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馨所著的《读碟》挑选世界影坛经典或时下热门的文艺片佳作进行解读,或以导演,或以专题,或以类型,进行比较、赏析,或许对读者选购碟片有一定的介绍、推荐作用,同时,也对他们企望进一步了解、欣赏电影,提供一个方向。当今社会,看电影,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的日常文化消费和娱乐活动之一,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有那么多的方式,让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碟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刘伟馨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伟馨所著的《读碟》挑选世界影坛经典或时下热门的文艺片佳作进行解读,或以导演,或以专题,或以类型,进行比较、赏析,或许对读者选购碟片有一定的介绍、推荐作用,同时,也对他们企望进一步了解、欣赏电影,提供一个方向。当今社会,看电影,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的日常文化消费和娱乐活动之一,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有那么多的方式,让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 内容推荐 在大量的碟片中,《读碟》的作者刘伟馨以个人化的品味,挑选世界影坛经典或时下热门的文艺片佳作进行解读,或以导演,或以专题,或以类型,比较、赏析。不仅对你选购碟片有一定的介绍、推荐作用,同时,也对你企望进一步了解、欣赏电影,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在缤纷灿烂的电影世界,《读碟》总能采撷到属于你的鲜花。 目录 前言:读碟的日子 2009年 送死者去旅行的人 别样的视角 时光与爱 ‘底层生活影像 在火车上 美好艳阳天 别对我撒谎 来自记忆的伤痛 硬汉伊斯特伍德 电影院 克鲁佐:法国的希区柯克 别把爱情当傻瓜 罗曼·波兰斯基 爱情不老 永远不会凋零 抵挡与坚守 2010年 母与子 寻爱之旅 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 血色迷雾 革命、梦想和爱情 谜一样的双眼 不是“混蛋”,不是“罪恶” 成长教育 身与心的呼唤 围困 难测女人心 美妙的足球 除了笑,还有沉思 伊文思:飞翔的荷兰人 朝着一个方向 这就是女人 华人侦探陈查理 1942年的夏天 忘年恋 最后一站 新浪潮大师夏布洛尔 绝望与希望并存 千禧年三部曲 在苦难中求生 夜色重重 小杜丽 2011年 你遇见爱了吗 不仅仅是一首诗 圣殿春秋 好看的印度电影 别让我走 生死边缘 更好的世界 “二战”沉船 看“恶人”“告白” 人生万花筒 朝鲜电影 孩童影像录 好莱坞大亨 爱,并不容易 放大以后 是枝裕和的“茶泡饭之味” 肯尼迪家族 经典《简·爱》 辩护律师 我是爱 穿风信子蓝的少女 忘情毕加索 午夜巴黎 精英部队 遭遇陌生人 最新波洛探案剧 2012年 一次特别行动 特别的母爱 看伍迪的电影 电影旅人安哲罗普洛斯 瑞典神探维兰德 秘境里斯本 让·雷诺阿和他的《游戏规则》 土耳其乡间往事 战争之痛 英剧《泰坦尼克号》 悲伤的“电影诗人”萨金塞夫 特吕弗伤感的爱情电影 三丁目的夕阳 沉重的影像 好时代坏时代 玛丽莲·梦露 波兰经典电影 名著新改编 近期韩国电影 米娅三部曲 战争寓言和纪实 重看老译制片 生老病死 人与马 黑色电影 泰西内复杂的情感关系 2013年 另一种电影趣味 像童话,像寓言 声音的灵魂 各国电影风采 林肯传记片 奥斯卡获奖短片 电影之眼 两个希区柯克 复眼黑泽明 伯格曼早期电影 后记:看电影,美妙的时光 试读章节 送死者去旅行的人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的《入殓师》,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唯一一部描写给死者化妆,并将其送入棺材的影片。看这样的影片,应该来说,绝不会是轻松的,因为它涉及尸体,关乎死亡。尸体、死亡,本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人类对它始终怀有畏惧和惊恐的心理。然而,看《人殓师》,绝不是和沉重、阴郁、幽暗相伴的过程,相反,透过尸体、死亡,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情,一种浓郁得有些化不开的感动。 我不否认,导演将其故事背景,置于远离都市的乡村,使得画面出现雪山、夕照、田野、树木、河流、飞鸟……这有助于消解故事的悲凉成分;同样,几乎成为电影最重要部分的音乐——大提琴低回、幽咽、动人的演奏,让生命顷刻间飞扬流动;演员的表演,比如饰演大悟的本木雅弘具有喜剧色彩的动作,化解了悲伤的氛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影片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或者说,入殓师所具有的对死者的尊崇,以及所进行的“纳棺之仪”——对死者净身、擦拭、换衣、化妆,使得死亡并不成为人生的结束,仿佛逝者即将远行,从而,使影片弥漫着人性的光辉。 入殓师大悟本来就是盲打误撞地闯入这一行的,作为大提琴手的他,原本想用双手,拉出生命中最动听的乐章,不承想,乐团解散,回到家乡,在报纸的广告中,找到了“旅行代理店”,即“帮助旅行的工作”。他没有想到,从此,拉大提琴的手,将去抚摩死者的面容;悦耳的琴声,将为死者亲属的哭泣声所代替。虽然,他有过犹豫,尤其是妻子美香的反对,乃至离家,但是,社长——仅职工三人的“旅行代理店”老板一句“这工作是你的天职”,还有,在为离开这个世界的老人、孩子、夫人、少女等进行“纳棺之仪”后,他相信,“你会死,我会死,死是普通的”,但死又是超乎一般意义,又是永恒的。“死亡是有一扇门的,死并不代表着结束,他们会去另一个世界……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另一扇门。”他们走出门去,开始旅行,而入殓师又何尝不是“送死者去旅行的人”! 无关宗教,不管有无“天国”,人体体面面、庄重庄严地离开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对人自身的尊重。《人殓师》浓墨重彩地描绘“纳棺之仪”,把最后的辉煌投诸死者,其实,根本的意义,还在今生。影片不仅仅呈现死亡镜头,还表现与之抗衡的生命喜悦之情。日本是一个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民族,武士遵其道而自毁生命;即使像文人,也频有自杀发生。川端康成说,他并不赞成芥川龙之介的自杀,可最终他还是采取这种方法离世。用消灭肉体来获得超升,似乎是日本留给我们的印象。可《人殓师》却逆向行舟,尊崇死,是为了生;祭奠死,是为了生之更加勃发。大悟与父亲30年的纠葛,在父亲死后、大悟亲自为父亲做了入殓仪式后,化为云烟,从此,生命的另一页缓缓展开…… 入殓师不仅仅送死者去远方旅行,也为生者带来对生命的珍惜、眷恋和尊重。 别样的视角 某个周末的午夜,我刚刚看完一部轻松的影片,便把这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塞进了影碟机。看片名好像是儿童片,不过,它是描写二战、描写集中营、描写大屠杀的。这种题材的影片,过去已经使我过足了瘾,我没有理由错过它,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这部影片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它在许多国家被评为年度图书。当导演马克·赫曼执导这部影片时,已经知道拍摄的难处:“最难的是怎样拍摄一个被演绎过很多很多次的主题,并使其与众不同。”怎样与众不同?当影片徐徐进展,当影片把焦距对准一个8岁的男孩,而且是一个德国纳粹军官的儿子时,我们知道,这注定不会类同于其他影片。它有它自己的视角。 严酷的战争背景下,一个孤独的德国军官的儿子布鲁诺,根本不知道成人世界的壁垒森严,随父从柏林来到郊外——集中营,竟然与铁丝网另一边的犹太小孩、同样是8岁的什姆尔,结成友谊。什姆尔穿着条纹睡衣,那是“犯人”特有的衣服。但布鲁诺并不明白,他只是好奇。看起来,这不是一部充满血腥的电影,我没有看到波兰斯基的《钢琴师》里的场景。在《钢琴师》里,最令人恐怖的是这样一组镜头:一位坐轮椅的老人,被纳粹生生地从楼上举起、摔下、死亡;一群男女刚被驱赶,身后就响起刺耳的枪声;一个渴求生命的逃难者,爬上墙壁,在聚光灯下被射死;纳粹的汽车从活人身上碾过……是的,这样残酷的场景,在《辛德勒名单》中也比比皆是。你难道会忘记,雪地里躺着的一个独臂犹太老人的特写吗?他圆睁着眼,红色的鲜血缓缓渗透进皑皑的白雪;你也不会忘记,纳粹军官在阳台上不断举枪瞄准远处在于活的犹太人,并将其一一杀死。我还想到了我早先看过的一部纪录片,法国阿仑·雷乃的《夜与雾》。里面呈现的是被害者堆积如山的头发、尸骨,还有用尸油做肥皂、用人皮做画的情景……简直惨绝人寰。P3-7 序言 读碟的日子 现在,我的闲暇时间,大部分用在看电影上。不过,号称“影迷”的我,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我的观影,主要是窝在家里看碟片。我承认,去电影院看电影,更刺激、更兴奋,尤其看好莱坞大片,其音效、其影像、其色彩,绝对是家里看碟所不能比拟的。不过,根据我常年看碟的体验,家里看碟的妙处多多,也不是电影院观影可比拟的。 这里,我宁愿把看碟说成读碟。当你把DVD机打开,会出现“读碟”的字样,它一般指机器对碟片的识读能力。而我的读碟,却是把它当成一种活动,即观影者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思想、想象,投注到碟片的一种活动。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读碟就是正襟危坐,我自己读碟的方式就是各种各样。最常见的自然是坐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有时身边还放一壶茶,或一杯咖啡,有兴致的时候,还会嗑瓜子、剥糖果。家里读碟的随意性,还在于你可以按机器的“暂停”功能,随时去做你不得不做的其他事情,或者,干脆,一部影片,就分几次看完。我自己就有一部电影5次看完的经历。当然,对我来说,这并不影响观影效果。 尽管如此,读碟毕竟不仅仅是简单的消遣。我也看动作片,枪战、格斗、复仇……使手无缚鸡之力的我,血脉贲张;我也看爱情片,柔情、蜜意、细语……心也随之温暖了不少;我也看恐怖片,阴森、凄凉、恐惧……看完后,入竟然出奇地舒坦。最具有参与感的,就是悬疑侦破片,你知道谁是坏人,于是,你就看影片中的主角是如何抓坏人的;你不知道谁是坏人,于是,你就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开动智力、寻找蛛丝马迹……看这种类型的影片,你不变得聪明,至少可以自认为变得聪明了。 其实,我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用来读名导演名片的。我不敢说收集了多少多少名导演的影片,至少,我有伯格曼、安东尼奥尼绝大部分的电影。像法斯宾德、赫佐格、文德斯、施隆多夫等四大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导演的作品也收了不少。至于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他的《四百击》《朱尔和吉姆》《柔肤》都是我的钟爱。我还有同样是法国新浪潮的侯麦的三大系列套装《六个道德的故事》 《喜剧与谚语》和《人间四季》。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布努艾尔的电影,比如他的《白昼美人》《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朦胧的欲望》,以及早期的《安达鲁之犬》《黄金时代》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这里还要提到,我曾看过电影之父卢米艾尔兄弟1893年一1905年365集全套影像,这些珍贵的资料,在读碟的过程中,时时引起我的感慨。 自然,常常有人认为,大师的电影作品,思想太深刻,节奏太缓慢,甚至有人以“闷片”来形容这些文艺片。但是,当你在现今繁杂的社会,除开娱乐、消遣之后,再去看看这些影片,你的收获是不小的。我看过一部很怪的影片,叫《蓝色》,是英国已故导演德里克·加曼最后的作品。整部影片没有画面,只有蓝色和声音,这是导演患艾滋病后所拍摄的影片。是导演与疾病共存时的心路历程,是对疾病所作的艺术性阐释,也是对恐惧和死亡的一种拒绝。“视网膜的损伤,蓝色闪现在我的眼中”,“天蓝色的蝴蝶在矢车菊上翩翩起舞,消失在蓝色热气的温暖中。静下心来,慢慢地哼唱着蓝调歌曲,我心中的蓝色,我梦中的蓝色……” 当读碟以这种方式,读出意义,读出精神,读出生命,读出生气,那么,现实生活就会以另外一种姿态,给予我们赏赐,我们就会像鱼儿一样,自由地游进嘈杂的尘世…… 常年读碟,自然生出许多想法,四年前,同事兼碟友祝鸣华兄,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为我开设个人专栏“读碟”,我的思绪便有了一个通道,这是我要万分感谢的,可以这样说,没有祝兄,就没有这些文字。当然,这也和副总编严建平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还有徐婉青小姐的精心编辑。陈宏小姐在查询电影资料上,为我提供了必要的帮助。现在,这些文字由文汇出版社结集出版,社长桂国强、资深编辑陈今夫为此付出辛劳,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我感激之情。我不是影评家,也不是影碟专家,只是爱好电影罢了,本书因篇幅所限,不可能对电影作深入的评析,只是在大量的碟片中,以我个人化的品味,挑选世界影坛经典或时下热门的文艺片佳作进行解读,或以导演,或以专题,或以类型,进行比较、赏析,或许对读者选购碟片有一定的介绍、推荐作用,同时,也对他们企望进一步了解、欣赏电影,提供一个方向。当今社会,看电影,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的日常文化消费和娱乐活动之一,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有那么多的方式,让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 后记 看电影,美妙的时光 编完书稿,竟然有些意犹未尽。我的读碟,算起来不过十多年的时间,而我看电影的历史,却要长好多,几乎从童年就开始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影响了我对电影的态度,以致看电影贯穿了我一生的各个阶段。从前,我藏书,出入旧书店,现在,世界各国的电影碟片,堆积案头、书橱,看电影的情结,仿佛越结越深,挥之不去了。 看电影,既是我少年时代的消遣娱乐方式,又应该被看作是对一种存在或不存在的精神理想的追求。“文革”期问,绝大部分电影遭禁,但电影院没有关门,上电影院看电影仍是我的精神需求,或者说,是幼小心灵对声光影世界的一种仰慕。记得,当大人买好票,于是,等待看电影的时间,成了我一段企盼的甜蜜。我想象着电影的开始,想象着电影院渐渐暗下的灯光,想象着白色银幕上闪现了活动的人影和画面。就算是手中的电影票,不管是蓝色的、黄色的,还是其他什么颜色的,我都视若最珍贵的财富,是天底下最丰富的颜色。 我那时住在上海的“南阳桥”,附近的电影院,像中华、大众剧场、蓬莱、长城、建国、嵩山电影院(现在全都拆了),都留下了我的踪迹。电影票价不贵,纪录片大概5分,故事片只要1毛。我常去的是中华剧场,它不能算是设施好的电影院,但因为近,我只要从弄堂里穿出去,就可以看见它的大门了。大热天,我们还是喜欢去上海音乐厅。尽管要走上一段路,因为那里冷气开放,我们宁愿路上出汗,也不愿看电影时手里摇着纸扇。那时,空调并不普遍,也很新鲜,看电影能享受“冷气”,看电影前能买一根4分钱的赤豆棒冰吃,在我看来,就是盛大的节日,也不过如此。 我们那个时代,其实放映的电影很少,大多是纪录片,比如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接见外宾的新闻简报等,也有少量的“文革”前拍摄的故事片。其中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鸡毛信》等。这些影片我不知看过多少遍了。《地道战》《地雷战》那时叫教学片,在我看来,它们具有新奇和激动人心的内容,四通八达的地道,无所不在的地雷,让日本鬼子吃透了苦头。在我们小孩的梦想中,如果发生战争(当时正好在备战“深挖洞”——挖防空洞),我们就可以家家户户打通挖地道,就可以在弄堂里、水斗旁、竹篮下埋上地雷,让美帝(美帝国主义)和苏修(苏联修正主义)通通完蛋。那时,外国电影有苏联的《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1918》,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创伤》《广阔的地平线》,朝鲜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越南的《森林之火》《阿福》等。看《列宁在十月》,最激动人心的是汽笛声中,工人从四面八方冲出、拿着武器对准军警的场面;看《列宁在1918》,瓦西里那句“面包会有的”,成了我们嘴上的流行;看《海岸风雷》,让家中的老大没了面子.因为片中老大是叛徒;看《广阔的地平线》,那句“下班回家洗个澡,好像穿件大皮袄”,让人开怀大笑。《森林之火》中,那个巫婆跳神时, “妖魔鬼怪快走开”的叫喊,让人恐惧不安。《看不见的战线》里阴险的“老狐狸”,《鲜花盛开的村庄》里可笑的“600工分”,《卖花姑娘》里悲惨不幸的“卖花姑娘”……感谢那时的外国电影,让我们触摸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充满了色彩。 对电影的爱好,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追寻。小时候,为了看开禁的几部电影,比如《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铁道卫士》,我会赤着膊,穿着拖鞋,拿着钞票,在几家电影院门口串来串去等退票,等到了,兴高采烈;等不到,只好在外面探头探脑,听听电影院里传来的对白和音乐,也满足了。 在我的记忆里,有两部电影的票子很难弄到,都是罗马尼亚的,一部是《多瑙河之波》,一部是《爆炸》。当时,有人用20张其他电影票才能换取一张《爆炸》,之所以如此吃香,也就是影片里有拥抱接吻的镜头,现在这早已是稀松平常的了。 成年后,电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伴侣,“文革”后期摄制的《火红的年代》《青松岭》《艳阳天》《战洪图》放映,每出一部都去看。“文革”结束,电视里播出开禁的老片《天山上的红花》《洪湖赤卫队》,那时我已到上海郊区的农场工作,吃完饭,我们都早早去电视机旁占位子。高考恢复考上大学,我们学校东部礼堂,留下了我最多的足迹。那时国产新片方兴未艾,经典老片重放光彩。凭中文系学生身份,还可享受到上海“新光”影剧院看内部外国电影的待遇。后来,我去武汉读研究生,刚到学校,就有山西同学拉我去看电影。当时,武汉的大学,很少在室内放电影,一般都在露天。看电影的序幕拉开,只见四面八方涌出许多学生,他们人手一把椅子,或扛在肩上,或举在头顶,或斜挂后背,浩浩荡荡,轰轰烈烈,我看得有点目瞪口呆。 现在,我在自家的客厅、卧室,继续我的电影梦,夜晚,我把淘来的碟片放进机器,把身体埋进沙发,就是我最享乐的时光;闲暇,我整理、归类珍贵的碟片,就是我最风光的时候;电脑旁,我记下关于电影的思考,就是我最严肃的时刻……对我来说,在电影的世界里,让生命随岁月一同老去,没有比这更惬意、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当然,这也是我企望的最高境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