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院与园林的胜境(雄村)/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汪昭义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本书,一座村落,一个徽州文化的侧面。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而这一座座平台的原貌正消失在我们的视野。本书图文并茂,带领我们进入沉睡的村落--雄村,在残存的遗物中触摸徽州祖先的脉动,梳理徽州文化的脉络,品味书院与园林的胜境。

目录

第一章 南山翠峰 渐江画屏

第一节 两山一水话雄村

第二节 千古灵气荟人文

第三节 桃花坝上笑春风

第二章 竹山书院 丹桂夺魁

第一节 竹山书院古园林

第二节 文昌阁贯日凌云

第三节 雄村上社崇报祠

第四节 书院园林意境佳

第五节 书院文化挹芬芳

第三章 一祖两祠 五世一品

第一节 “孝思”“一本”两祠堂

第二节 父子尚书皆一品

第三节 代君三月世间无

第四章 茹古涵今 人文轶事

第一节 文埴尚书救金榜

第二节 倡建古紫阳书院

第三节 娱母徽戏班进京

第四节 姐弟劝学慈光庵

第五节 主考重视中三元

第六节 宰相两次坐棺材

第五章 非园咏迹 南海拂尘

第一节 茹涵堂后忆非同

第二节 江岛岑山小南海

第三节 岑山渡王茂荫墓

第四节 柘林汪直海冤魂

第五节 文埴父子西递情

第六章 所在近世 雄落谁家

第一节 雄村中美训练班

第二节 水南一叟曹辅钦

第三节 慕云诗老汪允中

后记 书院园林 一品雄村

试读章节

透过桂花厅园林的围墙上月洞花窗,坐在清旷轩中,近观园内桂树之清幽,远眺园外松竹之长绿,江中船帆之秀白,另有一番风味。如果诵读《所得乃清旷赋》中佳句,其所描绘出的清旷之气,跃然壁上,大可体味该轩的景致建筑而感触更深。想当年的清旷轩桂花厅又该是何等的秀美壮观,可惜的只是如今仅只留下老桂稀疏,形影相吊,显出几分凄凉潦倒,再也无法一览那种桂林密植、金桂飘香溢满村的景观了。所幸的是轩内外的一些文物如木刻吊屏和小篆匾额,以及摹刻颜书石碑,仍然保存得基本完好,多少还流露出一点昔日显赫大家的煌煌气派。正如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字子才,号随园,杭州人氏)于清旷轩中读毕《清旷赋》赞日:典雅中见富丽,平易处而近人;尤盛称其中“石栏曲折,能留野老看花;沙圃宽平,不碍农家种菜”等句。全篇《清旷赋》一气呵成,文字昂扬;物色灵心,感慨系之;乡里乡情,跃然纸上。

清旷轩后原有竹园一片,于花窗漏孔中望见此景是日轩南“千竿滴翠”,青叶雨过,滴翠流清。竹是中国人很喜欢的一种植物,苏东坡讲过“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竹,虚心若谷;竹,清静高雅;竹,品高质正。更有中国传统文人心目中,特别是国画家笔底下的竹报平安:“去岁东风融雪汁,依旧青山未白头;雨霁溪肥黄梅天,家乡竹杪绿悠悠。漏窗眼里看千竿,滴翠青叶乐呵呵;欲取一枝江上去,祝报平安如何留。”

沿着清旷轩右回廊南行,穿过门洞即见牡丹满圃。圃之一角原掇石叠成假山一座和石笋两枝,已被人为地推倒了;圃之另一角植山茶花,楚楚动人。这一组建筑延纡于院园的西南面,曲槛回廊,敞轩小阁,虚实相间,错落有致,构图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园东作开敞式处理,面山临江,仅以矮墙分隔内外:花明柳暗,韶华尽感天恩;水送山迎,灵秀长培地脉。绛云绕园,风帆入座,极尽借景之能事。相传此景观是清采用清朝一代诗宗袁枚的设计构思。

清旷轩平台下偏左,依次还有“百花头上楼”、“听风轩”和“北阁”等景点,属文昌阁东段园林片了。

第二节 文昌阁贯日凌云

竹山书院庭园之北,在清旷轩桂花厅通往书院的回廊壁上,嵌着一块大黟县青石,刻有“昌阁”两个大字,附近即耸峙凌云阁,上祀文昌,书院园林的主题隐喻其中。此阁高大雄伟,石基八面,高2米有余,分上下两层,各自形状皆成八角,故俗称“八角亭”。阁楼锡质宝顶呈葫芦形,乃所设之“攒尖顶”,其基部如荷披复,上为防风锥,从直立葫芦的腰部四周围引出八条银白色的链子状铁索,垂脊末端伸向二层飞檐翘出的八个角上系住,角均翘起,如鸟振翼,角下悬金色雀铃,角尾饰以陶制鳌鱼,脊间立着“好望兽”。丽日之下,葫芦锡顶,银光闪闪,直耸云端;江风拂来,铃声丁当,意韵悠扬。

P25-26

序言

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着辩证法。一方面,总是有新事物的出现冲击着既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推动历史的进步;同时,这种推进的过程又并非回荡着温情脉脉的旋律,常常伴随的是生命的杀戮、善良的破碎和美好的毁灭;但是,以善和美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又是更高层次上真善美的统一。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总的来说,它以其超稳定的结构形态缓慢前行,但在某些阶段、某些方面,它又经受着或剧烈的争夺、或反复的跌宕、或死水微澜般的波动。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有限的变动,其外在和内在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的争斗;二是统治者自身的分裂;三是来自底层百姓的反抗。这三大因素的冲击时大时小、时急时缓、连绵不已。诚然,那些充满着血与火的呐喊呼号,最终湮灭在冰寂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是改朝换代带来的刹那社会外在结构的巨大错动,迅速地也因汉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的内敛力同化而回归了正轨,没能带来中国历史的焕然一新;但是,细观那一次次社会结构的风云激荡,其对社会某一阶层、或对个体命运的强力扭曲和扼杀,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心灵世界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激发的心灵蜕变,充实和丰富着历史的内涵;并且,由这种心灵蜕变而爆发出的对生命更新的追求和创造,无疑又为外在历史的发展增添了多姿多彩。

发生在中国两晋之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大起义和两宋之间的“靖康之乱”等,在撼动历史秩序的同时,给世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衣冠巨族们以一次次沉重打击,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原士族为避战火辗转南下。当时这些门阀制度下的权贵们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不得不抛弃功名富贵、深宅大院而胡乱卷起一些细软、谱牒、书籍仓皇逃离世居乐土,顺着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向南,向南,渡过黄河,越过长江,再行几百里,方找到一处高山屏蔽、林木掩映、远离战火的山清水秀之地可以歇脚喘息——这就是徽州。源源不断的中原士族犹如万斛珍珠散落在这苍翠浓郁的崇山峻岭之中。

徽州本是山越荆莽之地,自然灵气十足而文化气息微弱。中原士族们在清风拂面、碧水濯足后,必须面对现实重新考虑构建自己的生存和精神的家园。痛苦反省无疑是他们思考的主调:为什么会失去列祖列宗的乐土?如何才能恢复逝去的光荣与梦想?士族们大多出身权贵、养尊处优、满腹经纶,由钟鸣鼎食坠至狼奔豕突,背井离乡,有大痛苦,更有大感悟。他们很快适应了现实,找到了对策:一是聚族而居,构建村落。生存是第一要务,必须让血缘宗亲合族而居,选择“枕山、环水、面屏”的天人合一理想风水宝地构建村落,既解决衣食之虞,又抵御客地的凶险,同时能福荫子孙。于是,胡姓建村于龙川、西递,汪姓择址于宏村,吴姓卜居于昌溪,罗姓定居于呈坎,曹姓立足于雄村,石姓落户于石家,倪氏扎根于渚口,江姓聚族于江村……他们所选择的皆为灵山秀水环抱,既适耕稼又合居住之地。二是重建宗法文化传统。再大的苦难也动摇不了这些饱读诗书的士族们对孔孟儒学的尊崇,必须让等级有序的宗法伦理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惟孝惟忠聪听祖考彝训,克勤克俭先知稼穑艰难”,“处世无欺,爱人以德,守分安贫,即是敬宗尊祖;持躬无助,任事惟成,明伦重道,便为孝子贤孙”。尊祖叙谱,敬宗建祠、修墓,睦族互助赈济。这样,在每个村有高大威严的祠堂,祠堂中有先祖容像和祖宗牌位,并珍藏有完整的族谱;有周全的祭祀礼仪;还有严苛详尽的族规等来约束子孙,凝聚人心。三是强化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道德激励。生存是基本,制度是保障,发展是目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儿孙不仅自己要出人头地,还要为家族挣得荣耀,获得皇朝的恩荣;而要达此目的,“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读书志在圣贤”,“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时刻牢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各个村落或建宏伟的书院,或利用简陋的塾室,延请饱学之士谆谆施教。宗族则“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二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虽族室之望,而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徽州这块“辟陋一隅,险阻四塞”的土地上,不时可见“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的村落,并且“文风鼎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那平和的炊烟、虔敬的香火和那琅琅的书声伴随着霭霭云雾在碧蓝的徽州上空一齐飘荡、升腾。

正是秉承着曾经历巨大人生落差、饱受痛楚的先人们生命深层激发出的坚韧顽强的变革自身的进取精神,再经过数百年相对宁静环境下不断地濡染、积淀、强化而升华,徽州儿孙们的辉煌犹如徽州漫山遍野的山花,年年季季灿烂开放——

一是“以才入仕”者多。自宋代科举成功至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徽州儒生通过公平竞争跻身上流社会者数不胜数,所谓“一科同郡两元”、“兄弟九进士、四尚书”、“一榜十九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四世一品”等等;徽州共走出过28位状元,出过17位宰相,这些都占全国总数的二十四分之一,真可谓“名臣辈出”。二是“以文垂世”者多。像朱熹、戴震、胡适三位可称得上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巨擘;在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医学、科技、饮食、书画、雕刻、建筑、园林等领域名人灿若繁星。三是经商成功者众。从徽州大山中走出,顺着新安江等水流走向全国乃至日本、东南亚的无数徽州子孙,在盐、木、茶、丝、药材、典当等项目的经营贸易中明清时期独领风骚数百年,从“扬州为徽州殖民地”、“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说法,可见徽商实力之一斑。

一个个的硕儒、高官、巨商走出了徽州,走出了家乡父老的视野,但他们的根还在故乡,还扎在曾经哺育他们的村落中,家乡的水口、白墙黛瓦、街巷、古树、祠堂、天井、鸟语蝉鸣、儿时的伙伴,更有全体宗族的期盼的脸容仍历历在目。于是,他们把获得的恩宠和荣耀献给家乡,把金银财富捐输给家乡,把自己对同宗后辈的嘱托希冀题赠给家乡。这样,就给那些显得陈旧破落的一座座村落顿然注入了无限生机:一座座世科坊、“四世一品”坊、“进士”坊、“中书”坊、“贞节坊”和“恩荣”牌楼等高高竖立村前;宏村的浩繁的“牛形村”建筑体系、石家村的宏伟“棋盘”格局、呈坎精妙的“八卦”形三街二圳九十九巷等等都得到了彻底整治;渚口建起了气势恢宏的“一府六县”,敬爱堂、溥公祠、知本堂、东舒祠等等拔地而起,或被扩建、装饰得美轮美奂;桂枝书院、紫阳书院、竹山书院等气象万千;非园、果园、西园、东园、桃李园等游人如织,引得名人雅士似莺飞蝶舞般徜徉唱和;还有精美绝伦、寓意深刻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语重心长的题额、楹联、格言,更是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后学者在“问渠书屋”、“凤游山书屋”等潜心求索,能“抬头见扇(善)”、“步蟾”折桂,乘“祥云”升腾……

于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期盼的一座座村落,因为她的子孙在现实中飞黄腾达,犹如画龙点睛般活灵活现;在漫长的期待中,祖辈们以他们的“尊崇天理”、“积善积德”、“惟勤惟俭”,精心地铸造着村落的灵魂,如今儿孙们不负厚望,不仅没让村魂丢失,而且又以自己的反哺,让村魂添具了时代的风采而更加鲜活跃动!

说村落是徽州社会的缩影,说村落是徽州人魂魄所系,说村落是徽州文化的博物馆,等等,丝毫也不为过;最本质的,在千年的峥嵘岁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灿烂演示的平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精英文化得以演示的平台。

俱往矣。过去的村落今天只能称为“古村落”了,导演们都已作古,一幕幕鲜活的剧目变为“遗产”,一座座平台的原貌已经和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很是高兴,《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的作者们为我们提供了10本图文并茂的书稿,能够让我们进入沉睡的村落,在残存的遗物中触摸徽州祖先的脉动,梳理徽州文化的脉络;并且令人惊喜的是,探索者绝大多数也都沐浴着徽州文化成长,他们在情感上与徽州有一种天然的契合,而同时眼光又是现代的。现代思维令他们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而较厚的素养又使得每本书的叙述深入浅出,活泼生动。

10本书,选择10个村落,10个村落选择徽州文化的10个侧面: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着力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突出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突出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着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突出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稍感不足的是,每一本书是较充分的,但我认为还有徽州文化的其他更多侧面大有文章可做,希望我们能继续深化、拓展,以充分展示徽州文化形成、发展和蜕变的全貌。

是为序。

汪良发

2005年9月于黄山学院

后记

书院园林 一品雄村

校完这册书稿的一校样本,时值艳阳三春天气,桃红李白柳丝绿,麦青苗长菜花黄;尤其是在明媚阳光下,一畦畦油菜花盛开,大地几乎一片金灿灿,让人眼前一亮,心情放飞,思绪大为伸张,扬起万千新气象。魂牵梦绕的家乡山水,古色古香的后院庭堂轩阁,人文景物融自然山林为一体,构成一幅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徽商故里一品家园的图画:清晨烟岚缥缈,山原遍绿,青松翠竹环绕,繁花碧草如茵。雄村在人们印象中就是风景秀丽的桃源仙境,百花枝头莺啼早,梦在黄花绿麦浪潮中。近日黄山市电视台报道歙县传来消息,市领导赴歙农村调研时说“风景如画,一定要加快开发渐江、新安江山水画廊。雄村真是关不胜收的宝地,一定要抓住大交通环境的有利时机,按照‘路畅、山绿、镇活、民富’的要求,综合用好小南海、竹山书院、佛文化、古村落等旅游资源”。闻此喜讯,便觉歙县水南乡的宰相故里一品雄村,即将着手开发建设成为适宜有居的生态环境和旅游的硕大园林,使得那飞檐翘角的文昌阁额匾上“贯日凌云”四个大字,在蓝天下更会发出远胜往昔的熠熠金光了。还有如果登上那座新建宏伟的徽杭高速公路雄村大桥,蓦然回首,只见雄村整个村落坐北朝南偎依在蜿蜒流淌的渐江水域怀抱里,背靠着南山翠微峰,面对着江中兀立的岑山小南海,环周丘陵起伏,山青树翠,绿茵绵延,池塘春水,波光粼粼,巷陌田舍,一直沿伸向那处于两山一水的盆地间,真叫是“滟潋春涛翠色鲜,菜花黄接艳阳天”(徐丹甫诗句)。整个古村落的地形,就像是雄村老辈人说的那样,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凰,栖息在青山绿水之中。村西头有丰隆岑坐镇,村东边有渐江水濒临。村中心有芋头田李王庙,四方延伸的建筑民居房屋,鸳瓦粉墙,棹楔鸱吻的巷陌,“五岳朝天”的马头墙,“四水归堂”的天井,以及房前屋后的园林庭院,花卉盆景,佳木名村,一片片,一点点,铺垫成朝阳丹凤的肢体和两翅,而那一湾汩汩泛波的江水正像是这只金凤凰的丹凤眼中传神的眸子。面对这凸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象,给人感到一派不凡的气势,顷刻之间,顿生一些奇思幻想:莫非这古村落乃由一只金凤凰衍化而成?是呀,仅明清两代,这万山丛中的雄村曾经飞出一群金凤凰:52位举人,连捷成29位进士。既有“一门四进士,四世四经魁”的关名,又有“同科五进士,一朝三学政”的盛誉,更有“五世一品”的“父子尚书”与“代君三月”宰相之家的显赫殊荣。越思越想就觉得从这般景象中可能揭开雄村这一历史文化昌隆的小山村,蕴藏着极其耐人寻味的奥秘,有待于人们去揭示开来探个究竟,当然这尚需一些时日和人事功力。

带着这分求索或向往,兴许能成为人们一种刻意找寻表现昔日徽州人眼里“四海山水数新安”那种书院园林文化的意境。倘若在雄村大桥上转目远望江中岑山“郑公钓台”遗迹处,缅怀历代文人逸士称颂如此佳境胜景的诗词吟咏,叹惜往时小南海佛地江天,密林中寺庙掩映,红墙碧瓦,飞檐画栋,香火钟鼓,念经木鱼声不绝于耳,全都化作梦境云烟。如今有望复建修葺旧日胜迹,重振歙县水南乡环居村落的幽绝风光,再睹“海天佛地”门匾和那“戒律森严”的厅额旁联“非法非非法,无为无无为”等风采,不禁想起自称“岑矶钓叟”所填的词《鹧鸪天·小南海》:

胜境禅林佛地骄,岑山尽揽渐江潮。神来兀岑垂千尺,吞云吐雾日月昭。莲蕊绽,水萧萧,涤尘脱俗沐三朝。多情应笑参香客,遇事临时抱佛脚。

另外,还有原来“星岩寺”大殿上悬匾额“大雄宝殿”四个大字,是柘林村的诗人书法家徐丹甫(水南三叟之一)所书。据说后殿中供奉的肉身菩萨,法名应山,是满族人,与徐丹甫的祖父徐荣、伯父徐同善一起由京城带兵来安徽,与太平军作战。应山在皖北全军覆没,恐清廷降罪而来至柘林避难,徐氏父子哪敢收留,只得让其到小南海削发为僧,他自遁入空门后一直信佛,临终前不食烟火,坐化缸中,密封3年后启开,浑身竞然完好只损一指,于是弟子遵其遗嘱替他装金,外加玻璃护罩供奉起来。

校对书稿时,不意间见到2月17日《周末》报上吉青的文章附照片说明:被砸前的王直墓。这座建于2000年11月18日的墓,是由“日本国长崎县县福江市才津为夫”等12名日本人捐资修建的。“安徽省歙县柘林镇有人为明代勾结倭寇、为虎作伥的大海盗修墓立碑。”2005年1月22日,《新民晚报》这则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连日来,“日本人为民族败类修墓”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两高校教师夜砸王直墓”再添波澜,使得几百年前的王直一下子为“新闻人物”。

王直,原名王锃,因其母姓汪,自号汪五锋,故在《明史》中写作汪直。他自幼攻读诗书,颇通文墨,后来弃儒从商,往来于东南沿海和日本、泰国及西洋等国,成了明朝嘉靖年代徽州海商头目,人称“徽王”。这个纵横海疆几近20年的“五锋船主”,在中国史书中早已盖棺论定为“嘉靖朝的‘倭寇王’、‘海盗首领’”,而在朝鲜、日本的史籍中,汪五锋却是一位博学的中国儒生,一位深受外商尊敬、时常穿着锻衣的富商。(参见王振忠《乡土中国·徽州》,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其实,在明清时代,海上徽商声名远播,他们与江浙一带其他商帮一起,把徽州“文房四宝”、书籍、陶瓷、绸布等运销日本,将新安画派的作品介绍到了东洋,促使其创造出日本的文房清玩,推动了日本文人画的发展,并对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消费生活的近世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那海外贸易兴盛的时代,一位徽州人的书简话套中云:

海天辽阔,不获时通信息,罪歉良深!而异乡身体,惟宜珍重自爱。……海阔天空,思情如缕,水远音积,离想若割。……汪洋迢隔,鱼雁难通,惟有临风怀想而已。

由此足见,在古时汪直那代人眼里,漂洋过海,四出经商,客梦丝丝如缕,乡情悠悠似水,异域风土非可久羁。唯望稍可如意,即当归棹,毋使家人故友望洋兴叹而忆及苦极也。汪直所依存的历史空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终久在时间老人笔下会有一个交代吧。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界老前辈和同事朋友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谨向他们致以真诚的谢意。黄澍老师不仅提供有关“雄村曹”的诗词资料,还相应做了历史性回忆并指出其人文社会背景等难得听到的一系列人才教育方面的宝贵信息。李骏工作室李俊先生无私的提供雄村《曹氏文献资料》和曹谨《雄村杂记》以及20多幅他所摄雄村的照片。洪少锋先生两次赴雄村拍摄彩照;何峰先生与我一道专门赴雄村考察徽派建筑及人文风情并拍照,为本书增色多多。汪吉燮老同学提供雄村乡地图和徽州揽胜等资料,并向曹镇安老同学等处打探有关雄村小南海的资料。曹宪、姚珍贤伉俪为我们拍摄竹山书院景致提供方便,热忱接待并陪同访问了古村老人曹咏宜老师以及知情人士曹大伟、洪福元诸先生指点,获益匪浅。方利山、翟屯建、汪修煦等徽学专家、至朋良友在查询资料共同探讨诸方面给予了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查询资料共同探讨过程中诸方面给予了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汪昭义

2005年春于屯溪犁耕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