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书籍文化杂记(精)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荣杰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以杂记的形式,从三个方面来讲述民国时期的出版文化,一是有关用纸的,即“纸上谈书”部分,粗略地将民国时期出版物用纸的主要类型和变化情况与原因进行了梳理。二是有关民国图书版本与价格问题的,即“版权页上的玄机”部分,是从版权页的内容而来,比如从版权页所反映出来的版权保护意识和措施、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主要出版制度的变化,再就是有关图书价格的问题。三是有关民国出版市场的,即“书里书外”部分,主要梳理史料,呈现民国出版市场中的边边角角,比如“古书年”、一折八扣书、《新元史》的代销纠纷与版权官司,等等。书的后面还附录了几篇史料性质的文字,大多原载于《申报》。 目录 纸上谈书 从手工纸到机制纸 “掉渣”的旧书 民国书里的高档纸 抗战时代的印记——土纸 各领风骚——不同时期的书刊用纸 土纸的登场与谢幕 从精致到“土里土气”——战时大后方图书装帧一瞥 版权页里的玄机 版权页上的“暗号” 《日本政治研究》的两个再版本 再谈《日本政治研究》的两个再版本 闲话版权印证 “同业公议照码加一” 开明书店的“改正实价” 从一本书的售价说起 “无价之书” 奇文共赏话书业 正中书局的改正定价 独立出版社的“改正定价”及其他 书里书外 对“古书年”的一种看法 一部是非不断的书——上海书报合作社版《二十六史》的争端 “一折八扣书”琐话:从大达图书供应社说起 “一折八扣书”琐话:从标点本到花面子书 “一折八扣书”琐话:从朱太忙想到的 “一折八扣书”琐话:从风潮到现象 出版业和抵制日货 书局的“腿脚”——发行琐话 附录 书店杂景 一些小常识,不是生意经 各书局印象记 开明书店创业十周纪念特刊 独立出版社的苦斗 序言 从“爬架子”说起 ——《民国书籍文化杂记 》 这本小书从动议到付梓 ,一晃竟然已经过了十多年 。都说十年磨一剑,若要拿 来形容这本书,却需要将其 中的含义改一改,即“磨”在 这里并非是“磨砺”,而是“ 磨蹭”了。也正是因为自己 的懒散与磨蹭,这本小书的 诞生才一直拖延到了现在。 出版之际,检点书稿,又不 免想起了自己与民国书的细 碎往事。 2006年,偶然的机会, 我成了国家图书馆民国书刊 库的看门人。说实话,那时 候我对所谓的民国书实在茫 然无知,至多是从琉璃厂古 旧书市中得来的一知半解, 晓得民国时候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出了很多书,牛得 很;听说过新文学的什么本 子很少见,贵得很,仅此而 已。至于民国书里能有什么 样的学问,可以怎样研究, 根本无从谈起。 大概是这一年的春节前 后,我第一次进了库房。这 也是我在国图工作八年以来 ,第一次走进大书库。大书 库果然是名副其实的大,每 层分作南中北三个库,如果 从一头往另外一头望过去, 满眼都是士兵一样整齐肃立 的书架,说望不到边也不算 夸张。大书库的书架不同于 阅览室的,要更高、更密, 每架上满满的全是书,俨然 已经成了书墙。我那时候感 慨,在这工作真是“坐拥书 城”了!民国书刊库其实不 在一起,一部分在负一层, 一部分在十二层。我到十二 层的时候,忽然感觉自己钻 进了故纸堆中,身边一派的 沧桑沉寂。随手翻检一本, 手指便黏上泛黄的纸屑。见 到一个土纸的包裹,打开看 看,经年的灰尘就蹭了满手 ,至于里面一大摞的油印本 也无不是“灰头土脸”。陪我 一道进库的同事开玩笑说, 这些书都是陈年物件,上面 的灰说不定还是一百年前留 下的。后来我才知道,这些 书都是尚待整理的馆藏。 面对这些满架林立的民 国书刊,我一时很是踌躇, 不知如何下手。一位同事点 拨了我几句,叫我去“爬架 子”,简单说就是一架书一 架书地看;随便怎么看,一 目十行亦可,地毯式翻检亦 可,逐字逐句读亦可,只看 封皮亦可,总之就是先“漫 无目的”地进去逛。不过一 定要坚持,一架一架地走下 去,把库房转个遍,这样慢 慢就会发现书中的奥妙。于 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 有空我就进库里去“爬架子” 。至于为什么叫“爬架子”, 我也是渐渐才明白。大书库 的书架都是“顶天立地”的。 我一米七八的个子,抬手够 最顶层的书还略显吃力,若 想看清楚那里的书,必须要 踩着脚蹬。这样身子几乎都 贴在了架子上,双手还要不 时举过头顶,那样子恐怕还 真有些像在架上攀爬吧! 就像“爬格子”是作家独 有的运动,我想“爬架子”也 应当算作图书馆员特有的运 动了吧?我很感激发明这项 “运动”的前辈,因为它为我 打开了一座全新的宝库。我 那时候曾经用废纸钉成手掌 大小的册子,随身携带、随 手记录,逐渐也有了五六本 。我给它们送了个雅号“爬 架册子”,算作我爬架子的 成果见证。现在再来翻看当 时的记录,也真是“东一榔 头西一棒子”:哪本书破得 简直要散架了,哪本书上发 现了奇怪的印章或者标记, 哪本书印得格外精美,哪本 书做得实在潦草,哪本书的 封面很是别致,哪本书的排 版很是独特,哪本书翻译得 实在“高深”,凡此种种,不 厌琐碎,随看随记,自得其 乐。若是发现某位大人物的 签名或者批注,那就更是“ 可喜可贺”了,必要记上一 笔。这些小发现虽然微不足 道,却常能带给我喜悦,因 为我隐隐感到,继续这样摸 索下去,还会有更大的“惊 喜”。 …… 书的后面还附录了几篇 史料性质的文字,大多原载 于《申报》。这几篇是属于 我过眼史料中印象比较深的 。《申报》上刊登的有关民 国出版业的文章并非全出自 业内人士之手,所做的分析 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有些 即便在我这个同样的外行看 来都觉得难以实现,有自说 自话之叹。这样比较,就更 显得业内人士的记述和议论 更为难得。《书店杂景》和 《各书局印象记》是两篇长 文,作者都是李衡之先生。 可惜的是,我孤陋寡闻,即 使查了手头的资料,总还是 不清楚他的情况。但从他的 记述推断,李先生当是业内 人士,且十分留心时事,因 此在很多问题上讲得很透。 至于《开明书店创业十周纪 念特刊》,更是难得的史料 。当初开明十周年时曾经出 过一种纪念的集子。两册。 我知道后专门进库去找,猜 想里面必定会有大量的史料 。可是打开看罢,不免失望 ,所收的都是散文、小说之 类的文学作品。我那时候还 想,开明的十年大庆未免有 点潦草了吧。正因为有这个 前情,当我在《申报》上见 到整整两个版面的纪念特刊 ,除了激动外似乎又多了份 亲切。都说20世纪30年代 是出版业的黄金时代,但是 黄金时代却又赶上了种种的 困境,我觉得这三篇文献无 疑为我们全面把握这个时代 的出版业生态提供了重要的 史料支撑。至于《独立出版 社的苦斗》-文,最大的特 点就是作者花了大量笔墨, 不厌其烦地记载了20世纪 40年代初期重庆等大后方地 区出版物资(纸、墨等)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