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童青少年哀伤与干预/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刘新宪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儿童青少年经历丧亲或父母婚姻解体会显著增加心理疾病的风险。本书根据国际当代的成熟理论与实践,介绍了儿童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社会心理、哀伤反应以及已被广泛应用的不同哀伤理论与干预体系,还从理论和实操角度介绍了如何保护父母离婚的孩子以减少心理伤害。本书还获得多位国际著名哀伤学者授权,首次翻译了一批被广泛使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估量表或问卷,有效的评估将有助于有的放矢的干预。
作者简介
刘新宪,美国注册会计师(CPA),曾多年任职美高科技公司首席财务官及总经理,著有《选择与判断》。他在失去唯一的孩子后,通过学习考试成为美国注册哀伤咨询师(C-GC)。他专注于哀伤研究,并撰写有关哀伤研究的书籍和文章。他是中文版哀伤研究主题网站“哀伤疗愈家园”及手机版的主要发起人和赞助人;中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哀伤疗愈科普教育志愿者。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哀伤研究与干预历史沿革
一、弗洛伊德的哀伤工作理论
二、急性哀伤与病理性哀伤
三、依恋理论
四、五阶段模型
五、四任务模型
六、持续性联结理论
七、认知行为疗法
八、双程模型
九、生命意义中心哀伤干预
十、建构主义的意义重建
第二节 儿童青少年哀伤干预方法简介
一、多维哀伤治疗
二、青少年创伤与哀伤模块治疗
三、创伤认知行为疗法
四、家庭丧亲课程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第一节 皮亚杰学派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征
二、不同认知阶段对死亡的认知
三、相关案例
第二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一、心理社会发展八个阶段
二、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对死亡认知的影响
本章结语
第三章 不同成长阶段的哀伤反应特征
第一节 0—2岁婴幼儿的哀伤反应
一、认知反应
二、情感反应
三、行为反应
四、生理反应
第二节 3—5岁儿童的哀伤反应
一、认知反应
二、情感反应
三、行为反应
四、生理反应
第三节 6—8岁儿童的哀伤反应
一、认知反应
二、情感反应
三、行为反应
四、生理反应
第四节 9—11岁儿童的哀伤反应
一、认知反应
二、情感反应
三、行为反应
四、生理反应
第五节 12—17岁青少年的哀伤反应
一、认知反应
二、情感反应
三、行为反应
四、生理反应
五、精神层面反应
本章案例
案例一:姐妹俩的不同反应
案例二:失去父亲后三个孩子的反应
本章结语
第四章 认识正常哀伤与延长哀伤障碍
第一节 正常哀伤与延长哀伤障碍
一、正常哀伤
二、延长哀伤障碍
第二节 哀伤与抑郁症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哀伤与抑郁症的主要差别
二、哀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差别
第三节 创伤性哀伤
一、创伤反应特征
二、创伤性哀伤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第四节 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因素
一、年龄与成长阶段因素
二、家长的心理健康
三、家长教养方式和家庭因素
四、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五、以往健康状况
六、性别
七、承担家庭责任
八、与已故亲人的关系
九、预期性死亡和非预期性死亡
十、个体自身因素
十一、应对方式
十二、葬礼
十三、社会支持
十四、二级压力因素
本章案例
案例一:正常哀伤
案例二:延长哀伤障碍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延长哀伤障碍诊断与评估
第一节 《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诊断标准指导
第二节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指导
一、《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
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修订版)》诊断标准
第三节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与儿童青少年的症状
一、B类诊断标准
二、C类诊断标准:对死亡事件的痛苦反应
三、C类诊断标准:社会角色/身份认同困惑
第四节 儿童青少年哀伤评估工具
一、儿童复杂哀伤评估系统
二、儿童哀伤认知问卷
三、兄弟姐妹丧亲系列问卷
四、儿童延长哀伤问卷与青少年延长哀伤问卷
五、持续性复杂丧亲障碍量表
六、青少年哀伤量表
七、循证评估
八、其他哀伤评估量表
本章结语
第六章 家长如何帮助丧亲儿童青少年
第一节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一、孩子对死亡的基本概念理解的差异性
二、与孩子谈论死亡
三、葬礼的重要性
第二节 如何帮助哀伤孩子
一、共情沟通
二、积极缅怀
三、适当的技巧
四、开放的态度
五、积极的榜样
六、社会支持
本章案例
一、“我没事,你就没事”的父亲
二、毫无帮助的父亲
三、难以接近的父亲
四、“英雄父亲”
本章结语
第七章 哀伤理论介绍
第一节 持续性联结理论
一、持续性联结理论的历史沿革
二、持续性联结理论介绍
三、持续性联结在哀伤咨询中的应用
四、相关案例
本节结语
第二节 双程模型
一、双程模型的历史沿革
二、双程模型的理论介绍
三、双程模型哀伤干预
四、案例分析
本节结语
第三节 认知行为疗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历史沿革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三、认知行为疗法和哀伤疗愈
四、认知行为疗法对儿童青少年的哀伤干预
五、相关案例
本节结语
第四节 四任务模型
一、四任务模型回顾
二、四任务模型介绍
三、四任务模型的原则和技巧
四、如何帮助失去父/母的孩子
五、干预模式
六、相关案例
本节结语
第五节 意义中心心理治疗
序言
国外研究发现,约20%
的丧亲儿童青少年及相当多
的离婚家庭孩子需要专业帮
助才能降低日后可能出现的
各种复杂心理问题风险,因
为丧亲可能引发延长哀伤障
碍,而父母离异可能引发象
征性哀伤和适应障碍。国外
从20世纪40年代起弗洛伊
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开
始了儿童青少年哀伤方面的
研究,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
,在这方面已有非常丰富和
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仅谷歌
学术网站就列出了百万种以
上有关儿童青少年哀伤的文
献与书籍,以及百万种以上
有关儿童青少年受父母离异
影响的文献与书籍。而国内
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我国最大的学术资源网站“
中国知网”显示,截至2022
年11月这两方面的文献加起
来还不到六十篇(种),而且
内容分散,未能显示当代最
新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
足国内数量巨大的丧亲儿童
青少年或经历过父母离异孩
子的心理关怀需求。儿童青
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祖国未来
强盛的基础。因此,儿童青
少年在这方面的心理关怀与
干预是我国心理学需要高度
关注并亟待填补空白的领域

令人高兴的是,留学海
外,在哀伤心理研究领域耕
耘多年的刘新宪继2020年
初出版了《哀伤疗愈》一书
后,历时一年多,查阅三千
多篇相关文献与书籍,撰写
完成《儿童青少年哀伤与干
预》一书。这本书中所有的
理论观点与大多数案例都有
严谨权威的学术文献支持,
书后列出了三百多条与书中
内容对应的参考文献,为读
者进一步扩展阅读和研究提
供了方便。本书汇集了当代
最具影响的哀伤理论和对儿
童青少年哀伤疏导的指导及
案例,还详细介绍了当前最
有影响的四种被普遍使用的
成功的儿童青少年哀伤干预
体系。此外,本书还第一次
向国内读者介绍了一批儿童
青少年哀伤症状信效度良好
的评估量表或问卷,这对了
解症状与干预评估将会有很
大帮助。这本书的出版可以
说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
白。
刘新宪除了著书之外,
还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
理论联系实际的高质量的学
术论文。我国首次发表在国
际上最有影响的哀伤研究期
刊OMEGA的、以实证数据
为基础的哀伤干预学术论文
就是刘新宪主笔的。该论文
以他培训督导的一个国内团
队关于新冠疫情哀伤干预项
目的成功结果为基础。在国
际上,这也是首篇对新冠疫
情丧亲者进行成功干预的以
实证数据为基础的论文,得
到国际学者的关注。本书作
者作为该论文主笔者,受邀
参加了有关国际学者的研究
工作。
刘新宪的研究和实践为
改变我国在该领域的薄弱状
况作出了重要贡献,《儿童
青少年哀伤与干预》将是一
个新的重要贡献。我作为一
个心理学工作者,也借本书
出版之际向他表示感谢,同
时也对新书的出版发行表示
祝贺!
孙时进
中国心理学会监事长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11月2日
导语
本书共九章。第一章是关于哀伤研究与干预的历史沿革概述,其中还概括介绍了一些国外广泛使用的儿童青少年哀伤干预方法。第二章是关于儿童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三章主要介绍儿童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分为五个阶段)的哀伤反应特征。第四章主要介绍正常哀伤与延长哀伤障碍的区别、哀伤症状与抑郁症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第五章聚焦于延长哀伤障碍诊断与评估。第六章聚焦于家长如何使用积极的方法帮助孩子。家长对丧亲儿童青少年哀伤疗愈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第七章聚焦于当代有重要影响的哀伤理论和干预方法。这些理论已经被广泛且成功地应用于成人的哀伤干预,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的哀伤干预。第八章介绍了经过实证检验并在国外被广泛应用的儿童青少年哀伤干预体系。第九章介绍了父母离婚与孩子的象征性哀伤,主要讨论父母离婚对孩子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以及离婚父母如何减少对孩子负面影响的具体方法和案例。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所有的理论观点与
大多数案例都有严谨权威的
学术文献支持,书中汇集了
当代zuiju影响的哀伤理论和
对儿童青少年哀伤疏导的指
导及案例。刘新宪的研究和
实践,为改变我国在该领域
的薄弱状况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时进
中国心理学会监事长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新宪老师的这部新书
系统介绍了国际上儿童青少
年哀伤与干预的最新理论与
实操信息,并填补了我国在
这个领域的很多空白。
——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
士生导师,著名哀伤学者
本书解释了亲人的死亡
会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整
个成长,并为父母和专业人
士提供最新的科学应对方法
,以帮助儿童青少年在经历
创伤性丧亲后更快地恢复适
应。
——朱迪思·A.科恩
(JudithA.Cohen)
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教
授,创伤认知行为疗法开发

刘新宪先生运用最新的
心理学知识介绍了如何使用
积极的方法来应对哀伤,帮
助儿童青少年减轻丧亲之痛
的影响并逐渐适应。无论是
对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儿童
青少年关怀者,这都是一本
必读的书。
——玛格丽特·S.施特勒
贝(Margaret S.Stroebe)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荣誉
教授,双程模型开发者
精彩页
第一章 概论
2019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正式批准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增加了一个新的疾病类型——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据统计,约10%的丧亲者在失去挚爱亲友后会罹患延长哀伤障碍,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根据美国2000年公布的统计数据(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2000),约3.5%的美国儿童青少年在18岁前会经历父/母死亡或父母双亡事件(其中父亲死亡73.9%,母亲死亡25%,父母双亡1.1%)。这里还没有包括兄弟姐妹和祖父母的死亡统计。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国每年约有16.2万名不满18岁的儿童青少年因父/母自杀死亡而成为丧亲者。考虑到其他更普遍的父/母死亡原因(如疾病、车祸、灾害等),以及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的死亡事件,可以预测,丧亲儿童青少年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徐洁,陈顺森,张日昇,张雯,2011)。
虽然多数儿童青少年可以逐渐适应丧亲之痛(Bonanno,2004),但丧失亲人给正处在成长期的儿童青少年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和伤害是不可忽略的,父/母死亡对儿童青少年来说是人生经历中的痛中之痛(Yamamoto, Davis, Dylak, Whittaker, Marsh, & Westhuizen,1996)。如果孩子的哀伤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和帮助,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研究显示,大约20%丧失父母的儿童青少年需要心理咨询或治疗(Dowdney,2000),与没有丧亲经历的儿童青少年相比,经历过重大丧亲事件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退缩、学校表现变差及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有少数孩子还会出现攻击性和犯罪行为(Ayers,Wolchik,Sandler,Twohey,Weyer,PadgetJones,Weiss,Cole,&Kriege,2013)。有研究显示,在失去父/母的儿童青少年中,有5%~10%的人会出现严重的和长期的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延长哀伤障碍(Kacel,Gao,&Prigerson,2011;Spuij,2013)。此外,他们的自杀倾向明显高于没有此类经历的儿童青少年(Prigerson,1999b)。有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在经历父/母突发性死亡事件之后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概率约为10%(Melhem, Porta, Payne, & Brent, 2013; Melhem, Porta, Shamseddeen,Payne, &.Brent, 2011; Andriessen, Draper, Dudley, &.Mitchell,2016)。还有研究显示,部分成年人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未成年时期经历丧亲哀伤有关(Luecken,2008)。
长期以来,如何帮助丧亲儿童青少年得到必要的心理辅导,一直是心理学界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有美国学者对七个著名相关学术网站上刊登的文献进行元分析(meta-analysis),即对多年大量相关文献集中汇总分析。文献收集的时间跨度为1985-2015年。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失去父/母的儿童青少年能够接受适当的心理干预,这对预防延长哀伤障碍等精神疾病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此外这些干预对家长也能起到良好的心理疗愈效果(Bergman,Axberg,&Hanson,2017)。
20世纪40年代,国外关于儿童青少年哀伤的研究与干预就已经展开。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采用精神分析来治疗青少年的病理性哀伤。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儿童青少年哀伤研究与干预取得很大进展和显著成果,这与心理学及精神疾病学者过去一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密切相关。深刻了解这些成果,并将它们有效地融入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青少年哀伤干预,将会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哀伤研究与干预,并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节 哀伤研究与干预历史沿革
儿童青少年哀伤干预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哀伤研究重大发现和变革的基础之上,当然,它也走过很多弯路。因此,概略回顾哀伤研究与干预历史沿革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
一、弗洛伊德的哀伤工作理论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目睹了人类经历的死亡、丧亲和哀伤,这对他影响很大。1917年,他发表了一篇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文章——《哀悼与忧郁》(Freud,1917/1953)。美国著名生命学者卡斯滕鲍姆(Robert Kastenbaum)简要归纳了弗洛伊德的哀伤工作理论(grief-work theory)(Kastenbaum,2007)。
哀伤是丧亲者在丧亲适应过程中的反应,它不只是痛苦的反应,还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丧亲者需要通过它重建内心的宁静和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哀伤工作艰难且耗费时间。
丧亲者哀伤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接受死亡现实并“切断”与逝者的密切联结,以重获“自由”并重建新的人际与社会关系,丧亲者必须从理性和情感两个方面都接受死亡的现实。
哀伤工作的展开是一系列应对逝者已逝这个事实的心理变化。丧亲者需要不断处理与逝者相关的情感与回忆,直到焦虑和悲伤不再使丧亲者感到不堪重负。 哀伤工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原因是人们不愿失去与逝者的联结,从而难以接受丧亲的事实和恢复正常生活。
哀伤工作的失败会导致持久的痛苦和功能受损。丧亲者若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0: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