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第二轮教材”之一,根据本套教材编写总体原则、要求和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涵盖绪论、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观、中医学诊疗概述、中药学概述、方剂学概述、针灸推拿学概述、中医养生学概述、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等内容。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更加突出实用性。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即纸质教材有机融合数字教材,教学配套资源(PPT、微课、思维导图等),题库系统,数字化教学服务(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从而使教材内容更加立体化、多样化、易教易学。 本教材主要供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供护理学、中医学、康复治疗学、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健康服务与管理、运动康复、食品卫生与营养等相关专业使用,同时可作为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学的原始阶段 二、中医学的形成阶段 三、中医学的发展阶段 四、中医学的汇通阶段 第二节 中医学学科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恒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 第二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观 第一节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一、脏腑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精、气、血、津液 四、形体官窍 五、经络 第二节 中医学的病理观 一、病因 二、病机 第四章 中医学诊疗概述 第一节 中医诊法 一、中医诊法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二、四诊 第二节 中医学辨证论治概述 一、辨证论治体系 二、辨证论治特点 三、辨证与辨病 四、辨证方法 五、论治原则和方法 六、预防原则 第三节 八纲辨证 一、辨表里 二、辨寒热 三、辨虚实 四、辨阴阳 第四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第五章 中药学概述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二、中药的炮制 三、中药的性能 四、中药的用法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九、其他 第六章 方剂学概述 第一节 方剂的基础知识 一、方剂与治法 二、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三、方剂的剂型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九、其他 第七章 针灸推拿学概述 第一节 经络腧穴 一、经络 二、脸穴 三、十四经脉及重点经穴 四、奇穴 第二节 针法 一、毫针概述 二、针刺练习 三、操作方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第三节 灸法 一、灸法的取材与作用 二、常用的灸法 三、灸法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第四节 针灸治疗的原则 一、补虚泻实 二、清热温寒 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制宜 五、整体与局部 第五节 取穴原则 一、近部取穴 二、远部取穴 三、随证取穴 第六节 推拿学 一、概述 二、推拿的作用原理 三、推拿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四、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五、推拿基础手法 第八章 中医养生学概述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有关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一、生命观 二、健康观 三、预防观 四、寿天观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 一、文化多元性 二、整体动态性 三、和谐适度性 四、综合辨证性 五、广泛适用性 第四节 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 一、调和阴阳,顺乎自然 二、形神兼养,养神为先 三、协调脏腑,脾肾为本 四、动静互涵,练养相兼 五、畅通经络,调养气血 六、综合调摄,持之以恒 第五节 常用中医养生方法 一、调摄情志养生法 二、生活起居养生法 三、习练功法养生法 四、其他养生法 第九章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头痛 第四节 失眠 第五节 中风 第六节 胃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黄疸 第九节 心悸 第十节 胸痹 第十一节 消渴 第十二节 水肿 第十三节 痹证 第十四节 痛经 第十五节 带下 第十六节 崩漏 第十七节 小儿疳积 第十八节 湿疮 第十九节 痤疮 第二十节 肿瘤 附:常用中成药简介 一、内服中成药 二、外用中成药 三、中药注射剂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