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园编著的《书之书》内容介绍:书是有灵魂的物,它既是写作者心灵世界的物化,也是阅读者观照自我的镜子。因此,人与书不是冰冷的物的关系,而是一种充满热度的灵魂关系。有人把书比作朋友,有人把书比作恋人,还有人把书比作导师。爱书成痴的人,更是把书看得胜过一切。南宋尤袤就曾对人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对他而言,书具有多种功用,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重要性不言而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之书(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蔡家园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蔡家园编著的《书之书》内容介绍:书是有灵魂的物,它既是写作者心灵世界的物化,也是阅读者观照自我的镜子。因此,人与书不是冰冷的物的关系,而是一种充满热度的灵魂关系。有人把书比作朋友,有人把书比作恋人,还有人把书比作导师。爱书成痴的人,更是把书看得胜过一切。南宋尤袤就曾对人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对他而言,书具有多种功用,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重要性不言而喻。 内容推荐 蔡家园编著的《书之书》是一本为书立言的书,它几乎包含了与书有关的一切。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书香袭人,主要介绍了书之美、书之味、书腰、书签、藏书印、藏书票、书之态、毛边书、书虫;第二辑书之栖居,《书之书》主要介绍了书架、书房、书店、图书馆;第三辑与书结缘,主要介绍了书痴、书商、读书、借书、藏书、窃书、禁书;第四辑书畔风景,主要介绍了书与影视、书与女人、书与咖啡、书与疗伤、书与广告。 目录 第一辑 书香袭人 书之美:书亦有色可赏玩 书之味:一缕书香压百香 书腰:纤纤腰带含风情 书签:牙签片片映青灯 藏书印:朱迹点点将心印 藏书票:纸上宝石见风雅 书之态:造物神奇无边界 毛边本:天然未凿本色美 书虫:情愿生涯一蠹鱼 第二辑 书之栖居 书架:就是书睡觉的床 书房:躲进小楼成一统 书店:一座城市的光芒 图书馆:鬼魂游荡的所在 第三辑 与书结缘 书痴:爱书成癖“疯雅”士 书商:撮合书与人相爱 读书:天下至乐在书案 借书:借书一痴还也痴 藏书:黄金散尽为收书 窃书:窃书之贼非雅贼 禁书:雪夜闭门读禁书 第四辑 书畔风景 书与影视:白日梦里避风港 书与女人: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与咖啡:精神消遣的佳偶 书与疗伤:病经书卷作良医 书与广告:酒好也怕巷子深 试读章节 中国书装设计的领军人物吕敬人说:“我有句话叫‘书籍之美体现的是和谐和对比之美’。和谐是指书给你创造的精神享受的空间,你能觉得有意思,能够沉迷其中流连忘返。对比之美是指通过阅读,你的触觉等感观也感觉到愉悦,精神享受的空间和物化的双重愉悦就是书籍所创造的美。”在设计《朱熹榜书千字文》时,他考虑既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创造一种新的形态,就以原大复制古籍,而在内文设计中则注入更多创新。如用文武线为框架将传统格式加以强化,注入大小粗细不同的文字符号以及粗细截然不同的线条,上下的粗线稳定了狂散的墨迹,左右的细线与奔放的书法字形成对比,在扩张与内敛、动与静中取得平衡和谐。封面的设计则以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册书的基本符号特征,既统_又有差异。封函仿宋代印刷的木雕版,但将文字反雕在桐木板上。全函以皮带串联,用如意木扣合成,既朴素又高贵。这本充分体现了他的设计理念的书后来获得好评。 获得200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为四眼线装,上下两册,配以函盒。函盒为玄色丝织压印戏曲人物脸谱,上下点缀朱印方章,函背染以中国红,书皮采用米色略带光.泽的纸,上印戏曲人物图,一派雅淡简逸之气。版式编排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图文外绕浅灰线框,大量留白,整个版面色彩浓淡相宜。全书工艺细致流丽、墨彩相映、蕴藉委婉、古简典雅,赏心悦目。正如设计师张志伟所追求的境界,这本书的设计乃是“大象无形”。“大”为精炼的艺术概括,“象”为图书内容,所谓不露痕迹的设计。 与之风格相似的《曹雪芹风筝艺术》,也获得了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它充分利用书页的空白部分,插入漂亮的风筝,每一页都有风筝在翩翩起舞,构思十分巧妙。印刷采用的是轻而柔韧的宣纸,装订用的是棉线。这样的材料轻盈无比,当读者掀动书页时,似有无数风筝在指间轻舞,那种曼妙的感觉,让人心醉。 这些图书都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因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书籍设计语言,典雅含蓄、韵味悠长。手捧一册这样的书,再佐一杯香茗,目光缓缓徜徉在书页之间,真是无上的享受。 设计师詹伟雄在《视觉的繁荣年代》中有个观点:设计师透过“装帧”或“排版”来制码,读者则经由自己人生累积的知识来解码,而就在这一来一往之间,“阅读的快感”就产生了。《无上清凉——弘仪大师墨宝舍利》是为纪念弘一大师圆寂60周年而出版的一部书,曾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一色瓷青函套和瓷青护封,封面上只有一轮皓月散发着清辉,清、幽、寒、静,没有一点多余的修饰,浑然天成。版面的简洁与大师淡雅清远的气质融为一体,空寂恬淡的禅境跃然纸上。设计师以意象来渲染书的主题,显然是要激发读者通过解码来共同品味那优美的意境,实现画外之意。 一些有思想的设计师,不仅追求装帧本身所呈现的美,还运用种种手段激发读者参与其创作,从而创造性地体验审美快感。吕敬人就说过:“我也强调设计的引导功能,不能让读者永远停留在较低的审美层次里。最美的书是内容和形式统一、审美和功能统一的书。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他在设计《梅兰芳全传》时,最初接到的材料是表现梅兰芳一生的文字和部分剧照。做设计构思时,他考虑到这本书实际上反映了梅兰芳戏剧舞台和人生舞台两部分,于是又找来多张梅兰芳的生活照,根据这个思路重新编排内文。这本书的翻口别有用心:向右翻,切口上呈现的是一张梅兰芳的生活照,象征他的生活舞台的起始;向左翻,切口上呈现的则是一张戏装照,暗喻着他戏剧舞台的开端。吕敬人说:“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设计不仅要做到反映,而且要追求延伸、提升内文的境界。” 朱赢椿设计的《不裁》《蚁呓》曾两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殊荣。《蚁呓》则完全是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一起来完成的一本书。它叙述的是一只蚂蚁的感悟,充满人生哲理。每页只在下部印有四五行文字,画面上的蚂蚁和道具只占很小的版面,余下的全是空白,既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又像在发出邀请——请读者一起来参与创作。“无字之经方为真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和趣味。设计者显然是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阅读的乐趣不在被动接受,而在主动参与。像这样的书,不再三把玩,哪能得其真趣呢?P07-13 序言 没有不散的筵席(代序) 书是有灵魂的物,它既是写作者心灵世界的物化,也是阅读者观照自我的镜子。因此,人与书不是冰冷的物的关系,而是一种充满热度的灵魂关系。有人把书比作朋友,有人把书比作恋人,还有人把书比作导师。爱书成痴的人,更是把书看得胜过一切。南宋尤袤就曾对人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对他而言,书具有多种功用,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重要性不言而喻。唐驶晚年也写诗咏叹:“平生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常自足。购得清河一卷书,古人与我话衷曲。”他与书是一种对话关系,心神相交中透出几分超然。台湾书人杨照则进一层发挥说:“书比爱人忠心,比亲人有趣,比烟酒、彩票深邃;书比宗教调皮,却又比巫术庄重;书让我们不必离开人的世界,就能坐拥天堂和地狱。”人与书的关系,既折射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也折射了这个人的襟怀、性情,有时堪称个人的心灵史。 人与书相处,最难过的应该算分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书与人的宴席亦如是。许多爱书人都深深体会过这种生离死别的彻骨之痛。 南朝梁元帝萧绎“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他博览群书,穷尽国力搜集了14万卷图书藏于宫中。当西魏围攻都城江陵之时,他上城墙巡视防务,还雅兴不减,随口吟诗。尽管大军压境,可是皇宫里依然如常讲授《道德经》,还要求百官认真听讲。后来,敌军就要破城了。萧绎绝望之余,不愿让书落入敌人之手,就让人点火焚书。顷刻之间,所有的书卷化作青烟。他欲跳入火海与书同焚,终被内臣劝阻。他满眼泪水喟然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对于这个书痴皇帝来说,焚书失道之痛确乎超过了亡国之痛。可惜,他当时还不能觉悟书乃天下之公器,竟以一己私心和一时冲动,毁掉了许多珍贵古籍,让后世读书人扼腕叹息。 在1100多年后,两位诗人在“礼崩乐坏”的惊恐中,也做着与书痴皇帝相似的举动——亲手焚书。“文革”风起,抄书之声甚嚣尘上,臧克家为了避祸,在自家厨房的水泥地上焚烧自认为有毒的图书。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看着火苗一口一口地把它吞噬,我心痛,我心恨。痛它的去,恨它的不快化成灰。一双手在拨火,双眼中在流泪。这时我的心,也好似成灰了。”流沙河的一首《焚书》,更是字字含泪:“留你留不得,/藏你藏不住。/今宵送你进火炉,/永别了,契诃夫!/夹鼻眼镜山羊胡,/你在笑,我在哭。/灰飞烟灭光明尽,/永别了,/契诃夫!/”亲手烧毁心爱的书,对于爱书人而言,其痛楚莫过于自断其臂。 在人与书的关系中,火永远是最大的敌人。郑振铎花20余年心血辛苦聚集近万种书籍,在日寇入侵引起的“一-二八”事变及“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几乎丧失殆尽。他在(《烧书记》中记录了毁书的情形:“‘八·一三’后,古书、新书被毁于兵火之劫者多矣。就我个人而论,我寄藏于虹口开明书店里的100多箱古书,就在8月14日那一天被烧,烧得片纸不存。我看见东边的天空,有紫黑色的烟云在突突的向上升,升得很高很高,然后随风而四散,随而淡薄,被烧的东西的焦渣,到处的飘坠。……”后来又怕因“书”惹祸,只好烧书,“我硬了心肠在烧。自己在壁炉里生了火,一包包,一本本,撕碎了,扔进去,眼看它们烧成了灰,一蓬蓬的黑烟从烟通里冒出来,烧焦了的纸片,飞扬到四邻,连天井里也有了不少。……我觉得自己实在太残忍了!我眼圈红了不止一次,有泪水在落。是被烟熏的吧?”这些文字至今读来,仍可见那字里行间的斑斑泪痕。 书比人长寿。对于书痴而言,当他行将就木时,书就成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牵挂。有的人甚至爱到极致时,书随人俱亡。 恋书成痴的作家尤金·菲尔德(Eugene Field)惧怕终有一日将与心爱的书籍分离,于是事先写下一份书单作为遗嘱,交代后人届时将单子上罗列的14本书随他的遗体一并下葬,以便他在前往极乐世界的路上有书可读。20世纪,有个叫安东尼·霍内克(AnthonyHonek)的英国牧师也是个超级书痴,他曾搜购了一部16世纪出版的珍本,到手之后才发现图书“饱受蚁蛀虫蚀——那些虫都还活蹦乱跳”。他担心那几只虫会顺带享用他的其他藏书,干脆断然采取永绝后患的措施:“阁下,吾遂将该书埋藏于地下。您或许有所不知,花园里的土壤如今十分肥沃哩。”他心中没有道出的话还有:“你且先埋地下,等着我的到来吧!” 人与书的分离常常是悲剧性的,但是也有例外。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Diderot)经济拮据,为了筹备女儿的嫁妆,想要卖掉自己的藏书。远在俄国的女皇帝叶卡特琳娜,得知此消息后,以高价买下这批书,同时又委托狄德罗保管,并且每个月给他付薪酬。狄德罗死后,这批书连带他的手稿真的辗转运至俄罗斯。像狄德罗这样幸运的爱书人,大概为数不多吧。 正如烟花无论曾经如何绚烂,终究会归于寂灭,人与书的激情相遇,最终亦难超越这种命数。占有诚然是一种快乐,但当占有不能成为永远时,我们何不换一种释然的心态呢?只要真正倾心过、欣赏过、激动过、收获过,再轻轻地挥一挥手,其实也不枉茫茫宇宙中这概率极低的一场偶遇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