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韩非子》中严格挑选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100句,采用图文结合方式,指明其出处,解读名言,继而讲述该名言背后的故事,更举出相关史例加以印证,发人深省。阅读此书.读者能在较短时间里领略到经典名篇的精髓,汲取前人的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说韩非子100名言/中华经典名言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朱睿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韩非子》中严格挑选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100句,采用图文结合方式,指明其出处,解读名言,继而讲述该名言背后的故事,更举出相关史例加以印证,发人深省。阅读此书.读者能在较短时间里领略到经典名篇的精髓,汲取前人的智慧。 内容推荐 《韩非子》,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全书共55篇,20卷。书中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言词犀利、寓意深远、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目录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削迹无遗根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道不通,则难必谋 多言繁称,比物连类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尽之以法,质之以备 疏贱必赏,近爱必诛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 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物有所宜,材有所施 一栖两雄,其斗喭喭 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 行小忠,则大忠之贼 顾小利,则大利之残 靡靡之音 存亡之机 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冠盖相望 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 知子莫若父 巢居而处,悬釜而炊 唇亡齿寒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智子疑邻 撄逆鳞 力不足以适二主 无变古,毋易常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不贪为宝 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诱道争远,非先则后 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事之祸福,亦有腠理 一鸣惊人 志之难,不在胜人,在自胜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智者不以言谈教 赏罚者,邦之利器 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 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老马识途 巧诈不如拙诚 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远水不救近火 知渊中之鱼者不祥 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 深沟高垒 直于行者曲于欲 目短于自见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不吹毛而求小疵 深智一物,众隐皆变 治无小而乱无大 一辞同轨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 法之无赦,犹人涧之必死 火形严,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颦有为颦,笑有为笑 滥竽充数 敌国灭则谋臣亡 公不忍之,彼将忍公 大不事君,小不事家 刑余之人 不鼓不成列 买椟还珠 小信成则大信立 郢书燕说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画鬼容易画犬马难 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手胼足胝 讼而不决,后息为胜 无所容则危身 以罪受诛,人不怨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视死如归 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斧锧之罪 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 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国之社鼠 恃人不如自恃 自相矛盾 兵阵之间,不厌诈伪 守株待兔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冰炭不同器 以容取人,失之子羽 试读章节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名言何来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①;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②言所闻,唯大王③裁④其罪。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 名言解读 ①当死:指应该被判死罪。 ②悉:全部。 ③大王:这里是对秦王的尊称。 ④裁:裁断。 我听说,“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说,是不忠诚。”作为臣子不忠诚,该死;说话不合宜,也该死。虽然这样,我还是愿意说出自己的全部见闻,请大王裁断我进言之罪。 名言故事 韩非是战国时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出生于贵族世家,是韩国的旁支公子。他天生口吃,不善于言谈,但非常善于写作。 在战国纷争之世,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韩非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探索韩国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万余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 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之后推崇备至,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秦始皇却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本来没有任用韩非,但形势急迫,便只能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始皇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韩非却未被信任和重用。上面这句名言出自《初见秦》,顾名思义,是作者初次进见秦王的一篇奏章,文章要秦王凭借有利形势图谋霸业,实际是建议秦王实行强道,运用战争手段一统天下。 然而,李斯和姚贾诋毁韩非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想要兼并诸侯,他一定是为韩国着想而不是为秦国着想,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没有重用他,而让他回国,是自留后患,不如治他的罪杀了他。” 秦始皇于是把韩非交给法官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始皇后来感到懊悔,赦免了他,韩非却已经结束了他受尽冤屈的一生。 名言史例 北魏时,魏世祖拓跋焘准备进攻柔然汗国,在平城的南郊举行阅兵大典。朝廷内外的文武群臣都不愿意打这一仗,连拓跋焘的乳娘保太后都坚决劝阻,只有太常崔浩极力赞成。 反对出兵的大臣张渊、徐辩说:“柔然是漠北荒无人烟的地方,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耕种;得到他们的百姓也不能当做臣民驱使。而且他们疾速往来,行动没有规律,很难攻取并彻底制伏;何必要动员大队人马去讨伐他们呢?” 崔浩说:“张渊和徐辩二人如果谈论天文,还是他们的本职;至于当前的形势就不是他们能了解的了。世上的人都信服他们深通天文历法,预知成功或失败。那么,我倒想问问他们,在夏国的统万城没有被攻克之前,有没有溃败的征兆?。你们难道不知道‘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的道理吗?” 原来,张渊和徐辩曾经是夏国的太史令,在北魏大军攻打统万城时被俘虏,后来才成为北魏的大臣。由于他们在夏国灭亡这件事上确实没有预见的能力,因此被崔浩说得十分惭愧。拓跋焘非常高兴。 削迹无遗根 名言何来 且臣闻之曰:“削迹无遗根①,无②与祸邻③,祸乃不存。”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 名言解读 ①削迹无遗根:当斩草除根,谨言慎行,远离祸患之意。 ②无:通“毋”。 ③祸邻:做动词,全句的意思是指不要与祸事接近,即行事谨慎,远离祸害。 况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砍树不要留根,不要与祸事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 名言故事 韩非向秦始皇分析指出,秦国失去了三次称霸天下的机会,其原因只是因为秦国的谋臣们都没有尽忠。 第一次是秦国与楚国之战,秦军大破楚军,袭击了郢都,夺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臣纷纷逃亡并归附于陈国。在这个时候,如果随着楚国的兵追下去,那么楚国就可以到手;楚国到手了,那么楚国的民众就可为秦国服务,它的土地就可以被秦国利用,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晋,一举而霸王之名成功。 但是那些秦国的谋臣们没有这样做,他们引军后退且恢复与楚国的和谈。使得楚国人得以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这就已经失去了称霸天下的第一次机会。 不久,天下诸侯又联合起来进军秦国华阳城,秦军把他们打败,直进到大梁外城下。此时如果围困住大梁几十天,那么大梁就可以攻下,魏国就可以到手;魏国到手,那么楚国、赵国联合抗秦的意图就无法实现,赵国就危险了,而楚国人就会疑虑且徘徊不前;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就可以侵犯三晋,一举就可称霸成功了。但是那些谋臣们引军而退,恢复与魏国的和谈。使得魏国人回头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这就使秦国失去称霸天下的第二次机会。 从前穰侯魏冉治理秦国的时候,想用秦国一国的兵力,既扩大秦国的疆土,又扩大自己的封地,因此士兵终年在外日晒雨淋,疲惫不堪,这使秦国失去了称霸天下的第三次机会。 因此,韩非总结自己的观点,砍树不留根,就不会与灾祸为邻,灾祸也就不会发生。 名言史例 五代时,后梁朱友贞即位后,下令将势力雄厚的魏博所属六州分为两镇,用来减轻魏博对朝廷的威胁。魏博当地的军队父子相承数百年,不愿离开,军校张彦就发动叛乱,并逼迫天难节度使贺德伦向晋王李存勖写降书。 接到贺德伦的信以后,李存勖亲率大军从黄泽岭东下。贺德伦派判官司空前去慰劳李存勖军队,把张彦凶残狡诈的情况告诉了李存勖,劝说他“削迹无遗根”,要把张彦除掉才能成功。李存勖听了之后,不置可否。 李存勖率领军队向前推进到永济。张彦挑选银枪效节兵五百人,全副武装来拜见李存勖。李存勖登上驿站的城楼对他说:“你欺凌逼迫主帅,残害百姓,连日来迎马诉冤的就有百余批。我今天率兵而来,目的是安定百姓,并非来贪图别人的土地。你虽然对我有功,但为了向魏州人民谢罪,不得不将你杀掉。” 于是,李存勖杀了张彦及其同伙七人,其余的乱兵吓得腿都发抖,十分恐惧。李存勖把其余乱兵召集来,对他们说:“有罪的只有八人,其余的一概不追究。” 魏博的乱军从此顺服了李存勖。 P1-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