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中一晚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群十分繁盛,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近十余年来,以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为首的国际科研队在嘉荫晚白垩世中一晚期植物化石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包括首次发现被子植物达勒比叶、水生被子植物嘉荫莲及首次发现葛赫叶的表皮构造等,新建立两个植物化石组合并确定了时代,确认了此间被子植物在植物群中的主导地位,并深入研究了被子植物与恐龙等协同演化关系等。 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重大研究成果的发现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极富价值的推论,特别是首次提出对我国东北晚白垩世植物群演替序列的新认识。上述成果对推动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晚白垩世植物群、相关地层及古地理环境等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也为相关地质古生物知识的科普做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简介 孙革,辽宁沈阳人,古植物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顾问,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史博物馆)名誉教授,日本城西大学顾问,《世界地质》(Global Geozogy)主编。196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1985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8—1989年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自然史部)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国际古植物学会(IOP)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等。从事地质古生物学研究40余年,为全球早期被子植物研究作出突出贡献;1998—2002年率课题组首次发现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确认“古果属”(Archaefrutus)为水生草本被子植物,提出“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及全球被子植物起源及早期演化研究。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及“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已发表专著9部(包括合作)、译著1部、论文16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黑龙江嘉荫地区地质概况 1.1 地质概况 1.2 晚白垩世地层 第二章 嘉荫晚白垩世植物群 2.1 植物群的组成 2.2 植物群的性质 2.3 植物群的时代 2.4 植物群最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嘉荫晚白垩世气候与古地理 3.1 嘉荫晚白垩世气候 3.2 嘉荫晚白垩世地理环境 第四章 嘉荫晚白垩世植物与恐龙 4.1 植食恐龙的“餐桌” 4.2 植物化石在研究嘉荫K—Pg界线中的作用 第五章 中国东北晚白垩世植物群演化序列 5.1 晚白垩世早期植物群——牡丹江植物群 5.2 晚白垩世“中期”植物群 5.3 晚白垩世中一晚期植物群——嘉荫植物群 5.4 晚白垩世最晚期植物群——“渔-富”植物群 5.5 中国东北晚白垩世植物群演化序列框架 第六章 嘉荫古植物研究相关科普活动 6.1 古植物学家及古生物学家雕塑园 6.2 嘉荫恐龙博物馆中的古植物化石 6.3 嘉荫地质古生物庆典活动 致谢 参考文献 导语 黑龙江嘉荫晚白垩世中-晚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群十分繁盛,又保存着丰富的植物化石。近十余年来,以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为首的国际科研队在嘉荫发现了大量晚白垩世中-晚期植物化石,首次发现被子植物达勒比叶及水生被子植物嘉荫莲等珍稀化石,新建立两个植物化石组合并确定其时代,查明此间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比例,并深入研究了被子植物与恐龙等协同演化关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