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信中的现代人文风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所呈现的都是现当代文化名人给我们的私人信函,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和初次面世;信函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历史价值或社会价值,能补充完善文学史著作中的某些缺憾、解决某个长期困扰研究者的难题。全书在体例上采用的是书信内容分类法和来信者的身份分类法,具体为:每位名人一节,每节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原信影印、来信主要内容、信件原文、信件解读、写信人生平及学术成就。
本书严格遴选66位文化名人,包括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文艺理论家等,其中有茅盾、丁玲、田间、丁景唐、许钦文、杨宪益、李希凡、王冶秋、史树青、陈漱渝等,也有美籍华人作家赵淑侠等,通过对他们书信的逐封解读与剖析,对这些书信的价值予以评价,对名人们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以及为人为文的品德进行展示。
作者简介
吴腾凰(1938~),原安徽省滁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滁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滁州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会员,研究蒋光慈的专家。作品有《蒋光慈传》《蒋光慈与宋若瑜》(合著)、《蒋光慈与读书》(合著)、《蒋光慈评传》(合著)、《明月为君侣:蒋光慈的情感历程》(合著)。
目录
序言 李继凯
前言
第一辑 书信中的革命作家蒋光慈
蒋光慈小传
1 茅盾:我与蒋光慈不熟
2 丁玲:难以忘却的一顿饭
3 曹靖华:争论割断兄弟情谊
4 李霁野:他患有“左倾幼稚病”
5 吴似鸿:滴泪忆光慈
6 吴组缃:我曾多次聆听恽代英演讲
7 王瑶:研究作家一定要知人论世
8 许杰:他的作品文学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9 丁景唐:一张旧报纸胜过神记忆
10 李何林:代购《鲁迅研究资料》
11 廖沫沙:田汉是蒋光慈夫妻的介绍人
12 黄药眠:谁是《蒋光慈选集》的第一个编辑?
13 李宗邺:难忘芜湖学潮
14 任钧:“太阳社”东京支社
15 杨纤如:蒋光慈上海艺大演讲
16 田涛:蒋光慈把我引上了文学路
17 陈孝全:佚文《鲁迅先生》
18 李伟江:发现蒋光慈致吴似鸿的两封佚简
19 裘沙:为吴似鸿拍照
20 陈雨门:宋若瑜未发表的诗
第二辑 书信中的美学家吕荧
吕荧小传
1 田间:《人的花朵》与我
2 李希凡:我编《文艺与美学论集》
3 梅志:吕荧与胡风
4 王德昭:在贵州大学
5 孙思白:我所知道的吕荧
6 何满子:吕荧简历
7 痘弦:论散文
8 野曼:《高洁的茨菰花》发表前后
9 方敬:关于《时代周报》
10 彭燕郊:《彭燕郊诗选》评
11 蹇先艾:我与吕荧在贵大
12 尹宗伦:新年代文学社
13 吕家乡:批判吕荧的我
第三辑 书信中学者、作家的言说
1 王冶秋:我所知道的韦素园
2 史树青:桃花扇是折扇
3 杨宪益:我的祖籍在安徽
4 李汉秋:还原吴敬梓
5 许钦文:关于乡土文学
6 李何林: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原则
7 陈子善:历史研究要比较参证
8 陈漱渝:研究鲁迅必须跳出鲁迅
9 陈铁健:我的治史理念
10 江地:为《捻军史研究与调查》找读者
11 沈卫威:胡适先生的自由与守望
12 沈敏特:我的文化自觉
13 荒芜:诗歌还要合为人而作
14 郑择魁:朱湘不是新月派
15 赵景深:朱湘真正的好友
16 孙席珍:北方“左联”几件事
17 王林:十九年后才知道他叫王青士
18 赵清阁:鲁迅先生教导我写作
19 赵淑侠:相约在南京
20 施建伟:珍贵的《韦素园年表》
21 李继凯:文化磨合与大现代文学
22 韩少功:从寻根的布景中剥离出来
23 竹林:知青文学第一人
24 乐融:《狂人日记》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5 尚起兴:张伯驹与袁世凯
26 池子华:《历史学家茅家琦访谈录》发表前后
27 王逢振:如何培养科研兴趣与能力
28 宋遂良:文学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附录:当代书画家谈艺术
1 许建康:绘画要坚守文道合一
2 鲁光:我鲁光就是一头牛
3 吴雪:书法中有文有人有道有德
4 张乃田:丑书、怪书原因剖解
5 秦锦章:山川灵气浸润诗意
后记
序言
李继凯
答应史挥戈老师写序,
是因为我是漂泊到中国西部
的江苏人,老乡有书要出版
,自然要热烈祝贺一下。记
得是2019年10月曾到江苏
大学文学院讲座,学术讲座
之后还与部分教师座谈。在
这个过程中也就认识了史教
授即挥戈老师。她热情地介
绍了她近期的研究工作,特
别介绍说正和吴腾凰先生一
起编著《书信中的现代人文
风景》(原名《中国现当代
文化名人书简解析》,再改
为《私信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
定为此名)。听了她的介绍
,觉得很有价值也很有必要
,在后来也曾给了点建议,
特别希望这本凝结编者多年
心血的书能够正式出版。据
挥戈老师在本书中的记忆,
有这样的情节:“当得知史
挥戈和吴腾凰兄长正在着手
编写《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
书简解析》(暂名)一书并
跟他约一封信时,李继凯教
授欣然接受,并愿意为我们
作序。待他返回西安后不久
,就快递来了为史挥戈题写
的书法作品,殷殷期待之情
令人动容:史挥戈女史雅正
磨合文心萃编佳作闻编中国
现当代文化名人书简解析,
欣然书之并祝早日大功告成
李继凯书己亥冬。”我现在
执笔写序,算是言而有信,
兑现承诺吧。
说起本书倾注了编著者“
多年的心血”还真不是一般
应酬式的介绍,而是非常真
切地道出了编者长期的学术
努力和辛勤付出。本书在介
绍陈子善先生文献研究的时
候,也表述了这样的辛苦:
“我们几十年也四处奔波搜
集史料,虽然没有陈先生获
得那么多的成绩,但也感到
每每得到一件史料后,获得
的欣慰让我们忘记了来路的
劳苦。”本书编著者之一的
吴腾凰先生,是安徽30后人
文学者,特别看重史料的搜
集和研究,在学界有相当广
泛的影响。他早期研究蒋光
慈等诗人、作家,发表了不
少文章,还出版了《蒋光慈
传》《蒋光慈评传》《蒋光
慈,宋若瑜》《蒋光慈与读
书》等著作。在我20世纪
80年代中期读研究生的时候
就从他的研究中获得不少启
示,包括史料考证方面,也
为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我之所以能够写出习作《
一点心灵燃烧着的红火——
蒋光慈诗歌试论》(《安徽
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
期),也曾得益于吴腾凰先
生学术成果的引导。借这个
机会,我要衷心地道一声谢
谢!吴先生为了研究蒋光慈
、吕荧等作家、学者,广泛
联系相关人员,并经常与史
挥戈一起联系或单独咨询、
访问一些作家、学者(如茅
盾、丁玲、田间、许杰、王
瑶、李霁野、吴组缃、郑超
麟、李何林、丁景唐、许钦
文、廖沫沙、杨宪益、曹靖
华、李希凡、王冶秋、史树
青、陈子善、陈漱渝、竹林
、赵淑侠、楼适夷、尚明轩
、何满子、孙席珍、陈铁健
等),由此坚持不懈,辛苦
多年,终于集腋成裘,尤其
是加上治学勤勉、成果丰硕
的史挥戈教授近些年来的持
续努力,在拓展思路、扫描
书信、扩充篇幅、规范体例
、评介书信等方面下了很多
功夫,遂使本书成了内容丰
富、图文并茂、文(书信)
艺(手稿)合璧的“大著”。
概而言之,本书有以下
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该书编著者具有强
烈的史料意识和历史意识。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书信
往来及对书信的解读来讨论
人文学术的一些具体问题,
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所涉及的若干史料问题、前
沿问题。该书编著者长期主
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认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
一门富有学术活力的学科必
须要有坚实的史料作为支撑
,必须高度重视相关文史资
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的发
掘,从可信或比较可信的史
料包括作家的书信介绍和研
究者的学术自述中考察文学
发展的历史踪迹。在编著者
看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
是现当代文学史编撰的基础
,是拨开历史迷雾,揭开历
史真相的钥匙和路径。作为
文学历史演进过程的亲历者
或知情人,在其私人信件中
所呈现的,也有生动细节可
以显示有血有肉的现当代文
学的历史光影。同时从这些
书信中也可以领略到众多作
家、学者的文学观、价值观
以及许多富有启示性的具体
观点,增进对一些作家作品
和学术论著的了解。值得特
别强调的是,书中绝大部分
书信手稿都是第一次公布于
众,这点很为稀罕,也很值
得读者珍视。
二是该书编著者具有鲜
明的问题意识和求真意识。
学术探索的要义是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史挥戈老师和
吴腾凰先生在长期的学术研
究或教学活动中,结合自己
的学术兴趣深入细致地探讨
了一些学术专题。在这个过
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大大小
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
题或疑惑,他们采取了许多
办法,对于那些在现成的教
科书和各种文献资料中寻找
不到现成答案的问题,他们
一方面尽量寻求机会进行实
地考察、专程拜访,另一方
面就是经常向现当代文化名
人、文学事件的亲历者写信
咨询,而这些作家或学者的
回信,对他们的学术研究和
相关论著都产生了直接的影
响。史挥戈教授和吴腾凰先
生数十年的学术“问学”之路
很辛苦,但他们作为兄妹联
手的学术求索却也很有收获
,从中彰显的恰恰是学术创
新最可宝贵的问题意识和
导语
本书既具有文物价值,又不乏现实意义,在近距离地展示现当代文化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为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一批崭新的史料。同时,也期待着它成为老手札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手中的瑰宝。
66位文化名人留下的信函是弥足珍贵的,展现的学术思想是无价之宝。
后记
当这部书稿终于付梓印
行时,2022年的一轮中秋
圆月已经高悬空中,接着就
到了我们兄妹同月同日的生
日。在亲情友情的环绕下,
我们携行20余年,兄长腾凰
已届耄耋之年,小妹挥戈亦
和教过的一届届学生一样临
近“毕业”。回首来路,恍惚
间竟有了“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感慨
,也油然升起“人生到处知
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
释然。
30多年来,从齐鲁到江
南,我一直在高校中国现当
代文学领域安身立命。业余
时间,与中国作家、现当代
文学研究者、兄长吴腾凰先
生携手考察、追根溯源,与
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知情人
书函往来,乐此不疲。在此
过程中,我们不仅增长了知
识,更从这些文化名人身上
感悟到做人的真谛——热情
、真诚、友善、谦虚,也学
到了做研究工作的原则与方
法——实事求是,不疑中求
疑,追根求源,有所创新。
我们从江地、丁景唐、
陈铁健、陈子善等诸位先生
那里取得了“求真”的真经,
迈开双脚走出去,到野外实
地考察。为了解决蒋光慈有
无子嗣的问题,我们不仅询
问了蒋的妹妹,还见到了他
的儿子和孙女;为了落实捻
军领袖张宗禹的下落,我们
去到河北沧州亲自访问了张
宗禹藏身的孙家后人,还凭
吊了张宗禹坟;为了弄清翻
译家韦丛芜的历史,我们不
但数次拜访他侄子新华社记
者韦顺,还直接到杭州看望
他的儿女并叩拜了他的坟墓
;为了弄清李香君最后的下
落,我们到了南京栖霞山,
还数次到河南商丘,不仅找
到李香君晚年的居住地打鸡
园,还找到李香君墓,更为
可喜的是在南园见到了李香
君与侯方域之子的后人。几
十年来,我俩就是坚持蚂蟥
的叮住不放的精神,采用扳
倒树掏老鸹的笨法子,和求
真求是的韧劲,在前辈和文
友们的帮助下,解决了一个
又一个难题。
江地先生对捻军史处女
地的开拓,丁景唐先生对“
左联”五烈士史料的挖掘,
李希凡对文学为人民服务方
针的坚守,陈铁健在瞿秋白
研究中的大无畏精神,陈子
善对史料全方位科学分析求
真的方法,许杰先生把作家
放进时代中研究的还原实践
,许建康先生绘画中以我为
主、外为我用的创新法则等
都为我们的研究打开了窗口
,引进了阵阵自由坦荡的风
。可以说,这65位名人的
66封亲笔书信,都从某一方
面映照出了我俩治学的身影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
们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
有着“最美西行人”美誉的李
继凯教授,在得知我们的写
作计划时“觉得确有重要价
值”,随后给出了建设性的
意见,又在百忙和酷暑中为
我们作了情真意切的序。深
圳文化学者胡野秋先生,则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建议并
帮助拟定了小标题。同事王
明真废寝忘食地帮助打印文
稿。文友黄妍女士,带领她
的同事李渊放弃休息日,夜
以继日地敲着电脑。在她身
后,是我们因缘而聚的文友
群,在彼此需要帮助时,总
是毫不迟疑地伸出援手。我
的研究生林雅慧、王慧慧、
柴思茹、林梦娜和陈媛、本
科学生任宇韬也热情帮助打
印和扫描信件,在此一并致
谢。
此刻,我还要把满心的
感激送给我的家人,特别是
二姐逸鸽、外甥林东李琼夫
妇,他们在济南精心服侍我
高龄的老母亲,让千里之外
的我能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
与写作。嫂子王玉珍为我们
做了许多后勤保障工作,这
份理解与支持是我们写作的
动力。
今年的十月八日,母亲
吴兴娴这位沂蒙山走出的女
八路,在子孙们的陪护下驾
鹤西去,走得洁净而安详,
享年九十七岁。家中第四代
的小姑娘宁宁默默地给太姥
姥画了一幅天使画,说,我
知道您给我摘星星去了。这
让我相信,爱会传承,在另
一个时空,父母会永远陪伴
着我们。
不知不觉间,我在这个“
美得让人吃醋”的宜居城市
镇江已经生活了十几年,我
的情感已经与江南这片土地
深度交融。感谢江苏大学,
感谢文学院,感谢我的同事
和知己,我们携手并肩、肝
胆相照了许多年,留下了那
么多珍贵的记忆供我细细品
味。也感谢镇江市文联对我
的信任,把筹建市文艺评论
家协会的重任交给我和志同
道合的同仁们,协会成立5
年多来,我们默契合作、呼
朋唤友、无私奉献,一起为
镇江的文艺繁荣尽了一份心
力。
最后,我们要衷心感谢
文友贡发芹先生的热情推介
,感谢“中国最具独立精神
和践行能力的学者型青年传
记文学作家”、中国文史出
版社的窦忠如主任的鼎力相
助。众所周知现在出书难,
出一本好书更难,而窦主任
却慧眼识别并看重这部书稿
,始终给予热情鼓励。在我
作为作者代表赴京时,又在
百忙中热情款待,令我顿时
就有了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他严谨踏实与删繁就简的工
作作风,让我们深信,对于
这部书稿来说,这一定是最
美的遇见。另外,在京期间
,友人房宇女士精心安排、
暖心陪伴,为我驱散了疫情
背景下一个人在外的压抑感
,至今耳畔仍回响着她关切
的声音。
我们在本书写作过程中
,主要参考了《吕荧文艺与
美学论集》,方铭、马德俊
主编《蒋光慈全集》,江地
著《捻军史论丛》,李希凡
著《毛
精彩页
蒋光慈小传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蒋侠僧(生),安徽霍邱(今金寨县白塔畈)人。7岁发蒙,11岁进河南省固始县陈琳子志成小学,毕业后考入固始中学,1917年到安徽芜湖市省立第三中学续读。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并领导芜湖市学生运动,当选为该市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参与主编校刊《自由之花》,鼓吹无政府主义。1920年到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1921年5月到莫斯科共产主义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回国至上海大学任教,与沈泽民等组织春雷文学社。1928年初,与阿英等共产党人组建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期刊。在《太阳月刊》创刊号上发表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关于革命文学》,曾引起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4月,因出版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受到左翼文学界的批评。1929年11月,因病赴日本养病期间,主持成立太阳社东京支部。回国后,参加“左联”的筹备工作。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1930年8月,因反对当时党内立三路线的“左”倾冒险主义,被开除党籍。1931年8月31日,病逝于上海同仁医院。1957年2月,安徽省民政厅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蒋光慈虽厄于短年,但著译颇丰。著有诗歌集《新梦》《哭诉》《战鼓》《乡情集》等,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菊芬》《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报告小说《短裤党》,通讯集《纪念碑》,日记《异邦与故国》,长篇小说《田野的风》等,译作《冬天的春笑》《爱的分野》《一周间》等,与翟秋白合编《俄罗斯文学》。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多种蒋光慈诗文选集、蒋光慈文集,2017年安徽出版了《蒋光慈全集》。
蒋光慈是东方革命的一位最先鸣叫的歌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的作品水平代表左翼文学那个时期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对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影响很大,很多青年革命者都是捧着他的《少年漂泊者》投身革命的。
蒋光慈是中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蒋光慈一生有三段婚姻。幼年时期,父母包办为他选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王书英作童养媳,1924年回国后于1925年春节被迫迎娶,生了一个男孩。由于他的长期抗争,父母无奈之下,把孩子送给别人养活,将王书英另嫁。他有一个孙女名叫蒋纯霞,在上海工作。第二段婚姻是与河南省开封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宋若瑜缔结。他们是经同学介绍,因志趣相投,彼此相追6年,见面后交往2年,结婚不到3个月宋若瑜便因肺病在庐山医院去世了。蒋光慈写下了长诗《牯岭遗恨》,还将他们两人的通信编成《纪念碑》公开出版发行,作为永远的纪念。第三段婚姻是与南国社演员、作家吴似鸿缔结。1929年冬经田汉介绍,他与吴似鸿相识相恋,1930年春节在上海结婚,婚后生活动荡不安,1931年8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吴似鸿后来虽又经历三段不幸的婚姻,但终生承认她是蒋光慈的夫人。她为蒋光慈的后事呕心沥血,四处奔波,直到将蒋光慈的骨灰安放进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才静下心来颐养天年。她在晚年写作出版了《我与蒋光慈》一书,深切怀念蒋光慈为革命歌唱一生的精神。《蒋光慈文集》《蒋光慈全集》先后出版,全国发行。上海市政府已将蒋光慈的故居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1 茅盾:我与蒋光慈不熟
来信主要内容:
第一封信:对蒋光慈不熟,没有交往,大概是从蒋的作品认识蒋的。
第二封信:弟弟沈泽民是1923年下半年到安徽芜湖教书的;秋心、环心是上海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对蒋光慈、沈泽民等办的“春雷文学社”不记得了。
信件原文:
吴腾凰同志:
您给沈老的信收到了。
沈老对蒋光赤不熟,没有交往,大革命前也许有工作上的接触,互相知道姓名,但无私人友谊。当时与他在工作上有什么接触,现在沈老也完全记不得了。沈老大概是从蒋的作品认识蒋的。
以上供参考。
此致
敬礼
陈小曼
1979年10月15日
吴腾凰同志:
来信收到。所询问的问题,沈老只知道以下各点:
①泽民大概在1923年下半年去芜湖教过书。
②秋心、环心都姓王,都是上海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③不记得有《春雷文学社》这事了。

好!
陈小曼
五.廿一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