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吻与诉说(精)/阿兰·德波顿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亲吻与诉说》的故事发端于他收到一封前女友的来信,信中愤然斥责他是个爱孤芳自赏的人,“只关心自己的耳垂,不关心其他任何东西……”。震惊之余,他决心改变态度,通过为他的下一任女友立传的方式,了解一个普通人自出生以来所经历的一系列关乎原生家庭、爱情生活、工作社交的平凡琐事,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哲学和心理学上的意义。他虽然站在男性角度,但在描写女性时却不带丝毫性别上的偏狭,行文处处透露着感性的包容和理性的锋芒。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居伦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覆盖爱情、旅行、建筑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2008年夏天,他在伦敦创办“人生学校”(School of Life)。学校开设课程,出版书籍,主持研讨,发布视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目录
引言
一、早年
二、最初的约会
三、家谱
四、厨房传记
五、回忆
六、隐私
七、另一个人眼里的世界
八、男人和女人
九、心理学
十、寻找结局
十一、后来
译后记
序言
无论一个人对这个星球
及其居民有什么样的经验,
无论他的判断是多么公正,
他的熟人如何变化,假如他
认真地说迄今为止他所遇见
的最有魅力的人不是别人,
而是他自己,谁也不会感到
意外。他对爱情与文学、宗
教与娱乐、下流笑话与家庭
卫生的情趣全都无可指责;
他的挫折能够激起他对人孜
孜不倦的关切和同情;他早
晨的口臭不会让人暗暗厌恶
;他对人类的看法似乎既不
残酷也不幼稚。
无论这种想法会令那些
道貌岸然的人们多么扫兴,
然而,在挤橙子汁或在深夜
浏览电视频道时,让这种想
法从心里悄悄冒出来是一回
事,而能在听到另一个人愤
怒的指责声以及在地上摔碎
花瓶的响声后更坚定这种想
法的正确性是另一回事,这
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自我羞辱的魅力就在于
,它能使人知道刀子要插多
深,并能像外科医生一样准
确地避开最敏感的神经。它
是一种无害的游戏,就像自
己胳肢自己。当埃尔顿·约
翰(注:埃尔顿·约翰
(1947— ),英国著名摇
滚歌手及钢琴家,20世纪
70年代成为顶尖流行音乐明
星。)按照歌唱家和眼睛湿
漉漉的诗人们的陈腐传统用
一支动人的情歌向自己的心
上人哭诉说他只是希望自己
的艺术能充分表达他的激情
(《你的歌》,1969)时
,假如我们猜想他曾经一时
怀疑过自己的天赋的话,那
我们就太愚蠢了。他之所以
能贬低自己的音乐技巧,显
然是基于一种谦逊而又根深
蒂固的傲慢看法,那就是:
事实上他曾经写过一些精品
。正如约翰生博士2在谈到
这些自我羞辱的行为时所说
,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游戏
,因为它能使一个男人(格
言里似乎没有女人的位置,
至少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是
如此)“显示他能宽容到什
么程度”。究竟需要对音乐
有多大的把握才能唱得悦耳
动听,人们并没有定论。一
个人如何才能有更大的把握
不产生—而不是偶尔不产生
—自己是一个“只顾自己的
吝啬鬼”的想法呢?约翰生
(注:塞缪尔·约翰生
(1709—1784),人称“约
翰生博士”,英国著名词典
编纂家、文学批评家、诗人
。)式的自我贬低是由坚信
不疑派生出来的:“瞧,妈
妈,没有人”会传播你的大
话,原本需要使劲握住自尊
心的车把的手可以暂时放松
一下了。于是,一个人便可
以一边依靠惯性向山下滑行
,一边兴高采烈地喊道:“
我是一个如此糟糕的歌手”
,以及“啊,我真是一个顽
童”。
然而,这话一旦从另一
个人嘴里说出来,原先扭捏
作态的自我贬低也就会生长
出利爪来。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琢磨
透你。”一位曾和我共同生
活过六个月的女人的来信开
头这样写道。接着她拿定主
意,她宁愿看着我死,“也
不愿去琢磨一个人怎么会如
此缺乏自我意识,同时又如
此自我迷恋。你说你爱我,
但一个孤芳自赏者除了他自
己绝不会爱任何人。我知道
,大部分男人都不太懂得交
际方法,但你的交际能力之
差异乎寻常,令人讨厌。我
在乎的东西你一样也不尊重
。你不加选择地以专横跋扈
、自以为是的态度对待一切
。我跟你这样一个利己主义
者在一起,浪费的时间实在
太多了。你不能倾听我的需
要,只关心自己的耳垂,不
关心其他任何东西……”
读者大可不必对我兴师
问罪,只须用人类的文明语
言说一声我跟迪维娜不般配
就够了。
不管怎么说,她的指责
的大意还是给我留下了印象
。然而现在,每当在宴会上
碰到有些客人礼貌地推说再
去取一杯饮料却一去不返,
留下我一个人陪着花生米,
更加小心翼翼地捧着自怜自
艾的蜜糖罐子的时候,我便
对她的指责产生了怀疑。“
耳垂”一词更是紧紧地卡在
大脑里。
几周之后,我在伦敦一
家书店里浏览图书。那是一
个星期六的上午。扬声器里
播放着莫扎特的管风琴协奏
曲,意在烘托1900年以前
的乐曲中难以理解的古典情
趣。在从一张上方挂有烫金
的“传记”牌匾的桌子边经过
时,我一不小心撞在一摞书
上面的一本大部头书上。书
滑落下来,掉在紫红色的地
毯上,荡起一股尘土,并引
起了一位在对面柜台上玩纵
横填字游戏的样子十分可爱
的店员的注意
我看到书的护封上被我
弄破了一点,便假装一时对
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捧着
翻看起来,希望能以此骗得
那位店员对我失去兴趣。那
是一部介绍路德维希·维特
根斯坦(注:路德维希·维
特根斯坦(1889—1951)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英国
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著
有《逻辑哲学论》和《哲学
研究》等书,对逻辑实证主
义和语言哲学有很大影响。
)生平的书,内容包括两个
年表、一篇传记、四十页注
释和三组哲学家穿着游泳裤
头以及他在保姆怀抱里的照
片。但该书显然未能向读者
阐明那位已故哲学家所感兴
趣的那个问题。然而,既然
该书的目的是确定《逻辑哲
学论》的作者的生平线索,
包括以前未被发现的有关他
和他的弟兄们的关系的材料
,这一点疏忽又算得了什么
呢?
那位店员重又玩起纵横
填字游戏来。我正准备用另
一本书把那本损坏的书换下
来,突然在损坏了的满是尘
土的护封中央的一段
导语
本书延续了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一贯的写作风格,以细腻的观察、睿智的思辨、独特的文体,带领我们开启了又一段别开生面的哲学之旅。为“平凡人生”立传,挖掘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特质,对缺乏自信者而言,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
后记
大多数传记写的都是死
人、名人——或英名流芳,
或臭名昭著,作家与传记的
主人公隔世隔代,素不相识
。那么,能不能为活着的小
人物写一部传记,而且由与
主人公关系密切的人写呢?
这种设想无疑是对传统传记
模式尖刻而辛辣的讽刺与有
力的挑战。于是,我们的小
说家阿兰·德波顿便以讲述
者的身份为自己的女朋友写
了一部传记;于是,我们面
前就出现了这部小说《亲吻
与诉说》。
这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
,即叙述者的口气写成的(
关于叙述者的身份,小说中
只字未提)。小说一开始,
他收到了原先一位女朋友给
他写的一封信,信里指责他
“只关心自己的耳垂,不关
心其他任何东西”,“你说你
爱我,但一个孤芳自赏者除
了他自己决不会爱任何人”
。这使他内疚地意识到,过
去的确为了解古人、死人浪
费了太多的时间,却很少注
意身边活生生的小人物。于
是,为了证明他也会关心别
人,他决定为下一个走进他
的生活的人写一部传记。这
个人就是后来与他双双坠人
爱河的伊莎贝尔。
主人公伊莎贝尔·罗杰斯
二十五岁,是伦敦一家小文
具公司的生产助理。她很漂
亮,但并不出众;她很聪明
,但并不过人;她很有趣,
但并没有多么强烈的吸引力
。她在小饭馆里喝牛奶,在
公共汽车站吃胡萝卜,喜欢
园艺,善于驾驶汽车,不善
于摆弄录像机,每逢星期一
都想扔掉她那枯燥的工作,
每星期去游泳一次,爱咬指
头,爱挖鼻子,想多读些书
但又抽不出时间,一生只记
住三个笑话,跟十八个人接
过吻(第一个是她的妹妹)
,跟八个半男人上过床(第
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做,只做
了些类似的动作)……一个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
如果说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
地方,那就是她还是单身。
尽管如此,伊莎贝尔的
生活同任何标准传记里主人
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引
人人胜。故事的讲述者决心
要读懂她,尽可能充分地了
解她。他潜入她的生活,用
她的眼睛看世界,追踪她的
童年、她的梦想、她的兴趣
和爱好。然而,要写一部传
记谈何容易。他不久便遇到
了一连串的问题:他发现,
自己以往对伊莎贝尔的印象
是何等片面;伊莎贝尔在成
长过程中的变化是何等迅速
;要弄清伊莎贝尔家的家谱
是何等的困难;作为一个男
人要了解一个女人是何等的
不易。他不知道要设身处地
地理解一个人究竟需要了解
什么:她祖上的情况如何?
她童年时什么样?她的化妆
癖应当如何解释?她读书的
兴趣是不是重要?要不要问
问她爱收集什么样的音乐磁
带?是否需要了解她做饭的
习惯、业余爱好、政治信仰
、铺床的方式、签字的习惯
?她对男人的态度如何?她
在公共汽车站吃胡萝卜意味
着什么?最后作者得出结论
:“一个单一的个人实际上
乃是挤进一个具有欺骗性的
连绵躯体里的一大队人”;
任何人物传记都是不客观的
,而是传记作者对主人公的
个性、思想、心理活动的主
观臆断;“我们对别人的评
价都是错误的”,而且“我们
和别人接触的时间越长,对
他们的印象就越是模糊”。
由此可见,这部伪装成传记
的小说决不仅仅是一个荒诞
的浪漫喜剧。它是对人类个
性以及传记的性质和任务等
一系列本质问题的发人深省
的沉思。假如你读过这部小
说后发誓再不看传记,那也
许恰恰证明了本书的成功。
完了?
完了。
就这些?
就这些。
这是小说吗?
“我写的小说实际上并不
是真正的小说,只是当作小
说卖的。我写的都是论说文
体的东西。”2002年,阿兰·
德波顿在回答美国记者罗伯
特·伯恩鲍姆的提问时如是
说。
“我读过《亲吻与诉说》
,那也是论说文体的?”伯
恩鲍姆问。
“啊,对。我想是的。它
是不同理念的反映。其重点
不在于情节,而在于理念。

“那应该把你的书摆在书
架的什么位置上?”
“什么位置都可以。”
读者千万不可据此认为
这部小说必定索然无趣。不
,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风
格、睿智的寓意、幽默隽永
的语言足于让你开卷难释。
《亲吻与诉说》出版之后,
评论界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现摘取只言片语以飨读者

“阿兰·德波顿是英国当代
文学史上一位奇迹般的年轻
人……这是一本写作技艺高
超,内容博大精深,引人入
胜的书。”——克雷西达·康
诺利,《闲话报》
“如约翰生博士所说,这
样一位作家简直能为扫帚把
作传,而且能把它写活。”
——菲利普·格雷兹布鲁克
,《观察家》周刊
“特别吸引人……德波顿
通过具有诱惑力的写作艺术
探索了人类由于无法相互理
解而产生的悲喜剧,旨在使
我们对自己不那么陌生。”
——朱利安·卢斯,《星期
日泰晤士报》
“内容丰富,充满智慧,
笔法细腻……对于那些对自
己的特质缺乏自信的人来说
,这本书是绝好的灵丹妙药
。”——保罗·萨斯曼,《星
期日独立报》
“妙趣横生,令人捧腹,
深奥微妙……一本引人入胜
的读物。”——加布里埃尔·
安南,《观察家》周刊
“他的书是独创的
书评(媒体评论)
如约翰生博士所说,这
样一位作家简直能为扫帚把
作传,而且能把它写活。
——《观察家》周刊
特别吸引人……德波顿通
过具有诱惑力的写作艺术探
索了人类由于无法相互理解
而产生的悲喜剧,旨在使我
们对自己不那么陌生。
——《星期日泰晤士报》
精彩页
一 早年
当历史学家们开始讲述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时候,他们不大可能长时间停顿下来去考虑这么一件事:一个浑身沾满血污、体重四磅半、名字叫伊莎贝尔·简·罗杰斯的女婴于1968年1月24日刚过半夜时在伦敦的大学医院降生到了这个世界。那女婴是克里斯托弗·罗杰斯与拉维尼娅·罗杰斯夫妇的女儿。
他们更不可能会注意到,当女婴的母亲看到这个脸蛋红扑扑的小生灵竟敢跌跌撞撞地闯进人世,现在又开始用如此期待的目光凝视着她时,脸上所出现的那种尴尬的怪相。女婴的父亲抱着热乎乎的襁褓,好像抱着一个手榴弹。看到小不点伊莎贝尔的眼睛跟自己的一模一样,小嘴巴又像他父亲和爷爷的嘴巴一样嘴角尖尖的,他的心里乐滋滋的。而对于女婴的母亲来说,这种遗传只能使她想起,正是这个孩子,使她不能嫁给她唯一爱过的男人——一位长着一双杏仁眼,拥有一间充满阳光的工作室的法国艺术家;正是这个孩子,迫使她和一位最近受雇于一家大型跨国食品集团会计部的古典学毕业生结合。
虽然伊莎贝尔后来一直不愿想象这场不幸,但理智告诉她,她本人的出世证明,拉维尼娅和克里斯托弗曾经发生过性行为。
四月的一天,那件事发生在马丁利村外通常用来放牧羊群的一片牧场里,离剑桥大学开车只需要几分钟。拉维尼娅看上的原本是克里斯托弗的朋友,颇具艺术天赋的大陆人雅克,而她居然会让克里斯托弗占那么大的便宜,这实在是一件不幸的怪事。然而,当你了解到雅克对这位脸上长着雀斑的学语言的学生、苏格兰一所寄宿学校以前的校花不曾表现出多大兴趣时,这件事也就见怪不怪了(但仍然是不幸的)。于是,拉维尼娅移情别恋,开始注意上克里斯托弗,希望能以此在雅克心里激发起妒忌的火花。她了解到(刚刚从司汤达的小说里得知),对许多法国人来说,妒忌的火花乃是激情的催化剂。
一开始,她几乎当着克里斯托弗的好朋友雅克的面向克里斯托弗建议开车到乡下旅行。然而,尽管她费尽了心机,那次旅行却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雅克对此显然不愿作任何反对的表示。这使拉维尼娅大为失望。她把部分怨恨发泄在克里斯托弗身上。有一次在酒店用过午餐时,她挑逗似的对克里斯托弗说,她从书上看到,男人的性功能到十九岁就已经过了高峰期。说完,她发出了一阵长长的、刺耳的咯咯笑声。这也许能够解释克里斯托弗为什么会产生把拉维尼娅拉到邻近的牧场里并发疯似的搂抱她的强烈欲望。克里斯托弗之所以如此急切,是因为他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证明他到了二十来岁仍旧性欲旺盛;拉维尼娅之所以没能阻止他那样做,是因为她想体验一下这件事跟她那位傲慢无理、薄情寡义的法国情人究竟会有多大关系。
然而,等到雅克得知这一消息,对这种苟合耸着肩膀时,两亿五千万个精子已经在拉维尼娅的体内游完了第一圈;有好几百个接近了输卵管深处的一个卵子,其中一个侥幸破壁而入。在那个时代,上流社会认为纠正这种“幸运”是不正当的。于是拉维尼娅别无选择,只好任凭孩子在肚子里成长;而她本人也只好狠狠心嫁给了孩子的父亲。
这对夫妇搬到伦敦,住进了帕丁顿的维多利亚街区一所房子的三楼。克里斯托弗在谢泼兹镇一个机关工作;拉维尼娅宣称她的一生已毁,便开始撰写她的博士论文,尽管在房子坍塌在毁灭性的大洪水里之前她不能远离那所房子。丈夫发怒的时候,她就忧郁地用法语同他说话(“这件事必须做”“真遗憾”“你真是个傻瓜”“思想意识不错”)。她想,上大学的时候学了那么多年的语言,她不能荒废了。
所有这一切,都给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即将降临的这个世界增添了色彩。现代思想强调幼儿早期经历的重要性,虽然历史已经证明这一阶段无足轻重。据罗杰斯先生说,他女儿开始阶段的情况是令人鼓舞的;他的妻子认为,她对那场无法想象的苦难经历了一个噩梦般的适应过程;而伊莎贝尔则无从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苦难。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