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三〇七至三六五),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初学书于卫夫人,因其天资颖悟,笔性又好,后渡江北上,遍游名山,看到李斯、曹喜的书迹,到洛下见蔡邕熹平石经等,眼界大开,始悟学卫夫人是徒费岁月,乃发愤学书,操毫面壁,兼摄众法,自成一家,将汉魏以来拙朴的书风开创出一种妍美流便的书体。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典籍,此经前后六译,各有异同。大和元年(八二七),杨又排纂删缀,取名为新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自撰序,于大和四年奉宣上进。文宗李昂敕令集王義之书,将此经镌刻上石,至大和六年春始告完成。
王羲之的行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贞观初年下诏出内府金帛,广为征集王羲之真迹,其后唐代诸帝亦都好王字,于是集字刻石之风盛极一时,著名的有唐咸亨三年所刻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开元九年所刻的兴福寺碑,而金刚经是继此二刻的又一重要集王字石刻。集王羲之书金刚经原石刻在陕西西安兴唐寺,后寺毁石佚,故世传佳拓极少。本册为宋拓本,比较完整地保持了王字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