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新年、贴春联,这是中国农村流传千年的习俗。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里,一副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既可以点缀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本书选录农村新春联数幅,既有农村实用春联,又有生肖春联,还有横批大作,供广大读者朋友欣赏与阅读。
本书是“农村文化丛书”之一,农村文化建设,担负着“面向农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并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向农民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建设服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艰巨而光荣。
在我国农村,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家门上贴上了大红春联,更能体现出浓浓的年节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 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做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现在,贴春联的传统在我国农村依然保持,所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富裕和人们精神面貌的焕新,春联的内容也更加富有新意。P1-2
农村文化建设,担负着“面向农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并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向农民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建设服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艰巨而光荣。
在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发展经济的大道上,发展农村文化更显得重要。广大农民说:“我们在经济致富的同时,也需要文化致富。”
这就是当前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为此,我们编写了“农村文化”丛书,这套丛书包括《农村村史家谱写作》、《农村集市庙会建设》、《农村新春联》、《农村新格言》、《农村新谚语》等共五册,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