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国之谍(以色列建国之际的秘密特工)(精)/万有引力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以色列)马蒂·弗里德曼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以色列的摩萨德,是与美国中情局、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和英国军情六处齐名的世界四大情报机构之一。书中的四位间谍,正是摩萨德的前身——“黎明”组织的成员。
间谍故事的主角,似乎往往都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传奇人物。但这四位间谍却从未经历过那样的巅峰时刻。他们生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混居的贫穷社区,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却因为外貌无异而成功潜伏于阿拉伯人之间,成为以色列的第一批间谍。但在回到以色列后,他们同样因为“像阿拉伯人”而被排斥到历史叙事的边缘。
通过大量口述、笔录、回忆录和档案,作者提笔揭开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中被掩盖的一角,露出滚滚而来的洪流之下,历史中最真实的人。
作者简介
曾记,男,1979年生。博士(中山大学),讲师(中山大学翻译学院)。研究方向为当代西方批评理论、翻译研究,在《翻译季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东方翻译》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一项(“作为跨语际阐释的典籍翻译研究”)、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改革项目一项(“外语专业阅读课程体系改革:知识型、任务型、开放型的阅读教学”)。
目录
译者的话
本书中的四名间谍
前言
第一部分 海法
1.侦察员
2.营地
3.修车行
4.观察者(1)
5.猛虎
6.以撒
7.“椋鸟行动”
8.“雪松”
9.观察者(2)
第二部分 贝鲁特
10.基姆
11.难得的机会
12.以色列的沦陷
13.“三个月亮”报刊亭
14.地中海赌场
15.希特勒的游艇
16.破坏者
17.绞刑架
18.犹太国家
19.情人乔吉特
20.“红发”博凯
21.归家
后记
资料来源
致谢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间谍的书
,却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间
谍故事。它讲述了以色列情
报事业的寒微的开端,描绘
了建国过程中几位鲜为人知
的人物。作为世代生活在阿
拉伯世界的犹太人,他们在
20世纪的民族主义浪潮中经
历了身份的觉醒,服务于一
个尚不存在的国家。它以细
腻的笔触还原了这片古老土
地上不同人群的日常生活和
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它
打破了关于以色列建国的西
方中心主义神话,展现了以
色列人身份的多元性,对它
的前途命运提出了深刻的追
问。作为关注中东问题的译
者,翻译这本小书的过程也
是独特的学习和研究体验。
我要感谢广东人民出版
社的编辑刘飞桐女士和施勇
先生,是他们让这本独特的
小书进入中文读者的视野。
这必然会丰富——或者说,
很大程度上改变——读者对
于中东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和先前几本译作一样,
我将此书的翻译带到了我在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的教
学工作当中。我要特别感谢
学生们的参与和贡献:翻译
硕士研究生罗温馨、陈梦然
、谷佳雨各自试译了部分章
节,用作学位论文的语料;
周嘉风、陈修懿、刘晨曦参
与了译稿的审阅和整理,提
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
2021级、2022级翻译硕士
英译汉的课堂上,我曾用本
书前几章作为教学材料,从
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中获益良
多。在这段特别的以色列之
旅中,能与你们同行,深感
快慰。
导语
四个平淡无奇的“小人物”,谱写以色列情报历史的离奇开篇,游走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人”,犹太复国运动的一个精妙隐喻,打破以色列历史叙事的西方中心主义神话,探寻今日社会矛盾的伏笔,以文学化的笔调讲述不一样的间谍故事,还原传奇间谍的真实人生。
后记
在特拉维夫,我坐在一
条长凳上,盯着一间报刊亭
。我已经看了一个小时了,
尽管这间报刊亭没什么神秘
的,只有一个小房间大小,
搭了一顶条纹雨篷,一面墙
上贴着卖彩票的海报。我在
长凳上坐下时,刚过七点钟
,报刊亭还关着门,但不久
就开了。先是几分钟的忙碌
,一切有条不紊。一位头发
梳得整整齐齐的老妇人打开
了门锁,接着一名穿着黑色
T恤的中年男子摆出了几把
椅子,一个穿蓝裙子的女人
则在里面忙着些什么。椅子
放这儿,桌子放那儿,再摆
上烟灰缸。三人穿插交错,
虽没有交谈,却配合默契,
各司其职。
中年男子摆出了一货架
薯片。一面墙上的金属窗板
向上打开,透过窗户可以看
到老妇人的上半身和报刊亭
的内部——一台放着软饮料
的冰箱,一个售卖比克
(BIC)打火机和棒棒糖的
柜台。城里别处的报刊亭会
卖卡布奇诺和无麸质松饼给
网站设计人员,但这里不会
。这个报刊亭开在小学旁边
,平平无奇。即便连人带亭
子被整个抬起,飞到东边落
在约旦的安曼,或飞到南边
落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又或
者飞到西面落在希腊的某个
岛上,都不会引起注意,生
意照做,不受影响。
一名警察慢悠悠地经过
,向老太太打了个招呼,脚
步没停。一个小女孩背着大
大的粉红色书包,踮起脚尖
,买了一包粉红色的口香糖
。一位出租车司机买了包
L&Ms香烟,和亭子里的女
人很熟络,毫无客套,显然
多年来他已经从这儿买过很
多这样的香烟了。这是夏末
一个平常的日子,地中海东
岸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大海掩藏在建筑物背后,
却不时用一阵微咸的海风送
来问候。在世界的这片角落
,现在正是出门的好时候,
阳光明亮而不刺眼,离热起
来还有几小时。我向老太太
要了杯黑咖啡。她不认识我
,但还是用带着阿拉伯口音
的希伯来语亲切地叫我“亲
爱的”,然后转身进了里间
,过了一会儿端着一个纸杯
出来。我则继续观察着。我
来到这里,是为了要想象一
下那间在贝鲁特的报刊亭,
它和我之间隔着敌对的边界
,隔着七十年的动荡岁月。
像这间报刊亭一样,它坐落
在一条安静的街道上,紧挨
着一所学校。大海,同一片
大海,也在不远处,能闻到
它的味道。我想象着 1948
年夏末那个早晨,职员和工
人们经过紧闭的报刊亭,走
向马车、汽车和市中心的有
轨电车汇成的喧嚣。几名学
生从这里路过,走向“三个
月亮”学校。
报刊亭里传来“咔嗒”一
声,窗户撑起来了。两个年
轻人从柜台后往外看。两人
忙碌着,时而并排,时而交
错,轻松自如,非常默契。
他俩都留着小胡子,其中一
人戴着眼镜。我有一张照片
,照片中他俩对着镜头咧嘴
笑着,头发向后梳,领子没
扣上,看上去既会说笑又能
战斗。如果问他俩叫什么名
字,戴眼镜的人会说他叫作
阿卜杜勒·卡里姆,另一个
会说他叫易卜拉欣。一辆奥
兹莫比尔汽车停在路边,另
一个年轻人出现了。像前两
人那样,他肤色黝黑,留着
小胡子,但从他踏上人行道
的那一刻起,就能感觉到他
更加趾高气扬。他声音洪亮
,是个冒险家。他大步走向
柜台边,那两人和他握手,
亲吻他的脸颊。这位就是贾
米尔。第四个人走了过来,
他就是尤瑟夫。他似乎比其
他人更有派头,带点知识分
子的气质。别被他们放松的
姿态骗了,他们已有五位朋
友丢了性命,命运仍然没有
放过他们。他们凭着偷听到
的谈话、报纸上的字句以及
晾衣绳传来的滴答声,竭力
去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推
测接下来的动向,但一切都
还笼罩在迷雾中。他们躲在
报刊亭里,仿佛那是一艘救
生艇,是方圆数公里内唯一
的依靠。此刻我坐在眼前这
座报刊亭旁,却仿佛在看着
他们那间报刊亭。就算他们
中间有哪个人走了过来,似
乎也不奇怪。
从报刊亭驱车往前开一
小段路,就来到一栋普通公
寓大楼。入口处写着卡塔什
、鲁宾斯坦、亚历山德罗夫
、卡马赫吉和其他人的名字
,名字的主人从别处来到这
里,变成了别的人。一个门
铃按钮旁边写着以撒为自己
选择的姓氏。从选择这个姓
氏开始,他便掌控着自己的
命运。一部电话亭大小的电
梯把我带到七楼,他就在门
口,个子不高,留着小胡子
,戴着眼镜。他就是以撒·
索山,或者扎基·沙索,或
者阿卜杜勒·卡里姆。
以撒的职业生涯涉及以
色列情报机构的多个部门。
有一段时间,他负责偷渡路
线,帮助犹太人逃离叙利亚
,其中一条路线是从他的家
乡阿勒颇经贝鲁特登上近海
的一艘船,然后抵达海法港
。他参照英国皇家特别空勤
团建立了一支突击队伍,用
于敌后作战。在这支队伍里
早期的士兵当中,有一首阿
拉伯语歌很是流行,歌名叫
作《穆萨·宰因》(Musa
Zein),一问一答,很有感
染力,这首歌就是以撒在海
滩上训练士兵跑步时教给他
们的。以撒小时候家在犹太
区,附近街道上有穆斯林的
婚礼游行,他就是从那里听
到这首歌的。
我还认识另一名老间谍
,他曾经在耶路撒冷的一个
安全屋见到过以撒。以撒正
在询问另一名间谍。当时以
色列刚建国不久。那名被询
问的间谍还是个学
书评(媒体评论)
马蒂·弗里德曼打开了一
扇窗,使我们得以窥见这四
位年轻的犹太人,了解
1948年前后他们如何从社
会的边缘卷入事件的中心…
…他们甘冒生命危险前往阿
拉伯国家的首都充当间谍,
他们的真实经历超出了文学
与电影的想象。除了讲述他
们的冒险和功勋.本书还生
动地描绘了当年阿拉伯人和
犹太人社会的生活与政治。
——【以】梅尔·利特瓦
克(Meir Litvak),教授,以
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学系
主任
众所周知,以色列在情
报工作方面独树一帜,特工
机构摩萨德早已蜚声世界。
而本书所讲述的却是构成以
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早期
基础,以及打造出世界最强
情报机构的那些平民情报人
员的故事。他们并没有像日
后的摩萨德那样干出惊天动
地的伟业,却是以色列建国
过程中的隐秘贡献者。更为
重要的是,书中对四位主人
公的身世和背景的勾勒,让
人们得以真正了解以色列特
工为何如此敬业、如此具有
创造性……本书译者曾记副
教授凭借对犹太文化和以色
列的深入了解以及优美、严
谨的译笔,使《无国之谍》
中文译本准确流畅,定会令
读者爱不释手。
——徐新,南京大学犹太
和以色列研究所名誉所长,
南京大学格来泽犹太文化讲
座教授
精彩页
1.侦察员
一个衣着崭新的年轻人穿过马路,随身带着一本真护照,但护照上用的是假名。1948年1月,正值海法的雨季。迦密山耸立在港口后方,撑起一条绿影,地中海延展成另一条绿影,天色阴沉。他提着行李箱走在街上,看上去显然要赶去什么地方。他要坐的航班快要起飞了。从穿着举止来看,他不像是工人,也不像是教授,也许是某个阿拉伯城市里的店主之子,此时他的身份也的确如此。他自称尤瑟夫,那我们就暂且叫他尤瑟夫。
这个年轻人竭力表现出有正事要办的样子,但是他的镇静只是个假象,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要弄张票,去城外的小机场,仅此而已,但他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到。战争爆发至今还不到六周,但是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一一用错哪个动词,回答尖锐问题时前后不一,或足衣服哪一处细节出错(例如村民穿着职员才会穿的鞋,或者工人的衬衫太干净)就能带来灭顶之灾。近来街上风声鹤唳,关于间谍和破坏分子的传言闹得人心惶惶。尤瑟夫路过的街边,到处贴着阿拉伯国民议会的告示,开头这样写着:
高贵的阿拉伯人民:要当心第五纵队!另外一处写着:
高贵的阿拉伯人民!
国民议会正不遗余力地履行对人民的义务,并且深知自身肩负责任,要拯救家园、从一切敌人手中光复故土。档案中有一张尤瑟夫的照片,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的场景。
当时巴勒斯坦处在英国的委任统治之下,海法是它的主要港口,当地人口一半是犹太人,一半是阿拉伯人。海法不像一个整体,更像是一个个居民点的集合。这些居民点从码头延伸出来,沿着迦密山一路爬升,被蜿蜒的道路和石阶串联起来。海边是阿拉伯人,山上是犹太人。与受人瞩目、动人心弦的耶路撒冷不同,海法并非争议不休的圣地,而是一处务实之地,这里不光有炼油厂和仓库,还有港口地区常见的各种非法勾当。在海法不仅能听到希伯来语、英语和各种阿拉伯语方言,还能听到希腊语、土耳其语、意第绪语和俄语。自从30年前被英国统治以来,米字旗就一直飘扬在码头上空。但现在一切都分崩离析了。
尤瑟夫正前往旅行社的店铺,去取离开海法、离开国境的机票。此时,街上寻常的喧闹声消失了,阿拉伯区的街道显得模糊不清,气氛紧张。崭新的铁丝网隔开了犹太区和阿拉伯区。整个晚上,铁丝网两边冷枪此起彼伏,人们都陷入了恐慌。此前的几周里,犹太武装分子血洗了附近阿拉伯炼油厂工人的居住区,作为之前炼油厂的阿拉伯工人杀害犹太工人的报复,而阿拉伯工人杀害犹太工人又是因为犹太人朝炼油厂外的阿拉伯人公交站扔了炸弹,以报复先前……你要是搞不清楚,也情有可原。从前,海法各个居住区之间一直都能自由通行,但现在,一旦越了界就很危险。
现在再去回顾这些事件,我们很清楚这不过是刚开始的几周,这场冲突后来被称为“以色列独立战争”,或者“1948年战争”,而阿拉伯人将其称为“大灾难”。1947年年初,英国宣布即将撤出巴勒斯坦。它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中已财殚力尽,要治理两个彼此不容且怀有敌意的民族,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也耗尽了英国的意志力。11月29日,联合同在纽约进行了一次戏剧性的投票,通过了决议:在次年夏天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结束之后,该地区将一分为二,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犹太人欢欣鼓舞,如同在水中挣扎的人看到了浮板,而阿拉伯世界则表现出一个饱受羞辱的文明进发的愤怒。就在投票后的次日早晨,战争爆发了。
事件似乎不可避免地朝前发展,构成了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所熟知的现实,但是在1948年1月中旬,尤瑟夫出现在海法的那天,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的,一切仍是未知。彼时叫以色列的国家尚不存在,也没有要出现的征兆。联合国无法执行分治计划。英国士兵和警察仍然出现在街头,皇家海军仍然封锁着地中海,拦截武器运输,阻止犹太难民进入,以安抚阿拉伯民众。但是随着撤离时间临近,英国的力量正在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内战。之前就已发生过好几起暴力事件,但决定性的冲突已然到来。灾难即将发生,已是显而易见的事,但落到哪一方头上,尚未可知。
我去过海法很多次,在老街区周围闲逛,力求还原尤瑟夫当时所见的当地生活。大清真寺曾经吸引了大批信众,让他们汇集到奥斯曼式的宣礼塔下铺着地毯的拜殿里。现在清真寺边上已耸立起一座巨大的新塔,覆盖着流光溢彩的弧面玻璃,让它相形见绌。优雅的石头建筑已被现代港口的巨型起重机抢了风头。尤瑟夫当时走过的街道仍在那里,热闹依旧,只不过现在已经换了名字。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