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不曾知晓此处,也许你不必来到这里,但那是你一定会抵达的渴望,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一块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
《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都过成良辰》(作者:晏屏):最美的中国南方风土与人文画卷,一部当代版的《桃花源记》!
关于自然、饮食和爱,当代都市人的奇妙之旅,胜过《普罗旺斯的一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都过成良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晏屏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也许你不曾知晓此处,也许你不必来到这里,但那是你一定会抵达的渴望,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一块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 《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都过成良辰》(作者:晏屏):最美的中国南方风土与人文画卷,一部当代版的《桃花源记》! 关于自然、饮食和爱,当代都市人的奇妙之旅,胜过《普罗旺斯的一年》! 内容推荐 《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都过成良辰的》作者晏屏陪祖母从大都市回乡下南溪住了一年。在这段时光里,她重新认识了乡村,重新了解各种农事,体会到各种乡村的美:朴素的美,妖娆的美,安宁的美,喧哗的美,充实的美,无赖的美。她为此陶醉,重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文字沉潜细腻又跳荡洒脱,活色生香又素朴纯真,读来齿颊生芬。 目录 序幕 择良日而返乡 第一章 春生 国王般的早晨 阡陌花开缓缓归 高山采春茶 千花万蕾窨花茶 人间四月天的燕子 农人的田间春茶 采蕨南远山 清明野餐会 缓慢老去的牛 慢生活的代言人 吃货的梅雨季 普拉提运动 磨掉的时光 被恩宠的衣物 碧溪曲水宴 第二章 夏长 手执青秧插满田 戴指环的鸭子 奔腾的雨季 古味木瓜凉粉 田间地头天仙配 星光游乐场 野生香奈尔五号 诗意的植物 《诗经》里泡大的日子 华丽的散步路 墟市的腔调 乡土高级定制 骄傲的白粥 菜园里的选美大赛 流动的餐桌 吾家有禾初长成 第三章 秋收 山田望稔秋收近 晒场交响音乐会 秋后算账 椒情万千 酱起来的阳光 柿情画意 漫山遍野小橘灯 阁楼上的开放日 窖藏一段时光 一颗充满景仰的蛋 小滋生活 红窑火炉新醅酒 建房总动员 撩拨人心的人 木炭的情怀 温柔的陷阱 生活大爆炸 白露节的水晶冻 第四章 冬藏 性感的火腿 野蛮生长的板鸭 文艺小火炉 冬日交际会 榨油坊的十二层瓦罐蒸汤 姿态从容的豆腐 如何养育一锅鸡汤 寂寞的年货 一块魔芋的职业道德 声势浩荡的婚宴 不可得罪的舅舅 规模宏大的夜宴 山里的新嫁娘 接踵而至的鸿门宴 写对联的人 城府高深的八卦盒 宏大的豆腐渣工程 尾声 愿随春风忆南溪 后记 试读章节 《诗经》里泡大的日子 南溪人建造厨房时会分成两间,一间做饭、一间泡澡。灶台上搭建两个大锅,前锅炒菜时后锅水便烧开了,用一根竹管引到木桶处,生火做饭的热量通过炉膛传到泡澡间。全实木打造的泡澡间封闭性极好,木屋用百年松柏木建成,实木桶是上等的香樟木,这两种木材的特点是经热气蒸泡或浸烫,能激发实木本身的香味。通常主妇做饭时,男人和孩子就在另一个屋子里泡澡。 我把自己浸泡在木桶里,底下有很多干草,散发着植物的清香,这是艾叶,夏至节采摘后晒干的。水渐渐变成淡青色,艾叶的芬芳越来越浓郁。墙壁上挂着很多风干植物及纱布包着的草籽、果实。奶奶一一向我介绍。松叶、菖蒲、桃叶、薄荷、菊花、柚子皮、柏树枝、金银花、生姜皮、萝卜叶和根茎。各种花、草、植物、药材收集好晒干后挂在墙上。“这些都是从别人家拿来的,以前我每年准备得更多。”奶奶说。 木桶里泡玫瑰花浴几乎就是烂俗的代名词了,倒是南溪这些实实在在从田野山间采撷回来的植物让我心生向往。 往后的日子就可以这样,每天随手从墙上拿一把植物放进木桶,随热气散发着一年四季山乡的自然气息。慢慢走进了《诗经》“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久远岁月。 这些艾蒿与蒹葭、荇菜、卷耳,长在乡村的沟沟壑壑,年年岁岁,自枯自荣,生生不息。 数千年后,我得以在它们的芬芳里知晓南溪人如何使用它们。一到端午,山间小径便荡漾着艾草清香,在房间点燃晒干的艾草辫,这样的夜晚便宁静而安详。香蒲、檀香、茴香、菖蒲根、金银花采回来,系上丝绒线,做成香囊,端午后泡完澡的孩子,脖子上、手腕上、脚踝上配上这些锦囊,到七月七那天剪下一些丝线,扔在屋檐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晚上的相会搭建七彩桥。 虽然我曾听从家装设计师的建议,在家里安装了一个SPA木桶,但用过几次后就成了专门储放衣服的木桶,洗澡,就是一个简单的淋浴。对在浴缸只有洗碗碟那么大的深圳生活中放置许久的我来说,南溪生活的向往是从一个香樟木桶开始:拥有被杜鹃叫醒的早晨,沿着梯田散步,在院子桂花树下喝碗清粥,品着奶奶亲手做的糯米酒,尝着带点辣味的醋泡萝卜和几碟老坛酸菜,晚上泡在热气腾腾的木桶里。夏天到来了,把有着经年植物芳香的木桶,抬到院子里注满井水,丢进艾草、菖蒲、甘松,让阳光把水晒得温热,把植物的香味慢慢浸润出来。夕阳西下,暑气消退时,罗裳轻解,把自己缓缓泡入水中,看红日从南远山下沉,流泉、银杏、桂花、石榴、山涧飞瀑点缀身旁,泡至晚间,仰头细数星辰。 P95-97 后记 在超市、餐厅、菜市场甚至火车上,时常能见到来自全国各地、在城里居住时间长短不一的老人,不管是买把青菜,还是吃碗米线,都会挑剔食材、味道、品相,甚至样貌,固执地认为这些与他们家乡的东西没有可比性,而且后者一定以卓越不凡的品质胜出。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过“这里的苦瓜表皮怎么没有青疙瘩?”“茄子怎么长得这么圆?”“这鱼有股汽油味,一点都不甜”……这样的句式后面往往还要带上那样的感慨:“我们家菜园摘的豆角一炒就熟了,哪像这里的,比铁丝还硬”“我们那里的芋头剥出来粉粉糯糯的”“我们乡下的瓜全是沙瓤”,甚至还有人觉得老家的蚊子叮人都特别舒服,只是轻轻地咬一口。 我曾经觉得这样的人固执、偏颇而,不可思议,一生在一种话语系里,有时甚至很想和他们辩驳一番!直到我奶奶突然义无反顾地要从深圳回乡——这几年,身边越来越多这样的事例,那些当年来到城市的老人,在孙辈渐渐长大,自己慢慢老去后,那么决绝地要离开城市——其实他们也从未离开过,日常他们在厨房里烹饪的还是家乡菜,逢年过节依旧按着家乡的习俗。记得奶奶初到深圳时,每天炒辣椒,把整栋楼的住户呛得涕泪横流;秋天在阳台上晒萝卜干;冬天晾衣架上挂满香肠,气势恢宏。 陪奶奶回乡的日子,被我叙述得有些夸张,但的确是当初动笔的心情,现在过去几年了,我已熟悉并接受乡村的种种事物,回过来却亦觉得这是真实的状态。 有人说,我所感受到的乡村,根本不是你描述的那样,那里遍地垃圾、生活困苦、民风彪悍。还有人用互联网思维偏激地论断:乡村那么好,你过去住好了,干吗还待在城里? 从忙碌的都市来到安静的山村,映照着自己过往生活的粗糙与不堪。他们用漫长的时间吃一顿早餐;收集四季的植物来泡澡;太阳下山后慢慢地牵头牛去吃草;寒冷的冬夜在灶膛前围炉夜话。当我们披星戴月赶地铁去上班的时候,他们正在厨房里伸出一个网兜从池塘里捞一条鱼放在案板-上;当我们在格子间为某个方案忙得焦头烂额之时,他们正在初冬的暖阳里蒸一锅糯米等它发酵开始自酿米酒;当我们以龟速爬行在尾气漫天的下班路上时,他们正提着菜篮,沐浴在夕阳下,脚步在南瓜、西红柿的枝架间徘徊。我们在酒桌上逢迎周转时,他们在田间用瓦罐煮一壶新采的高山春茶。那里没有速度、效率、业绩、人际、升迁,只有植物、简净、乡村、山居、等待。 但南溪从来不是与世隔绝,有些生活方式,比如去高山上挑山涧水来蒸饭,打火把去劳作,一方面源于先人遗留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骨子里的节俭,更是与自然的一种相生。有电,但人们更愿意在冬日堂屋里燃一盏青灯;有手机信号,不过人们觉得生活里并没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对着它来交代而已,还是将口讯通过不同的人由脚步来传递——不是原始,而是承袭。 那里至今没有任何工业的影子,也没有现代化农业,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没有超市、没有商场、没有电影院。所以,清晨醒来,空气是香甜的;夜晚走在路上,月光把影子缩短或拉长;一场雨来,山村被雨幕遮盖,如梦如幻,漫山遍野都是今天。天冷的日子,雾气弥漫,世间变成了眼前—— 这里有晨光、月亮、大朵的白~-、缥缈的云雾、袅娜的炊烟、披着蓑衣的农人。因为未被破坏,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空巢老人,这些宏大而沉重的问题不存在。孩子们踩着田埂、爬过山坳去上学,但每天回到家里,父母们也正从农田和山上劳作回来。老人们守着祖屋,但那是他们自孩子成人后便遵守的生存状态,他们独立而坚强,七十岁依旧能够爬到树上去摘杨梅。 南溪在深山腹地,因地理位置偏僻被迅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落下了很远,很多东西消失的脚步慢了一些。我们还可以看到手工插秧,还有人用一天的时间炖一锅鸡汤,在相应的节气里播下种子等待它们缓慢生长,食材依旧保有最初的原味。不过度索取,自然与山林给予他们四季丰厚的馈赠。 我也因此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他们依旧会保有这些生活方式,很久,很久。我更相信,那里的人们,有一种不去主动迎接的骄傲,拥有一种“够了”的情怀,不去苛求太多,从而在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创造更加合理而美妙的关系与秩序。 书中的南溪或许会引发读者好奇,用地图去搜索,我曾以家乡的真实地名描述,且坚定地想维护那个会产生阅读障碍的名字,因为那是属于它的。直到有一天,看到《舌尖上的中国》一位编导说,为了保护美好的乡间和单纯的人性,从今往后我也不再轻易告诉别人它们的名字了。我想和同好们分享,但不希望带来伤害和破坏。 南溪是存在的,是它和它所在地的一个概括与提炼,但它又是虚幻的,因为它是我预设担忧里的一种保护,又或者自私,我愿它一直像个未被期待的孩子。 有很多乡村风景比南溪更美丽,建筑也更有历史价值,但我依旧觉得南溪的美好,并非由于它独特,而是由于它普通,它像千千万万个曾经存在却又消失的乡村。我们在和别人谈起故乡时,天南地北饮食结构、风土人情尽管不同,却没有隔阂,因为我们怀念的虽然不是同样的风物,但我们对于田园的向往都是一样的。我们被南溪感动,是因为在那里,还是从前慢的时光。 从书稿写作到成为出版物呈现在读者面前,已过去几年,欣慰的是,这次为了给书配图片,在初夏和摄影师董路一起回去拍照时发现,现代化扑面而来,南溪撷取的依然是很轻微的部分。但遗憾的是,我们的镜头没法横跨所有的季节和故事,只能呈现一部分,自始至终我们保有的原则是,不刻意为了拍摄而拍摄。很多事情和人物,其实只是经过了我们的眼睛,经过了我们的回忆,经过了我们的生命,并不驻留,我们也无法获取,能够传达的仅仅是很少的部分。或者就是由于这种稍纵即逝,文字才有了另一层魅力。 南溪无可替代的是石涧流下的水、地里种出的食物、从山间吹来的风,所养育出来的那份人的情趣,他们简单、接纳、不被惊动,始终在那里。他们把那些面对沉默的远山、土地,日复一日劳作的朴素日子,丰满盈润地过成了一个个良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