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头无片瓦,脚无尺土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性格狂放不羁,他手生六指,偏好记奇闻异事。在他的笔记《前闻记》里记了这样一件事,国初时,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了一座历代帝王庙,庙成后临祭,先和每位前辈帝王碰了一杯,然后折回汉高祖刘邦的神位前,笑着说:“刘君,今庙中各位,当日得天下,无不有所凭借。唯有你我二人,不阶尺土一民,只凭手中三尺长剑,挣来这份大家业。来,你我多饮两杯!”
朱皇帝向刘皇帝致以特别的敬意,从此形成定例:南京历代帝王庙每年一次的大祀,什么三皇五帝、鸟生鱼汤,酒都只准吃一爵,唯独刘邦稍能尽兴,可饮美酒三大觥。
老朱如此厚此薄彼,岂非故意制造矛盾,让老刘在帝王庙有混不下去的节奏?
这故事当然不可信,但它写朱、刘两位农家皇帝,惺惺相惜,以“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生动形式,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大明之太祖与大汉之高祖,都是以板寸头(平民)的身份跃过龙门、化鲤为龙的。
这样的话头,其实对明朝人来说,并不新鲜。
明中期人郎瑛在《七修类稿》里有一段颂辞,道是:“自古帝王之兴,要么位高,要么势重,其事业之成就,无不拥有奇资重本;便是那汉高祖刘邦,虽然出身低微,到底也做过一任泗上亭长,哪及得上我朝太祖,头无片瓦,脚无寸土,干出那样一番大业?”
拜托,郎老先生!您就差揭朱皇帝托过钵、行过乞的老底儿啦!
依他的口气,“我朝太祖”不把刘邦比下去,不足以证明他曾经混得有多惨。好像刘邦做过小小的亭长,就有所援引凭借了,而本朝太祖,秃瓢一个,光棍一条,匹夫一介,才是真正的“不阶尺土者”。
郎瑛本为夸耀之词,不想吹牛过了头,变成“流氓无产阶级万岁”了。
其实前代“不阶尺土”而成就大业的皇帝尽有,譬如蜀主刘备,虽被人恭称一声皇叔,发达之前不还在街上编草鞋卖?——每天被城管欺负,有木有?
可为何明代人只管抬爱刘邦,而罔顾其他好汉叫屈呢?只因前世帝王中,唯有刘邦的成功最具跨时代的伟大意义。
汉代以前,每一个国家,无论其大小,都有久远的谱系可以追溯。
夏代的情形,无文献可征,说不清楚。以殷商为例,在开国之君汤以前,可考的世系即有十三代,一直可上推到帮助大禹治水的契。到汤灭夏时,国势强盛已久,商朝不是突然暴发致富的。
周朝也一样,始祖后稷以下,可考者有十余世,在武王克商前,有公直父、公刘、太王、王季等,都是名人,然后才是文王。到文王之子武王伐纣时,老姬家在关中“周原”之上经营已数百年。 秦朝,从秦仲立国,中经文、穆、献、孝等公,稍稍蚕食六国,到始皇帝乃成帝业,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当代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说,汉以前的朝代,都是由小国变大国,由大国而为共主,这是普遍的规律,从未有平民做天子的。然而平民做天子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却很流行,比如舜,最初只是一个鳏夫,后来登上帝位,他就是孟子所说的“匹夫而有天下者”。
有这样一种思潮做背景,汉室之兴可谓顺天应命,刘邦前所未有的以平头百姓的身份登天子之位,遂与尧、舜、禹、汤等圣王的兴起一样,成为可夸的盛事。司马迁忍不住连呼“大圣”,说高祖刘邦“王迹之兴,起于闾巷”,他正是传说中那位将从小巷胡同里走出来的大圣人。
所以在《史记·高祖本纪》里,司马迁不惮如此介绍本朝高祖和他的令尊与令堂:
“高祖,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
太公是老年男子的尊称,刘太公就是刘老先生。媪指上了年纪的妇人,刘邦的妈妈被称为刘老太太,连娘家姓氏都没留下。
刘邦字季,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叫刘伯,一个叫刘仲,伯仲叔季,都不是正名儿,等于喊刘家老大、老二和老三,差不多就是个无名氏。
恰好朱家兄弟也是这样,挨着个儿排,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朱元璋在族兄弟中行第为八,故名朱重八,等于就叫朱老八。
贫贱之家,不是固当如此吗?
前后一千五百年,汉、明二朝的开国之君,都创造了属丝逆袭成功的典范。
刘邦白手起家,挣来偌大一份家业,已足以向老太公和世人炫耀。汉朝的皇帝都可以唱:“爸爸刘老三是我的神话。”汉代的宗庙歌曲,如《郊祀》《房中》等,宣扬汉德,夸辞甚多,但始终没有提及高祖的先人。
直到汉末,才有书生破天荒地喊出:“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至此刘家才有了一位非常荣耀的祖先——“五帝”之一的尧。
刘家的世系也渐渐补齐,到东汉班固作《汉书·高帝纪赞》时,从刘邦往上,已“考”出极为远长的源流和世系——这便如同补锅,补上去的,定是从别处剪来的碎铁,并非是它原有的。刘家的真老祖,谁晓得在哪条街卖过炊饼呢!
P1-3
这本《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对历史材料的驾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文字洗练不失深刻,可读性非常强,不仅对一般读者,即便是对历史专业的学生,也有阅读参考的价值。现在的书满坑满谷,“选择”成为阅读的最大障碍,我愿我的推荐能够帮助对明史感兴趣的读者朋友选到一部好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万明
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材料的综合、分析与精心布置,使得这部“揭秘”的历史读物像极了一部“历史侦探小说”,一个个历史谜案在这位大手笔侦探手中得到破解,写得精彩,引人入胜。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帆
不作不死,死了还要作,那便要闹鬼。从这部书里,我看到了古代帝王和他们的妃子们是怎样作死的。
著名网络作家《密道追踪》《异事录》作者蛇从革
这部书2013年7月首发于“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版块,帖名日“明宫闹鬼”,它是目前图书市场上第一部全面揭秘明代宫廷秘事的著作。
这是我第一次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这部书虽说是每日更新,但并非现写现发。我直到现在仍然认为,历史写作是需要沉淀的,不管是通俗作品,还是学术论著。过去说“搞历史”是坐冷板凳,正为此意。一部好的历史作品不是连夜赶工能够赶写出来的。这部书首发时,全书已经完稿,为此费去了我几乎一年的业余时间。然而网络发表就像卖切糕,巨型磨盘那样大一块糕,却须一点点切了去卖。如此拿过初稿,改一点儿发一点儿,每天两三千字,这种写作和“发表”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全新的。
网络发表作品,作者与读者直接“面对面”,24小时无障碍,这使得作者可以随时吸收读者意见,在与粉丝互动的同时,对全文的内容、章节及文风等做出各种必要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该书的框架及发展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我决定对内容进行扩展,写成一个宫廷系列,定名为“明宫揭秘”系列。
网络文章是没有字数限制的,不仅没有限制,有时候还多多益善。这部书写下来,全文长达50万字,这对于一部实体书来说,就嫌太长了。故在编辑的建议下,将该书做成三部曲,将已写成的拆成两部,分别出版,同时进行第三部的写作。且因“鬼”这家伙颇犯时忌,无法做正式的书名,不得不重新拟名。
看官朋友,您手中拿的这本小书,是“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一部,《大明王朝家里事儿》是它的大号,保留了“明宫闹鬼”作为它的小名——虽然有人说它不祥,可作品是作者的心肝宝贝,是精思细磨的结晶,谁轻易舍得?
“明宫揭秘”三部曲,在内容上是如此安排的:
第一部以大明王朝男性成员为中心,主要写明朝皇帝父子、兄弟之间的纠葛与斗争,讲述的是朱氏王朝的私密血腥家史。
第二部将视角放在朱家的女性成员上,讲述帝后的恩爱情仇,揭秘后宫嫔妃以及她们的“外家”皇亲国戚们或喜或悲、大起大落的波折命运,其中牵出好几个大案,都是没人写过的,尤请注意。
第三部继前两部讲明宫的主人之余,这一部专讲那些在后宫“用事”,并且权倾朝野的阉奴们。(该书尚未杀青,目前正在天涯“煮酒论史”连载。)
这三部作品,独立成书,又相互衔接,共同编织成一部完整的明代宫廷秘史。
所谓“秘史”,绝非炫奇以招揽生意,“绝密”二字,也非故作神秘,故弄玄虚。看官,包治百病的小广告贴得满街巷都是,可有谁把它当皇榜揭?绝密也好,秘史也好,意在表明,我将通过大量内幕材料的发掘,带领朋友们,一起深入大明王朝的后宫秘境,做一次有趣的、增益见闻的探秘之旅。 天子的后宫,红墙如林,重门深锁,对外人充满诱惑,但到底难以一窥究竟。占据了北京内城中心相当面积的紫禁城(今故宫),是整个王朝最为神秘、也最令人神往好奇的所在。中国人最喜欢“围观”,可恨的是,我们的目光无法像雷达波一样,穿透层叠的宫墙,直击皇帝和他三千佳丽的日常起居,就是爬到北京前门城楼上去也不行!但宫墙只能阻挡人的视线,却无法阻止人们的耳朵去听、嘴巴去传、想象力去神驰,无法阻挡“市井小民”以他们的方式去穿越。自古以来,不断流传着关于内廷的种种传说,有些前代故事还被编入戏曲,广为传唱。但总的来说,宫廷史材料,尤其是信史,非常匮乏。
清初开呀史馆,毛奇龄奉命参与《后妃传》的撰写,他马上遇到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历探中秘,以为必有异闻畸事,可补疏略”,可谓信心满满。然而细查“正史”(包括实录、起居注及其他官方档案),才发现,书中所记只是些“册封年时及后妃崩死丧葬诸礼节,而他无所有”。这可怎么办?毛先生只好到“外史”(即野史)中去扒拉材料。亏他家藏一本《宫闱记闻》,乃以此为纲,再补充一些材料,得以完差。毛奇龄通过抓阄,得到天顺、成化、弘治至正德这一段的编写任务,待公事毕了,材料还有剩余,他也没浪费,编成《胜朝彤史拾遗记》一书。
令毛老先生头疼的,正是纂修宫廷史必然迎头碰上的问题:史料不足。如其所言,官修正史中的材料多是些册封、丧葬礼仪,殊乏鲜活的事例,日常起居之态更是乌有;较为丰富多样的材料来自野史,然民间记事,很难溯源,真伪难辨。
我的办法是,材料不足的问题,还得靠努力获取更为全面的材料来解决,尤其是那些相互抵牾、矛盾的材料,通过细致地分析,使之参互,以确认哪一种记载更为可信。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许多看起来疑似难解之谜,由于相关材料的拼接,其原委、关联、线索就如芙蓉出水一般清晰呈现出来,砉然而解。比如仁宗朱高炽为何失爱于其父?过去多说他因肥而遭厌,恐非的论。本书从靖难之役到永乐年间纷繁复杂的政争关系中,做细密的梳理,提出新论:仁宗失去他父亲的爱与信任,是因为他在参与是否起兵“靖难”的决策时,发表了错误意见,一时言语唐突,他为此付出了二十余年的沉重代价。诸如此类的新观点、新见解,在本书累累而发,层出不穷,请看官鉴之。
第二个好处,使我们在观察、认识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升至应有的高度。而不会陷入琐碎的材料,泥于陈说,无所发明。
这方面最典型者,莫如我综合各说,对建文帝生死之谜做出的判断。本书第一次揭示明成祖朱棣以及仁、宣三代服食丹药的真相,进而讨论明代宫廷“吸毒”的家史,指出明宫中频繁出现的“闹鬼”现象,既是残酷的宫闱生活的表现,也与帝王们沉溺于道教修合烧炼之术密切相关。本书所展现的众多史事,不少都是第一次集中论述(如成祖三子争嗣、宫廷闹鬼与剿鬼等),其观点与结论多属独见,您在本书中绝不会看到任何的重复袭说,或言不及义的胡扯。
可以说,我通过大量材料的细密分析,找寻到一道深入历史现场的“后门”。而这个后门,不是随便哪个历史写手都能随意开启的。因为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史料,对相关问题素有研究,拥有强大的研究背景——而我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优势,于此得到淋漓尽致地彰显。在写作过程中,我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痛快!新材料、新见解,层层叠叠、源源不断,占据了本书的主要篇幅。
我是一名学术研究者,虽然在这之前,为《紫禁城》《看历史》等多家大型文史类期刊供稿,撰写一些几千字的短文,几年下来,箧内也积了十余篇。但如前所言,以连载的方式和以那样长一个篇幅完成一部通俗历史作品,却是第一次。当我尝试着跨界,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网上发表一部有关明代宫廷史的通俗读物时,发觉自己首先必须走好平衡木。
我所受的专业训练是学术的。而学术论文的写作,唯求其创新与规范,包括行文风格、注释、文献引用等,而不存在读者看不看得懂或取悦读者的问题。而当我写这样一部通俗作品时,我不得不在文风上、在表达上,做出必要的调整,以方便读者流畅地阅读。霍金在写作《时间简史》时说过,一本通俗读物中每多出现一个公式,都将会使销量减少一半,即便那公式出自爱因斯坦之手。对于这部书来说,“公式”就是文言文。为此,我尽量把所引用的古文融入论述中,或者做现代语的翻译,这既是为了降低阅读门槛,也是为了保障全书文风的一致性。我时刻提醒自己,可不要把一个有趣的“后宫”主题,写成一块令人难啃的压缩面包。
有意思的东西,必须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我希望每一个词都浸注更多的深意,冒出趣味的泡泡。但是否达标,还请看官鉴定,希望朋友们把您的观感告诉我。您会在下面发现我的微博、微信号,我在网络的那一头恭候您!
我写这部“明宫揭秘”系列,获得了许多编辑及学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一些出版社编辑在与我分别交流时,竟然表达了一个共识:如今在网络上发表的通俗史文,多乏深度,文笔也雷同,这类作品在经历了它的狂飙突起之后,实际上已然退潮。他们认为,学者放下身段来为大众写作,才是大势所趋。我新近结识的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通俗史文这个领域,有产阶级不去占领,无产阶级就去占领了。”他说的“有产阶级”,指的就是那些对历史真正有研究、有自己的观点、掌握大量材料的学者。人们读史,最终是想获得知识与启示,但其前提是,他们手捧的读物,必须是真正有价值的。
本书在“天涯论坛”首发后,得到了许多读者朋友的热捧,并在当年“天涯论坛”十大作品的网络票选中进入前十。我特借此地对朋友们的厚爱表示感谢,希望得到你们的继续支持,我将在史海奋臂鼓浪,为读者朋友们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胡丹
新浪微博:皇帝不称朕
微信号:wohudan
胡丹的这本《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北大史学博士揭秘明宫秘事)》通过大量的史料的挖掘与分析,带领读者深入明朝宫廷,层层揭开明代帝室复杂的人际纠葛,演绎明代后宫激烈的争斗与冲突,书写重重宫闱之后的宫廷秘史与真相。本书披露了大量新材料,新观点层出不穷,语言生动幽默,行文夹叙夹议,拈古指今,议论生发,令人读之击节提神,韵味久响不绝。
该书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连载以来,获得如潮好评,有媒体称此书为“明代甄嬛传”,读者将其誉为“天涯煮酒第一神贴”,认为“历史学教授”出身的作者,凭借其老辣锐健的笔法,发抒厚积薄发的姿态,将史实的澄清辨伪与生动的故事叙述、引古证今的现实主义历史观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历史写作“述评体”的新风范,它比现在流行的“评书体”、“散文体”历史都更深刻,更具历史的厚重感,树立了新时期白话历史书写的新标杆。
皇帝不称朕,你知道吗?
明宫里闹鬼,你知道吗?
皇帝爱服毒,你知道吗?
凶宅紫禁城,你知道吗?
《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它们可都没告诉告诉你!
天涯网络票选年度十佳作品
学术界与网络历史爱好者齐声喝彩
苛刻的“煮酒论史”版块极力推荐之名帖《明宫闹鬼》实体化——《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北大史学博士揭秘明宫秘事)》
嬉笑怒骂的北大历史学博士胡丹带你穿越鬼气森森的朱家禁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