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一件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如何去爱,却是一门学问:你是选择将孩子永远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让其免受风吹雨淋之苦,还是适时地将他“推”出家门,让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从摔摔打打磕磕碰碰中学会成熟呢?
赵华夏的《给孩子松绑自由成长才能成材》将告诉您:只有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自立,懂得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同样,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实际上就是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实际上就是给孩子弥补质疑精神的时间;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实际上就是给孩子激发创造力的时间。
孩子的才能是自然生成、自主发展的,而且这种自我教育是动态的、可持续的。关于这一点,教育专家陶行知也指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这也就是说,作为家长,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其自由自在地舒展与发展。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明智的家长从来不捆绑孩子,而是放开手让孩子自由地翱翔,《给孩子松绑自由成长才能成材》!
《给孩子松绑自由成长才能成材》由赵华夏编著。
很多父母时常把“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挂在嘴边。自从孩子出生以后,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一贫如洗的穷人,都对孩子呵护备至,吃喝拉撤睡,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是父母包办代替。所以,中国的父母或许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中国的孩子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覃爱超已经上高三了,但在家里,这个大姑娘依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为独生女,覃爱超享受着父母全心全意地爱和呵护,一直以来,做饭是爸爸的拿手活,而妈妈,整个就是覃爱超的贴身保姆,她至今还未洗过一件衣服,更别提做其他家务了。
这是覃爱超一天的生活写真:早上6点,爸妈准时起床,为覃爱超准备早餐,等到他们忙得差不多了,才把睡眼惺忪的女儿拖到盥洗室,并把早已准备好的牙刷牙膏送到女儿手里。女儿刷牙的时候,覃爱超妈妈赶紧为她放好洗脸水。母女忙得差不多时,爸爸也已做好早餐等女儿来吃了。趁覃爱超吃饭的时间,妈妈抓紧给她整理书包,然后是帮覃爱超穿袜穿鞋,吃完早饭的覃爱超拿着书包走人即可。每天放学回家,覃爱超的妈妈早已为她准备好了换洗衣服,并放好洗澡水,洗完以后,妈妈赶紧为她收拾浴室,而爸爸则将可口的饭菜摆上桌,等覃爱超穿戴好后全家人才开始吃饭。之后,覃爱超开始了自己唯一的“活儿”——做作业。
覃爱超的家境并不算富裕,爸爸单位效益差,工资微薄,妈妈也只是一家公司的普通会计,但是,无论是吃喝还是穿戴,覃爱超的爸妈总是尽一切所能来满足女儿的要求,就怕一个疏忽委屈了女儿。
喜欢为孩子包办代替的父母有没有想过,你们能包办孩子大半生,但能包办孩子一辈子吗?父母是不能陪孩子一辈子的,也无法照顾他们一辈子。该让孩子独立去完成的事情,坚决不能越俎代庖,否则所培养的孩子只会是一棵永远也长不大的嫩苗,经不起风浪,经不住考验,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比起中国的父母,国外的父母就显得缺少“人情味”了。只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就会坚定地把他们从身边推开,让他们自由地去闯荡和发展。他们信奉的一句名言是:最早让孩子独立的,就是最好的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脚踏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在瑞士,父母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到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P2-3
可以说,中国的家长是世界上为儿女最无私奉献的一个群体。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少家长出钱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花时间陪孩子马不停蹄地从这个班赶到那个班。更有甚者,干脆辞职回家,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孩子要是需要到稍微远点的地方读中学,则搬家陪读。
一切为了孩子的成材——在这一动听的口号之下,家长们殚精竭虑,为孩子策划未来,帮孩子把握今天。殊不知,孩子更需要的是自由成长的时间与空间。鱼缸里的鱼长不大——这条“鱼缸法则”并不难理解。孩子的成材过程,也同样遵循着鱼缸法则,孩子的身体活动空间和精神成长空间决定着他们的成长。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要想让孩子长大后能从容地应对生活,发展事业,就应该尽量拓宽孩子的生长空间,让其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从容成长。
那些过度“关爱”与干涉孩子的家长,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苦心孤诣培养的孩子缺点多多:畏首畏尾、胆小懦弱、独立性差……一位家长发现自己10岁的儿子性格内向,对新鲜事物缺乏同龄孩子应有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一遇到学习新知识或认识陌生的面孔就选择逃避。专家与这位家长沟通后得知,这位家长在家中是十足的大男子主义,喜欢发号施令,无论什么事从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他总是心安理得地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事情,每当孩子有了新鲜想法时,总是被他以各种理由否定。日子久了,他的孩子就变成了言听计从、俯首帖耳的所谓“乖孩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才发现自己的孩子独立性差,做事没有主见,缺少“男子汉气”,于是又开始为这件事发愁。是孩子出了问题吗?表面上是,但根源却在这个当爸爸的家长身上。爱孩子,是一件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如何去爱,却是一门学问:你是选择将孩子永远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让其免受风吹雨淋之苦,还是适时地将他“推”出家门,让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从摔摔打打磕磕碰碰中学会成熟呢?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孩子的才能是自然生成、自主发展的,而且这种自我教育是动态的、可持续的。关于这一点,教育专家陶行知也指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这也就是说,作为家长,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其自由自在地舒展与发展。
只有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自立,懂得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同样,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实际上就是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实际上就是给孩子弥补质疑精神的时间;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实际上就是给孩子激发创造力的时间。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明智的家长从来不捆绑孩子,而是放开手让孩子自由地翱翔!
编者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