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结合考古出土动物、植物和其他相关遗存,运用骨骼碳、氮、硫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生计方式的变迁轨迹及其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通过对比北方地区诸如汉民族、匈奴、慕容/扶余、大月氏等人群的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汉至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先民的生计方式进行了梳理。本书基于生计方式研究,揭示了古代北方人群的互动与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稳定同位素分析视角。 本书为北方民族考古、稳定同位素考古、鲜卑-北魏历史考古研究等相关领域提供参考。适合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民族学等相关专业学者、大专院校师生及相关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张国文,1983年生,安徽合肥人。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文博考古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访问学者(2019-2020)。研究方向为北方民族考古、科技考古。参与多项田野考古发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考古》、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时空框架 一、研究对象和时空框架 二、拓跋鲜卑和北魏王朝 三、拓跋鲜卑-北魏的考古遗存及其分期 四、拓跋鲜卑-北魏的迁徙 第四节 鲜卑-北魏研究现状 一、鲜卑-北魏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现状 二、鲜卑-北魏多学科研究现状 第二章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第一节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一、稳定同位素分析原理 二、碳、氮、硫稳定同位素分析实验流程 第二节 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现状 一、先民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重建 二、第四纪人类与动物演化研究 三、农业起源和传播研究 四、先民社会等级差异判断 五、家畜驯化、饲喂模式和祭祀行为探讨 六、中国北部边疆人群生计方式研究 七、稳定同位素考古学科建设 八、其他 第三章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生计方式 第一节 样品来源与测试分析 一、考古学背景与样品的选择 二、测试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的生计方式 一、嘎仙洞时期 二、南迁“大泽”时期 第四章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拓跋鲜卑和北魏人群生计方式 第一节 样品来源与测试分析 一、考古学背景与样品的选择 二、测试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拓跋鲜卑和北魏人群的生计方式 第五章 山西大同地区北魏先民生计方式 第一节 大同南郊墓群出土动物和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一、样品来源与测试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二节 金茂园墓群出土动物和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一、样品来源与测试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三节 星港城墓群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一、样品来源与测试分析 二、葬俗分析 三、骨骼稳定同位素分析 四、小结 第四节 金港园墓群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一、样品来源与测试分析 二、骨骼稳定同位素分析 三、小结 第五节 其他大同北魏遗存稳定同位素分析 第六节 大同地区北魏先民的生计方式 第六章 陕西西安地区北魏先民生计方式 第一节 样品来源与测试分析 一、考古学背景与样品的选择 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西安地区北魏先民的生计方式 第七章 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生计方式 第一节 植物资源的利用 一、植物资源出土和利用概况 二、植物资源利用所反映的经济形态 第二节 动物资源的利用 一、动物资源出土概况 二、动物资源利用概况 三、动物资源利用所反映的经济形态 第三节 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生计方式及其转变 第四节 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生计方式转变的原因 一、政治和文化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自然因素 第八章 两汉至北朝时期其他北方人群生计方式 第一节 汉民族 一、关中地区 二、中原地区 三、华北地区 四、东北地区 五、蒙古国巴彦布拉格(Bayanbulag)遗址 六、北方汉民族生计方式 第二节 匈奴 一、中国 二、蒙古国 三、匈奴生计方式 第三节 月氏 第四节 慕容鲜卑/夫余 第五节 其他北朝人群 第六节 其他北方人群 一、西北地区 二、内蒙古地区 第九章 拓跋鲜卑-北魏人群与其他北方人群生计方式对比研究 第一节 拓跋鲜卑与汉民族 第二节 拓跋鲜卑与匈奴和月氏 第三节 拓跋鲜卑-北魏与慕容鲜卑/夫余 第四节 拓跋鲜卑与其他北方人群 第五节 北魏先民与其他北朝人群 第十章 结语 附表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