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巍丰碑,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心里。
本书从周恩来童年的炎凉人世,写到人民对他的沉痛悼念,系统地介绍了这位伟人所走过的曲折而又光辉的路程,并着重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及他的为人处世和工作作风,并对他在政治生涯中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和客观的评价。
本书是由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一部关于周恩来生平的传记,问世以来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影响甚大。作者自1960年第一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在描述周恩来生平的同时,着重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为人处世和工作作风,对他在政治生涯中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和客观的评价。
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周恩来对中华民族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壮大,对统一战线的开辟和维护,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产生了具大的影响力。正如该书前言所说,周恩来是现代中国具有持续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领导人,是我们这个时代里卓越的中国人。
本收取材新颖,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文笔流,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周恩来所走过的伟大一生。
周的童年并不具有典型的上层社会的中国孩子所过的平静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当还是个几个月的孩子的时候,他便被过继给了叔父贻淦,因为贻淦病得很厉害,惟恐无嗣。这种收养并不意味着要搬迁远去,他的许多叔伯都与周的父母同在一个院落内一起生活。周的生父的愿望常常可以用来解释周氏大家庭这种集体精神的非凡表现,即保证他那日益衰弱的弟弟在家族牌位中的位置能通过男性后代继续传下去。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周的生父的另一个动机是为了治好恩来叔父的疾病。而这一说法是最近才对去淮安参观的人们透露出来的。如果真是出于这一动机的话,那么此举是未奏效的。
一位中国作者评论了这一情节是如何表明“中国的传统具有一种解除无能为力的父母所冑负的重担的办法”。人们不禁要怀疑这位生父的不负责任。此外,生母因自己的父亲的去世而产生的悲痛,使她变得不能与自己的丈夫一起共同对孩子加以照料。这些表明,周从小就离开了亲生父母,其生身父母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并把他们留养在家中。
根据一种说法,童年的周是屡遭不幸。他被收养后不久,其继父便死了。他当时还只有1岁,由守寡的养母带大。养母是淮安陈氏家族中最了不起的妇女,她有自信心,具有高度的智慧和社会良知。周深受这位妇女的影响,以至于在其后来的生活中,他完全把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正如他曾用此来称呼他的生母。他承认自己有两个母亲,而这使一些传记作者感到迷惑不解。
养母陈氏没有受过教育,据说这主要是因为她的暴烈脾气,使她不可能让人来教她。她没有读过书。因此她的一些才艺仅局限于普通女性的料理家务,诸如做饭和刺绣等。但是,她却强有力地行使着自己的权威。通常以严格的家教来对孩子们进行约束。当她站起来时,没有任何人甚至包括周胆敢坐着不动;当她发脾气时,没有谁敢插嘴多言,除非周有可能面带微笑提些谨慎的建议或尽力使她消气。她肯定对恩来有着偏爱,她思维敏捷,据说她能在与当地佛教法师的辩论中坚持自己的观点。
她喜次讲故事,尤其是讲那些抗暴起义的古代传说。在她的身边,听着这些故事,周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而这可能使他反抗家长专制的梦幻得以正式形成。他的同事们在后来的生活中都对他了解这些故事的程度及这些故事仍能够使他激动不已而感到惊奇。“我感激我母亲的指导,”他这样说,“没有她的关心照顾,那我就不能够在事业追求方面培养任何兴趣。”
然而,在周的性格发展过程中,起过促使其形成作用的另一位妇女,则是那个家庭奶妈。她非常喜爱他,常常告诉他有关周家大门外农民们过着的艰苦生活。她详细给他讲述50年前太平军起义、惩处贪官污吏、劫富济贫的故事。
当周6岁的时候,他的生母时来运转,她和她的弟弟合中了1张彩票,得了1万元的奖。他们有了这笔钱,就住到了他的外祖母的家中。这里离大运河约有10英里路远。在这个地方,她厮守着一个古怪的家庭。这个家庭包括她的丈夫贻能(周的生父)、周恩来、周的两个弟弟恩溥、恩寿,以及周的养母。尽管周的那些亲属关系不断地从一个社会关系中的小家庭转变到另一个小家庭里,但他始终是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
在淮阴,周进入了他外祖父留下来的大藏书室。在这3年间。他培养了对唐诗的兴趣(他对古诗的深刻记忆,后来使他的朋友们均感到惊讶)。
这是他这段生活中较为轻松愉快的一面。然而不幸的是,其生母中奖的钱不久就花光了。她的身体状况也随着命运而不断下降。当时,中国的这一部分土地正遭受饥荒和经济萧条的严重破坏。周此时年龄才9岁,却不得不经常往当铺里跑,并到亲朋家借债,然后从药店里买些药回来给他那痛苦的母亲治病。但是。她的病已经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于1907年离开了人世。
正像周恩来仅仅不到1岁时就“失去”了养父一样,当他现在才10岁时又失去了两个母亲,因为他的养母在他的生母去世后不久也离开了人间。他分别从两个母亲那里继承了很多“东西”。他从生母那儿继承的是身体方面的东西,而从养母那里继承的则是文化修养方面的东西。但是,他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两个母亲中的位置。“我婶子”,他后来解释道,“当我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便成了我真正的母亲。在10岁之前,我一直跟着她,甚至一天也未离开过她,直到她和我的生母两人都去世为止。”
在周仍未跨出童年之前,无疑这是他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刻。他和他的那些逐步衰落的亲属们伤感地回到了他们原来在淮安的家中,生活变得更为贫穷了。只有诚实厚道的老奶奶继续留下来照料周和弟弟们。他再度开始往当铺里跑,被迫负责在院子里种点菜以养活家人。
但是,中国家庭制度的好的一面是,它能为有抱负的年轻人开辟一些途径。此刻,周的其他几个叔伯开始对周发生了兴趣。据说其中有一个在回淮安探亲期间同周进行了一次谈话,并让他到北方去。根据另一种说法,是周主动给他的两个叔伯写信的,而这种说法听起来更像其他人后来回忆的那样,即周“说过以后便出走了并一直走自己的路”。
在12岁那年,即1910年春天,周离开了他那绿色遍布的家乡,来到了遥远而干燥的北方。这里是中国的一部分——满洲,日本对它长期投以贪婪的目光。这两个当时在满洲工作的伯父都在现在的辽宁省。周首先住在铁岭,恰好这时他父亲也在铁岭,他同父亲住在一起。贻谦在一个税务所工作,他乐于给侄子讲清楚国家究竟是如何四分五裂的、需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以恢复国家的权威和效率。周开始阅读有关历史上革新者的书籍和小册子,如梁启超——他的革新思想曾遭到宫廷的镇压。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扎过辫子。我满脑子旧思想、旧东西,甚至连资本主义都不接受(后来接受了一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才发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几个月后,周进入了附近的一所第一流的小学读书。他的伯父贻赓没有孩子,所以不久便把他领走,让他在奉天(今沈阳)进了一所更好一点的东关模范学校。这所学校靠近沈阳老城的东门,作为传教士赞助创办的学校,它与其他学校相比,要显得更加进步些。在此校3年间,周在书法和国文两门功课中均属全班第一。他的一篇作文被指定为全区的范文,还有一篇被选入一本集子中而发表并参加了评展。
他采用一些办法来对付学校中的那些恃强凌弱的学生,而他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反复使用了这一战术,与那些受欺负的人结成朋友,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条联合战线,以反对那些横行霸道的家伙们。然而,同样的一个朋友却把他描绘得“害羞”,特别是当他被点名站起来朗读课文的时候。
跟别的男孩子不一样的是,他似乎确定知道自己想学点什么及为什么而学。他在家坚持广泛阅读历史和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一次,校长问学生们为什么要学习,得到的都是些很平常的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或“为了找个好工作。”只有周回答说:“为了中华之崛起。”
P6-9
《周恩来》一书从翻译出版到今天已经20年了。在此期间,该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发行数量居高不下,社会效益越来越好。很多读者写信至译者和出版社,认为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颇具可读性。这无疑使译者和出版社想到了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对此书的译文质量和出版质量加以改进的问题。为此卜译者集中时间对译文进行了必要的修改。
值此再次出版之际,我们要感谢作者迪克·威尔逊先生。他的支持是我们翻译和出版该书的先决条件。1996年11月间,迪克·威尔逊先生曾来华访问,当时他在北京极力寻找译者,希望能和译者见上一面。尽管我们通过多次电话,但毕竟我们未曾见过面。遗憾的是译者当时出差不在北京,待译者从西北返京后他却离京回国了。在此,我们向迪克·威尔逊先生道声问候,祝他健康长寿。
封长虹
2008年8月于北京
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全中国、全世界都为失去了这么一位伟人而感到悲痛。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悼念他,以表达对他的无限哀思,寄托对他的真挚感情。不少外国领导人、作家、学者和记者撰写了大量的专著和文章来纪念这位已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周恩来》便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周恩来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他对中华民族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表现出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他早年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探索,然而一旦当他发现了真理,他便为之而不断地奋斗。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壮大,对统一战线的开辟和维护,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产生了具大的影响力。在中外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受人爱戴和崇敬的伟人,然而却很少有哪位伟人能够像周恩来这样深深地感染了整个民族乃至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崇敬。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的那样,周恩来是现代中国最具有持续影响力、最具有感染力的领导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卓越的中国人。他体现了本世纪中国的历史,代表并象征着一个伟大的民族。
该书是由英国著名记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一部关于周恩来生平的传记,其原名为《周恩来的故事》(1898-1976),后来在美国出版时更名为《周恩来》。本书问世以来,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影响甚大。作者自1960年第一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相关资料。该书取材新颖,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文笔流畅。从周恩来童年的炎凉人世,写到人民对他的沉痛悼念,系统地介绍了这位伟人所走过的曲折而又光辉的路程。该书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在描述周恩来生平的同时,着重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及他的为人处世和工作作风,对他在政治生涯中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和客观的评价。作者在写作观点、素材取舍、思想方法及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作为外国人,作者不太可能对中国的事件一一正确理解,所使用的材料也不可能完全可靠,其见解难免带有局限性。为了保持本书的原貌,译者仅对过于离奇之处作了适当处理,书中有些情节和观点还有待于读者去甄别判断。同时,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一些不必要的注释进行了删减,并增加了一些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好理解该书内容的注释。特此说明。
封长虹
1989年3月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