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女性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卷)(精)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由乔治·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三卷,时间分段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本卷认为,文艺的复兴与启蒙运动荡涤了陈旧的思维范式,也使得人们的精神获得新面貌。在这个新的颠覆性的思想和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女性也得以从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具有了更加新颖的思想,开始担任更多的社会角色。但与此同时,她们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这给她们的生存处境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开始,女性开始登上了公共领域的舞台,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但她已经不再仅仅是“他者”,而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她们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作者简介 阿莱特·法尔热(Arlette Farge),法国历史学家。曾任职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中心、法国国家科学院。从事社会史、心态史研究多年,关注18世纪法国民众身份、两性关系与历史书写等问题。视角独特,善于解剖社会边缘人群,注重分析其群体与个性特征。已有30多部专著问世,代表作有《档案的诱惑》《群众的逻辑》《脆弱的生命》等,曾与米歇尔·福柯合著《家族的混乱》,并有多部作品译成英文。由于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她在2016年荣膺国际享有盛誉的丹·大卫奖。 目录 总序 序 第一部分 工作与时日 第一章 女性、工作、家庭 工作生涯 婚姻 母亲 寡妇 独身 第二章 身体、外貌、性 身体 外貌:美与化妆品 性行为 通往爱情、性、婚姻的和解 第三章 漂亮的女人 资料来源和偏见 身体美:女性的机会? 审美问题:一张战术面具? 美学信息和美的后果 美:一种战略目标 惊艳的美 第四章 需受教育的女儿 对少女教育问题的关注 教育地点 学习和风俗 第五章 天堂与尘世之间的童贞女和母亲 爱、圣母、童贞女马利亚 活跃又令人不安 死的典范 至善与“女恩主” 至善与表明信仰 慈悲与野心 精神、理性、童贞圣母 后记:北方和南方 第六章 女性参政 军队、法院、行政部门 君主政体和女王(王后)的权力 宫廷政治活动:观察者和亲信 咨政会议 小册子和政论作家 暴动者、反叛者、革命者 请愿者和女性权益 投票权? 第七章 以图识人 恐怖的身体 共同生活 女性的出现 第二部分 众说纷纭的女性 第八章 文学的暧昧 作为托词的女性 被教化的女性 梦中的女性 三位作家,三份证词 文学与肢体语言:舞蹈 第九章 戏剧 妓女、老鸨、交际花 少女、妻子还是寡妇? 奸妇和“绿帽子” 女演员和女剧作家 第十章 18世纪哲学抽样调查 男性话语 女性的“自然” 女性的理性 “天性自然”的角色 囚禁 必需的教育 公民? 令人不安的普遍性 第十一章 医学和科学话语 女性的“自然” 女性的功能 女性的角色 女性的使命 第三部分 异类 第十二章 从交谈到创作 “反粗俗联盟” 沙龙和它的“女主人” 空间和装饰 场所与礼仪 “女贵人”:求知的愿望 敢于写作 强迫遵守成规 求知欲 第十三章 女性报刊编辑 英国 法国 第十四章 女巫 “有一个男巫,就有一万个女巫” 文化分工 第十五章 妓女 第十六章 罪犯 荣誉与日常暴力 积极的社交 贫困导致的犯罪 盗窃 惩罚 第十七章 显而易见的抗议者 参加抗议 女性与儿童 言语、姿态和态度 特别主义指控 第四部分 女性的声音 犹太女商人:哈默尔恩的格鲁克尔 巴黎女工匠:安娜-弗朗索瓦丝·科尔内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无论何时何地,女性 无处不在:从16到18世 纪,在家里,在经济领域 ,在知识界,在公共空间 ,在社会冲突中,在游戏 中,都有她们在场。正常 情况下,她们承担着日常 的工作。但在建构和改造 社会或是撕裂社会的事件 中,她们也参与其中。从 社会最高层到最底层,女 性都出现了,可能只有战 争除外。但即便是在战争 中,有时也能见到她们乔 装后的身影。而且,她们 的存在总是成为观察者( 有时这些观察者会被她们 吓到)的谈资。 女性除了真实存在于 日常生活中,也频繁出现 在话语和肖像、神话和布 道、科学和哲学领域。吊 诡的是,关于女性的大量 的反复讨论正是当时人们 建立世界秩序的策略的组 成部分。塑造这些话语的 是一种控制她们的需要, 一种几乎不加掩饰地把她 们从在场变成不在场或在 狭窄的界限内(略似一座 有围墙的花园)小心翼翼 地在场的欲望。 显然,男性关于女性 的言论并未捕捉到女性存 在的现实。他们仅仅通过 “妇女”的形象来感知女性 ,该形象因为“母亲”这个 基本功能而成为必需。这 份“奢侈”潜藏着危险。女 性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 发明出来的。赋予了“女 性”定义的那种博学的凝 视不可避免地剥夺了她们 的实质。这是几个动荡的 世纪。其间,尽管存在激 烈的内部分歧(如宗教战 争),各民族国家仍旧巩 固了自身的权力,改变了 社会和政治关系。近代早 期的历史学家长期忽视女 性的存在,这不足为奇。 这些历史学家是从男性视 角书写历史的,他们不允 许性别差异影响到他们的 叙述,也没有兴趣去描述 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 会中,男性和女性通过不 同的角色和特定的欲望与 冲突,以及通过在不同时 期促使他们分分合合或迫 使他们彼此对抗的问题, 创造了各自的历史。 现在我们要书写不一 样的女性史,首先必须放 弃对过去的定见,并重新 审视各种材料,而不是对 当时的人的证词和陈述照 单全收。我们必须努力在 我们关于女性生活现实的 知识与讨论女性的文本之 间建立联系,同时充分认 识到这两者是相互补充和 相互交织的。一部女性史 如果仅涉及女性的行为和 生活方式,而不关注其话 语如何影响行为或其行为 如何影响话语,那就没有 写的必要。为了认真思考 女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在 男性和女性建立彼此关系 的语境下重建她们的行为 ,并把两性关系视为一种 社会建构,其历史可以且 应当成为研究的对象。 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话 题在近代早期有过激烈的 争论,其背景是宗教改革 和反改革的暴力冲突和论 战导致了教会的分崩离析 ,国家则转向重商主义经 济政策,社会政治动荡不 安并迷失方向。在这个时 期,同时出现了关于“女 性问题”和“两性战争”的 讨论。两性冲突的主题出 现在众多文献材料当中, 包括大众文学(例如由小 贩售卖的廉价图书,即所 谓的“蓝色图书”1)在内。 两性持久的冲突成为一种 长期的历史现象,其形式 也跟随时代和环境发生变 化。文本、图像和档案把 我们带到争论的中心:女 性被描绘成恶毒、有缺陷 、奢侈、极端、致命、有 欺骗性的存在。她们当然 也温柔、顺从,但在大多 数关于女性的描述中,这 些品质很快就被残忍和淫 荡盖过了。在法国, 1622年,德·古尔奈小姐 (Mlle.de Gournay)回答 了诋毁女性的人;几十年 后,尽管遭到莫里哀嘲笑 ,“女贵人”们仍宣告了女 性在知识和文学领域的独 立地位;16世纪70年代 ,弗朗索瓦·普兰·德·拉巴 尔(Fran?ois Poullain de La Barre)利用笛卡儿的 心物二元论,试图说明“ 心灵并无性别之分”。18 世纪后来被一些人称作“ 女性的世纪”,世纪初就 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辩 论,主题是女性理性的性 质及其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 刚才说的是法国的例 子。事实上,社会动荡和 有关女性问题的激烈辩论 席卷了整个欧洲。这3个 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 和宗教动荡改变了女性的 地位,也重新定义了她们 与世界的关系。新教和天 主教女性信徒接触文化知 识的方式明显不同,这影 响到了她们与家庭和社区 的关系。疫病、饥荒、战 争促使许多女性以不同的 方式抵制或背离成规,进 而把她们带入公共领域。 随着世界的变迁,男性与 女性之间、“男性气质”与 “女性气质”之间的关系也 发生了变化,这有时使权 力变得更均衡,有时则不 然。 鉴于我们的关注焦点 是性别差异的社会建构和 男女“紧张关系”(tension) 形式的变迁等历史问题, 这里必须对“紧张关系”的 含义稍作解释。对这个词 应当作广义的理解。当一 条线把两个物体连接在一 起时,我们说这条线“处 于紧绷状态”(under tension),并且明白这两 个物体对这条线的“紧绷 状态”起到了作用。我们 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审视两 性关系——把它视作两个 世界之间脆弱的平衡,这 种平衡的建立既是为了相 互理解,也是为了相互吞 噬。这种紧张关系引发了 冲突,带来了劳动分工和 补偿机制,也造就了官方 权力和非官方的,但有时 同样清晰的制衡权力。这 个“两性之间” 导语 本卷并非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叙述,而是从不同角度审视女性的历史,力图打破女性总是居于从属地位、男性总是压迫者这个标准的神话。 本卷的结构经过精心设计。第一和第三部分分别讨论女性的日常活动和信仰,以及偏离主流的女性,中间的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两性话语的分析。最后的第四部分探讨女性的声音,包括一个犹太女商人和一个巴黎女工匠的声音,反映了女性的上述处境立场的宽度。我们希望强化对女性的顺从、灵活应对和抵抗行为的思考。 精彩页 第一章 女性、工作、家庭 1710年,当随笔作家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定义女性时,他做了这样一个简洁却完全符合时代标准的描述:“女人是女儿、姐妹、妻子和母亲,她仅仅是人类的附属物……”(The Tatler,no.172) 一个好女人,一个值得男性称赞的女人,当人们缅怀她的时候,大概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为伊丽莎白时期的贵妇玛丽·达德利(MarieDudley)铭刻的碑文的样子: 此墓主人玛丽·达德利,其父埃芬汉的威廉·霍华德勋爵曾任英格兰海军上将、王家内侍、掌玺大臣。其祖父乃诺福克公爵托马斯……其兄弟诺丁汉伯爵查尔斯·霍华德为英格兰海军上将,蒙神护佑,其成功指挥英国舰队保卫了伊丽莎白女王,挫败并摧毁了整支西班牙舰队。她先嫁给达德利勋爵爱德华·萨顿,后改嫁理查德·蒙佩松先生,他立此碑缅怀其所爱。无论何种出身,自诞生于合法婚姻那一刻起,一个女孩的身份就由她与特定男性的关系所界定。父亲和丈夫依次对她承担法律责任,她则应当尊重和服从他们。父亲或丈夫被假定为她与充满暴力的外部世界的残酷现实之间的缓冲。她在经济上要依赖于控制她生活的那个男人。根据社会规范,父亲的责任是供养女儿直到她结婚,届时他或他的代表将就她的嫁妆与新郎进行谈判。婚姻伊始,丈夫理应因为迎娶某个女子而获得补偿,之后他将对她的幸福负责,但她在结婚时所做的贡献对于建立新家庭至关重要。 这一模式在整个近代早期的中上层社会极为常见。用当时的话来说,女儿的嫁妆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生意”。理想情况下,女孩用从父家带来的金钱和资源买到她未来的幸福,并通过新的联盟提升其亲属的地位。女性的依赖关系是一个经过细致谈判达成的项目。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这个模式并非完全适用。无论结婚与否,劳工阶层的女性都需要努力养活自己。1741年出版的《给女仆的一件礼物》(A Presentfor a Serving Maid)是一部针对青少年的作品,其中写道:“想一想,亲爱的姑娘,你没有任何分得的财产,只能努力依靠头脑来弥补财富的不足。对于婚姻,你不能设想两人婚后都没有机会工作。如果妻子的面包完全由丈夫来赚,她自己却不做任何贡献,只有傻瓜才会接受这样的妻子。”简言之,如果父亲和有望成为其丈夫的男子财富有限,那么女儿和妻子完全依赖于他们就会出现问题。 尽管女性有义务自谋生计,但社会并不认为女性能够或应该完全独立生活。事实上,独立的女性被认为是不自然且令人憎恶的。人们假定父亲和丈夫会给她提供一个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她维持生活。这种假设反映在女性的工资惯例中:女性的劳动报酬较低,原因是男性为她提供了庇护。倘若女性在结婚前找不到能让她留在自己家中的工作,那就必须为她寻找另一种保护方式。她必须进入雇主的家。他将代替父母扮演男性保护者的角色,承担她的膳食和住宿费用,直到她去别的地方工作、回家或结婚为止。雇主支付给她的工资将反映她由他供养庇护这一事实。理想情况下,她会尽可能少地花这些工资,工资也将由雇主替她保管,在她离开他家时再交给她。 工作生涯 因此,单身女性工作生涯的目标十分明确:她一面为家庭节省供养她的费用,一面设法积累嫁妆和工作技能,好找到一个丈夫。孩提时代,家庭和她所处的社会就教导她说,生活就是对抗贫穷的折磨,要维持长久生存,她需要找一个丈夫来提供住所和帮助。这种认识促使大约80%的农村女孩在12岁左右就离开家(比她们的兄弟早两年),开始为期盼中的婚姻做准备。从离开家的时候开始计算,普通欧洲女孩要度过10到12年的工作生涯,她的未来将取决于这段经历是否成功。前景可能令人气馁甚至恐惧,并且随处是陷阱。 P4-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