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内容做了全新的设计,包括打开创新之门、发明问题传统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技法、最终理想解方法、无所不在的发明创造、提高系统协调性的发明原理、消除有害作用的发明原理、改进操作和控制的发明原理、提高系统效率的发明原理、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技术系统进化分析、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与路线、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共16章;附录部分提供了部分思维训练的参考答案。 本书内容实操性强,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融入丰富的案例中,帮助读者加深认识和理解,熟悉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 本书可作为各类职业教育各专业开展创新教育、学习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教材,也可供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或作为继续教育的教材。 目录 第1课 打开创新之门 【案例导入】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1.1 什么是创新 1.1.1 发现与发明 1.1.2 创造与创新 1.1.3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1.4 典型问题与非典型问题 1.2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 1.2.1 TRIZ的定义 1.2.2 TRIZ的核心思想 1.3 创新的不同类型 1.3.1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1.3.2 不同的创新分类 1.3.3 科技创新的三个层次 1.4 创新的分类 1.4.1 持续性创新 1.4.2 突破性创新 1.4.3 颠覆性创新 1.4.4 突破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关系 【思维训练1】 第2课 发明问题传统方法 【案例导入】爱迪生为人类带来光明 2.1 四种思维定式 2.2 试错法 2.3 头脑风暴法 2.3.1 基本规则 2.3.2 实施要求 2.3.3 实施方法 2.4 形态分析法 2.4.1 方法的特点 2.4.2 方法的实施 2.5 和田十二法 【思维训练2】 第3课 创造性思维方法 【案例导入】颠覆性创新:蒸汽船 3.1 大脑与创造性思维 3.1.1 左右脑分工理论 3.1.2 右脑的开发 3.1.3 提高创造性的方法 3.2 创新思维方式 3.2.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2.2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3.2.3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3.2.4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3.3 思维问题的转换 3.3.1 把复杂问题转换为简单问题 3.3.2 把生疏的问题转换为熟悉的问题 3.3.3 把直接变为间接 3.4 思维导图方法 3.4.1 思维导图的促进作用 3.4.2 个人的思维管理工具 【思维训练3】 第4课 批判性思维方法 【案例导入】中国高铁的自主创新 4.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4.1.1 思考者的技能 4.1.2 培养好的思维方式 4.1.3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4.2 批判性思维的演进 4.2.1 演进过程 4.2.2 社会影响 4.3 思维的公正性 4.3.1 批判性思维的强弱 4.3.2 思维公正性的特质 4.3.3 推理无处不在 4.3.4 思维的成分 4.4 批判性思维的六个阶段 4.4.1 阶段1:鲁莽的思考者 4.4.2 阶段2:质疑的思考者 4.4.3 阶段3:初始的思考者 4.4.4 阶段4:练习中的思考者 4.4.5 阶段5:高级的思考者 4.4.6 阶段6:完善的思考者 【思维训练4】 第5课 创新思维技法 【案例导入】制作酒心巧克力的窍门 5.1 整体思考法 5.1.1 整体思考法的内涵 5.1.2 整体思考法的实施 5.2 多屏幕法 5.2.1 系统思维 5.2.2 系统分析的多屏幕 5.3 金鱼法 5.4 STC算子 5.5 传统方法与创新方法相结合 【思维训练5】 第6课 最终理想解方法 【案例导入】直觉地图:从家到单位(学校)的路线 6.1 技术系统的理想度 6.1.1 功能 6.1.2 功能的不同 6.1.3 理想度 6.2 理想系统 6.3 最终理想解 6.3.1 最终理想解的定义 6.3.2 确定最终理想结果 6.4 理想化方法的应用 【思维训练6】 第7课 无所不在的发明创造 【案例导入】四大发明与布业始祖黄道婆 7.1 发明的创新水平 7.2 发明的五个级别 7.2.1 第1级发明 7.2.2 第2级发明 7.2.3 第3级发明 7.2.4 第4级发明 7.2.5 第5级发明 7.3 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 7.4 不同级别发明的典型案例 7.5 TRIZ的40个发明原理 【思维训练7】 第8课 提高系统协调性的发明原理 【案例导入】相同的发明原理解决不同的发明问题 8.1 分割原理(1) 8.2 局部质量原理(3) 8.3 不对称原理(4) 8.4 合并原理(5) 8.5 多用性原理(6) 8.6 嵌套原理(7) 8.7 重量补偿原理(8) 8.8 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30) 8.9 多孔材料原理(31) 【思维训练8】 第9课 消除有害作用的发明原理 【案例导入】保护挖泥船的管线 9.1 抽取原理(2) 9.2 预先反作用原理(9) 9.3 预补偿原理(11) 9.4 减少作用的时间原理(21) 9.5 变害为利原理(22) 9.6 改变颜色原理(32) 9.7 同质性原理(33) 9.8 抛弃与修复原理(34) 9.9 加速氧化原理(38) 9.10 惰性环境原理(39) 【思维训练9】 第10课 改进操作和控制的发明原理 【案例导入】测量倾斜的虎丘塔 10.1 等势原理(12) 10.2 反向作用原理(13) 10.3 未达到或过度作用原理(16) 10.4 反馈原理(23) 10.5 中介物原理(24) 10.6 自服务原理(25) 10.7 复制原理(26) 10.8 廉价替代品原理(27) 【思维训练10】 第11课 提高系统效率的发明原理 【案例导入】军用飞机的油箱 11.1 预操作原理(10) 11.2 曲面化原理(14) 11.3 动态化原理(15) 11.4 维数变化原理(17) 11.5 振动原理(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