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深入系统地开展了有关内河航道通航水力学问题专题试验研究,并配合航运部门进行了内河航道原型实船航行测试,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试验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本书集萃了其中最具使用价值的成果。
本书共分三篇,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篇介绍有关内河航道规划设计的相关技术标准。内容包括国内现行的标准和国内外取得的工程实践经验。第二篇介绍有关内河航道通航水力学专题试验研究取得的成果。第三篇介绍了有关内河航道通航水力学原型观测试验和实船航行测试取得的成果资料。
本书共分三篇,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篇介绍有关内河航道规划设计的相关技术标准。内容包括国内现行的标准和国内外取得的工程实践经验,分别论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内河航道设计布置原则,包括:天然和渠化河流航道的等级划分和航道尺度的计算方法;水利枢纽工程坝区航道(包括:通航船闸、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引航道口门区及上下游连接段)的设计布置要求和相关尺度的计算方法;内河航道中的过河建筑物(包括:跨河闸桥、渡槽、管道,以及跨河电缆、水文测验缆索等)的设计布置要求和满足船舶安全航行要求的跨度和净空要求。②内河航道的通航水流标准,包括:通航水深、航线上的水流流速和水面坡降,以及航道内的水流流态等方面的内容。③在确定内河航道设计标准时,对船舶性能因素的考虑等。
第二篇介绍有关内河航道通航水力学专题试验研究取得的成果。内容包括:①长江两坝间(三峡电站一葛洲坝电站)河段通航水流技术标准研究。该河段位于三峡大坝下游,葛洲坝水库回水区,两工程的运行调度都将直接影响该河段通航水流标准的确定,为此,长江科学院、交通部西南水运工程科研所等单位配合三峡工程的设计论证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试验研究。②三峡工程施工导流明渠通航问题研究。三峡工程施工导流明渠兼具施工期导流和通航双重任务,解决好导流明渠的施工期通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此,长江科学院、交通部西南水运工程科研所等单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③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研究。长江科学院、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研所和西南水运工程科研所等单位,配合三峡工程的设计论证,围绕引航道的布置型式和不同的枢纽运行方案,对引航道的布置方案和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比选试验研究。
第三篇介绍了有关内河航道通航水力学原型观测试验和实船航行测试取得的成果资料。内容包括:①长江中下游典型河段万吨级船队实船航行观测试验成果。②三峡工程导流通航明渠通航水力学原型观测试验成果。③葛洲坝水利枢纽三江引航道及枢纽上游石牌弯道原型实船航行测试成果。
第一篇 内河航道规划设计技术标准
1 概述
2 内河航道设计布置原则
2.1 天然和渠化河流航道设计布置
2.2 水利枢纽工程坝区航道设计布置
2.3 内河航道中水上过河建筑物的设计布置
3 内河航道通航水流条件要求
3.1 天然和渠化河流航道通航水流条件标准
3.2 水利枢纽工程坝区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标准
3.3 水利枢纽工程船闸闸室水力特性要求
3.4 通航标准制定时,船舶性能因素的考虑
第二篇 内河航道通航水力学专题研究
4 天然河流航道通航水流技术标准研究
4.1 前言
4.2 专题试验研究项目内容
4.3 两坝间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现状
4.4 三峡工程兴建后,两坝前航道通航水流条件试验研究
4.5 结论
5 限制性航道通航水力学研究
5.1 三峡工程二期施工导流明渠的设计布置
5.2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5.3 试验研究内容
5.4 三峡工程导流明渠的布置与体型研究
5.5 减少明渠开挖工程量优化试验
5.6 明渠汛期防冲保护问题研究
5.7 船队通过明渠的航线选择
5.8 明渠上、下游引航道连接段整治研究
5.9 提高明渠通航流量标准研究
5.10 结论
6 水利枢纽工程坝区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6.1 概述
6.2 三峡工程坝区河势特点及建库后的变化
6.3 专题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和试验工艺
6.4 三峡工程上游引航道设计布置
6.5 试验条件
6.6 研究内容及测点布置
6.7 试验研究成果及成果分析意见
6.8 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上游引航道不同布置方案比较
6.9 改善升船机闸首前通航水流条件措施研究
第三篇 内河航道通航水流条件原型观测试验及实船航行测试
7 天然河流航道原型实船航行测试
7.1 观测情况介绍
7.2 观测成果分析意见
7.3 结论
8 限制性航道通航水力学原型观测
8.1 明渠通航水力学原型观测设计布置
8.2 明渠通航水力学原型观测内容
8.3 通航水流条件原型观测成果及成果分析意见
8.4 三峡工程导流明渠通航水流条件原型观测资料与模型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8.5 结论
9 水利枢纽工程坝区航道原型实船航行试验
9.1 实船航行试验测试条件
9.2 实船测试项目内容和试验方法
9.3 船舶性能及水域通航水流条件测试
9.4 制动惯性测定
9.5 石牌弯道弯曲半径试验
9.6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