工程流图,全书围绕工程流图展开了一系列的阐述。第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介绍了以自然为本源衍生的教育指导理论以及自然教育的理念。第二部分分析了感官感觉是接受信息输入的渠道,“工欲善其事心先利其器”,提高感官的输入效率是教育的有利条件。第三部分阐述了当信息进入到大脑后,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思考加工,“我思故我在”,强调孩子应当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第四部分论述人的天性和已有经验将不停的激励孩子进行更多的活动。通过实践的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孩子明白知识的有用性并理解学习的过程,进而寻求自我实现的路径。 作者简介 薛飞,男,汉族,1986年6月生,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育有一子,故以至诚之心,寻教育之根本,通读经典,偶得有感,愿与天下父母共勉之。已出版著作《自然教育实践论》。 目录 第一章 指导理论 理性与意欲 教育的初期目标 教育的“紧箍咒” 人的自然动力 “有用的”知识 学习与兴趣 体验学习的例子 尊重孩子,顺势而为 第二章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三个目标 人与自然 再论学习的涵义 第三章 感觉感知与运动 认识事物 运动的突出作用 运动的理念 第四章 记忆工程 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时间 记忆的科学框架 注意是学习的第一步 通过感知获取信息 重要的记忆方法及工具 思考的习惯——元认知 关于孩子的问题 关于引导孩子分析问题 记忆的永久存储 练习的重要性 梦的神奇作用 关于创新与批判的一些理解 学习与思考 第五章 学习的动力 正面面对痛苦的经验 自然的结果与人为的契约 痛苦的重要作用 改变认知的建议方法 体验疼痛的大小 爱的治愈 第六章 科学以用 知识的类别 大语文的作用 大艺术的作用 大科学的作用 大数学的作用 给予孩子“思维”这件工具 第七章 文化以养 人与自己 人与社会 后记 序言 本书力求普适性。在孩 子成长的初期,对于没有明 确教育目标的读者是非常适 合的。本书中的很多思想, 对于有明确教育目标的读者 ,我相信也是有一定参考意 义的。如果它能引起读者哪 怕一丁点的思考与改善,那 么它的价值就有所体现。我 时常认为读书改变了我,我 被改变了,我的孩子因此也 就被改变了。哪怕只是微乎 其微的改变,也要敬畏时间 对它的作用。 本书有个明确的意识导 向,那就是只讲授能讲授的 知识,不能讲授的就引导孩 子自己思考。简单来说,具 有唯一性的知识就是可讲授 的,这一点将在书中做相关 的阐述。 本书将用一种简单的模 型作为书中教育思想的具象 化进行实际的操作:输入( Input)、思考(Thinking )、输出(Output),简称 ITO教育模型。 简单描述一下该模型在 教育领域中的基本流程:通 过感官功能接受环境信息的 输入,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 思考,融合成为自己知识体 系的一部分,并指导自己下 一步的行动输出。这里强调 “行动输出”,是因为“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目的在于“认识事实” ,只有事实具备所有的细节 。细节永远是功能之间互相 联系的真正原因,但这却是 自然的“秘密”。这些细节有 些能被我们感知,有些隐藏 很深,就好像光谱一样,我 们的可视范围大约在红光到 紫光之间,仅凭肉眼很难感 知到更大范围的光。只有尽 力探究极致的细节,才有可 能看清真理的面貌。 实践与劳动是等价的。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通 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人 类学习到了知识。对于不同 的知识,学习的特点是有所 不同的。 语言的学习需要阅读和 交流;科学的学习主要依赖 于实验;数学的学习要靠抽 象思维进行逻辑运算。在这 里主要强调的是,科学不能 靠阅读,而要从实践入手。 科学的知识点需要一点一滴 、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积累 ,而且必须小心的印证。比 如化学,起初我们可以给孩 子讲授元素周期表前二十个 元素。也许有人会怀疑这种 提前教育的科学性。事实上 ,我确实被孩子的妈妈提出 了挑战。但我比较坚持的一 个原则,就是知识的有用性 。既然这些元素在生活中“ 用到了”,那么就可以教给 孩子。在我的认知范围内, 虽然这二十个元素,我没有 用实验证明每一个原子量的 大小是否是事实,实际上, 我没有条件也不可能重复实 验伟人的发现成果,但是只 需要记忆,它们是按原子量 从小到大排列的即可,而且 相关实证的过程确实已经有 人完成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我所 指的基础性的知识,至少具 有标准的、固定的、机械的 、简单的、直白的等特征, 一般不会变化而 且直接使用的,这一类 知识仅通过记忆背诵是没有 问题的。更重要的是,我只 是想把孩子在生活中提出的 问题通过这种基础知识展示 给他看而已。 “爸爸,这是什么?” “哦,这是一种叫铁的物 质。而铁在元素周期表中排 在第二十六位。” 记住一个准则,科学以 用,文化以养。凡是需要实 践的知识,比如科学,那就 用到了再教;凡是需要长期 积累的知识,比如语言,那 就必须长期坚持学习。 ITO教育模型,是一个简 单的模型,使用简单的模型 ,其优点就是在任何时候都 可以想起来,然后拿起来用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我们给孩子输入的什么, 他就会得到什么。当我们表 达愤怒时,想一想愤怒的输 入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会不会磨掉孩子的勇气; 当我们表达溺爱时,想一想 溺爱的输入会给孩子带来怎 样的影响,会不会助长孩子 的骄横;当我们表达冷漠时 ,想一想冷漠的输入会给孩 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不会 打击孩子的信心。所以,当 这样一种模型刻印在我们脑 海中时,我们不得不考虑一 下自己当前的言行是否合适 。 模型只是一个机械的实 践框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 赋予它一种思想的灵魂,即 教育的思想。我们每时每刻 都在教育孩子,选择一种合 适的教育思想,通过这种教 育思想的指导,我们能够逐 渐看清一个大概的方向,方 向对了,再少的努力也不会 白费。这样,教育成功的概 率就会逐渐变大,孩子会向 着最适合的方向发展。当我 们理解了一种合适的教育思 想,那么潜意识都会帮助我 们教育孩子,在碰到一些两 难境况的时候,直觉会帮助 我们做出合适的选择。 鉴于此,本书创造性地 制定了一套可实践的教育工 程流图,如图2所示,把它 作为一种ITO模型的细化实 现,并赋予自然教育的理念 。我把这套工程流图形象地 用“星座图”比拟,每一颗“ 星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 用,它们闪耀着自己的星光 ,在漫长的黑夜中指引着我 们的教育之路。我期望《家 庭自然教育的“星座图”》能 够给读者带来最直观的感受 。 本书的内容是基于科学 教育的理念,所有参考的理 论均来源于经典著作,比如 信息工程理论、激励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等。本书的目 标并不是要证实这些理论的 正确性,而是要基于这些理 论阐述如何实践自然教育的 导语 本书不仅将从科学的视角论述一种教育方式,而且意在引导孩子搭建自己的知识内核,这个知识内核将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不管是哪种教育方式,基础性的科学教育理论是通用的,前人以无量智慧总结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本书带着最崇高的敬意结合这些基础性的科学教育理论总结出了一套可行的教育工程流,以简洁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本书力求普适性,非常适合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对于没有明确教育目标的读者。本书中的很多思想,对于有明确教育目标的读者也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精彩页 第一章 指导理论 一切哲学原理,能用起来,确实有用的,我们就应该认定它存在的意义。 理性与意欲 在教育的范畴,我认为,首先是必须在两种理论之间做出选择的,这两种理论就是“理性与意欲”。这两种理论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指导方针。做选择并不是说一定要非此即彼,只是说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教育指导方针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倚重。 理性与意欲之争,历来就是哲学家的话题。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和兽类的区别在于人是具备理性的。许多人可能听过狂人尼采,他认同人的本质就是意欲,他把叔本华视为他的终生哲学导师。我们自不必争论谁对谁错,通过一个小故事,便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这个故事说的是在黑格尔和叔本华时期,叔本华不赞同黑格尔的理性论,于是去黑格尔所在的大学任教,并且把课程的时间安排在与黑格尔同一时刻,其结果就是黑格尔课堂的学生满座,而叔本华课堂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后来战争爆发了,处于战争年代的人们突然发现理性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人性是如此的裸露,于是所有人又开始相信叔本华的意欲理论。从这个小故事中,对于理性与意欲的初步认识,可窥一二。 那么,在教育的范畴,我们如何选择这两种理论呢? 我的观点是,在孩子教育的初期阶段,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地发挥孩子的天性优势,就是说意欲为先。孩子从出生到独立,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所做的一切都并无恶意,当然他也没有力量去做邪恶的事情。孩子的所作所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为了自己的生存。我们尊重孩子的意愿,就是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动性——“做他自己”。他想走路就让他自己走,不要抱;他想喊叫就让他自己喊,不要阻止他叫;他想触碰就让他自己感受,不要阻止他尝试……让孩子以自然的天性为引导,以自己的意愿为动力,就能实现最高的学习效率。我们需要抓住这个阶段的机会,促使孩子形成主动的意识,完成初期的教育目标。 教育的初期目标 孩子因为自己的意欲形成自己的主动性。这个主动的理念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我自己的想法”,这是顺应自然天性的阶段,这是孩子可塑性最佳的阶段。不论是根据众多教育家的经验来说,比如埃里克森、皮亚杰等把孩子分为几个发展阶段的思想;还是根据大多数事实来判断,比如孩子总是比老人的学习效率要高,我们都应该把这个阶段视为孩子学习能力最强的关键阶段。据众多资料显示,这个阶段大约可持续到十岁左右,这并不是说过了这个阶段孩子就不能再被教育了,而是说,抓住这个敏感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就能事半功倍。 人类社会是基于理性建立的,没有理性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形态。政治、法律、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具体准则,孩子需要学习这些准则成为一个理性的人,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社会联系。如果孩子想孤独地生存,那么他确实可以无视所有的社会规则。因为孩子终究是要融入到人类社会之中的,所以我的教育思想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具有理性的判断力。最终目标并不是本书讨论的范畴,本书将阐述如何在教育的初期阶段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引导他建立独立自主的内核,并培养他感知初步的理性。于是,我确立了初期的教育目标,即拥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有了独立自主的内核,那么,后续的很多事他自己就有能力去做了,此时我们的教育职责应当说就完成了。我们在 孩子中期的陪伴,我更愿意称之为交流谈心,而非教育。 谈教育,首先要明确目标,倘若没有目标,我便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实施。哪怕我要教他学会说话,那也是为了让他交流;哪怕我要教他顺其自然,也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我曾经一直在思考应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也尝试评估过很多种选择,最后发现教育的目标有 太多的描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教育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帮助儿童学会如何学习,教育应当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提供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动机。” “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使人在其一生中能够创造性地使用知 识、技能和动机。”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建立和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这样学生就能够持续终生地进行独立学习。” “复杂任务,学生应对并适应压力情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埃里克森认为每个发展阶段都需要达成一定的目标。”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自省、自我教育的人。”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孩子以后怎样去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专业;发展哪部分爱好,放弃哪些别的爱好。所有的选择都必须由他自己做出。” “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未来生活做准备,它是一切教育行为的起点。” “为了孩子未来的生活,为了他能更有力地去行动,对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