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桃花坞木板年画建国后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系统、全面地收录、疏理建国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书籍,阐述了中国传统的桃花坞年画建国后的发展状况。以推动和深化中国木板年画这一民族文化的研究。该书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是年画的滋生土壤和发展根茎;二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数经沧桑的历史变迁,既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明暗透视法,又完美的结合了传统中国画元素的高水平年画,画风致细,精工镌印,工艺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是桃花坞年画艺术功能属性的考订及其艺术特征的阐释,挖掘了桃花坞年画的艺术风格形成。除广受江苏、浙江、安徽人民大众欢迎外,甚至传入南洋、日本等地,给各地年画以明显影响,更因其影响了日本的浮世绘(浮世绘又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而载誉世界。四是展开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状况,传统桃花坞年画艺术的传承和面向世界的推广,是新时代中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承载的新任务。深刻揭示了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的联系。 目录 序言 新桃花坞六十年 新花烂熳艳桃坞 专论 岁岁花开烂漫春——桃花坞“新年画”略论 温故知新爱桃坞 1950—1959·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950s 1960—1969·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1960s 1970—1979·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0s 1980—198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80s 1990—1999·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1990s 2000—2011·二十一世纪初 附录 胶版年画缩样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主创人员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随笔 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继承与创新实践中的心得 根深叶茂枝繁花香——回顾桃花坞年画、苏州水印版画和胶印年画的创作历程 春到桃花坞年画展新姿 生命寓意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中的运用 我画“吴歌”——谈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现代创作 我有幸为“桃花坞”创作门画 年画参展目录 后记 序言 新桃花坞六十年 苏州2500年的文化积淀 ,浸润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 样式。1959年,苏州桃花 坞木刻年画社成立,新年画 创作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这些年画将传统与当代联结 起来,成为现代人继承先辈 文化的精神寄托。之后苏州 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几起几落 ,屡经沧桑,一度面临生存 困境;及至2001年,为了 抢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苏 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划 转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 学院。2003年,苏州桃花 坞木版年画被文化部、财政 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 保护工程项目之一。2006 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对于文化的传承而言, 梳理历史、接续传统固然重 要,厚古薄今却,要避免。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造 就了不同特征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在某个“当下”的横 截面看似普遍而无特点,但 当我们拉长时间的距离,“ 当下”的作品已然成为历史 的、有特点的艺术品。《桃 花坞新年画六十年》正是抱 着这样的初衷,审视历史中 别具特色的新年画,把人们 的视线从清末民国拉近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桃花 坞木版年画,通过这些让人 们倍感熟悉的新年画作品来 呈现历史的变迁。当我们再 次回顾20世纪的它们,不由 地发现一一浓重的历史感已 经清晰呈现。书中,凌虚的 《集体有余》、杨云清的《 以农为乐、以农为荣》、苏 起峰的《吴中秀色》、张晓 飞的《水乡姐妹》、劳思的 《荡湖船》、庄素的《武术 》系列、王祖德的《渔家书 屋》、潘裕钰的《渔家乐》 、段文海的《水乡军民战洪 图》、吴震的《姑苏风情》 等作品都自然而然地透出浓 厚的苏州风情与时代特征。 作品既遵循了传统年画的造 型规律,又融入了当时的社 会场景、人物着装等要素, 真实而生动。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 自落户学院后,得到了良好 的发展,桃花坞年画在高校 学院式的教学、科研体系滋 养下根系发达、枝繁叶茂。 新、旧桃花坞木刻年画资源 为学院的产、学、研合作项 目以及苏州旅游品的设计研 发提供了丰厚的元素。10余 年过去了,桃花坞木刻年画 社与学院紧密合作,探索出 一种传承新模式。2002年9 月起,学院利用工艺美术教 育的优势资源,通过自愿报 名、择优录取的方式,遴选 优秀学生进入“桃花坞木刻 年画研修班”,以学院式教 育与老师傅言传身教相结合 、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 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传 承与创新能力的“新传人”。 研修班已经举办了6届,共 培养了20余名学员,现大都 活跃在各级文化单位。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工艺美术 人才培养相结合,这在非遗 保护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 的。 此书的编撰得到了业内 很多专家的大力支持,整个 收集新年画的过程就如同收 集20世纪苏州传统文化印迹 的过程,创作者们拿出多年 的画作甚至是珍贵的手稿, 与我们一同回忆创作桃花坞 木刻年画的点点滴滴,一同 回忆那个年代的情怀与感受 。感谢无私提供资料的创作 者、艺术家们,并期待更多 与桃花坞木刻年画有缘的人 能与此书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