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冯中一文选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冯中一晚年学术成熟时期的若干代表作,以及他生前未曾结集的散佚文稿,汇编成这本《冯中一文选》。文选分为三辑,“诗苑耕耘”辑有新诗研究类著述40篇,“学林雨露”辑有写作教学类著述40篇,“文坛拾零”辑有其他题材类著述10篇,均按撰稿时序分类汇编。
作者简介
吕周聚,南京大学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东京大学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已出版《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沉思录》《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多维透视》《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网络诗歌散点透视》《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因素》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多项;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鲁迅研究会会长等职。
目录
第一辑 诗苑耕耘
诗的宝贵艺术传统——赋、比、兴
飞腾吧,诗歌想象的翅膀
从诗中数词的推敲说开去
诗评随感
致一位爱诗的同学
夸张奇特、控纵自如的想象力——《逍遥游》赏析
引人喜爱和沉思的春光——读苗得雨短诗集《衔着春光飞来》
等闲拈出 情趣盎然——《茶花赋》写作功力赏析
生活智慧的火花——略论诗的灵感
向着大海——诗集《从泉边出发》序言
当前新诗意境的创新动向
试论当代诗歌创作的哲理倾向
借古以励今,光大新诗坛——《唐诗英华》序言
艺术形象的营造——关于加强诗的艺术构思
新诗,呼唤着新的理论批评
置身于最美的事业——关于诗歌性质的断想
一片鹅黄 点点翠绿——瞻望山东省茁壮成长的青年诗群
诗歌意象艺术创新三例
对“希望”的希望
字唯期少,意唯期多——给青年诗友的信
在“希望”的诗野上——为“希望”诗歌大奖赛授奖而作
重构规范:新时期诗歌的审美取向
诗,认识你自己——呼唤诗的自主意识
寻找精神的家园——试论诗的审美心理结构
新诗,应在多元并存中争奇斗艳——在《黄河诗报》端午诗会上的发言
陌生而奇异的青春躁动——新诗现代艺术追求的几个特征
双重视角下的感悟——试析杨炼《记忆中的女孩》
孔孚山水诗的“空”“妙”
冬梅绽开万里春——记我省一次重要的诗歌活动
话说八十年代诗坛——答《银河系》诗刊编者问
东方灵秀美的启示——孔孚诗歌研讨会开幕词
致一位诗友的信
迎接金色的曙光——《当代中国青年诗选》序言
呼唤齐鲁新诗风
开创黄河诗派 弘扬齐鲁诗风——《黄河诗报》1992年第1期阅读札记
创造性的研究 规范化的导向——《毛泽东诗词史诗论》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预言自己——《我们笑在最后》序言
好诗的基本品格——致一位诗歌习作者
保持山野的那一股清纯——致一位青年诗人的信
呼唤嵌人当代的民族诗魂——1993年《黄河诗报》编辑部“诗歌回眸与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二辑 学林雨露
红花朵朵照眼明——《少年儿童优秀作文》前言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序
着眼于“学”,落实到“练”——《记叙文的写作与教学》序
《中学文学常识六百题》序
探索写作训练的最优化途径——《初中作文训练》序言
《唐文英华》序言
写作,要力求精、新、巧——《写作导报》代发刊词
《实用写作基础理论》序言
《文体写作概论》序言
《工商行政管理应用文写作教程》序言
润物细无声——《小学课外读物丛书》简评
一部新颖而实用的文学理论工具书——简评《文学理论简明辞典》
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导读”——《现代文章精品导读》序言
探索散文奥秘的指南——《散文鉴赏与写作》序
精严务实稳中求新——《写作》序言
提高知人论世的阅读效用——《中学语文作家小传》代序
尽精微,致广大——《微型文学作品选》序
议论文写作规律的新探索——《议论文写作技巧》序言
历史文化的一串珠花——《孔门寓言集》简评
系统·规范·实用——《文秘工作概论》序言
《文学创作引论》序言
走进优美奇妙的世界——《小花朵朵》序言
谛听“校园文学”的嘤嘤新声——《雏声——全国高校校报文学集萃》序言
阅读思维空间的新开拓——《现代阅读学》序言
《家庭教育心理学》序言
可贵的开拓与建树——《中国文体比较学》序言
在心灵园地上辛勤耕耘——《历园集》代序言
《成人高校写作教程》序言
《写作研究论文集》前言
《厚德录故事译注》序
《应用写作新编》序
尚质、求实品格的结晶——《中国农村应用文体写作大全》序言
一项“教育创造工程”的新建构——《大学学习学》漫评
弘扬求实致用的文风——《文秘与财经写作》序言
促进写作思维结构的整体性革新——《写作系统教程》序言
经世致用文风的现代结晶——《秘书写作学》序言
开拓智慧与理想的心灵世界——写在《初中生作文》创刊的时候
散文探秘的突破口——《散文抒情探微》序言
师古融今,遒骨丽韵——李继曾其人其书
严肃务实的艺术理论探索——《散文艺术论》序
第三辑 文坛拾零
首届教师节抒怀二首
怀旧寄哀——悼念至友薛绥之同志
散作乾坤万里春——《我是黄河的儿子》序言
爱乡思亲的时代深情——《故乡情》序言
《难忘那一片绿荫》序言
稳健开拓,求实创新——《文学评论家》1992年第1期审读报告
应时法书 传世墨宝——《王仲武书五体千字文》序言
稳步提高 与时俱进——祝《影视文学》创刊五周年
“我们是紫色的一群”——关于济南一中的校歌
关于省作协近期工作的建议
附录 佚存诗文
青春残叶
大陆
诗与寂寞
盲人

纪念太戈尔
湖上
诗章·暮
病了
巨人
忏悔
诗的本质与评价
午夜的枪声
赴耕之牛
新诗的变迁
诗的力
古潭
诗与时代
海的风景
序言
蒙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供出版机会,本着尊重历
史原貌的原则,精选了冯中
一先生晚年学术高峰时期的
若干代表作,以及先生在生
前未曾结集的散佚文稿,汇
集编成这本《冯中一文选》
,以期展示先生堪称教书育
人楷模的学者风采,为20世
纪末改革开放年代的山东文
化教育事业提供一份历史的
见证。具体的编辑思路如下

第一,冯中一先生是著
名的诗歌评论家,新诗研究
贯穿他学术生涯的始终。特
别是1978年以来,中西文
化碰撞的时代背景、新诗纷
纭多变的创作思潮,激发先
生以激情充沛的诗心进行严
谨的学术探求。他带领自己
的四届研究生,在喧哗躁动
中切磋思辨,在乱花迷眼中
教学相长,紧扣新诗创作的
时代脉搏,撰写了一系列诗
学论文、诗歌评论、诗集序
言、诗友答疑、诗会发言等
,为中国新诗特别是山东诗
坛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将这类著述精选40篇
,按撰稿先后编入“诗苑耕
耘”辑,既能体现先生贴近
社会现实、注重艺术感悟、
启发生命自觉的学术风格,
也大致可见先生在优化知识
结构、更新美学观念、实现
自我超越方面的研究步履。
第二,冯中一先生还是
著名的写作理论家、山东高
校写作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头
人。为推动山东教育界写作
教学事业的发展,大力推举
中青年师资,他把审阅晚辈
后学的写作类著作视为自己
义不容辞的职责,常年花费
大量时间写序撰评,在字里
行间呕心沥血,如同点点雨
露,滋润学林青苗茁壮成长
,惠泽数代莘莘学子。因此
,将这类著述40篇,按照撰
稿先后编入“学林雨露”辑,
以串联其作为教育家诲人不
倦的真实历程,也了却先生
意欲使自己的此类序言评论
汇集成册的遗愿。
第三,在搜集先生散佚
文稿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
与新诗研究和写作教学关系
不大的文字。多与文化事业
有关,也与先生的个人情怀
有关,均未收入先生已出版
的文集。这些文稿总体呈现
了20世纪末期山东文坛的时
代背景,是先生推动山东省
文艺事业发展的心血结晶。
故将这类著述10篇,按撰稿
先后编入“文坛拾零”辑,彰
显冯中一先生孜孜以求事业
精进的精神风貌和忘我奉献
的人格风范,以光大先生倡
导的建设中国文化的事业心
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第四,此外,在追溯先
生的学术生涯时,得益于晚
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依据先生提供的笔名,寻得
了20世纪40年代,即先生
18岁初登文坛后发表的一些
诗作、诗论。在修正明显的
排版错误后选入40篇,按发
表先后列入本书附录“佚存
诗文”,以呈现动荡时代里
一个文弱书生挣扎生存的剪
影,为旧时文学青年经历的
迷茫和求索留下一笔记录。
第五,为呈现各篇文稿
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在编辑
中尽可能为每一篇加了简明
的题注。原文在注释、引文
、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方
面或有与当下规范的学术出
版体例不符之处,均尽力保
留当年的历史痕迹,这是我
个人对先生应有的尊重,也
是晚辈后学对学术渐进传统
应有的敬意。
吕周聚
2021年9月
导语
本书所选文章呈现出冯中一在诗歌和写作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展示其堪称教书育人楷模的学者风采。本书旨在再现20世纪末的新诗繁荣和文教昌盛,彰显老一辈学人的自我超越和敬业奉献精神,弘扬改革开放的价值理念和学术传统。
后记
多年前,我就想给恩师
冯中一先生编一部学术文集
,其间因出国做访问学者、
工作调动等原因,一直未能
动手。2020年初,我的工
作安顿下来,便与冯先生的
女公子冯恩大教授商量编著
冯先生学术文集事宜,其间
商定大致规划,拟定书名,
分工查找资料,再进行编辑
、校对,到今年国庆节终于
完成。在假期中,我集中时
间又重读了一遍《冯中一文
选》,读完最后一页,终于
松了一口气,感觉完成了一
件多年未了的夙愿。坐在电
脑前,闭上眼睛,眼前又闪
现出恩师那忧郁的眼神、慈
祥的微笑和略显疲惫的神色
。恩师离开我们将近二十七
载。在这期间,我有时会在
睡梦中见到当年跟随先生读
书的场景,醒来却无限惆怅
,不胜唏嘘。
我于1985年考入山东师
范大学,跟随冯中一先生攻
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新诗研究
方向硕士研究生。那一届,
冯先生招了我和张小琴两个
人。冯先生给我们开设新诗
研究的专业课程,都是到他
家里上课。按照约定的时间
来到先生家里,先生已经在
茶几上摆好了小点心、糖果
和茶水,先让我们吃点、喝
点,然后开始上课。冯先生
上课并不按部就班地按讲稿
来讲,而是分专题就新诗的
一些理论问题进行讲解。当
时正值朦胧诗论争时期,先
生引导我们关注诗歌界所出
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
并推荐一些相关的理论文章
和诗歌作品让我们阅读。除
了上课之外,先生还布置课
后阅读书目,并自己购买了
一些纸质卡片给我们,让我
们做读书文摘,将读书过程
中觉得好的、有用的内容摘
录下来。卡片上分书名、作
者、出版社、摘要等项目,
我们做完文摘之后,下次上
课时要带过去交给先生,他
要仔细检查。刚开始做文摘
时,为了求快,我往往将书
名、作者、出版社等项目省
掉,摘录内容时也会粗心大
意,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
错误,先生会一一地指出,
告诫我们要养成认真、严谨
的治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
风。从那以后,我再做文摘
时,都非常仔细认真,他也
很少再检查我们的读书文摘
,全凭我们自觉。除此之外
,先生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写
作能力。刚开始训练我们对
诗歌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时
,给我们一首诗歌作品,要
求阅读后写出赏析文章,写
成之后再给他看。他看得很
仔细,用红色笔将其中不当
的地方加上批注,告诉我们
应该如何修改,修改完之后
再给他看,如此反复几次,
直到他满意为止。他会把我
们写好的稿子推荐给相关刊
物发表。现在回头想来,冯
先生帮我们养成了严谨求实
的治学态度,为我以后从事
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8年硕士毕业之后,
我有幸留校给冯先生当助手
。在教学之余,我帮着冯先
生筹备学术会议,跟着先生
做学术研究,从先生身上学
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东西,这令我受益无穷。
冯先生出身寒门,年轻
时没有机会上大学。他在日
语专科学校里学习过,有着
不错的日语水平,但他很少
跟人提及这一经历,很多人
也不知道他还精通日语,这
可能与当时的中日关系及之
前的“文化大革命”有关,因
为在特殊的年代里,懂日语
本身就是一件不可饶恕的罪
行。先生年轻时是文艺青年
,以“沁人”“冯一水”等笔名
在《大风》月刊、《青年月
刊》等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
和诗歌评论文章,在诗歌界
崭露头角。他曾将这些发表
过的作品样刊仔细地保存起
来,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些陈旧发黄的文章成为
“人还在,心不死”的罪证,
给他招来了口诛笔伐加拳击
的灾祸,这些陈旧发黄的文
章也都被当作“精神鸦片”给
烧掉了。冯先生晚年曾凭着
自己的记忆整理出7首诗歌
,并提及自己当年发表过近
百首抒情小诗。实际上,先
生除了发表诗歌作品、写作
诗论文章之外,还翻译过一
些日语的诗歌、诗论及小说
。我的学生胡峰博士花了大
量时间,从各种数据库及图
书馆里查询冯先生当年发表
的作品,可能是目前数据库
所收的期刊还不太全,部分
图书馆里所存纸质刊物不完
整,结果只找到其中一部分
,以附录的形式收到这个集
子里,从中可以一睹先生当
年的创作风采。
冯先生为生计所迫,不
到十六岁就开始工作,起初
他白天上学,晚上在夜校教
日语,后来干过刊物编辑、
机关职员,还到小学、中学
里教语文,日常烦琐的工作
生活渐渐消磨了他的诗意,
他最终放弃了诗歌创作。在
教书之余,他潜心研究语文
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于
1955年在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了《语文教学札记》一
书;同时,他将自己的兴趣
由诗歌创作转向了诗歌研究
,于1956年在山东人民出
版社出版了《诗歌漫谈》一
书,在诗歌界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1958年,先生调入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
这为他打开了两扇通往学术
殿堂的大门:一扇通往他喜
爱的诗歌研究,一扇通往他
所从事的写作教学研究。他
在这两个领域辛勤耕耘,皆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冯先生早年的诗歌创作
经历为其后来的诗歌研究奠
定了很好的基础,他将诗人
的敏锐感悟运用到诗歌研究
之中,强调对诗歌艺术的感
悟鉴赏,用诗化语言来写诗
歌理论文
精彩页
诗的宝贵艺术传统*
——赋、比、兴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写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非常重视诗歌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方法,再三提到写诗“要用形象思维”,并着重阐明赋、比、兴作为传统艺术手法的含义及其重要性。这里试结合民歌与古典诗词的有关例句,具体领会这三种手法的艺术魅力。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它与比、兴手法相比较,区别点在于不加任何修饰的“直言”。但赋的手法运用在诗句中也是“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的”,而要经过提炼压缩,把观察感受到的生活,朴素自然地记录下来,让生活本身的典型情貌自动地“现身说法”,就足以真实感人了。如同鲁迅所主张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白描写法那样。
例如,杜甫困居长安所写思念妻儿的《月夜》,前四句就是赋的笔法:“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没说自己怎样怀念家小,而设想她们怎样怀念自己,也没说妻子的怀念之情有多么深切,却以小儿女不懂得怀念远地爸爸的情况作反衬。于是把鄜州与长安两地危难阻隔、互为牵挂的痛苦,真切地表露出来了。可见赋的表现手法,是经过精选叙写角度,细心锤炼字句,达到词约意广,注满深情;不能烦言赘语,抽象拖沓。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包括拟人拟物的“比拟”)。要通过丰富的联想,从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中,找出某一点近似的特征,拿来作比喻,使原来不鲜明、不易懂的被喻事物,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一个准确新颖的比喻,比直接叙述简练得多、生动得多,让诗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民歌与古典诗词中,由于内容的高度凝练集中,比喻常常不仅是局部的修辞技巧,还要关联着一首诗的整体,为全诗增加感情色彩,寄寓深刻哲理。好像透过语言的结晶体,可以看到一个生动的形象世界和蕴含在内里的丰富主题。
“我是喜鹊天上飞,社是山中一枝梅,喜鹊落在梅树上,石磙打来也不飞。”这首民歌,就是一个完整的比喻,将富有民族吉庆感的“喜鹊登梅”的形象稍加扩展,糅进爱社的火热感情、钢铁意志,因而令人感到亲切有味,其内在的思想与力量是格外耀眼动心的。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毛泽东主席《七律·答友人》中的这一联,上下句运用了不同时代的两个暗比,在气氛、色彩、情态的恰巧对映中,使旧中国的悲伤延展得阴沉无边,使新中国的欢悦跃动得开阔无比。而且以这种潜流不尽的情意,为全诗恢宏壮丽的境界,奠定了深广的思想基础。
诗中的比,用法很多,作用很广。好像是特有的一支万能彩笔,信手挥来,景象万千,意趣横生,极尽状物传神、由实入虚之妙。
兴:是指兴起、开头而言。用于诗的起首一、二句,为引出歌咏的内容,发挥酝酿过渡的作用。这起兴的诗句,与下面本意诗句,有的没有意义上的直接联系,有的则在情调声韵上具有诱发、衬托、影射等相关的照应。
当前,新儿歌用兴的手法开头的,比较常见。“花喜鹊,叫喳喳,喜迎‘六一’作新画。”“石榴开花开的稠,姐姐给俺绣兜兜。”念着顺口,听着入耳,仿佛唱歌,先来个“过门”,容易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下去。
唐代诗歌,兴起的手法是多彩多姿、美不胜收的:“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前者以苍凉豪放的景物点出自然背景,并以回环顿挫的句式激起浓郁震荡的情怀。中者以车马奔突的声势揭开序幕,给读者心灵一个悲壮紧迫的突然袭击。后者发挥破空而来的感叹词的作用,惊险之势突兀而现,而且笔未到气已吞,为全篇增添了雄奇浩荡的气象。古人论诗,有一种说法:“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起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可见唐代诸诗人,穷工极巧,各创新意,把兴的手法发展到了淋漓尽致、别开生面的高度。
赋、比、兴三种传统艺术手法,是古人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研究总结出来的可贵经验。在精练、整齐、押韵的诗歌语言中,每种手法有时独立运用,有时两种、三种手法融合交叉。像把颜料的三原色置于语言调色板上,一经匠心调配,就能丰富多彩地绘形绘声。所以,两三千年以来,直到今天的新民歌和今人的旧诗词,都在运用着,既为我们保留下古色古香的历史画卷,又为我们描画出最新最美的跃进彩图,艺术生命力永远那么长青、火红。
宝贵的诗歌三原色,来自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智慧和敏感,又经历代进步诗人的加工创造,更加锦上添花,绚烂夺目,是写诗进行形象思维的有利基础,是发展民族化、群众化新体诗歌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认真学习。
1978年1月13日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