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最新经典珍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李聃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聃的《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不愧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

内容推荐

《道德经》作者李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山东鹿邑)人。被后世称为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虽然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

目录

上篇:道经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第三章 淡泊名志宁静致远

第四章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养生修行

第十一章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清静无为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乃真贤士

第十四章 不见其首不见其后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第十七章 悠其贵言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贵于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者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二十五章 师法自然可以成“道”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善果而已不以取强

第三十一章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下篇: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第四十章 无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常 足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德善德信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顺其自然

第五十一章 道之尊德之贵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为天下母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第五十五章 物极必反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无为而治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各得其所大者谦下

第六十二章 道 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与物反矣至于大顺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其善下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不自见自贵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附录:古本道德经

试读章节

【智慧解析】

老子首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哲学家们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源泉。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共识的地方,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述,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所讲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可以称作是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而不违背这些规律、适应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老子介绍了道家学说的哲学性质及其“道、无、有”这一中国古典的哲学体系。老子集中华古人的大智慧,创造并建立起以“道”命名的一套系统的哲学思想。对于今天使用白话文字的后人们,若要读懂它,理解“道”“无”“有”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在老子哲学体系中,“道”不仅是其哲学的总称,也是所研究对象的代名词。而“无”和“有”表示了这个客观的世界存在着的两种形态迥异的东西:一种表现为无定形,不具象,其代表事物非空间莫属;另一种表现为有定形,又具象,其一般归结为物体。这无形和有形的两个世界,就像太极图所描绘的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这一章可称作全书的导论,读懂它便可掌握打开每一篇的钥匙。老子十分清醒地抓住了一个最普遍、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世间一切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无不是在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其发展过程的。当然不是老子不承认有个精神世界,老子不但承认而且还特别看重它,只不过老子把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开对待,因为客观世界属于万物,而精神世界只属于人类这一特殊群体。  【故事】

有一位客人去侯子家访问,送了他一只獐子。侯子问:“獐子可以驯化吗?”客人回答他说:“在太平盛世里,野兽都可以成群地出游,你难道不相信吗?为什么獐子不可以驯养呢?”侯子说:“对呀,我试试看吧。”

侯子为獐子造了间房子,开始驯养它。獐子的情绪很不稳定。它一会儿低声嗥嗥地叫,叫过之后,就静静地待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在思念什么;一会儿叉嗥嗥地大叫,显得很是悲凉。到了晚上,獐子不愿被囚禁在房子里,常常用头去撞门。如果有人走进去看它,它就惊恐万状地在角落里缩成一团,一动不动地盯着来人。獐子虽然在这些方面表现得与人很相似,但还是难以将它的野性驯化。

仲凫王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去对侯子说:“你显然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什么你不把它交给我驯养呢?”

侯子回答说:“你的院子里面有两条狗,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狗,小的也是韩之卢的后代,十分勇猛。如果獐子被这两条恶狗吃掉了,那可怎么办呢?”

王子听了哈哈大笑,说道:“你不但不善于驯养獐子,而且也不了解我的两条狗。我将会引着獐子去见那两条狗,然后逐渐让它们在一起吃食,逐渐让它们晚上同住一个地方,逐渐使它们成为好友,而且还要让它们的关系日益亲善。我既然驯养獐子,当然只会使它的生活更安定,怎么会去伤害它呢?”

侯子听了这话,觉得有点道理,但还是嘱咐说:“尽管如此,你还是派小童子看着点,用绳子把獐子拴起来,别让狗太接近它。”

王子听罢沉思了一会没有说话。就这样,獐子就让这位王子带回去了。

过了三天。王子派人过来带话给侯子说:“我已经不让童子看獐子了。我的那两条狗,看上去也很平静、安宁,不像是想侵犯獐子的样子。”

又过了三天,王子又派人告诉侯子说:“现在我已经把绳子解开了,我的那两条狗,也能与獐子和睦相处,很是亲热。虽然獐子还是存有戒心,但我相信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又过了三天,王子再次派人送来消息:“獐子已经消除了戒心,与我的两条狗真的是亲密无间了。”

又过了三天,西旅氏狗却趁獐子熟睡的时候,咬住了它的喉咙,韩之卢狗也上去咬住它的两肋,獐子就这样被咬死了。  愚蠢的仲凫王子不顾獐子和狗本是天敌,硬要逼它们相亲相爱,当然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P4-6

序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横贯五千年的岁月,铸就了华夏民族华赡沉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它曾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古典文学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活在当代的人,享受着现代文明,也不免会物欲扰心,心智枯寂,那就不妨翻开古典文学,和那里潜伏着的各个时代、各种情境中的高明的灵魂,剪烛共语,倾诉生平。正是由于这种人类精神上的穿透力,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文学体裁,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翻阅古典文学,就翻阅了人类精神优美而隽永的一面。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世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为了弘扬中国古典文化,我们精心制作了这套大型丛书,文章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我们增加了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的项目,并且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古版画作为插画,并配有图说,将插图与正文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双色图文的搭配,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希望这套书能让你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使你积累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使国学得到流传,得以弘扬光大。

本套书借鉴了很多知名人士的优秀作品及资料,在此给予衷心的感谢。同时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