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离不开沟通,执行是成功的关键,沟通力和执行力的缺乏常常是管理不力的通病,也是管理者迈不过职业化管理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掌握有效流通、高效执行的管理艺术是成为出色管理者的必备条件。《管理者有效沟通高效执行的艺术》讲述了管理者有效沟通与高效执行的艺术,精心挑选出对于管理者最具参考价值的案例与方法。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果管理者能够在管理实践中,将有效沟通与高效执行紧密结合,配合发挥各自的功效,就能够对组织和企业进行更科学、更高效的管理和领导,从而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和卓越的领导者。本书由黄柏华编著。
《管理者有效沟通高效执行的艺术》能够帮助非管理科班出身但又有着强烈上进心,关注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渴望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者。帮助管理者更有能力承担起组织赋予的重任,同时也使得自己的职业道路更加顺畅。
当然,即使是有着丰富管理实践的管理者也一样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到营养。《管理者有效沟通高效执行的艺术》将帮助您成为一个更有条理,更能高效执行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者。本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当我们遇到管理困扰的时候可以随时翻阅寻找答案。放在身边成为管理者的有效工具书。本书由黄柏华编著。
管理者在沟通时,有的是为了打开心结,有的是为了了解更多的内心心理状况,有的是为了让工作顺利地进行,达到上下通畅的效果。但是这些目的归结起来看,其实中心都是两个字:疏导。对于企业来说,要达到上下工作的畅通,必须建立起一个通畅的渠道,这样才能让上面的战略决策在向下面传达的过程中不受阻碍,不被误解,从而得以很好地执行,否则就会出问题。而这都是需要沟通来解决的。如何达到很好的沟通?如何才能疏导好?我们不妨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说起。
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可谓是人尽皆知了。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禹的父亲鲧受命治理洪水。因为他采用的是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反而淹没了许多人的生命。
后来,禹又受命继续治理洪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他在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之后,又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大禹治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并让我们歌颂至今。而之所以流传久远,恐怕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故事感人,更因为其治水的方法特别。即采用疏导而非堵截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容易了,人们在生活上很容易做到这一点。但是对于很多管理者来说,当遇到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时,却可能很少有人能够像大禹那样成功地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其实,像这种问题在我们的企业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例如,在企业的生产车间一个普通岗位上的员工,也许由于他的过错而受到了批评,也许因为上级的过错而受到了处罚,他写了意见到意见箱,或者是向某个上级反应,但是并没有得到回复,他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洪水),于是他心里有了其他的想法,他可能会再找其他的方法,也可能把自己的不满向更多的人传播(洪水泛滥过程)。而如果他的这种不满恰恰在其他员工心里也存在,那么他的这种情绪就会得到加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的直接上级没有找他沟通,而是对员工进行威胁或其他不当的方法阻止员工去传播(开始堵洪水),这时候就会引起员工的对抗。如果再有其他人对这位员工进行不怀好意的煽动,或者他有了过激的行动,那么他可能就会采取其他的行动,如辞职,或者向最高级领导反映或者向外部媒体宣传,再或者煽动其他员工一起离职(洪水已经对他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了)。这个时候大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解决当初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已经很困难了(看来要堵住洪水不太可能了)。最后怎么办呢?这时对员工要么开除,要么做思想工作让他留下来,以给其他人看到公司公平的一面。而对员工的直接上级也是同样的处分。这样看来,问题是解决了,洪水也疏导开了。其实,这整个事情还是对公司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或损失,不只是对事件本人,其他人对公司理念的认同也会产生折扣的。这种无形的损失反而比有形的损失更大。
再如,有些公司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上司把任务交代给部下,部下说知道了,没问题。可是在执行环节出现了偏差,上司认为部下没有按照自己说的去做,而部下认为自己当初的理解就是这样,肯定是上司没说清楚,结果是互相埋怨,甚至产生矛盾。如果这时上级和部下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则还可以避免更大的矛盾;
如果两方都坚持自己没有错误,而不理会对方则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
治洪水和沟通管理虽然是互不相干的两件事,但是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还是相通的。我们在平时工作管理中是不是能够从大禹治水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学会用疏导的办法来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采用鲧治水的方法,遇到问题总是企图堵截或者封闭,而缺少交流与沟通,最终导致问题扩大化的问题呢?
沟通的目的在于疏导,疏导的目的则在于将问题消除,让企业运行畅通,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沟通的本来意义。
杰克·韦尔奇说:“企业领导人的工作成效与能否同下属沟通具有成百上千倍的正效用。为此,我每天都在努力深入每个员工的内心,让他们感觉到我的存在。即使我出差在很远的地方,我也会花上16个小时与我的员工沟通。”
对于领导者来说,能否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直接影响,要想提高领导者的沟通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树立服务观念,提高政策理论业务水平,打造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有反腐倡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构建和谐的上下关系。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方法。与上级沟通应注意事先整理好要谈的话题,并选择好沟通的时机;沟通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理解和领会上级的意图,积极执行;完成工作或解决问题后,要及时作汇报;与下属或群众沟通,要善于听取意见建议,多做调查研究和说服解释工作,需要有意识地尽量“淡化”上下级差别,采用“建议”或“安排”的口吻来安排工作。
再次要灵活运用好沟通协调的艺术。作为领导者对下属讲真话、实话,才能讲到下属心里头,得到下属的理解和支持。领导者要获得下属的信任,就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只有学会沟通、善于沟通,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成效。P5-8
有个员工本来工作很积极,但是因其内向性格的原因,与周围同事缺少沟通,久而久之就被同事疏远。后来这名员工因缺乏与同事的交流而工作消极,其直接领导也没重视与这名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这名员工与同事争吵,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当事人均被所在公司处以重罚。事后,公司领导在调查分析这件事时发现,导致这次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假如这名员工的直接领导能够主动地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假如同事之间能够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这次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可见,沟通在管理中是多么的重要。
在企业管理中,同事与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都需要沟通,有效的沟通是管理工作持续不断改进的基础。因此,作为各级管理人员都要重视沟通交流工作,主动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管理基础。
沟通是每个管理人员的分内之事。管理者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有效的沟通,但增强沟通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
有这样一种怪圈现象:企业的高层怪中层,中层怪员工,员工怪中层,中层又反过来怪高层,形成一个怪圈,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地负责,也没有一个人保质保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这说明企业的执行力很差。执行力很差不仅仅是基层员工的问题,而是涉及任何一个管理层面的问题。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企业高层、中层还是基层员工,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就不会出现执行力不佳的问题;如果每个人在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阶段都做到一丝不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执行力得到有效的落实,那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生生不息。反之,一个企业如果在执行力方面做得很差,即便有再好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也是一句空话。
执行力并不是工具,而是工作态度。很多人工作态度始终不够认真,造成执行力的偏差。所以在端正态度后,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从自身做起,用认真的态度来执行。所谓“上行下效”,管理者的行为必然会成为员工效仿的模板。
本书讲述了管理者有效沟通与高效执行的艺术,精心挑选出对于管理者最具参考价值的案例与方法。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果管理者能够在管理实践中,将有效沟通与高效执行紧密结合,配合发挥各自的功效,就能够对组织和企业进行更科学、更高效的管理和领导,从而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和卓越的领导者。本书如有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