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晚清重臣阎敬铭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阎忠济//阎悌律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早年生活和仕选经历

(1817年一1845年)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晋·左思:《咏史》

早年生活和家庭

阎敬铭字丹初,号约盒,叉号荔门。晚年人称丹翁,约盒罾士,谥文介,生于清嘉庆廿二年丁丑(即公元1817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家乡是陕西省毗邻黄河西岸的一个小县城朝邑(后归属大荔县)。这里是黄河流域的上游,流水最为险恶、湍急,汹涌的河水经河套地区自北向南,沿着吕梁山脉,千里蜿蜒,从万山的深谷中,虎啸龙吟一般,奔腾着,咆哮着。河水流到风陵渡,几乎拐了个直角,朝向东方倾泻而去。朝邑县城正在风陵渡以北百里之遥的大河西岸,是人称“水深土厚,民朴士醇”的古老而纯朴之地。由于黄河经常水急浪高,在流经朝邑县城时浪夹着泥沙,冲出河床,改道而冲毁远近村庄,淹没耕地,不久,许多家庭被迫迁徙他乡。

阎敬铭家在朝邑县城西面的南寨子村。直到青年时代,他一直居家读书、务农,不但接受儒家正统思想、观念的熏陶,并且对于农耕、稼穑,也是非常熟谙的,他的家族阎氏族祖上是一个大家族,由于家人众多,耕地稀少,他幼年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仅够温饱。他的父亲名阎铁,字面如,是个勤俭聪敏的商人,年轻州以贩盐为业,后来由于节俭度日,把积蓄下来的银两,开了个杂货铺,再也不明远离家乡去贩盐,由“行商”改为“坐贾”。阎敬铭兄弟长大后,他父亲靠俭素度口,严谨持家,有了富足的积蓄,除了购置土地,春播秋收地忙于农务以外,主要是但给两个孩子读书。阎铁虽是个生意人,但他人很聪明,尊师重道,教子甚严,以儒家正统思想汲引儿子有志于学,希望他们有朝一日,也能考取功名,改换门庭,做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阎敬铭兄弟二人。弟弟叫敬舆,字礼园,中举之后,以举人官刑部郎中,后因病,没有继续为官,退居乡里,研读文史典籍,并取得可观成绩,有多篇文论著作存世。在读过私塾之后,阎氏兄弟又同时受教于陕西省的关中书院。  仕途经历

书院的建置,兴起于宋代。特别是南宋时,书院的数目大增,并由此形成各种流派。南宋最兴盛时,最著名者有白鹿洞、岳麓、石鼓(一说为嵩阳)、睢阳等“四大书院”。在近千年的演变中,书院由兴盛到衰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气有关。北宋是在长时间的国家社会丧乱之后统一起来的,统治者自然谋求长治久安,开始重视文化建设,注重用科学考试获取官职,来笼络年轻人。后来金兵南下,兴盛起来的书院,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简要地说,书院是自宋代以降,直至明代,高于蒙学程度,非国家制的一种内涵不一的教育机构。程度低的蒙学,也称义学、学馆、家塾等形式,程度高的就是书院。最初的书院,都是由民间私人创办的,也称“私学”。各地的书院都有明显的特点,有的专门传习理学,始于北宋。书院又受当时禅林的影响,设在依山傍水的自然名胜的地方。各书院既是文化教育机构,就都要祭祀先圣孔子,另外还要祭礼某一个学派的先贤。作为一个地方(省)的高级学府,都有培植士人成长,充实精神文化修养,使之成才的责任。因此书院都有丰富的藏书,以利学子研读经史。有的书院,还要认真地择师选生。

清初,满族统治者人主中原,对中国千年固有的学术文化思想,采取压抑的手段,尤其畏惧明代末年民族思想的复活,对其巩固统治不利。随着战争的结束,社会渐趋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人心思齐,统治者逐渐放宽了汉人创办学院的政策。而且发现搞得好,可以培养为统治者利用的人才,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到了雍正十一年,皇帝下了一道谕旨,说办书院原是“实有裨益者少,浮慕虚名者多。近来看见各省大吏,渐知崇尚实政,不事沽名邀誉之为,而读书应举者,亦颇能屏去浮嚣奔竞之习,则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厉行,有所成就,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督抚驻札之所,为省会之地,着该督抚商酌奉行。各赐帑金一千两。将来士子群聚读书,须预为筹划,资其膏火,以垂永久。……”此谕下达后,各省的省城,都办起了一两个规模较大的书院。其中较为知名的有:直隶的莲池书院、江苏的钟山书院、紫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湖北的江汉书院、四川的锦江书院和陕西的关中书院。建置书院的风气一起,各省的府、州、县也渐渐办起来了。书院在清代大增,远远超过前代的数目。明代原有的名人在书院讲学的风气,为了防止清统治者的猜忌,都先后撤销了,而代之以学习文、史、哲学典籍、习帖练字,做应科举考试的准备,形成为早期的高等学府。

关中书院是陕西省最主要的书院,建于明代末年。到清代乾隆时期,陕西巡抚毕沅曾重新修建,并予整顿,使其成为关中培养士人的重要基地。阎氏兄弟的蒙师路德,字润生,号鹭洲,陕西省周至县人,嘉庆进士。曾官户部郎中,任军机章京,后因目疾告归乡里,主讲于关中书院,以制举业名于时。为了培养年轻的学子准备科举考试,课程要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教授学生以孝悌律己;曾说“读书为作好人,非求富贵”。关中书院继承宋元遗风,以讲求理学为根本宗旨,先后有冯从吾、李二曲、戴祖后和路德等闻名的学者、理学家在此主讲。在路德老师的直接培植之下,阎敬铭接受了儒家正统观念的熏陶,养成了一整套的儒家思维模式和理念,并成为他毕生坚守的原则。但他不以儒家为唯一学识,兼顾其他。路德培养的学子,多数考取了举人、进士,有的成为一代有节操,功业显赫的人才,而阎敬铭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一次,他的父亲阎铁不放心,想去了解一下儿子学业的情况,就从家乡赶到百里之外的关中书院,拜访路德老师。路德知道其来意是关心他儿子的成长,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说:“你家的两位公子,读书都很认真踏实。就我的观察,敬铭对历史、政事的研讨,优于辞章之学,志在国策的治理研究,敬舆辞章优于政事,注重学识文采的修养和研究。”几十年后,两人的成长和变化,说明当年老师对他们的评估是准确的。阎敬铭经过多年磨练,光绪年间身居相位,地位显赫,政绩灿然,成为耿介廉洁,在国计理财、吏治民生诸方面颇有建树的一代名相。

P1-3

后记

这部《晚清重臣阎敬铭》,作为阎敬铭传记,基本上以其生平经历、官场任职先后为序,以史实为依据,记述了阎敬铭在各个时期的活动,少有轶事传说及一般小说的文学创意、引伸、描写。传记后编撰了少部分阎敬铭致朝廷奏折及部分书法、对联等作为传记部分的佐证和补充。

本书资料来源,一部分取自“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资料中心”,选自社会科学院收集总汇之《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中《阎敬铭档》,此档多达十数册,本书因篇幅所限,只取其少许;另一部分为我们祖传及著者多年收集整理所存之资料。

阎敬铭历经清代四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曾为晚清光绪年间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户部尚书,2012年为其逝世120周年(1892年辞世)暨诞生195周年(1817年出生),编著此书,以资纪念。

阎敬铭一生所体现之治国理财之贤能、惩治腐败之勇气、刚正不阿之秉性、清正廉明之品德、质朴亲民之作风,皆可见其一心为民之根基,已见诸史册。我中华占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和政府历来提倡民生为本,为人民服务,今日市场经济下,正是视民生为本作为制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各级政府官员的座右铭。改革开放,实现小康社会,圆“中国梦”都是人民的期盼。

我等已古稀、耄耋之年,在此把纪念和弘扬先祖美德、教育后代、告慰祖先,视为我们的责任,苦奋多年,终结此愿,小诗两首,以诉衷肠:

之一(阎忠济作)

日夜专心酌字句,叔侄连手叙丰功。

祖德光照千秋业,耿介永存史乘中。

之二(阎悌律作)

先祖清廉当称颂,孝悌忠恕立身行。

一心为民邦本固,恭俭刚直须传承。

白发顽疾何所惧,发扬祖德甘苦寻。

老骥自知韶光贵,鞍系重托自奋蹄。

本书编撰中承蒙“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朱诚如副主任鼎力协助,为本书问世起了重要作用。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杨占峰先生,太白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诸位先生、女士以及清华大学教授(阎氏四代孙女婿王睿先生),出谋划策,多方联系,指导出版事宜,为本书出版起了关键作用,在此一并致以深忱谢意。编者年事已高,书中难免出现差错、疏漏之处,诚希读者不吝指正。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早年生活和仕途经历

 早年生活和家庭

 仕途经历

 进士及第

第二章 初到户部

 福建司主事

 库兵窃银

 文化生活

第三章 湖北湘军任职

 赴鄂起因

 粮台任事

 至诚至义的胡阎之交

 彭阎之交

 按察使亲手捉案犯

第四章 山东巡抚任职

 “移孝作忠”急赴山东

 小马童和灯笼的故事

 对起义军的战争

 整顿军队

 艰难的吏治

 举贤自代陈请终制

第五章 在山西虞乡、运城

 身在林泉心系山东

 教学·研究

 居家·家训

第六章 晋省大旱奉旨稽查赈务

 灾情罕见灾民惨状

 筹备赈灾粮款

 惩贪

 赈籍·散米·粥厂

 一个冲破旧观念的决定——停戏积谷

 会见张之洞

第七章 二次进京在户部任上

 整顿户部量才用人

 “不气歌”的诞生

 云南军费报销案的审理

 统筹整顿新疆军需

 终生友谊

 恢复制钱的困惑

 为良吏申辩

第八章 辞别户部告老还乡

 翁阎之交

 诀别

 丰图义仓

 老友相聚传喜讯

 遗疏·赐谥·辞世

附录

 一、致朝廷奏折

1.山东巡抚任职期间

2.奉旨山西稽查赈务期间

3.在京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期间

 二、书法对联集锦

 三、晚清官职官署名称简释(本书涉及者)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阎敬铭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及第,进京任职,历经道光、成丰、同治、光绪四朝,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充任要职。上授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下署地方巡抚、按察使,实掌中央和地方军政大权,是晚清重臣。一生以“清勤直亮、练达老成”著称,光绪十八年(1892年)病逝,清廷赠太子少保衔,谥“文介”。清勤一生,直亮一世。

入职之初,受分管户部的大学士文庆器重。咸丰年间经胡林翼奏荐,调赴湖北襄助胡林翼总管军需,充按察使。同治初年,先命充山东盐运使,后破格赏二品顶戴署理山东巡抚。此间,苦身励行,约己奉公,因指挥对捻军等作战取胜有功,日渐受到清廷重用。光绪初年,曾补授户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此间,奉命重定崇文门章程十六条,整顿商货进京要道崇文门税课,以除积弊。时因饷银艰难,疏陈新疆南北两路屯田事宜,得旨允行。光绪十年二月,复疏陈统筹全局三事:定饷额,定兵额,一事权。三月,慈禧太后以清军在中法战争中战败为由,罢恭亲王奕诉等全部军机大臣。后以阎敬铭等奉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五月,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冬,遵议筹饷,偕军机大臣等疏陈开源节流各十二款,均得旨次第施行。阎敬铭掌户部数年,多有改革。其最著者,即以汉司员管理北档房。以往天下财赋总汇皆北档房司之,而定例北档房无汉司员行走,汉人皆不知财政盈绌之总数。阎敬铭为户部司员时,夙知其弊。及为尚书,即首建议,谓满员多不谙握算,事权半委胥吏。故吏权日张而财政愈绌。欲为根本清厘之计,非参用汉员不可。慈禧太后允之,从其所请,于是邦计出入乃暴于天下。

十一年冬,授东阁大学士,管户部事务,自主持户部,爬罗梳剔,遇事撙节,岁得羡金百余万。及光绪中叶,已盈千万,力主用于国家正途。颐和园工程开工,内务府经费岁增数百万,每咨取时,阎敬铭力拒,慈禧太后不悦。敬铭“知无可为”,以病屡请开缺。十二年九月,准开军机大臣差使,仍管户部。然权力已大逊为尚书时。十月,充会典馆正总裁。旋,因廷议整顿钱法,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革职留任。同年十二月,开复革职留任处分。嗣以病屡请开缺,十四年七月,诏准,命在京调理。次年奏准回籍。十八年二月初七日(1892年3月5日)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终其一生,作为清王朝中央政府的大员和主政一方的要员,阎敬铭勤于职守、恭谨任事、耿直刚正、廉洁自守已属不易,且有德,有能,有才,在同时期的官员中实属凤毛麟角。

作为人物传记,不仅在于表现其传主个人,而更重要的是要反映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当然主要是通过传主的出身背景、思想、性格、品德等个人因素对重大历史事件决策与行动的影响,说明传主的历史作用。特别是传主一生的主要作为,重大事件的参与程度及个人的独特作用,重要制度的变革,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等等。这里有两个要素需要明确,一是传主的身份定位,即把握传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在全面客观研究传主生平事迹的基础上,以其中最重要、最能反映传主真实面貌和人生价值的事迹来进行考量。另一个就是历史定位,即对传主事迹及其作用与影响的判断。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经历和事迹,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同,一定实事求是予以记述,不人为主观拔高和贬低。一句话定位准确、秉笔直书,褒贬自在其中。

阎悌律、阎忠济两位先生是阎敬铭的后人,阎悌律先生是我十数年前任职辽宁师范大学校长时的同事,阎忠济先生是因我现在任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他向我咨询相关历史资料时相识。二位都是读书人,谦和低调,出于家族之托,以数年之功,完成《晚清重臣阎敬铭》这一任务。通观全书,基本描绘出阎敬铭的一生事迹,褒贬有度,立论尚属公允。嘱我为序,奉命为之。

朱诚如

2013.3.12

于北京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内容推荐

阎敬铭为晚清光绪年间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这本由阎忠济和阎悌律著的《晚清重臣阎敬铭》共分两部分,上编为阎敬铭传记,基本上以其在官场认知先后为序,以史实为依据,技术阎敬铭在各个时期的活动。下编编撰了少部分阎敬铭致朝廷奏折和阎敬铭部分书法、对联等作为传记部分的佐证和补充。

编辑推荐

这部由阎忠济和阎悌律著的《晚清重臣阎敬铭》,作为阎敬铭传记,基本上以其生平经历、官场任职先后为序,以史实为依据,记述了阎敬铭在各个时期的活动,少有轶事传说及一般小说的文学创意、引伸、描写。传记后编撰了少部分阎敬铭致朝廷奏折及部分书法、对联等作为传记部分的佐证和补充。

本书资料来源,一部分取自“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资料中心”,选自社会科学院收集总汇之《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中《阎敬铭档》,此档多达十数册,本书因篇幅所限,只取其少许;另一部分为我们祖传及著者多年收集整理所存之资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