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禹权恒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考察学堂乐歌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曲调来源、思想蕴涵等诸多问题,深入阐释学堂乐歌在结构模式、节奏韵律、语言体式、句法结构等方面的显著特征,详细描述其在提倡军国民教育思想、塑造现代国民意识、重建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中的特殊价值,探究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传播的内在关联,认为学堂乐歌在中国诗歌从古典向现代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简介 禹权恒,1980年生,河南泌阳县人。文学博士,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先后在《鲁迅研究月刊》《小说评论》《当代文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日本体验”与中国学堂乐歌运动 第一节 留学日本与借鉴外国乐歌曲调 第二节 创办新式学堂与开设乐歌课程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题材类型和思想蕴含 第二章 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文体转型 第一节 结构模式:从“传统诗体”向“现代诗体” 第二节 节奏韵律:从选曲填词到“歌谣化” 第三节 语言体式:从“文言”到“文白掺杂” 第四节 句法结构:从传统句法到欧化倾向 第三章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民族性建构 第一节 学堂乐歌与“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倡导 第二节 学堂乐歌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第三节 学堂乐歌与现代国民意识的塑造 第四节 学堂乐歌与早期白话新诗的现代化 第四章 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传播 第一节 近代报刊与学堂乐歌的传播接受 第二节 近代书局与学堂乐歌的传播接受 第三节 学校音乐和社会音乐的双重变奏 第四节 学堂乐歌运动与“国语运动”的合流 第五章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的话语实践 第一节 叶伯和《诗歌集》和中国新诗的发生 第二节 诗乐相融:赵元任《新诗歌集》的诗学意义 第三节 歌诗体: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的崛起 第四节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发展的多元共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序言 一 选题缘起 晚清民初是中国社会出 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 特殊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文 学发生转型的关键节点。近 年来,罗宗强、郭延礼、夏 晓虹、关爱和、袁进、乔以 钢、杨联芬等学者在本研究 领域已经取得丰硕成果,逐 渐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重 写文学史”思潮的逐渐深入 ,特别是王德威在《被压抑 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中提出“没有晚清,何来 五四”的重要观点,有效推 进了晚清文学研究的深广度 。“由晚清以迄民初的数十 年文艺动荡,则被视为传统 逝去的尾声,或西学东渐的 先兆。过渡意义,大于一切 。但在世纪末重审现代中国 文学的来龙去脉,我们应重 识晚清时期的重要,及其先 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 ”在这种学术背景之下,严 家炎、吴福辉、朱德发等文 学史家倡导把中国现代文学 的发生时间起点向前推移, 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认真梳理中国近代文学史整 体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总 结中国近代文学史演进的基 本范式,运用大量文学范例 进行科学比照,以彰显清末 民初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学完 成现代转型的关键节点,从 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提 供有利条件。 众所周知,诗歌在几千 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也是深受不 同时代读者青睐的文体之一 。晚清以降,中国诗歌历经 “新学诗”“新派诗”“新体诗” 等不同的演进阶段,诗歌内 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许多现代性因素被注入中 国诗歌创作实践之中,有效 催生着中国诗歌从古典向现 代形态的基本转型。比如, 近代教育、近代报纸杂志、 翻译诗歌、民间话语等都极 大地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 化进程。之后,经过多种力 量共同发挥作用,最终形成 历史综合因素,“白话新诗” 随之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现 代文学最早完成嬗变的重要 文体。1920年3月,《尝试 集》在上海亚东书局出版, 后逐渐演变为中国新诗发展 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胡适也 因此被誉为“新诗的鼻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学术 界对胡适作为“新诗第一人” 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特别 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许多文学史家借助翔实的 资料进行反复推衍,深度挖 掘其中的历史盲点和可疑之 处,意在阐明中国文学史整 体演进具有多种可能性。可 以想象,中国新诗要想在形 式和内容方面实现根本性变 革,必然需要较长时间的历 史积累,其绝不可能在“五 四”时期发生突变。经过详 细梳理文学史发展线索,具 体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寻找中国诗歌内部的生成规 律,我们发现,晚清民初的 学堂乐歌运动真实参与了中 国诗歌的现代化转型,已经 具有中国新诗的基本雏形, 可以看作中国新诗发生的重 要先导,其在中国诗歌从“ 古典”向“现代”转型中扮演 着特殊角色,值得我们进一 步探讨。 所谓“学堂乐歌”,主要 指清末民初时期在各种新式 学堂中广泛传唱的时代歌曲 ,其通常引进外来曲调(日 本和欧美曲调),采取“选 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基 本方式,填以具有鼓动性和 思想性的歌词。作为一种新 型学校音乐教育样式,学堂 乐歌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 曲调来源不拘一格,富有社 会历史质感,在部分新式知 识分子和青少年群体中广泛 流传,成为中国近代新型音 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 期以来,许多中国近现代音 乐史研究者认为,那种“选 曲填词”的学堂乐歌仅仅在 晚清至五四时期特别流行, 后来,随着各地新型音乐文 化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以萧 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在新式 学校广泛传播,学堂乐歌和 其自身特殊的艺术形态已经 基本被学校歌曲所取代。然 而,真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在后来的我国中小学音乐 课堂中间,以及很多中小学 音乐教材里面,仍然保留着 许多填词歌曲,这就有效证 明了很多音乐教育家参照学 堂乐歌的深厚传统继续从事 此种类型音乐创作。因此, 我国的学堂乐歌运动发展持 续时间很长,其主要经历三 个典型阶段:早期萌芽时期 ——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十 年;逐渐普及时期——辛亥 革命以后的将近十年;后期 延续时期——“五四”以后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将 近二十年。目前,学术界主 要从音乐学、教育学、历史 学、传播学等诸多层面对学 堂乐歌进行不同维度的阐释 ,基本厘清学堂乐歌产生的 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曲谱 来源等,这都是中国近现代 音乐发展史研究领域的显著 成果。但是,我们应该清醒 地意识到,作为一种“歌诗 体”的音乐文学样式,学堂 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 也存在着密切关系,在晚清 民初复杂的时空场域中,学 堂乐歌内部蕴含着丰富的阐 释空间,同时,也催生了许 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学术命题 。 本书主要以“学堂乐歌” 和“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这 两个“问题域”作为研究对象 ,力求探寻它们之间的密切 关联,通过呈现“学堂乐歌” 和“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之 间的因果关系线索,详细描 述二者相互生成和增值的深 层次逻辑。具体来讲,即通 过对学堂乐歌的发生缘起、 语言体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