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与净土
孙昌武
中国佛教的特点,其中重要一点是义学沙门和知识阶层注重教义、教理探讨的倾向,与广大民众间的低俗的信仰实践的不同倾向的分化与并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是有佛教大乘般若学依附于玄学而发展,后来义学研究兴盛,出现众多的学派和专门的论师,遂形成佛教教学及相关学术极大繁荣的局面。这也是佛教在中国这样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传统的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种大型寺院和贵族沙龙里的艰深繁难的义学讲疏,是一般民众难以了解的,更表现出严重脱离信仰实践的倾向。宗教的最为广泛的基础,本来存在于广大民众中。而民众仰赖于宗教的,不是玄虚的义理,而是解决每天面对的苦难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他们渴望从宗教信仰中得到实际的帮助和救济。早期输入中土的小乘禅数之学本来就曾被当做神仙方术来接受,而从西域来华的僧侣也多善方术和医术,大乘佛教更突出发展了救济观念,这都为树立和发展民众的信仰心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东汉末道教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更具体、直接地体现了满足人们现世福利的救济精神。道教的发展既对佛教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使它得到了借鉴。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着广大民众的宗教需求,广泛兴起了以信仰实践为核心的巨大潮流,其主要内容则是观音信仰和净土信仰。
从佛教发展的历史看,观音和净土都是大乘佛教中后起的现象。而且观音信仰和净土信仰都突出体现了“它力救济”、现世福利的要求,与反映佛教基本思想的般若空观存在着明显矛盾,因而带有某种“异端”色彩。这两种信仰在中国得到十分广泛的弘传,二者并被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表现出中土民众接受、理解佛教的特色,也是外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适应本土思想土壤的典型例证。
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又译为“光世音”、“观自在”等,是一位菩萨。菩萨是已经成就佛道、而发愿住世度人的一类“有情”。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即一生处在候补成佛的地位上。观音可以说是体现菩萨精}申的一个典型。关于这位菩萨,从名号到来源疑点很多,学术界看法纷繁,难下定论,此不赘述。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这是—位突然出现于大乘佛教之中的、集中体现“它力救济”力量的神明。“净土”一语不见于梵文或巴利文佛经原典,乃是中土的创造。根据大乘佛教的佛土论,三世十方诸佛都有其佛国土,这种佛国土自然是清净无垢的,所以佛经原典中有“清净国土”或“使国土清净”的提法。在中国,随着净土信仰的传人和发展,形成了“净土”这个固定词语,净土信仰并成为中国民众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中国佛教对大乘佛土论的重大发展。
中土的观音信仰主要来自《法华经》,全称《佛说妙法莲花经》,该经初译是竺法护于西晋太康七年所出,名《正法华经》,其中有一品为《光世音普门品》,当时是译作“光世音”的。后秦时鸠摩罗什重译该经,名《妙法莲花经》,已改“光世音”为“观世音”了,后来流通的《法华经》就是这一译本。以后还有另外的译本,唐玄奘并把观音名号勘定为“观自在”,但均不能流行。《华严经》的最后一品《人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寻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探寻如何求菩萨道、行菩萨行,也到南海补陀洛迦访问了观音。这也是观音信仰的典据之一。佛教经论里表现观音的还有许多,但最受重视的是《法华经》里的《观世音普门品》,后来独立出来以《观世音经》或《普门品经》的名目流通。
《普门品》宣扬的观音信仰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普门救济,即普遍的救济。经文—开始就是佛告无尽意菩萨:
……
P12-13
佛教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在于它既有深奥的佛学理论可供人品味和钻研,又有通俗形象的佛祖菩萨可供人祈祷和信仰。佛学理论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论证现实世界虚幻不实,充满苦恼,奉劝人们追求佛教所宣扬的精神境界,接受相应的修行方式,进而去除一切烦恼,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佛教信仰则以其通俗的形式向人们宣扬在现实世界之上存在着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的佛祖菩萨和极乐净土,并告知人们请求佛祖菩萨帮助摆脱苦难、获得吉祥的祈祷方式,从而得到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长期以来在世俗社会中广为流传的净土信仰、观音信仰就属于后者。
观音,全称“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广义的净土信仰也将观音信仰包括在内。按照《观无量寿经》的说法,观世音与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凡诚信与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死后都能得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的接引和教化,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就是所谓“净土观音”。此外,观世音还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众生如果遇到灾难,只要念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立刻就会观其音声,将他们从灾难之中拯救出来。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有三十三种化身,能根据拯救对象的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化身,这就是所谓“救苦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一个在印度不大受重视的菩萨,传人中国后却与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格外受到青睐。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灾鼎盛时期。“净土观音”作为与“救苦观音”不同的神格,经过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大师们的大力宣扬,不仅在净土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一时还成为观音信仰的主流。这表明信仰的目标不只是实现“此土”的救苦,还要追求“彼岸”的幸福。可见把观音纳入为“净土佛”之一,使受到热烈欢迎的观音信仰和净土信仰相结合,能够成为二者广泛传播的推动力,影响也更为巨大。
晚唐以后,很多僧人都提倡“禅净双修”,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到了宋代,进而发展为“禅净合一”,佛教朝着民间信仰的实践方面发展。净土信仰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观音信仰满足了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深受欢迎。观音是善男信女最崇拜的菩萨。几乎在所有的寺院中,观音的香火总是最为旺盛。在信徒的心目中,观音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超过了其他菩萨,甚至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成为事实上的中国佛,由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那就是信徒亲近观音菩萨甚于亲近佛。观音信仰还超越了佛教的范围,纳入道教和民间宗教信仰之中,成为善神、福神。
自明代开始,净土成为佛教各宗派的共同信仰,成为明清佛教的主流。这主要是佛教各宗派的传人对自家的“解脱之道”失去了信心,感到只有归心净土才有依托感。观音信仰亦随着净土思想的普及而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信众最熟悉的法门,从“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的谚语中可见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已经成了中国民众的精神支柱。
时至今日,观音菩萨依然受到广大民众的崇拜和喜爱,继续显示其神奇的魅力。无论是在繁华都市的豪宅大院,还是在穷乡僻壤的陋室茅屋,常常可以看见袅袅香烟之中的观音菩萨。游览星罗棋布的观音圣迹,我们能感受到人们信仰观音的虔诚;欣赏于姿百态的观音造像,我们能感受到观音信仰深厚的文化底蕴;倾听数不胜数的观音传说,我们能感受到观音信仰的无处不在。值得一提的是,新时期的观音信仰又注入了新的内容:每个人都应该像观音菩萨那样奉献社会,救助他人。当社会需要你奉献的时候,当他人需要你救助的时候,你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而奔走,为帮助他人摆脱困境而效力。
总之,观世音信仰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宗教之后的创新之举,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观世音信仰以其大慈大悲的奉献精神、往生净土的美妙境界、有求必应的种种灵感,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传,深深地融人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反映了芸芸众生的心声,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至今绵延不绝。
为了弘扬千百年来形成的观音文化,我编选了这本《高僧大德说观音》,希望能与更多的读者结缘,更希望读者通过此书进入观音菩萨的世界,对观音菩萨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领悟古往今来信仰观音菩萨的激情与智慧,从而得到有益的启迪与精神的愉悦。
观世音信仰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宗教之后的创新之举,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观世音信仰以其大慈大悲的奉献精神、往生净土的美妙境界、有求必应的种种灵感,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传,深深地融人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反映了芸芸众生的心声,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至今绵延不绝。
为了弘扬千百年来形成的观音文化,吴平编选了这本《高僧大德说观音》,希望能与更多的读者结缘,更希望读者通过《高僧大德说观音》进入观音菩萨的世界,对观音菩萨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领悟古往今来信仰观音菩萨的激情与智慧,从而得到有益的启迪与精神的愉悦。
中国佛教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亲近菩萨甚于亲近佛,而观音则是善男信女最崇拜的菩萨。几乎所有的佛寺中,观音的香火总是最为旺盛。
按照佛教的说法,观音菩萨不分贵贱贤愚,对一切人的苦难都予以拯救,并能消除人们的烦恼。这种爱护众生,给予安乐的精神,既是神圣的,又是可亲可近的,其影响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范围,而延及社会、民俗、哲学、人生观等等各个层面。
自度度人,普度众生,是观音信仰的核心。观音信仰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他人。
吴平编著的《高僧大德说观音》涉及观音与佛教信仰,观音与修身齐性,观音与治病度人、观音与文学艺术、观音与名山胜境等。读者如能细细品味,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