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翁弗雷作品。从毕达哥拉斯到德里达,跨越2600年历史,精选31幅绘画作品,解读31位哲学家,串联起一部哲学简史。 如何以画笔描绘哲学思想?艺术家们为了展现出哲学家的特点和思想,往往会选择一个点睛的细节来作画。本书中,我们会看到阿那克萨戈拉的油灯、苏格拉底的杯盏、柏拉图的洞穴、亚里士多德的鳄鱼,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家为阐释哲学观点而选择的别具深意的细节。 书中既有古典绘画也有现代艺术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不太为大众所知的大家作品,例如鲁本斯笔下的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蒙克笔下的尼采等。 这既是一场哲学之旅,也是一次美学与艺术的旅程。 作者简介 米歇尔·翁弗雷(Michel Onfray,1959-),法国哲学家、随笔作家。他的思想汲取了尼采、伊壁鸠鲁及犬儒派哲学的精髓。主要著作:《旅行理论》 《无神论》 《哲学家的肚子》 《向森林求助》等,其中多部在三十多个国家翻译和出版。 目录 前言 魔鬼藏在细节中 1 毕达哥拉斯的鱼 (约公元前580-约前495年) 《毕达哥拉斯与渔夫》 萨尔瓦多·罗萨 2 阿那克萨戈拉的油灯 (约公元前500-前428年) 《伯里克利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友谊》 让-查尔斯·尼塞·佩林 3 德谟克利特的地球仪 (约公元前460-前370年) 《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 彼得-保罗·鲁本斯 4 克桑蒂贝的水壶 (公元前5世纪) 《苏格拉底、他的两任妻子及亚西比德》 雷耶·范·布洛门达尔 5 苏格拉底的杯盏 (约公元前469-前399年) 《苏格拉底之死》 雅克-路易·大卫 6 柏拉图的绳索 (约公元前427-约前347年) 《洞穴之喻》 米歇尔·柯克西耶 7 第欧根尼的提灯 (公元前412-前323年) 《柏拉图与第欧根尼》 马蒂亚·普雷蒂 8 普罗泰戈拉的柴捆 (约公元前485一约前420年) 《德谟克利特与普罗泰戈拉》 萨尔瓦多·罗萨 9 亚里士多德的鳄鱼 (约公元前384-前322年) 《亚历山大大帝派人将异国珍禽带给 亚里士多德》 让-巴蒂斯特·德·尚帕涅 10 伊壁鸠鲁的颅骨 (公元前341-前270年) 《虚空或人生之喻》 菲利普·德·尚帕涅 11 塞涅卡的刺血刀 (公元前4-65年) 《塞涅卡之死》 卢卡·焦尔达诺 12 马可·奥勒留的面包 (121-180年) 《马可·奥勒留派发面包和药品》 约瑟夫-马里·维恩 13 奥古斯丁的贝壳 (354-430年) 《圣奥古斯丁的愿景》 桑德罗·波提切利 14 托马斯·阿奎那的墨水瓶 (约1225-1274年) 《圣托马斯·阿奎那》 桑德罗·波提切利 15 马尔西利奥·费奇诺的花园 (1433-1499年) 《美第奇宫的柏拉图盛宴》 路易吉·穆西尼 16 伊拉斯谟的戒指 (约1466-1536年) 《伊拉斯谟》 小汉斯·荷尔拜因 17 蒙田的诗琴 (1533-1592年) 《蒙田的童年》 皮埃尔-诺拉斯科·贝尔吉 18 马基雅维利的手套 (1469-1527年) 《马基雅维利的肖像》 塞迪·第·提托 加注目光如铁,寒光似火 19 笛卡尔的手 (1596-1650年) 《笛卡尔》 弗兰斯·哈尔斯 20 帕斯卡的纸卷 (1623-1662年) 《布莱士·帕斯卡的肖像》 无名氏 21 狄德罗的睡袍 (1713-1784年) 《丹尼斯·狄德罗的肖像》 路易-米歇尔·范·卢 22 伏尔泰的羽毛笔 (1694-1778年) 《伏尔泰起身向秘书科里尼口述》 让·胡贝尔 23 卢梭的软帽 (1712-1778年) 《身着亚美尼亚式服装的卢梭》 艾伦·拉姆齐 24 康德的桌子 (1724-1804年) 《康德与饭友》 埃米尔·杜斯特林 25 达尔文的手稿 (1809-1882年) 《查尔斯·达尔文与查尔斯·莱尔爵士、 约瑟夫·道尔顿·胡克》 维克多·尤斯塔菲耶夫 26 尼采的栏杆 (1844-1900年)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理想肖像》 爱德华·蒙克 27 弗洛伊德的鱼钩 (1856-1939年) 《前往伦敦的弗洛伊德》 瓦莱里奥·阿达米 28 萨特的眼睛 (1905-1980年) 《让-保罗·萨特的肖像》 罗伯特·康巴斯 29 福柯的牙齿 (1926-1984年) 《米歇尔·福柯》 热拉尔·弗罗芒热 30 德勒兹与伽塔利的皱纹 (1925-1995年) (1930-1992年) 《吉尔·德勒兹的肖像》 《菲利克斯·伽塔利的肖像》 热拉尔·弗罗芒热 31 德里达的猫 (1930-2004年) 《德里达》 瓦莱里奥·阿达米 结语 绘画修改痕迹之想象博物馆 参考文献 序言 唯有借助眼睛才能正确 聆听无声的画语。 我们以伦勃朗的名画《 沉思中的哲学家》为例, 它几乎遍布所有高中毕业 班的哲学教材。其实,画 家的真正意图并不像作品 名称所反映的那样,描画 一位沉思中的哲学家,而 是在于表现一则《圣经》 主题:托比特与安娜在等 待儿子归来。事实上,这 位荷兰画家常常以《圣经 》为题材进行创作。 来自文学界或哲学圈的 作者们常以华丽的辞藻对 该幅画作加以引用、分析 、评论或解读,连精神分 析领域的现代占星师们也 不甘人后。可问题在于, 他们并未真正看懂它。除 了将作品名称忠实地复述 一遍外,作者们对这幅画 真正表现的内容视而不见 。因为在他们看来,作品 名早已将主题与内容概括 其中。甚至作品本身完成 与否也无关紧要。 然而光阴流转,并非所 有作品名都能与画作一同 保存下来。当绘画跨越了 世纪,它的主题与创作方 式才是真正抵御时间的武 器!事实上,许多绘画成 了无主之作:人们不清楚 它们究竟为何人所画,也 无法知晓创作主题真正的 含义,甚至指鹿为马、张 冠李戴…… 这幅伦勃朗的名画便是 如此。人们误以为画中的 主人公是一位眼神放空、 陷入沉思的哲学家。实际 上,这是双目失明的托比 特,他正等待着儿子归来 ,替自己医好眼疾。 画面右下角,一个女人 正在为壁炉通火。假如画 中男子是一位哲学家的话 ,那么这个女子的身份要 么是他的妻子,要么是他 的女仆。要知道,在伦勃 朗作画的那个年代,不论 是哲学家还是在壁炉前通 火的女子,都应当出现在 作品名中。可是,《沉思 中的哲学家》仅仅提到了 哲学家,却忽略了处在同 一画面中的女性。这显然 与另外两幅哲学绘画的命 名标准相悖:一幅画作表 现的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克 桑蒂贝正在往哲学家身上 倒水,另一幅描绘的是交 际花费利斯(Phyllis)骑坐 在亚里士多德的身上。将 画中人物看作一位已婚或 是由女仆照料的哲学家实 属无稽之谈。事实上,伦 勃朗所表现的人物关系处 在《圣经》的故事框架当 中,他们分别是先知托比 特和他的妻子安娜。 此画名为《毕达哥拉斯 宣扬素食主义》,创作于 1618-1620年,作者是彼得- 保罗·鲁本斯。当获取上述 信息后,我们是否能更好 地理解这幅画呢?答案是 肯定的。由此可见,在观 赏一幅画作时,我们所见 正是作品名称所言嘛!我 们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画 面。如此一来,即使一幅 宗教画也可以被看成一幅 世俗的画像。名牌上的字 词代表着作品的含义,但 它们也以同样的方式限制 着人们对作品的评论。而 为了理解作品,更好的办 法就是去了解谁是毕达哥 拉斯,以及他本人与素食 主义的联系。这意味着去 了解他的哲学思想。那么 ,如何像希瓦罗人的缩头 术一样,将一种哲学思想 压缩成一个小点呢? 在画家看来,他需要说 出一切,至少,他得以较 少的形式画出尽可能多的 事物,以实现效益的最大 化。用一幅作品表现一种 世界观,是最理想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在画面上 看到一段逸事、一个物体 、一件小东西,种种细枝 末节大体都反映着作品的 整体概念。这也正是“魔鬼 藏在细节中”的含义所在。 寻找体系中的类似物 (analogon)便成了艺术家 的必要工作。什么是“类似 物”呢?该词源自现象学, 是由胡塞尔提出的,之后 频频出现在萨特论述“想象 界”与“想象”的作品中。我 们暂且不考虑它作为专业 术语的用法,而把它看作“ 等量物”。在绘画艺术中, 它指代能言说一切的物品 ,即绘画换喻法。同理, 作品的核心意义与中心也 尽在细节当中。例如,鲁 本斯所绘的毕达哥拉斯的 蔬菜、亚里士多德与费利 斯的骑行、苏格拉底与克 桑蒂贝的水壶、阿那克萨 戈拉的油灯、德谟克利特 的笑容、赫拉克利特的眼 泪、苏格拉底的杯盏、第 欧根尼的提灯或木桶或碗 、柏拉图的洞穴、普罗泰 戈拉的柴捆、亚里士多德 的鳄鱼、塞涅卡的刺血刀 、马可·奥勒留的面包、奥 古斯丁的贝壳,这些故事 都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通过画家的寥寥数笔,它 们的轮廓便一一呈现在画 作之上。 从一套哲学体系到一句 话、一个观点、一个类似 物、一个标志、一件物品 ,这正是绘画的妙用。它 极为高效,前提是已明确 解释物品的含义。之后则 需要做相反的工作:从物 品到体系。从下降的辩证 法到上升的辩证法,又一 次的循环…… 唯有通过传递才可能理 解画作。这一原则适用于 超出具象艺术的一切艺术 作品,尤其适用于抽象艺 术、装置艺术,以及杜尚 之后的艺术。列奥纳多·达· 芬奇将绘画称为一种“精神 的”事务,让我们换一种说 法,一种心智的事务,但 他不清楚它需要进行到何 种程度,这正是我们认为 他说得有道理的原因。绘 画,作为一种精神的事务 ,通过模仿基督教和超验 的宗教感情,为观众提供 了一种不论神佛的、专注 内在精神的场所。它通过 比喻、象征、隐喻、换喻 ,以图像的方式,在有神 和无神的世界里祷告,言 说不止。 导语 这是一场哲学与艺术的跨界之旅。哲学往往让人望而却步,作者却另辟蹊径,从绘画作品出发,运用降维思路解读哲学。抓取画中关键事物,比如亚里士多德的鳄鱼、苏格拉底的杯盏、普罗泰戈拉的柴捆,听作者解读它们承载的哲思。 跨越2600年,串联起一部哲学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到20世纪的德里达,经由笛卡尔与康德,蒙田与卢梭,伏尔泰与尼采,以时间为轴,梳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 这是一场美学的视觉盛宴。书中既包含了名家的代表画作,如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也不乏小众精品,如蒙克画的尼采肖像。既有古典绘画,也有现代艺术。此处光影预示着什么?人物的手势暗含什么深意?构图和用色有何讲究?作者的分析堪称专业,读来津津有味。 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翁弗雷写给大众的哲学书。作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散文家,因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读者称赞。他曾当过中学哲学教师,为人授课的经验使他的文字条理清晰、便于理解。 精彩页 人们通常认为哲学始于希腊,并且称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为最早的哲学家——他们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的希腊。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单从逻辑上来看,“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这一概念具有时间性,指的应该是生活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但是,通过比对他们的出生日期,却发现了以下矛盾之处:一些被归为此类的哲学家反而比苏格拉底去世得晚。比如德谟克利特,他不仅比苏格拉底出生晚,而且在苏格拉底去世后仍活了近三十年……那么,为何我们要使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这一概念呢?因为在哲学史中,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这对双人组合犹如上帝和基督的摹本,地位无人可及。理想主义者柏拉图被看作万物之父;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却是公认的哲学先贤。后者的死亡颇具象征意义,是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将他“钉”在了十字架上。尽管我们知道,毒芹汁才是苏格拉底的死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苏格拉底坚守了自己的信仰,为辩证理性从容赴死。 不过,同属这一范畴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不论在智性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大相径庭:一些哲学家奉原子为真理,另一些则将概念当作真实;其中一位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本源,另一位则认为万物由火而生,还有一位认为空气是万物始基;巴门尼德把球体看作万物之本,而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皆流”。 哲学并非起源于希腊,却在希腊得到了长足发展。事实上,哲学早已存在于希腊以外的世界各地。如迦勒底的占星师、印度的天衣派信徒、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徒、腓尼基的圣职者、亚述和巴比伦的祭司……他们也在进行着哲学思考。第欧根尼·拉尔修曾言,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受到了“蛮族神秘之术”的启蒙,他不仅到过埃及,还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因此,当时的人们认为毕达哥拉斯的希腊哲学源自蛮族以及欧洲之外的国度。印度的天衣派信徒是印度宗教中的裸体圣人。在毕达哥拉斯的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来自东方的智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哲学家看来,非物质的灵魂离开濒死的肉身后,会轮回转世,进入另一具身体内部。转世的灵魂既有可能进入人类的身体,也有可能进入动物的身体。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名哲言行录》中有如下描述:“人们通常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位发现灵魂迁移的人。他认为命运终结后,灵魂会从一个存在转移并依附到另一个存在上,这便完成了一次圆周运动。”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将上述说法进一步完善。之后,毕达哥拉斯与柏拉图关于灵肉分离的思想又融入基督教,经由基督徒改造后,灵肉二元论不仅包含了永恒不朽的灵魂与日渐腐坏之肉身的对立,同时也提出,在肉身消失后,灵魂将寓居在另一具享天福的圣身中。 在毕达哥拉斯的世界观中,其父的灵魂可以经由轮回转世寓居在一只猫或者一条狗的身上,抑或栖身在一头牛或一条鱼的体内。 正因如此,毕达哥拉斯告诫他的弟子们,要避免吃所有肉类食物。人们自以为正在享用一块猪排骨,其实他们啃食的,是自己的祖父……第欧根尼·拉尔修曾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一次,毕达哥拉斯看见一只小狗正遭人虐待,他满心怜悯,说了这样一番话:“住手,不要再打了!我的一位朋友的灵魂正栖身于它的体内。当小狗吠叫时,我知道那便是他的声音。”(Ⅷ,36) 萨尔瓦多·罗萨在画中所描绘的情景便摘自普鲁塔克的《席间闲谈》:“据说,毕达哥拉斯曾经从一位渔民那里买下一整网的渔获,却尽数放生……毕达哥拉斯为鱼儿们支付赎金,如同解救了自己被囚禁的亲友一般。哲学家们身上所展现的善意以及人性让我们不由得陷入思考,他们之所以戒食海洋动物,是为了替它们伸张正义。 P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