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画家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从一名搬运工,先后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国画大师孙琪峰先生,皇家宫廷画家爱新觉罗·溥佐先生、“现代艺术先驱”庞薰琹大师,曾与启功先生、徐邦达先生、朱家溍先生、冯先铭先生、刘炳森先生、刘北汜先生等大师共事。机缘巧合,成为故宫博物院第一位公派法国的博物馆员,作为访问学者就读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在法期间,成功举办14次具有“中国古代元素”的画展,成为名闻巴黎的中国画家。 在巴黎这个世界艺术巅峰之都,有世界顶级的博物馆,不朽的建筑艺术,引领世界潮流的顶级服装品牌,令人拍案叫绝的橱窗设计,积淀历史精华的贵族画廊……有的是璀璨和光华,还有孤独、艰辛与挑战。她将严谨的艺术规则引入国内,把西方艺术生态中的阳光带回来,为搭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梁、促进祖国文化繁荣而努力奔走…… 作者简介 罗小华,1977年起先后就读于天津美院、中央工艺美院。1989年赴法留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第一位公派法国的博物馆员。作为访问学者就读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在法期间举办14场个人画展。曾任世界广告主联合会(WFA)核心团队顾问、欧美同学会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等。 目录 第一章 艺考之路 求学 考学 第二章 在故宫的日子 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解读恩师庞熏琹 走进故宫 故宫的第二个“罗小华” 神秘的故宫 和国宝级鉴定大师们在一起 “西太后”院里的“弟子帮” 故宫大龙邮票 周年首日封 “溥仪皇上”让我走进故宫大库 第三章 巴黎求学 公派留学 法语强化培训 我的伯乐 艺术创作最好的环境 初到巴黎 ENSAD——法国最好的艺术创意教育 巴黎的画家生涯 孤独的留学生活 巴黎传奇的收藏家——吕霞光 近距离接触的巴黎世界艺术大师 我的房东:印象派大师的后代 第四章 巴黎画展 品尝法国的“画展大餐” 中国古典艺术的魅力 灿烂的巴黎艺术 世界顶级的服装大师 欧洲为何不认可中国画 不一样的卢浮宫印象 在世界著名的法国石油研究院办画展 沙隆小镇的盛情邀约 巴黎画家的“好莱坞”——CASTILLE画廊 地铁奇遇——法国博物馆收藏《双牛图》 震撼心灵的凡·高墓 世界艺术大师夏加尔画展 遇见法国参议长夫人 炸弹与小偷 国际大奖——中欧不同的价值观 联合国教科文的世界大赛评委规则 走进66个国家成员国的世界组织——WFA 我为祖国站岗 第五章 回归祖国 真诚友谊的纽带 “钱奴”“房奴”“画奴” 当代法国优秀艺术家追求的境界 巴黎美爵艺术基金给我们启示 凡尔赛面对圆明园 第六章 探索生命 《静静的蓝树林》 艺术能拯救生命? 中国艺术收藏误区与未来预测 第七章 留给后人的思考 “中欧艺术协会”与“海归美协” 中欧艺术金融比较讲座 后记 导语 师从国画大师孙琪峰先生,皇家宫廷画家爱新觉罗·溥佐先生、“现代艺术先驱”庞薰琹大师,曾与启功先生、徐邦达先生、朱家溍先生、冯先铭先生、刘炳森先生、刘北汜先生等大师共事。 担任世界广告主联合会核心顾问14年,说服联合会理事长,助力中国加入该组织。 归国后,探讨中欧艺术领域各环节、整体生态的比较、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前景…… 后记 20世纪70年代初,我为 学习艺术几近疯狂。我享受 这种青春期的疯狂,嫁接在 艺术的载体上。我奔跑,我 狂欢,我用尽青春力量的所 有,去追逐,甚至不怕“闯 祸”带来的挫折,一概在所 不惜。那是一生中最肆无忌 惮的时期。 90年代初,我不在乎西 方社会喜欢什么,我只把中 国古典文化以绘画方式带到 巴黎,竭尽全力敲开“芝麻” 大门,为传播中国文化和爱 好中国文化的西方朋友,搭 起一座桥梁。管他什么大师 ,管他什么高价,管他什么 头衔!只要能生存,我尽力 完成我的使命。 归国后从事比较艺术, 我不在乎国内艺术追捧什么 ,不在乎艺术市场捧什么, 更不在乎国内艺术市场的潜 规则。“价格飙升”不能作为 艺术家创作的目标。我在乎 的是,我理解了我的时代; 我的视野中所涉及的中西文 化之间的比较,给国内和国 外的朋友们带回一些中西文 化比较后的思考。 如早期一部翻译片《三 海旅行》中,最后主人公回 到家乡,深深地亲吻脚下的 土地。晚年,我离开了恩师 和导师们的轨道,离开了我 终身奔跑的“中西文化”之间 的小路,我曾经师过古人也 师过造化,我同样离开了“ 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生 命走到了知天命时期,我终 于回归人性。我在乎的是探 索“生命的真谛”是什么?艺 术是为生命服务的工具,我 能不能启动它,为生命的愉 悦,唤醒它;美妙,能不能 陪伴人生到最后一秒? 我爱森林,很想深深地 爱一棵大树。我走过一排排 大树,最终找到最后一棵。 这,也许是我对艺术一 路陪伴的归宿。 精彩页 求学 “在我们这个年代,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人们能够得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有那不以求知为装饰,而是发自生活本身追求的精神状态,才能产生冲破层层阻力的能力。”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必须努力,因为我们不知道等待我们的是什么。”这个故事,每句话都是真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充满动感。在那闪烁迷离的思绪中,最幸福的和最痛苦的总是交织着、缠绕着,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们像经历过异常激烈的歇斯底里的阵痛,格外疲倦。劳动纪律松散了,制度冲没了,大家懒洋洋地应付着工作,似乎连每天的太阳都打着哈欠起床。 1970年,我进工厂当了一名搬运工,负责开摩托车往车间运羊毛。我曾经下决心非做出一些成绩来,手捧一本“柴油机修理”一遍一遍地手抄,希望找到事故频繁的原因,为安全生产做贡献。我努力着,即使春节也不休息,独自一人带着干粮到厂里,加班鼓捣机器——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停课闹革命”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黄金时期。可怜的几滴“小学墨水”,自修那摸不着边际的专业技术,实在牵强。 随着失败的次数增多,我已经明白知识的差距和没有人指点的无奈。等待,等待,默默地在盲目的生活中等待。 “偌大个世界难道真的没有我的出路吗?” 一天清晨,工友小于跑来告诉我:“喂,知道吗?小孟被保送上大学了!” “什么?他?不就是那位和我在哲学会议上争辩最激烈的小伙子吗?” 啊!找到了!上学!对,就是上学!我一下子找到了目标! “可是,怎么才能上学呢?小孟是工农兵子女,可以保送上大学,而我……”那个年代上大学必须保送,而且必须是“工农兵红五类出身”,没有平等的考试机会。 在“文化大革命”的旋涡里,我远远地躲在不显眼的角落里。曾经在小学一年级就有令人关注的“电视小童星”的光环,被出身问题无情地一扫而光,我已习惯了任何好事都不可能轮到我。 伴着冷漠、旁观、思索长大了,唯独没有学到知识或者专长。 一没有好爸爸;二没有专业知识,虽有了目标,但达到这个目标真的好难啊! 1972年的秋天是那样的清爽,我骑车来到天津第二文化宫美术班报考处。考生一个又一个过去了。该轮到我了,可是速写是什么?奇怪,听说写文章有速写,画画还有速写吗?那什么是画画的速写呢? 我紧张地看着别人画,可一贯听话的笔到自己手里怎么也不灵!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一点基础也没有。我小时候图画课永远都是“甲”,可是现在的考试却是另一类。 “文革”后第一次恢复“画画”学习班,考生至少都是一些“文革”前培训过有基本功底的优秀人才,而“文革”前我只属马路上跳皮筋一族! 但这难不倒我,一定要试一试,因为有着强大的“饥饿”在督促我寻找东西。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