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东哲如林,西哲如山。刘小川探幽几十载,把哲学带向生活和文学,带向我国历史文化之脉。 从爱国诗人屈原到文学斗士鲁迅,小川打通中西、古今、雅俗,开创传记文学新思路,以饱蘸哲思的笔触,为五十余位大文人立传,结集出版“品中国文人”系列丛书,一举奠定他畅销作家的地位。 2022年,与鲁迅先生神交已久的小川,对这一炽烈的民族魂的认知达至新高。借思潮持续喷发之势,小川重新起笔,尽旧作未尽之事,著就这部生涯力作《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先生的思想伟力与文学魅力,经小川之笔汇于当下,解答当代人对生活、对技术、对文化,以及对鲁迅先生本人的追问。 作者简介 刘小川,1960年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 主要作品: 论著:《品中国文人》(四卷)《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长篇小说:《苏东坡》《李煜》《李清照》《王之道》《暧昧》《色醉》《老夫少妻》; 传记:《苏曼殊》《汪精卫》; 散文随笔:《眉山苏轼》《苏轼,叙述一种》。 目录 鲁迅传 后记 补录一 鲁迅年谱 补录二 语文书中的鲁迅 序言 鲁迅先生是我的“幼儿学 ”,或曰童子功。幼儿园看 鲁迅小说连环画,记住了闰 土。小学二年级,始看先生 的文字,似懂非懂,但隐隐 约约觉得里边有东西。念初 中,读鲁迅的诗和书法颇有 感觉了。高中,读一系列鲁 迅的小册子,先生的文字风 格牢牢把我吸引住,十余年 动弹不得。后来阅读广泛了 ,渐渐动弹开来,摆脱了文 本影响带来的焦虑。 鲁迅的文章是断想式的 ,洞见式的。本书以持续喷 发的哲思,配他的断想。 本书围绕鲁迅,展开多 个方向的当下之追问:生活 追问,技术追问,文化追问 。其中也包括针对鲁迅本人 的追问。 对于创造性的人物,唯 有创造性的思维方能深入, 深挖,深描。 鲁迅先生既是本书的传 主,又是我的思维弹射器。 海德格尔环环相扣的生 存阐释,似乎可以针对古今 中外任何人。我读张汝伦的 《<存在与时间>释义》, 半天读几页就不错了,真让 我领教了什么叫文字的密度 ,思想的精度,视野的开阔 度,目光的细腻度。海氏说 过:“哲学讲德语。”我辈汉 语思维者,能从中领悟一些 什么呢?爬西哲之山三十余 年,永远不知道山的高度, 回望山下,有些蹦蹦跳跳的 小感悟而已。 把哲学带向文学,带向 日常生活之领悟。“带向”是 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哲思 先于哲学,爱智慧是天然现 象,五六岁或更早就萌芽了 。前现象学的领悟乃是现象 学的基础。 海氏尝言:“人活着,总 会有某种哲思。” 海氏名言:“追问乃是思 之虔诚。” 旧话重提:读哲学,读 了就忘了;忘了可能就记住 了。 是为序。 刘小川 2022年7月15日,眉山 导语 本书围绕鲁迅,展开多个方向的当下之追问:生活追问,技术追问,文化追问。其中也包括针对鲁迅本人的追问。 本书致敬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对于创造性的历史人物,唯有创造性的思维方能与之对接。 后记 写这本鲁迅传记用了一 百多天,其间,发给几个朋 友看。多谢他们的挑剔。 天大热很久了。出空调 房就像进蒸笼,我走在眉山 街上,想着全球冰川。 1992以来,中国西部冰川 急剧融化,有中国科学院的 考察数据。我小时候听天气 预报,眉山夏天的温度从未 超过三十二摄氏度。一把扇 子轻摇,夏天就过去了,冬 天,家乡的冬水田是要结冰 的。现在峨眉山的半山也不 大看见雪了。乞力马扎罗山 、阿尔卑斯山、珠穆朗玛峰 ,数十年,雪线不断上移。 但愿德国、英国的科学 家们是过于悲观了。我们的 行星作为人类之家园,她的 承受力,不是我们这些渺小 者所能判断的。但愿吧! 思想的特征是它的连续 性,不间断地思考相同之物 ,思想才能展开它的广袤、 它的后移的地平线。深度决 定广度。然而思考者也是“ 角落站立者”,不可能拥有 全知视角。 哲思长一寸,文学长三 尺。这是经验之谈。 后记就这样吧。非常感 谢本书的策划、编辑,非常 感谢眉山挑剔我的亲友们。 刘小川 2022年7月18日,眉山之 忘言斋 精彩页 作家能称思想家的,唯有鲁迅。 鲁迅先生是绍兴人,初名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来改名周树人。先生生于1881年,有两个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周氏三兄弟都是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本文兼写周作人,给关注周作人的读者做一个交代。 精装本《鲁迅全集》十六卷,我是1981年买的,大抵因是枕边书,搬家从来不嫌重。先前读他的若干本小册子,如《呐喊》《热风》《三闲集》《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之类,当时我十五六岁,去哥哥下乡的知青点玩。上山下乡的知青们,读鲁迅成风。哥哥练书法,写鲁迅的诗。后来我也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他作家的书,总的印象是:他们的汉语艺术与鲁迅有不小的距离。像沈从文的小说,语言一般,不及他的散文,我不知道美国的夏志清为何那么捧他。郁达夫的小说,才子气过了。郭沫若浪漫、巴金深情、茅盾深刻、丁玲泼辣干脆、老舍冷幽默、冰心温暖、张恨水至柔、林语堂潇洒风流……他们的思维穿透力不及鲁迅。 衡量一个作家,看两种力:穿透力和表现力。 20世纪80年代,我转向了哲学,这一转就是三十余年。尤其转向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海德格尔,以哲学角度反观鲁迅,发现了更多。我不懂外语,多年来很惭愧,现在为此颇庆幸:原来我集中了精力,节约了时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提醒我:不懂外语更好!我恍然大悟。 这个话题容后谈。 绍兴是著名水乡,山不高,到处绿水环绕。山山水水的名字韵味足。鱼米之乡,才子佳人之乡,却不乏金刚怒目式的人物。王羲之就是刚烈型的;陆游是战士,亲手杀猛虎。秋瑾、徐锡麟,张承志老师重墨写过。 2004年,我去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杨春女士讲鲁迅先生,真让我听入迷了。前年去,新导游重点讲鲁迅家如何有钱。百草园主要种南瓜,如果南瓜一直挤占百草园,我就不会再去了。南瓜给我留下了坏印象,这是唯一的一次,却是在绍兴——先生的家园。 1881年9月25日,先生诞生。 林贤治《人间鲁迅》:“按照当地的习俗,孩子出生以后,必须先尝五种东西:醋,盐,黄连,钩藤,糖;依次尝遍了不同的几种味道,领受过小小一点刺激以后,才将奶汁送进嘴里。这样,待孩子渐渐壮大起来,便有能力去应付未来的复杂的人生了。” 这一天接近观音菩萨的生日。南海观音手托净瓶救苦救难,鲁迅先生手握一支笔。 小鲁迅的祖父在北京做官。父亲沉默寡言,嗜酒;怀才不遇,屡考不第,动不动就发脾气。家里的妇人们却是亲近的、亲切的,比如祖母、母亲和保姆长妈妈。 祖母特别会讲故事,“又幽默,古老的传说只要经过她的叙述,就变得非常的生动迷人”。祖母讲“水浸金山”,雷峰塔就压在了小孙儿的心头。 先生的母亲鲁瑞读过私塾,自学不倦,爱看小说、爱听戏,常邀约族人看平调艺人的演出。外婆家在三十多里外的安桥头,母亲带他去,舟行或是远足。这使我想起小时候跟着妈妈,远走眉山县永寿镇的外婆家,二十里细沙路,过一条大河,草木虫鱼逼入眼帘,触感植入稚嫩的肌肤。几乎是一路翻跟斗翻进了外婆家,又蹦跳嬉戏去乡下的二姑家,七八个“宝宝”(表兄弟)伙起耍安逸。走夜路雄赳赳。艳阳下野花纷披,麦子新绿,风吹草低…… 《人间鲁迅》:“划船,看戏,放牛,钓虾,捉鱼,摘罗汉豆,看煮盐和观潮……在群体中,小樟寿懂得什么叫友谊了。” 成群结队、高高矮矮的孩子,每日疯进一头疯出一头。每一种游戏都是民间自发的,经过了数百年的优胜劣汰。自发生自主:生活方式的自主。 “安桥头的迎神赛会,实在太热闹了……在看戏的夜晚,深深感受到那诗一样的氛围:朦胧的月色,白篷船,潺潺的水声豆麦和水草夹杂的清香,远处的灯火和隐约的歌吹。” 月黑天走夜路,夜色比墨稠,似乎整个黑暗宇宙悬在头顶上。神秘是无限的。神秘启人深思。今天的人们特别需要明白:人类在宇宙中永远微不足道;就宇宙而言,一切人类科技都是小打小闹。科技对生活世界倒是遮蔽太多。技术把自然规定为“存货”。技术摆置人。托架。托架是海德格尔追问技术的哲学概念。 小孩子面对屏幕声光电,一个个呆若木鸡。宅男宅女铺天盖地。坐着活,起身难。 人是什么?人是动作。正常人的一辈子,应该有亿万个动作。动作大减,人是什么? 小孩子天天都是脚板印,常常玩到黑才摸门。这才叫童年。这才叫身心灵动,孕育创造性的身心灵动。当年,我们在眉山全城疯玩春夏秋冬。百年如昨。 书包真小,天地真大。 从来只说一棵草,不说热爱大自然。说热爱自然,一般都有问题。 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