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个很难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但肯定不是“狂热”地激励孩子,本书以母女二人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以双视角的创作方式,探讨教育的本质。 永爱——一位曾积极致力于激励女儿的妈妈,王食欲——一位被激励了十几年的女儿,组合搭档经历了“坎坷又有趣”的教育之旅。 学才艺,搞学习,“偷偷摸摸”发展爱好,考上北京四中道元班,备战北京电影学院艺考、高考,创业,留学等等,让王食欲踏上了比同龄人更丰富、深刻的自我认知之旅。兜兜转转十几年,王食欲最终回归创作行业,实现了儿时的职业理想。 不过当女儿长大成人,她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 她们将以一种严肃、审慎的态度来回顾既往的成长历程: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是与孩子一同找到人生的支点,发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本书将为新手父母、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以及关注者,提供真实、诚恳和多维的生涯教育借鉴。 作者简介 王食欲,虽自诩作家并有多部小说售出影视版权,但还是被读者们称为“豆瓣段子手”。至今豆瓣账号仍有近半数的关注者认为王食欲是个中年大叔,这给作者的自信心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目录 童年 话题1 赢在起跑线上?早教真的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吗? 关键词:早教要不要开始“鸡娃”孩子的“人情世故”初次育儿 女儿篇 零早教的小学生,6岁的我被妈妈送进海淀黄庄的行为治疗中心 空巢儿童与空巢老大爷的忘年友谊 躲不过的培训骗局,一家能“提高专注力”的行为治疗中心 千万不要敷衍你的孩子,小心Ta把老师气哭 15岁的“男保姆”教会我:不守规矩是真的会被警察带走 妈妈篇 我女儿小时候,就是大家口中的“熊孩子” 因为女儿,我也成了会被人“批评”的母亲 初为人母,我希望女儿活成自己的样子 把女儿当成闺蜜,这样做真的好吗? 是的,别的孩子都学过了! 所以,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懂人情世故? 话题2 孟母三迁——要不要为了教育资源举家搬迁? 关键词:搬家小升初兴趣班小镇做题家性教育 女儿篇 升学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家的任务 新的升学方式发布,家长们全慌了 你家小孩也近视了?哭着还要写作业 人生中第一本性教育启蒙读物,是当着妈妈面读的 列Excel表,准备简历……没错,我在小升初 妈妈篇 我就是你们口中的“小镇做题家”! 逼孩子上那么多兴趣班,值得吗? 小升初时,女儿被区里的重点中学拒之门外 好学校就一定适合你吗? 学习成绩不好,是不是就没有出路? 中学 话题3 为什么我们总在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关键词:升学三好生家长会补习班中考北京四中 女儿篇 小升初的挫败,让我在初中时成了同学们最讨厌的“小眼睛” 我以为,我是受欢迎的 我成了同学们最讨厌的“小眼睛” 我考上了北京四中,但不是因为三好生和成绩单 妈妈篇 女儿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我则荣登“优秀家长榜” 上了初中,女儿懂事了,开始“自鸡”学习 在家长会上分享教育经验,我深感“成功与荣耀” 升学大转折!女儿要退学写作 女儿进了北京四中道元班 话题4 第一次在地理课本上见到东非大裂谷时,我的同学已经去过了 关键词:同学间的差别素质教育 女儿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第一次在地理课本上见到东非大裂谷时,我的同学已经去过了 一堂选修课,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北京四中 妈妈篇 “鸡娃”到最后,却被娃反“鸡” 我为什么要“鸡娃”? 我不焦虑了,我手足无措,道元班颠覆了我的“鸡娃”理念 “鸡”了半天,反倒被娃给“鸡”了! 话题5 6个月,从200多分到628分——我的高考之路 关键词:高考学习方法 女儿篇 6个月临时抱佛脚,6个不走寻常路的学习方法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学习 重视教科书,别依赖辅导书 学会放弃你不擅长的 别小看精力规划与心态调整 提高学习效率的3个小技巧 两个方法攻克高难知识点 话题6 没错,我非上这所学校不可了 关键词:艺考出国留学北京电影学院 女儿篇 北京电影学院的艺考,到底在考什么? 狮子、狼和狐狸的故事 准备艺考是一个“开窍”的过程 我刷新导演系的成绩公布界面,上面写着数字“1” 妈妈篇 留学还是高考?万万没想到女儿做出了另一种选择 本科阶段要不要出国留学? 是啊,这是她的人生道路,不是我的 高考成绩628分,却坚持上录取分数线300多分的北京电影学院 女儿在积极准备艺考,我在“躺平”期待她落榜 大学 话题7 离开象牙塔 关键词:天才与勤奋娱乐圈大学生创业成为“打工人” 读研 赚钱 女儿篇 社会大学“教我重新做人” 进入校园的第一天,也是离开校园的第一天 膨胀的,泡沫的,癫狂的 北京“老炮儿”金雨田 富贵终如草上霜 妈妈篇 离开象牙塔,进入“乱象丛生”的娱乐圈 怎么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天赋? 北京四中老师心疼地说,孩子,你这个职业太辛苦了!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惨遭“毒打” 赶紧去把硕士念完吧! 话题8 孩子“鸡”成功了,可也抑郁了 关键词:心理健康亲子沟通 妈妈篇 被多家英国名校录取后,女儿决定跳泰晤士河 远在异国的女儿来电哭诉,她不想活了 女儿抑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拯救女儿的,不是一路的“高分”,而是写作 女儿篇 当听到“心理咨询”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骗子 有时候,父母并不像你期待的那样了解你 站在泰晤士河畔,我眼前驶过一辆满员列车 人生与家庭 话题9 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爱 关键词:婚恋爱商 女儿篇 一个人真正成熟,是重新走向孩子般的清澈 我们远比父母想象的更早熟 你怎样定义“约会”? 真正的爱是什么样的? 妈妈篇 缺乏“爱商”教育的“Z世代” 不会爱、不懂爱、不敢爱 要婚姻,也要自我 她的时间里,充满了工作 话题10 爸爸在哪儿? 关 序言 市面上回忆录式的图书 大多是功成名就的人写下的 。我每次看完这些书后,总 是对作者感到敬佩,但很难 参照这些作者的成长轨迹。 他们的非凡,除了映衬我的 普通以外,好似不能再给我 带来别的冲击了。有时我站 在书店一排排的书架前,会 想:要是有一个像我一样的 普通人写一本关于个人成长 的书就好了!比起那些名人 ,我似乎更能从和我相似的 人身上得到共情、找到参考 。没想到,我竟然真的得到 了机会。在人民邮电出版社 编辑的邀请下,我决定撰写 一本书,分享我作为一个普 通“Z世代”女孩的成长历程 。 2021年春天,我在 《Vista看天下》杂志上发表 了一篇名为《北京第一代“ 鸡娃”自述:鸡了20年,还 是归于平凡》的文章。这篇 文章也在公众号“Vista成长 实验室”上同步发表,短短 两天阅读量便突破10万次。 我妈妈永爱也看到了这篇文 章,她主动写了姊妹篇《鸡 娃鸡到最后,却被娃反鸡》 来回应我。这篇文章同样成 了那段时间许多人朋友圈内 广为流传的文章。 在文章中,我描述了自 己的成长经历:四五岁起就 学乐器、美术和体育项目, 以此当作升学路上的加分特 长;一进入小学,每次考试 成绩公布日简直就是我的世 界末日;中学时更是要在周 末去上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补 习班……你能想象到的“鸡 娃教育方案”,有不少我都 体验过。 我的成长经历和许多“95 后”的经历十分相似,因此 引起了广泛共鸣。我和妈妈 的两篇文章被人民邮电出版 社的编辑徐竞然看到了。她 邀请我们母女撰写一本关于 “95后”、“鸡娃教育”反思的 书,希望我们能把这两篇阅 读量超过10万次的公众号文 章背后的故事展开谈谈。 面对编辑的邀请,一开 始我还有些犹豫。因为我和 一些“95后”差不多,自幼忙 于求学,从几岁到十几岁, 披星戴月。我在想,这有什 么好写的呢?大家不都是这 样吗?但在和编辑探讨了一 个下午后,我意识到这本书 必须要写。那些曾在“鸡娃” 道路上前赴后继的家长朋友 们,或许你们也想知道,当 你们正在“鸡娃”时,孩子们 在想些什么;又或者未来当 你们回想起自己“鸡娃”的经 历时,又会带有怎样的心情 。但很遗憾,现实世界没有 读心术或时光机,因此不妨 从我这个“过来人”的故事里 参考一二。 与出版社签订合同的当 天傍晚,我去了一趟书店, 考察了一下市面上卖得火热 的亲子教育类图书。让我特 别失望的是,许多由“虎妈” “狼爸”或“名师”撰写的图书 ,都在鼓励年轻的父母加入 “鸡娃”教育的“内卷”浪潮。 焦虑,似乎成了这些图书很 好的营销手段。 我翻了翻这些被摆在书 店中最佳位置的图书,发现 不论作者如何包装他的观点 ,其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期待 孩子们成为“尖子生”。我并 不是想高高在上地批判他们 ,而是想表达:我曾亲身经 历过“内卷”教育,我曾笃信 并努力实践过这些作者所提 倡的观点,我甚至获得过一 些阶段性的升学胜利,但十 分显然地,我没有成为所谓 的“尖子生”。因此,当二十 几岁的我再看到这样的图书 时,我不得不思考:这就是 教育的全部吗? 北京四中的前任校长刘 长铭曾说:“教育是一个缓 慢而优雅的过程。”以工业 流水线般整齐划一、高效生 产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鸡娃” 教育,恐怕会让孩子在成长 过程中失去教育最重要的一 块拼图——发现自己最独特 的地方,找到自己人生的支 点,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 定制化准备。 我们像勤奋的小牛一般 耕耘,试图犁遍知识田野上 的每一块土壤。但仅埋头耕 作并不能让我们看清前路。 即使成为田野上最健壮的小 牛,孩子们似乎也找不到自 己前进的方向。学习如此, 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是如此。 如果说步入社会就像一场马 拉松,在比赛开始前,所有 人都鼓励我们:只要你努力 ,就一定可以当冠军!可是 ,当比赛的枪声响起时,你 才骤然发现,脚下原本清晰 的赛道实际非常模糊。如果 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又该向 什么方向努力奔跑呢? 人生目标的不确定性很 容易让年轻人陷入迷茫。 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和 经济利益分配的急剧变化使 年轻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焦 虑心态。应对这样的群体性 社会焦虑,教育部中小学心 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秘书长俞国良教授认为,应 加强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 与生涯教育。 我第一次听到“生涯教育 ”这个词是在伦敦大学学院 教育研究院攻读硕士的时候 。在听到这个词的瞬间,我 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正是 我从小到大的教育中缺失的 最重要的那块拼图吗? “生涯教育”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 ·P.马兰(Sidney P.Marland )在1971年提出的。生涯 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进行深 刻的自我认知,将注意力从 升学焦虑转向对个人职业和 生涯发展的思考。 大部分家长沉迷于“鸡娃 ”,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学 习好知识、掌握好技能,孩 子步入社会后就能万事大吉 了。但实际上,不考虑个人 职业和生涯发展的教育方式 是十分盲目的。但家长完全 导语 国内少有的母女双视角作品,12个热点话题,围绕原生家庭、爱、教育、女性主义、职业发展、青少年心理、爸爸角色等,解决你的教育困惑,帮孩子与家长找到幸福人生的关键拼图。 如果你正犹豫要不要“鸡娃”这本书将给你答案。 如果你曾经被“鸡娃”长大这本书将治愈你的童年。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作者的老师,我一 路目睹了她在北京四中的成 长,感谢她真实而生动地诠 释了那个年代她亲历的四中 教育,并审视、反思而坚持 。愿更多的个性被看到,更 多的独特被尊重,更多的生 命被触动,更多的教育经历 被珍藏一生。 ——北京四中原英语高级 教师、西城区英语学科带头 人 王晓宁 每一个关爱孩子的父母 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北京大学港澳台办公 室项目主管、北京市海淀区 政协委员 王柏荣 这书实在有趣!这是我 这一代和孩子们刀光剑影的 日常。读得我一会儿微笑, 一会儿震惊。面对这个微笑 与震惊深处的生命故事,我 很感动。 ——南开大学教授、作家 孙德宏 读此书时,我要用“羡慕 ”这个词。羡慕有这样的妈 妈,能够一直以一种开放自 省的方式与女儿相处;也羡 慕有这样的女儿,一直能与 妈妈进行深入的交流。羡慕 这种交流关系中的“平等”, 代际之间肯定有很多不同之 处,如何去理解对方,是需 要以“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人” 的心态来面对的。这样的交 流能保留下来,真是太珍贵 了。 ——作家 邓安庆 身为父母,我们都想培 养优秀的孩子,但考入名校 、拥有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 ,人就能幸福吗?在追逐成 就和竞争中,我们可能失去 什么?如何成为幸福的人? 王食欲和妈妈永爱,用她们 的笔写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 “鸡娃”实践,带着真实的伤 痛和喜悦,读罢堪称传奇! 感谢她们带给了我如此多观 察和思考教育的视角,这样 的写作值得敬仰,这本书也 让我更加相信——人生不是 轨道,是旷野。 ——童书妈妈三川玲 作为一个“理工直男”, 我竟然被这本书感动到了。 虽然我一直不提倡“狂热地 激励孩子”,但作为家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是会 不自觉地感到焦虑。食欲母 女用亲身经历给了我们关于 教育的终极答案——教育的 核心是关注孩子的幸福感。 追寻幸福的能力,该是人生 中一块非常重要的拼图。我 想,这本书或许可以点醒每 个正在为教育孩子而焦虑的 家长。 ——“憨爸在美国”创始人 在二宝刚出生时有幸读 到这本书,母女俩真实、感 人、深刻的对话深深触动了 我。作为妈妈,我相信您会 和我一样经常问自己,或者 和身边的家长朋友探讨:到 底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 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 ,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 人?读完这本书时,我心中 自有答案:尊重孩子的成长 规律和个性特点,让孩子的 世界充满阳光和新知,鼓励 他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一位80后职业女性 兼两娃妈妈 精彩页 女儿篇 零早教的小学生,6岁的我被妈妈送进海淀黄庄的行为治疗中心 空巢儿童与空巢老大爷的忘年友谊 我小时候有一毛病,那就是不会数数。每次从1数到9,再往上就不知道该数什么了。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幼儿园阶段都会进行早教。 现在的许多小朋友,别说从1数到9了,上小学前乘除法都学会了。但很可惜,我小时候没有受早教的机会,因为我是在北京郊区的大山里长大的。 我妈妈是位职业女性,在生下我后,她很快就回到了工作岗位。而我爸爸,一个在中文系上学却每天背着画夹去美术系蹭课的文艺青年,则一心热爱着他的写作与漫画事业。这意味着,在我刚出生那段时间,他工作很不稳定。为了能够让我在更好的环境里长大,不要和父母挤在市区狭小的出租房里,我妈妈决定,把早早断奶的我送到爷爷奶奶家“寄存”。 于是,我成了被拼事业的父母“抛弃”的空巢儿童。我虽然辗转上过几家幼儿园,但这些没什么办学经验的郊区幼儿园实在教不会我什么知识。爷爷、奶奶和保姆也没有精力和能力辅导我学习。可以说,我受到的早教几乎为零。 爷爷奶奶退休后一直住在燕山。这是北京西南的一个郊区,青山绿水,人烟稀少。这里有不少化工厂,工人是此地的主要人口构成。我1~6岁时,就是在这片化工山城生活的。 长辈们告诉我,我是先学会的爬树,然后才学会的走路。爷爷奶奶家楼下有几棵丑陋的香椿树。爷爷把我的吊床挂在两棵树之间,就和楼下张大爷下棋去了。等到他再回来时,我已经爬到了树顶,挂在最高的枝儿上,号啕大哭。 再长大一些,我学会走路了。爷爷家后面的那座小山头就成了我的游乐场。每天早上起床,奶奶给我一块糖油饼,我吃饱了就上山,拿着个树枝假装“倚天剑”,“噼里啪啦”地抽打树林里的灌木丛,仿佛自己就是武侠剧里的绝顶高手。中午玩饿了就回家,奶奶给我喂一碗面条,吃过后我抹抹嘴闷头睡一觉,等晌午的烈日下去了,便又拎着我的“倚天剑”上了山。楼下的张大爷用他的家庭录影机经常能拍到我穿着脏裙子、高举着双手在山间疯狂嚎叫的画面。这些影像素材兴许能够成为研究人类返祖现象的珍贵资料。 那时我很少去幼儿园,也没上过学前班。什么早教课、思维课、ABC的……我听都没听说过。我每天就是爬山、爬树、爬石头、蹚小溪。我的“幼儿园阿姨”是小麻雀、小狐狸和树叶背面的毛毛虫。 因此,6岁以前,我的“智力”基本和一只猴子没有太大的区别。 上小学时,我一直很懊恼,为什么我的爸妈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把我送到早教机构学点东西。在我4年级以前,我的成绩总是全班倒数,我一直在奋力填补学前教育缺失造成的知识漏洞。然而,等我再长大一些,回想起童年在郊外的生活,又觉得那才是不可或缺的宝贵童年。我看到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学会了分辨北斗星的位置。在我成年后,这些景色与星斗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在我惊愕于世间的悲剧时,提醒着我,或许不用对世界如此失望。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缺失的童年,而这段童年的经历却能够治愈我的一生。 不过,空巢儿童的童年是很孤独的。父母不在身边又鲜少上幼儿园的我几乎不认识什么同龄的小伙伴。唯一一位称得上我的“朋友”的人,居然是楼下60岁的退休大爷——老张。 老张当然不会主动和我交朋友,他能跟我熟悉起来,靠的还是一套《猫和老鼠》的DVD。 千禧年结束之际的那个夏天,天气特别炎热,连草丛里的蝉都热得叫唤不起来。好在一位远亲从美国出差归乡,给我带回来一套《猫和老鼠》的DVD。这套由几十张光碟组成的动画片,填补了我5岁的夏天,也填补了老张的夏天。 《猫和老鼠》这套DVD被老张发现的那一天,正好我家的立式空调坏了。爷爷奶奶不会修理,想起老张曾是工厂的电工,就把他从楼下叫了上来。老张平时干活儿很麻利,但那天却磨磨蹭蹭。因为,他总是一边修空调,一边蹭着和我看《猫和老鼠》。我们一家实在热得不行了,爷爷只好答应他:“你赶紧修!修好了随时能来看!” 爷爷的这句邀请,正式开启了我和老张之间的忘年友谊。 从那之后,老张几乎每天下午一点半都会准时敲响我家大门,和我一起观看《猫和老鼠》。你说这老张来就来吧,还带东西。他每次都给我带半拉冰镇大西瓜。我俩一人一个勺,吹着空调,边吃边看。 盛夏的酷暑也就不再那么难熬了。 我后来才知道,老张爱看《猫和老鼠》,是因为这部动画片让他想起了当年的好友——那是一位多年前和他一起在工厂上班的工友。这位工友的性格就像汤姆那只猫一样,宽容、爱追姑娘,有时候还有点傻呵呵的。相比之下,老张则像精明的杰瑞。两个人搭档打麻将,经常赢。他们打打闹闹起来也和动画片里的汤姆、杰瑞一样,乐此不疲,就算有摩擦和争吵,最终也总是握手言和。不过,再亲密的朋友也总会面临分别的那一天。一次厂里评优的事件让老张伤了好友的心。 那年工厂评优规定,获胜者可以获得一辆自行车。老张太想要那辆自行车了,但竞争对手是他的好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