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研究围绕理论基础、服务模式和保障体系三个主体部分展开,综合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查、比较研究与典型案例等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部分,首先对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的一些基本性问题,如服务对象、服务目标、关键要素、基本特征等进行论述,划定好研究边界,做好研究准备。因为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涉及儿童心理学、认知行为科学、脑科学、学前教育学、儿童文学、阅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因此,除了从图书馆学领域寻找指导实践开展的理论外,本研究还借鉴与移植了相关领域中的一些成熟理论,如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阶段性发展理论”“关键期/敏感期理论”;学前教育领域的“启发式玩耍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工作思想”;阅读学领域的“分享阅读理论”“分级阅读理论”“早期阅读理论”等;在服务模式部分,首先揭示了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由“关注儿童”到“聚焦家庭”的路径转移。“聚焦家庭”服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家长与低幼儿童共同构成共性阅读主体。相应地公共图书馆的低幼儿童服务区分为“面向低幼儿童”和“面向家长”两部分。“面向低幼儿童的服务”围绕“听”“说”“读”“写”(画)、“唱”“玩”等基本实践要素展开,“面向家长的服务”则围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展开;接着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的实践探索,并对中外公共图书馆典型性服务案例,如英国的“阅读起跑线”、美国的“出生即阅读”、德国的“起点阅读——阅读的三个里程碑”、中国苏州图书馆的“悦读宝贝计划”、杭州图书馆的“小可妈妈伴小时”、张家港市少儿图书馆的“手指谣亲子读书会”等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两种可移植与复制的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模式:一种是以发放“阅读包”为主、走进幼儿家庭的“走出去”模式,另一种是以举办“故事会”为主、吸引入馆的“引进来”模式;在保障体系部分,依据国内外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国际图联“四部指南”的内容做文本分析,提炼出馆员、馆藏、空间设施、服务、宣传推广、评估影响、制度规范七个保障因素,以服务展开的流程为主要依据,将七个要素分别归入服务前期、服务中期与服务后期三个阶段中。服务前期主要用制度规范,对服务开展提出基本要求以及勾画出各个方面可以达到的理想化状态;服务中期围绕服务开展的基本要素——馆员、馆藏、空间、服务展开,提供基本支撑;服务后期从评估追踪方面,为服务开展提供反馈,不断改进。宣传推广贯穿于服务的整个流程,前期宣传,提高服务的知晓度;后期推广,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服务前期、中期与后期是一个闭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推动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服务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