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牧野名士/牧野文化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申红星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时间为序,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当代等七个时期,娓娓讲述牧野名士们的生平成就,并尝试对其进行简评。 作者简介 申红星,男,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辉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史,主要方向为区域历史文化、明清社会史。迄今,在《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主、参编教材、专著2部,主持、参加各级项目12项,其中包括1项教育部项目,多次获省教育厅、新乡市社科成果奖。 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牧野名士 第一节 政治军事名士 一 治水英雄共工 二 “赤胆忠心”关龙逢 三 “忠心直谏”比干 四 忠心报国苌弘 五 “百家宗师”姜尚 六 “慧眼识人”宁赢 七 “脱颖而出”毛遂 第二节 思想文化名士 一 “儒家前驱”箕子 二 “先贤”蘧伯玉 三 为人师表子夏 四 “蒲邑宰”子路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牧野名士 第一节 政治军事名士 一 博浪沙张良击秦 二 “计相”张苍 三 足智多谋陈平 四 功勋卓著周勃与周亚夫 五 勤理政事卫飒 六 南阳太守杜诗 七 “百里使君”百里嵩 八 曹操与官渡之战 九 汉献帝在辉县 十 清廉公正毛玠 十一 慕容臧与“新乐城”的修筑 十二 “历仕五帝”毛喜 第二节 思想文化名士 一 苏门长啸孙登 二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牧野名士 第一节 政治军事名士 一 开国功臣刘政会 二 “张扬诡诈”张亮 三 “父子三宰相”韦思谦及韦承庆、韦嗣立父子 四 宽厚忍让娄师德五北汉丞相李恽 第二节 思想文化名士 一 获嘉主簿刘知几 二 新乡县尉李颀 三 封丘县尉高适 第四章 宋金元时期的牧野名士 第一节 政治军事名士 一 至孝才子李穆 二 北宋名相吕大防 三 新乡抗金岁月中的岳飞 四 苏门隐居耶律楚材 五 治世能臣张思明 第二节 思想文化名士 一 北宋词人贺铸 二 易学大家邵雍 三 淡泊名利王昭素 四 太一道创始人萧抱珍 五 讲学太极姚枢 六 元代大儒许衡 七 太极讲学窦默 八 元代诗人王恽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牧野名士 第一节 政治军事名士 一 文武全才李化龙 二 “为民请命”李戴 三 “潞王”朱翊镠 四 “四朝元老”王永光 五 “一日三本”许作梅 六 冯世昌及冯氏族内名士 七 贺盛瑞及贺氏族内名士 八 郭淐、郭浇及郭氏族内名士 九 张缙彦及张氏族内名人 第二节 思想文化名士 一 北方大儒孙奇逢 二 “刚直不阿”屈复 三 “中原才子”殷梦五 第六章 近代牧野名士 第一节 政治军事名士 一 禁烟英雄申启贤 二 “急流勇退”田芸生 三 民国总统徐世昌 四 革命先驱陈伯昂 五 革命志士杜潜 六 “仗义执言”郭仲隗 第二节 文化教育工商界名士 一 教育先驱李时灿 二 教育大家嵇文甫 三 “教育救国”张善与 四 “乡村建设”王柄程 五 爱国实业家王锡彤 六 “实业救国”张赐公 七 金融才子王晏卿 第七章 当代牧野名士 第一节 先进群体 一 刘庄支书史来贺 二 红旗渠缔造者杨贵 三 “太行公仆”吴金印 四 “人民永和”郑永和 五 “太行赤子”张荣锁 六 “最美奋斗者”裴春亮 七 清正廉洁许福卿 八 巾帼女杰刘志华 九 “中国的阿信”买世蕊 第二节 文体名士 一 乒乓冠军刘国梁 二 著名作家刘震云 三 人民艺术家关牧村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新乡赋 王国钦 新乡,是中华文明发祥 地之一,新石器时期就有先 民在此活动。新乡古称醉国 ,春秋隶卫,战国属魏,汉 为获嘉,自隋文帝开皇六年 (586)置县,至今已1400 余年。1949年5月7日和平 解放,1949年8月至1952年 11月曾为平原省省会。其建 制、区划屡更,现辖二市、 四区、六县。近年来,荣获 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 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 森林城市、中国最佳平安城 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 国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 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 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 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 光荣称号。2011年,新乡 成为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 核心城市之一,2016年5月 ,新乡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 新乡者,古来兵家必争 之乡也。战鸣条而伐无道, 终夏桀而起商汤;征牧野而 绾恶纣,盟诸侯而成周武— —其故事众所皆知也。围魏 救赵,孙膑大败庞涓于桂陵 ;决战官渡,曹操以少巧胜 于袁绍;赵匡胤黄袍加身, 大宋文化陈桥始;岳鹏举精 忠报国,义军抗金十八营… …新中国之初,新乡曾为平 原省会,当下乃十五项国家 荣誉获得者、国家二级交通 枢纽、河南之省辖市、豫北 经济之重镇也。其北邻安邑 而南望郑汴,古都鼎立于外 而内获新生。登巍巍太行乎 居高而临下,瞰滔滔黄河兮 达古而通今。更东鲁西晋壤 接两省者,鼓双翼正翩翩奋 飞也。 新乡者,中华姓氏主要 发源之乡也。周武王赐林姓 于比干之子;姜太公庇祖荫 兮尊享双姓;传黄帝之师建 都封父,始为封姓;有周公 之子被赐胙地,胙姓见称, 辉县原乃共城,姓衍共洪龚 恭段;伯倏被封延津,国开 曾立南北燕,叔郑封毛,后 有毛遂勇于自荐;司寇捐躯 ,封丘长留牛父英灵。知否 季?食宁,始有宁氏双雄起 ;且看获嘉城外,长立蒙古 族五姓碑……史载六十七姓 源出新乡,乃海外游子问祖 中原之主要热土也。 新乡者,名人荟萃辈出 之乡也。英雄治水,共工怒 触不周山;剖心尽忠,国神 复封忠烈公。直钩垂钓,吕 尚得遇文王;名士遁世,孙 登长啸苏门,辅国理政,原 阳一十六相;同门三宰,人 杰更显地灵。张苍精通历算 ,《九章算术》校正功千载 ;邵雍发奋苦读,《梅花组 诗》预言九百年,解道闲愁 ,古今一场梅子雨;报国歌 头,北宋唯有贺方回。孙奇 逢躬耕百泉,位列三大名儒 ;李敏修宣讲新学,力倡教 育救国。嵇文甫堪称学界巨 子;徐世昌保持气节暮年… …知否杨贵,十春秋奋战悬 崖绝壁,创造出人工天河, 高扬起一面精神旗帜……古 往今来,新乡人能不油然而 生自豪之情乎? 新乡者,文化积淀厚重 之乡也。青铜器商代铸双壁 ,国之最圆鼎号子龙。汲冢 竹书为纪年之祖;孟庄遗址 乃文化之尊。登杏坛则忆圣 人风采,品《木瓜》得赏《 诗经》名篇。鎏金兽头出土 魏王墓;三晋贵族重现车马 坑。祖辛提梁卣堪称国宝; 战国铸铁窑陶范水平。竹林 七贤、李白高适、苏轼岳飞 、元好问、郭小川、刘知侠 、刘震云等名流隐士、墨客 文人,或生于斯或游于斯, 皆留下千古佳话矣。成语如 天作之合、脱颖而出、歃血 为盟、善始善终、运筹帷幄 、细柳屯兵,以及没心菜、 孟姜女、相思树、香泉寺、 柳毅传书、翟母进饭的传说 等,亦典出新乡之地或新乡 之人也。流连于仰韶文化遗 址,吟咏于龙山文化遗存, 可观原生之民歌民舞,可玩 创新之民间剪纸,复可赏传 统之民戏民居……八方来者 ,亦将因祥符调、二夹弦之 美妙乐曲而陶然乐矣哉! 新乡者,文化名胜俊游 之乡也。太公庙庇护牧野大 地,君子尊崇;比干庙彰表 谏臣极则,妈祖归根。武王 伐纣盛会同盟山;张良椎秦 名噪博浪锥。三善难尽蒲邑 之美;奇兽见证潞王奢华。 三石坊勒石两代;千佛塔雕 佛千尊。魏长城宏伟当年, 遗迹已存两千载;中药材百 泉大会,海内交易六百秋。 太极书院,理学渊薮成风景 ;关山地貌,雄深险峻叹奇 观。彭了凡瓮葬饿夫墓;陈 玉成铁骨傲英魂。破司马迷 魂兮忆故城络丝,望鸿门夜 月兮染五陵晓色;赏李台晚 照兮思牧野春耕,观原庄夏 景兮漾卫水金波。平原省委 旧址,记录辉煌历史;文化 步行新街,彰显古贤精神。 天苍苍野茫茫,山顶草原跑 马岭;林密密水淙淙,避暑 胜境白云寺。大河安洲,六 十载浩荡东流去;湿地隐秘 ,万只鸟栖息嬉客来。万仙 山、八里沟,壮美太行秀色 ;七里营、京华园,韵飘人 文风光……旅而游之者,能 不因之而流连忘返乎? 新乡者,堪谓中原美食 之乡也。农博会金奖双获, 原阳米无愧第一;原产地认 证独颁,金银花绽放中原。 封丘芹菜石榴,明清享用宫 廷;辉县山楂香稻,今已惠 及百姓。黄河鲤鱼跳龙门, 双须赤尾;新乡熏枣益健康 ,色泽鲜明。肥而不腻乎罗 锅酱肉;酥香软烂者新乡烧 鸡。松酥起层,缠丝烧饼牛 忠喜;长垣尚厨,中国烹饪 第一乡。他如红焖羊肉、延 津菠菜等,均亦远近闻名也 ……海内愿饱口福之欲者, 新乡岂非中州首选乎? 新乡者,创新更新鼎新 之乡也。忆当年人民公社, 曾领先时代,留几多思辨 导语 牧野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名士辈出,蔚为大观。牧野名士,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散发出耀眼动人的光辉。 本书期望以牧野名士为窗口,展现牧野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这一区域的时代场景与历史变迁。 后记 古之牧、野二字是分开 的,据《尔雅》记载:“邑 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 外谓之野。”《说文解字》 中讲到,“牧”乃“养牛人也” ,意为放牧之地;“野”乃“ 郊外也”,意为荒野之地。“ 牧野”二字合称,应始于历 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牧野 是指朝歌城以南的宽阔原野 ,包括淇县南、卫辉、凤泉 区、牧野区一带,在新乡市 东北。本书中的牧野是广义 的牧野,特指今新乡地区, 包括今新乡市所辖区域。 牧野地区作为河南的重 要组成部分,北依太行,南 临黄河,人杰地灵,历史文 化源远流长,其独特的地域 文化亦是河南文化中不可或 缺的重要成分。尤其是牧野 地区人文荟萃,从古至今, 这里独特的山川河流、人文 地理氛围,造就了灿若星辰 的历史文化名人,诸如邵雍 、姚枢、孙奇逢等,不胜枚 举。他们都在当地甚至全国 范围创造出不朽的业绩,在 历史中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 笔。本书就以牧野大地历史 上名士为研究对象,开展详 细的人物研究。通过对牧野 大地名士的研究,不仅可以 加大对牧野名人的宣传,而 且可以提升新乡乃至河南的 知名度,扩大河南作为中原 文化大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 的影响力。 所谓名士,主要是指在 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对国家 、社会的发展起到较大作用 ,有着深远影响的那一类人 。本书中所指的牧野名士是 一个相对较为宽泛的概念, 不仅包括历史名人,还包括 远古人类和传说人物。此外 ,不仅包括在牧野地区出生 即其籍贯是牧野地区的名士 ,也包括籍贯并非豫北地区 但其曾在豫北地区生活过且 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较大影 响的历史名人。限于篇幅的 原因,本研究不可能将牧野 地区所有的名士“一网打尽” ,只能将其中较为重要,尤 其在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的 名士先行讲述。 历时两年半的时间,《 牧野名士》的撰写工作终于 完成。两年多以来,为了撰 写这部著作,我多方收集、 阅读地方文献典籍,多次到 新乡各区县开展田野考察工 作,并与各地文化人士进行 访谈,开阔了视野,获得了 友谊,收获可谓异常丰厚。 在撰写过程中,随着撰 写的逐步深入,我越来越认 识到,牧野大地,可谓人杰 地灵。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 长河中,该地区的历史名士 在各朝各代皆层出不穷,各 自均在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 要的角色,在不同领域作出 过卓越贡献,在历史的长河 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丰实 文化知识的乳汁,膏腴山川 的摇篮,培育一批不拘一格 的历史人物——政治家、军 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及诗 人、文豪、艺术家,等等。 他们在成就国家大事或科研 成就或文学艺术业绩的同时 ,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 。为他们撰写传记,就像与 无数先贤隔空对话,自己无 疑是荣幸的,是幸运的,收 获也是满满的。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 凝聚着众多学界同仁的关心 与支持。本书能够顺利撰写 出版,首先要感谢牧野文化 研究丛书的主编李景旺教授 以及副主编李金玉教授、聂 好春教授。感谢他们对本书 史料收集、研究框架等方面 的具体指导,还有对我本人 的关心与教导。同时也要感 谢我的同事赵会莉老师、赫 兴无老师对本书部分章节校 对作出的无私帮助。最后感 谢我的爱人王海利,她在生 活和工作中给予了我莫大的 照顾,同时对本书的撰写也 付出甚多,她不仅参与到本 书前期资料的收集和后期书 稿的校对工作当中,还参与 了本书六万多字书稿的撰写 。 需要说明的是,自己在 撰写当中虽然遍涉古籍,并 通过各种途径,多方了解牧 野名士的事迹,但仍有疏漏 之处,或有名士未能涉及, 或涉及名士事迹未能记录完 整。此外,限于本人水平, 本书难免有论述不妥之处。 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 2022年6月28日 精彩页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牧野名士 第一节 政治军事名士 一 治水英雄共工 共工,姜姓,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传说共工是和黄帝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部落首领。而共工统领的这个部族,其居住地就在现今的豫北平原,包括今天的辉县市、新乡县、获嘉县以及卫辉市等地。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少吴氏后裔郯子记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从上文记载中可知,在中国远古时期,共有五位历史上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这五位部落首领分别是太昊氏、共工氏、炎帝氏、少吴氏、黄帝氏。而由上文可知,生活在远古时期的共工与太昊氏、炎帝氏、少吴氏等并列,他是一位“以水纪”的有德之君。 共工以善于治水著称,共工氏乃是治水世家。他治水的主要做法是将高的地方铲平,低的地方垫高,并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地方修筑堤坝,利用堤坝防水。他的治水方法对于防范洪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却“治标不治本”,只是一味防堵,没有疏通河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洪水的泛滥。故此,共工治水,虽然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却并不明显,依然会出现洪水泛滥成灾的情况。尽管如此,后人依然肯定他在治水中做出的贡献。他被人们尊称为“水神”。 共工不仅是一位治水专家,还非常善于水战。据《管子·揍度篇》记载:“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可知,当时的“天下”河流多而陆地面积少,共工凭借着自己对水性、水势的熟悉,很快在部族战争中占据了主动,“乘天势以隘制天下”,最终成就霸业。 共工氏和他的女儿后土都对农业很精通,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父女俩尤其善于改善农田水利,以此促进农业生产。在对部落土地情况进行大量实地调研之后,他们总结出农田水利的规律。他们发现,地势较高的地方,因为水难以引入,故浇地困难,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又容易积水,形成积涝。他们采取的具体做法是,将地势较高地方的土铲平,运到地势低的地方,同时采取筑堤蓄水的方法,使得洼地填平,增加了耕地面积,而高地又挖平,易于灌溉。这样一举两得,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提高。 共工称得上一位德才兼备的氏族首领。他不仅善于治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因此,共工受到了后人的爱戴与追思。同时共工在历史上又留有威名。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由此可见共工的威名远扬。 二 “赤胆忠心”关龙逄 关龙逢,也称豢龙,生卒年不详。据传关龙逢是古豢龙氏的后代,民间也认为他是关氏的始祖。关龙逢生活在夏朝末年,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当政时的相国。夏桀暴虐,史上闻名。据史料记载,夏桀宠爱妹喜,荒淫无道,民不聊生。夏桀将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希望能够得以永生。但其统治下的百姓皆咒骂夏桀,希望这个“太阳”早日走向灭亡。 关龙逢为人正直,赤胆忠心,以民为本。其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可谓悲剧。关龙逢为了百姓和国家,多次向夏桀进谏,希望夏桀能够停止荒淫娱乐行为,专心朝政,以百姓为重。但夏桀对之置若罔闻,反而对关龙逢愈加看不顺眼。经过深思熟虑,关龙逢决定以向君王进献黄图的名义,再次向夏桀进谏。所谓黄图,就是一种关于地舆、明堂、陵庙、宫观等记载的图画。关龙逢希望以进献黄图的方式,说明当时朝政形势已经十分危急,夏桀应该珍惜大好河山。如果再不果断采取措施,夏朝就有亡国的危险。然而事与愿违,夏桀对进献的黄图丝毫不感兴趣,他看也没看就将其烧毁。不仅如此,对于扰乱自己兴致的关龙逢,夏桀反而更加怨恨。夏桀命令卫士将关龙逢囚禁,不久后下令将其杀害。 夏桀杀了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关龙逢之后,朝政愈加败坏,民不聊生。此时居住于东方的商部落逐渐兴盛强大起来。强大起来的商部落,遂顺应民意,起兵讨伐无道的夏桀。经过历史上著名的“鸣条之战”,商灭夏桀,夏朝最终灭亡,商朝建立。 关龙逄死后,据说就葬于今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龙相村。到了唐朝时,唐太宗东巡,曾专门祭祀关龙逢。唐开元十三年(725),朝廷还于关龙逄墓地立碑,并书“夏直臣关公之墓”,俗称“相国墓”。之后历代过往官员,必到墓前拜谒,遂沿为习俗。生活在明朝中期的文学家李梦阳,对关龙逄忠君直谏的精神亦深感敬佩。他特地为关龙逄陵墓撰写碑文,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仰和哀悼之情。清末民初,关龙逢墓前还有陵庙,但年久湮没,现仅存一座一丈多高的土冢。 关龙逄是夏朝一位对君王赤胆忠心的耿直进谏之臣。他开创了在牧野大地忠君直言进谏的先河,以后当地代有仿效关龙逢之忠君大臣出现。 三 “忠心直谏”比干 比干(前1110—前10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