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道挖掘的深入,人们从地道挖出的淤土中清理出一些碎瓷片,通过研究,李灿发现这些瓷片都来自一个朝代——北宋。
瓷片的发现对古地道的建造年代的判断提供了两种可能:一种可能,这是宋代修建的地道,但在宋朝的版图中,亳州并不是边防城市,所以北宋修这条地道的可能性很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条地道由汉代一直沿用到宋代。
随后,李灿取下了一块地道中的城砖,与曹操宗族墓出土的砖进行了对比。他发现曹操宗族墓所出土的砖长20厘米,宽15厘米,厚8厘米,地道中的城砖长26厘米,宽13厘米,厚4厘米,砖的一面还留有细细的绳纹,与墓中出土的砖相比,做工略显粗糙,两者之间的外形没有任何联系。
李灿把自己对地道建造年代的疑惑告诉了殷之书。出于对土木工程的了解,殷之书判断这两种砖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区别,绝不可能制造于同一个朝代。为了解开地道建造时期的谜团,他们决定组织人进行探坑挖掘。
探坑的位置定在了距地道50米的二中院内。当挖掘深入到80厘米时,出土了少量明清瓷器用品的瓷片,在挖到土层160厘米时,大量精美的瓷片出土了,经过鉴定,这些瓷片烧制于北宋。
由于宋瓷的品种多样,而且数量很大,可以看出亳州在宋时,是一座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随着探坑发掘的深入。专家推测,照此推算下去,在2米深的地方一定是汉代的遗迹了。
但在挖到220厘米时,宋瓷的数量依然很多,而这时探坑的水平线正向地道所处的地层水平线逼近。
就在挖到280厘米时,李灿在土层里发现一枚钱币,去掉浮土,“熙宁”二字清楚地出现在专家面前,这是北宋的年号。
钱币的出土使专家们断定地道建于北宋。但令李灿疑惑的是,从宋朝版图上看,亳州远离边疆,是什么原因使宋人要花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这条地道呢?
通过探坑的挖掘,殷之书断定地道为明挖修建。但从地道四通八达的布局上看,结构过于简单,显然不利于地道内作战。宋人又是如何使用这条地道的呢?
专家组把主要的精力集中放在了《宋史》和《亳州志》这两部书上,随着对《亳州志》研究的深入,专家注意到,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亳州在宋时拥有了很高的商业价值,纺织、医药都是这里的主要产业形态。同时亳州在宋真宗在位时,还是皇室寺庙的所在地。
这些特殊地位使亳州城成为了北宋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时的亳州两面环水,北面的涡河,水面宽500米,这对远道而来的不习水战的金军来说,无疑是条天然的屏障。
然而通过观察,专家们发现在亳州城南门外一里处是曹操宗族墓。由于曹操宗族墓高过亳州城城墙,所以金军的指挥官登上高大的坟头,便可以对亳州城里的景象一览无余。这样,城内宋兵的调动便处于被动状态。这对于防守严密的亳州城来说是很不利的。
地道的建造可以增强宋兵在地面调动的隐蔽性。但宋兵只是隐藏在地道之中吗?这条地道又会把他们送往哪里?带着这个疑问,大家再次潜入地道,经过勘测,人们发现,地道设计有供人休息的猫耳洞,宽0.4米,高0.7米,可供1至2人休息。这样的猫耳洞每隔30米就设有一处。通过计算。专家们得出结论:每千米地道就可容纳300名士兵。这条经过特殊加工的地道,显然在古代还有特殊的用途。
在古代战争中,战马是军队中的重要角色,步兵只有在骑兵的掩护下才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失去了骑兵的掩护,步兵就好像草原上的羔羊,只能任人宰割。
宋朝虽然曾经拥有多达50万的军队,但由于土地多为耕地,无法放牧,而宋朝的邻国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对宋朝采取了马匹的买卖限制。多次战争的失败,使宋朝在军事上由进攻转入为以单城防御为主的被动军事战略模式。
城高水深的防御模式,对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来说,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但攻城受挫后的金军随后也改变了自己的战术,由单一性的攻城战改为围点打援。
这就常常使被围的城市成为一座孤城。
宽广的涡河使得亳州在被金军围困时仍可以从水路得到粮食和援军。但隐蔽成为了运输的前提。
平行双道的结构,可以使宋军穿梭于地道之间,方便快捷地运送城内所需的物资。而猫耳洞则可以在危难时刻让宋兵和百姓躲在洞中躲避战乱。
要想证明这个猜测,就要找到地道通向城外的出口。专家组决定在北门进行考古挖掘。
有人在北门瓮城的夯土墙内找到了一条向下的石阶。但当李灿潜入这条地道时,发现这条地道非常窄,身体无法伸展开。
由于城外出口探索失败,为了不大面积地损坏古城墙,李灿只好从地道出土的文物中寻找古地道城外出口存在的证据。
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如果是军用地道。为什么近一年的挖掘,几千米的地道里竟找不到一件兵器?会不会是自己忽略了什么重要线索?想到这儿,李灿找出了文物出土清单,他注意到地道中出土的许多骨质小棍,多达几十支。这些小棍经过统一磨制,长12厘米,四方,质地坚硬,它们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李灿开始查找骨质小棍的出土地点,但他走遍三千多米的地道也没能再次找到那种骨质小棍。
8月的亳州城,大多数的天气总是阴云密布,瓢泼大雨下个不停。殷之书发现地道的墙面只是潮湿,但并没有出现雨水浸泡的痕迹。
经过观察,他注意到在地道墙壁边,有的地方有排水沟,但排水沟的水又排向哪里了呢?难道古地道的下面修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吗?他没能找到答案。古人如何巧妙地处理积水成为了他心中的疑问。
通过7天的测绘,北京的专家组已经基本画出了地道的建筑结构。由于中央急于知道亳州地道的具体情况,殷之书带领的工作组走了。
专家组虽然走了,但为了备战的需要,地道的挖掘工作仍然没有停止。
这天,人们在清洗大隅首地道的一段地面时,由于水的浸泡,使~部分砖层突然塌陷,在清理过碎砖后,一条砖梯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宋道的下面还有一条地道。这条地道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谁,又是为什么,要在这座小城修建这么宏伟的地下工程?
为了安全,人们用绳子吊着砖放了下去,下面竟深达1.6米。顺石阶走下去,一条看不见尽头的地道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与浅道的做工相比较,深道似乎修建得非常粗糙。深道的拱顶由砖土混合建成,拱顶和砖墙由于土层的压力,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变形,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深道的砖墙是在土木道的基础上补砌而成,这种补砌的砖墙虽然能够使深道更加坚固,但它也无疑增加了工程量。 是什么原因使古人要不遗余力地多次加工这条地道呢?
随后,一个特殊的转弯出现在专家们的面前,在这个转弯口的两侧砌了阶梯形的砖墙,由于这两堵砖墙的修砌,使这个路口仅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与上道的通畅相比,显然下道不利于军事物资的运输。考虑到这个建筑的军事用途,专家给这种墙起了名字叫“障碍墙”。又是“障碍墙”,又是“鼓肚子”,同是宋代建造,为什么深道会有这么大的变他 这时大家的耳边又响起了老人们对亳州地道是曹操修建的传说。P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