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编著的《科学学习理论概论——科学哲学的视角》以科学哲学为理论基础,从4方面探讨学生的科学学习:起源、过程、结果和本质。其中,“起源、过程和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本质”属于本体论范畴。
·科学学习的起源:。本书首先剖析了基于实证主义的科学学习起源的基本观点;随后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从批判理性主义的视角重建科学学习的起源。
·科学学习的过程。本书着重讨论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论细节——问题及其成长、尝试与清除错误,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在学生本能和科学属性的互动与冲突中,彰显科学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科学学习的结果。本书首先从库恩科学哲学的“结构”视角探讨概念的本质和属性;以此为基础,分析学生概念的特点及其与科学概念的异同,最后从“结构”和“范式转换”的观点考察学生的概念转变。
·科学学习的本质。本书将转向一些更具本体论意味的探讨。以“三个世界”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多元论的视角探讨科学学习的本质;最后回归认识论范畴,建构基于“三个世界”的客观主义认识论。
当前,科学教育研究越来越重视科学哲学的作用,科学哲学作为科学教育理论的基础地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刘瑞编著的《科学学习理论概论——科学哲学的视角》基于科学哲学,从4方面探讨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学习问题:起源、过程、结果和本质。其中,“起源、过程和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本质”属于本体论范畴。全书推理严密,印证资料丰富。读者能够很好地从案例中找到理论的生长点,易于理解。
本书可供从事中学科学教育(化学、物理、生物等)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科学学习是科学教育的中心
1.2 作为科学教育理论基础的科学哲学
1.3 科学哲学与科学学习
1.4 科学学习的四个基本维度及其关系
参考文献
第2章 科学哲学、科学教育与科学学习理论
2.1 科学哲学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2.1.1 科学教育研究中当代科学哲学的缺失
2.1.2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在科学教育研究中的崛起
2.1.3 科学教育研究者对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的忽视
2.2 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科学学习理论
2.2.1 早期的科学教育:受缚于古典教育的科学学习方式
2.2.2 进步主义时期的科学教育:“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
2.2.3 科学课程改革时期的科学教育:“发现学习”与“探究学习”
2.2.4 当代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及脉络
3.1 实证主义科学哲学:从经典经验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
3.1.1 经典经验主义
3.1.2 实证主义
3.1.3 逻辑实证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
3.2 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科学知识增长论
3.2.1 科学知识增长论产生的科学、哲学背景
3.2.2 科学知识增长论概述
3.3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科学发展的结构
3.3.1 库恩的科学发展图像
3.3.2 常规科学与范式
3.3.3 异常现象与科学危机
3.3.4 科学革命与范式转换
3.4 “三个世界”理论:世界1、2、3及其相互作用
3.4.1 世界1、2、3
3.4.2 世界3的本体论地位
3.4.3 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
3.4.4 语言、自我、科学与世界3
参考文献
第4章 科学学习的起源:学生的主观期望及其批判性反思
4.1 科学学习的实证主义起源
4.1.1 追求“确定性”:科学学习实证主义起源的基本预设
4.1.2 科学学习起源于学生经过“净化”的头脑
4.1.3 归纳的本质和重复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
4.2 对科学学习实证主义起源的批判性考察
4.2.1 确定性的终结——生理和逻辑的考察
4.2.2 没有无期望的重复——心理的考察
4.3 科学学习起源于学生的主观期望及其批判性反思
4.3.1 重建理性:科学的理性在于批判
4.3.2 主观期望是人类学习的起源
4.3.3 科学学习起源于学生对主观期望的批判性反思
参考文献
第5章 科学学习的过程:尝试与清除错误
5.1 融入科学学习:问题及其成长
5.1.1 理解问题先于理解理论
5.1.2 问题的产生
5.1.3 问题的成长和演变
5.2 尝试与清除错误
5.2.1 可错性是人的本性,同时也是科学的属性
5.2.2 学牛本能的试错与科学家的试错
5.2.3 试错法与演绎推理
5.2.4 科学的预测性本质与科学学习中的实验设计
5.3 科学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
5.3.1 “大胆猜想”中的创造思维
5.3.2 “严格反驳”中的批判思维
5.3.3 科学学习过程的概念模型
参考文献
第6章 科学学习的结果:学生的概念架构
6.1 概念及其架构
6.1.1 “结构”之于《科学革命的结构》
6.1.2 概念的本质:以分类的方式把握自然规律
6.1.3 概念的结构性和扩展性
6.2 学生的概念架构
6.2.1 基本预设与概念架构
6.2.2 现象基元与概念碎片
6.2.3 学生概念与科学概念
6.3 促进概念转变的科学学习
6.3.1 概念转变的经典研究
6.3.2 概念转变的困难
6.3.3 促进概念转变的科学学习
参考文献
第7章 科学学习的本质:“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
7.1 从“三个世界”的观点看科学和科学学习
7.1.1 科学是为使“客观知识”的第三世界发展的活动
7.1.2 科学学习以学生的主观世界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7.1.3 世界3客体在科学学习中的存在形式
7.2 学生主观世界的发展:世界1、3与世界2的相互作用
7.2.1 物质世界与学生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7.2.2 世界3客体与学生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7.3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对立与超越——基于“三个世界”的客观主义认识论
7.3.1 亟待变革的客观主义认识论
7.3.2 科学学习中的主观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
7.3.3 基于“三个世界”的客观主义认识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语:必要的张力
8.1 本能的教条与批判的理性
8.2 试错的被动性与主动性
8.3 概念的个人性与主体间性
8.4 本体论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