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村落构建艺术的奇葩(石家村)/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何峰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本书,一座村落,一个徽州文化的侧面。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而这一座座平台的原貌正消失在我们的视野。本书图文并茂,带领我们进入沉睡的村落--石家村,在残存的遗物中触摸徽州祖先的脉动,梳理徽州文化的脉络,一探村落构建艺术的奇葩。

目录

一、皖南“闺秀” 古村奇葩

二、外圆内方 刚柔相济

三、一村向北 棋盘布局

四、显赫远祖 北宋元勋

五、武威忠良 “报功图”记

六、孝义始祖 开族建村

七、满目苍翠 遍地飞红

八、鼓楼弄门 东方“城堡”

九、徽派民宅 秀雅精致

十、“魁星阁”立 文运昌盛

十一、民风淳朴 厚德代传

十二、诚信营商 誉满南北

十三、穿越时空 漫步随想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沿着河畔古人铺设的石板小路走上几分钟,你就从西边进入了村落的腹地。只有走进贯穿全村、幽深迷离的古巷,你才会分明感到她的与众不同,她的神秘深沉。石家村正是以其巷陌纵横交错所构建的棋盘格局彰显出自己村落设计的精妙构思与独特个性,皖南古村落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独一无二的棋盘村也因此被写进历史。今天,这个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密码和石氏家族世代兴衰荣辱和人间悲欢离合种种传说的古村落,这个历经数百年风雨洗刷和饱受兵火炙烧,体现中国村落文化和古代设计水平及建筑艺术的活化石依然静穆地伫立在我们面前,尽管岁月的磨砺、风霜的侵蚀在她身上留下了累累创伤和深深印痕……当我们在杂草丛中、乱石堆里艰难地寻觅难以辨认的石氏祖先墓基时,当我们驻足于石氏宗祠的废墟之上或偶行于古民宅残垣断壁的巷道中,当我们抚摸着石氏宗族的“保护神”——千年古松浑身上下的累累伤痕时,一种莫名的悲凉感和隐痛不禁从心底涌起。

石氏宗族既有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远祖,亦有世代相传的孝义善举之风。在这个貌不惊人的小村落也曾出过“博学经史”、落笔千言的才子儒生,更走出过一批批诚信经营、声誉远播的儒商富贾。石氏商贾用他们的智慧和辛劳所累积的财富构建了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棋盘”式村落,且在典型的徽派民居中装饰了美轮美奂的“三雕”精品。今天,当走出浮躁与喧嚣的都市人来到这偏远宁静的古村落,徜徉于错综幽深的巷道和古朴典雅的民宅之间,或许不无诧异与感叹,不无浮想和唏嘘。古人既没有复杂精密的建筑勘测仪器,更没有专业化的建筑设计机构,何以能对整个村庄作出如此合理有序的整体规划和精巧设计?古人多年营商积聚的钱财何以没有挥霍在外埠的烟巷酒肆、奢靡享乐之中,却纷纷回归故里,修桥铺路,置田建宅?古人在用终生辛劳和节俭累积的血汗钱构筑住宅时,何以特别重视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三雕”装饰?古人(尤其是徽商)在挑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农本商末”等传统价值观,远走他乡、事贾为生的同时,何以又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且不惜重金修建书院、魁星阁,一心培养和期待子嗣走苦读科考、光宗耀祖之路?面对石家村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宗祠祖居废墟,人们或许会心生疑问,这样一个地处一隅,自我封闭,与世无争,温文尔雅的古村落何以也惨遭“长毛”兵火之焚,“文革”人为之劫?……

P2-3

序言

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着辩证法。一方面,总是有新事物的出现冲击着既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推动历史的进步;同时,这种推进的过程又并非回荡着温情脉脉的旋律,常常伴随的是生命的杀戮、善良的破碎和美好的毁灭;但是,以善和美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又是更高层次上真善美的统一。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总的来说,它以其超稳定的结构形态缓慢前行,但在某些阶段、某些方面,它又经受着或剧烈的争夺、或反复的跌宕、或死水微澜般的波动。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有限的变动,其外在和内在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的争斗;二是统治者自身的分裂;三是来自底层百姓的反抗。这三大因素的冲击时大时小、时急时缓、连绵不已。诚然,那些充满着血与火的呐喊呼号,最终湮灭在冰寂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是改朝换代带来的刹那社会外在结构的巨大错动,迅速地也因汉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的内敛力同化而回归了正轨,没能带来中国历史的焕然一新;但是,细观那一次次社会结构的风云激荡,其对社会某一阶层、或对个体命运的强力扭曲和扼杀,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心灵世界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激发的心灵蜕变,充实和丰富着历史的内涵;并且,由这种心灵蜕变而爆发出的对生命更新的追求和创造,无疑又为外在历史的发展增添了多姿多彩。

发生在中国两晋之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大起义和两宋之间的“靖康之乱”等,在撼动历史秩序的同时,给世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衣冠巨族们以一次次沉重打击,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原士族为避战火辗转南下。当时这些门阀制度下的权贵们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不得不抛弃功名富贵、深宅大院而胡乱卷起一些细软、谱牒、书籍仓皇逃离世居乐土,顺着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向南,向南,渡过黄河,越过长江,再行几百里,方找到一处高山屏蔽、林木掩映、远离战火的山清水秀之地可以歇脚喘息——这就是徽州。源源不断的中原士族犹如万斛珍珠散落在这苍翠浓郁的崇山峻岭之中。

徽州本是山越荆莽之地,自然灵气十足而文化气息微弱。中原士族们在清风拂面、碧水濯足后,必须面对现实重新考虑构建自己的生存和精神的家园。痛苦反省无疑是他们思考的主调:为什么会失去列祖列宗的乐土?如何才能恢复逝去的光荣与梦想?士族们大多出身权贵、养尊处优、满腹经纶,由钟鸣鼎食坠至狼奔豕突,背井离乡,有大痛苦,更有大感悟。他们很快适应了现实,找到了对策:一是聚族而居,构建村落。生存是第一要务,必须让血缘宗亲合族而居,选择“枕山、环水、面屏”的天人合一理想风水宝地构建村落,既解决衣食之虞,又抵御客地的凶险,同时能福荫子孙。于是,胡姓建村于龙川、西递,汪姓择址于宏村,吴姓卜居于昌溪,罗姓定居于呈坎,曹姓立足于雄村,石姓落户于石家,倪氏扎根于渚口,江姓聚族于江村……他们所选择的皆为灵山秀水环抱,既适耕稼又合居住之地。二是重建宗法文化传统。再大的苦难也动摇不了这些饱读诗书的士族们对孔孟儒学的尊崇,必须让等级有序的宗法伦理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惟孝惟忠聪听祖考彝训,克勤克俭先知稼穑艰难”,“处世无欺,爱人以德,守分安贫,即是敬宗尊祖;持躬无助,任事惟成,明伦重道,便为孝子贤孙”。尊祖叙谱,敬宗建祠、修墓,睦族互助赈济。这样,在每个村有高大威严的祠堂,祠堂中有先祖容像和祖宗牌位,并珍藏有完整的族谱;有周全的祭祀礼仪;还有严苛详尽的族规等来约束子孙,凝聚人心。三是强化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道德激励。生存是基本,制度是保障,发展是目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儿孙不仅自己要出人头地,还要为家族挣得荣耀,获得皇朝的恩荣;而要达此目的,“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读书志在圣贤”,“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时刻牢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各个村落或建宏伟的书院,或利用简陋的塾室,延请饱学之士谆谆施教。宗族则“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二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虽族室之望,而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徽州这块“辟陋一隅,险阻四塞”的土地上,不时可见“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的村落,并且“文风鼎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那平和的炊烟、虔敬的香火和那琅琅的书声伴随着霭霭云雾在碧蓝的徽州上空一齐飘荡、升腾。

正是秉承着曾经历巨大人生落差、饱受痛楚的先人们生命深层激发出的坚韧顽强的变革自身的进取精神,再经过数百年相对宁静环境下不断地濡染、积淀、强化而升华,徽州儿孙们的辉煌犹如徽州漫山遍野的山花,年年季季灿烂开放——

一是“以才入仕”者多。自宋代科举成功至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徽州儒生通过公平竞争跻身上流社会者数不胜数,所谓“一科同郡两元”、“兄弟九进士、四尚书”、“一榜十九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四世一品”等等;徽州共走出过28位状元,出过17位宰相,这些都占全国总数的二十四分之一,真可谓“名臣辈出”。二是“以文垂世”者多。像朱熹、戴震、胡适三位可称得上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巨擘;在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医学、科技、饮食、书画、雕刻、建筑、园林等领域名人灿若繁星。三是经商成功者众。从徽州大山中走出,顺着新安江等水流走向全国乃至日本、东南亚的无数徽州子孙,在盐、木、茶、丝、药材、典当等项目的经营贸易中明清时期独领风骚数百年,从“扬州为徽州殖民地”、“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说法,可见徽商实力之一斑。

一个个的硕儒、高官、巨商走出了徽州,走出了家乡父老的视野,但他们的根还在故乡,还扎在曾经哺育他们的村落中,家乡的水口、白墙黛瓦、街巷、古树、祠堂、天井、鸟语蝉鸣、儿时的伙伴,更有全体宗族的期盼的脸容仍历历在目。于是,他们把获得的恩宠和荣耀献给家乡,把金银财富捐输给家乡,把自己对同宗后辈的嘱托希冀题赠给家乡。这样,就给那些显得陈旧破落的一座座村落顿然注入了无限生机:一座座世科坊、“四世一品”坊、“进士”坊、“中书”坊、“贞节坊”和“恩荣”牌楼等高高竖立村前;宏村的浩繁的“牛形村”建筑体系、石家村的宏伟“棋盘”格局、呈坎精妙的“八卦”形三街二圳九十九巷等等都得到了彻底整治;渚口建起了气势恢宏的“一府六县”,敬爱堂、溥公祠、知本堂、东舒祠等等拔地而起,或被扩建、装饰得美轮美奂;桂枝书院、紫阳书院、竹山书院等气象万千;非园、果园、西园、东园、桃李园等游人如织,引得名人雅士似莺飞蝶舞般徜徉唱和;还有精美绝伦、寓意深刻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语重心长的题额、楹联、格言,更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后学者在“问渠书屋”、“凤游山书屋”等潜心求索,能“抬头见扇(善)”、“步蟾”折桂,乘“祥云”升腾……

于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期盼的一座座村落,因为她的子孙在现实中飞黄腾达,犹如画龙点睛般活灵活现;在漫长的期待中,祖辈们以他们的“尊崇天理”、“积善积德”、“惟勤惟俭”,精心地铸造着村落的灵魂,如今儿孙们不负厚望,不仅没让村魂丢失,而且又以自己的反哺,让村魂添具了时代的风采而更加鲜活跃动!

说村落是徽州社会的缩影,说村落是徽州人魂魄所系,说村落是徽州文化的博物馆,等等,丝毫也不为过;最本质的,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精英文化得以演示的平台。

俱往矣。过去的村落今天只能称为“古村落”了,导演们都已作古,一幕幕鲜活的剧目变为“遗产”,一座座平台的原貌已经和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很是高兴,《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的作者们为我们提供了10本图文并茂的书稿,能够让我们进入沉睡的村落,在残存的遗物中触摸徽州祖先的脉动,梳理徽州文化的脉络;并且令人惊喜的是,探索者绝大多数也都沐浴着徽州文化成长,他们在情感上与徽州有一种天然的契合,而同时眼光又是现代的。现代思维令他们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而较厚的素养又使得每本书的叙述深入浅出,活泼生动。

10本书,选择10个村落,10个村落选择徽州文化的10个侧面: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着力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突出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突出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着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突出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稍感不足的是,每一本书是较充分的,但我认为还有徽州文化的其他更多侧面大有文章可做,希望我们能继续深化、拓展,以充分展示徽州文化形成、发展和蜕变的全貌。

是为序。

汪良发

2005年9月于黄山学院

后记

说来惭愧,由于教学及管理等事务繁杂,一本薄薄的小书居然拖了一年多时间才匆促交稿,倘若不是责编朱移山先生的跟追紧逼,也许还不能如期付梓。

记得2003年底,合工大出版社第一编辑室朱移山主任偕疏利民编辑来屯组稿找到我,选题方向是关于徽州古村落文化考察。经过联系,我先后约了八九位校内外同仁、文友聚集在黄山学院徽风苑宾馆,就古村落的选择标准和范围以及书稿的基本定位、内容、体例和个性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事后大家作了初步分工。接下来就是各位带着选题深入到所在村落和相关部门去作实地考察、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其间,朱移山主任曾多次来屯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并约请作者深入交谈,及时调整写作思路和修改方案。这套丛书的写作能顺利进行并如约出版,与黄山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尤其要感谢学院党委汪良发书记、黄山市委朱文根副书记以及学院汪大白副院长的多次亲自过问和协调支持。

本人承担的古徽绩北石家棋盘村这本书稿,在调研写作过程中,也先后得到了绩溪县档案局汪汉水局长,绩中高级教师、宣城市政协常委徐子超先生,黄山知名画家、美术史论家洪少锋先生、绩溪原旅游局长章桓全、石家村古村落保护协会负责人石磐安先生以及绩溪档案局、县志办、黄山学院徽学资料中心等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同时书稿中的部分内容,还参照引用了石磐安、石士彦、方玉良等先生的文章以及绩北坦头村志等文献资料,书中的大部分照片均为好友洪少锋协助拍摄,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人之所以选择绩北石家棋盘村作为徽州古村落的考察对象,并非偶然。因童年时常去石家村外婆家拜年、访亲、玩耍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这也许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吧。这本小书的付梓,总算了却了一个心愿。由于原始资料的匮乏和搜集的困难,该书中的疏漏、遗憾乃至讹误之处一定不少,诚望石家村的长辈父老及徽绩有识之士能予谅解,并恳请继续提供有关资料,倘若此书有修订机会,再予补正。

何峰

2005年9月于黄山学院北区独思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