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道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郁龙余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黄道婆》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主要描写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著名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从出生到终老充满悲欢离合的一生。劳动人民是中国人的主体,是中国社会的大地,他们的品德决定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这种决定是无言的,没有歌声,更没有锣鼓,就像大地决定森林、草原和庄稼一样。一部中国现代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简介
郁龙余,教授,1946年生,上海人,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获时任印度总统慕克吉颁授的“杰出印度学一家奖”。研究方向为:印度文学、中印文学比较、中印文化关系、中国印度学、印度汉学(中国学)。出版《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中国印度诗学比较》《中外义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季羡林评传》《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等专著及编著三十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印度学研究”。
目录

第一章 乌泥泾出生
第一节 龙袖娇民落难
第二节 无肠公子救命
第三节 风高月黑夜逃
第四节 命里事报君知
第五节 一粒麦不见白
第六节 龙生龙凤生凤
第七节 今朝只准说龙
第八节 神灵不再附体
第九节 造石桥起风波
第十节 黄浦滩哭断肠
第十一节 童男祭海龙王
第十二节 逃命回出生地
第二章 苦难童养媳
第一节 曹家喜得贵子
第二节 没有人肯攀亲
第三节 泪汪汪到婆家
第四节 不压石头不行
第五节 童养媳命最苦
第六节 灯下夜话三怪
第七节 丧门星败家精
第八节 真不是落水鬼
第九节 不要她做娘子
第十节 “一物降一物”
第十一节 公爹临终嘱咐
第十二节 母爱女恸天地
第十三节 “对虎”引来毒打
第十四节 马桶盖上吃酒
第十五节 未圆房成寡妇
第十六节 瓦盆扣在锅上
第十七节 背上都有十字
第十八节 要替爷娘争气
第三章 黎汉一家亲
第一节 亡命女刻木记
第二节 到天涯海角去
第三节 鲸波劫后求生
第四节 七星道观受戒
第五节 从泉州到崖州
第六节 凤凰寨黎家情
第七节 黎汉苗是一家
第八节 太上老君显灵
第九节 刺面文身由来
第十节 苏公海南遗泽
第十一节 心中相思奈何
第十二节 天涯邂逅老乡
第十三节 故人夜访道观
第十四节 痛陈血泪兴亡
第十五节 静月道姑西归
第四章 载艺回故里
第一节 天涯海角思乡
第二节 百岁奶长新牙
第三节 崖州·泉州·松江
第四节 陌生人回故乡
第五节 悲戚戚话往事
第六节 算命人不信命
第七节 我就是黄婆婆
第八节 一人能抵三人
第九节 六月六女儿节
第十节 扶杉篙说往昔
第十一节 教我纱教我布
第十二节 人算不如天算
第十三节 得饶人且饶人
第十四节 乞巧节巧事多
第十五节 黄母恩满人间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风
雨,自强不息,励精图治,
在神州大地上建成了举世瞩
目的多民族命运共同体。
2020年这场人类史上最凶
险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
考验着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与
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不
仅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还为他国抗疫作出了人道主
义的贡献。
中国人的这种优秀素质
,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向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艰苦
卓绝的斗争过程中,不断积
累养成的。其中士、农、工
、商—中华民族的主体,所
作的贡献最大。《春秋公羊
传》说:“古者有四民,一
曰德能居位日士,二曰辟土
殖谷日农,三日巧心劳手以
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
日商。四民不相兼,然后财
用足。”《管子》称:“士农
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即士农工商是国家的柱石
。也有说这个“石民”是“正
民”,区别于“闲民”。所以
,《说苑》有“四民均,则
王道兴而百姓宁”之句。
纵观中国历史,四民分
工不同,一直有着“勿使杂
处”的规矩。
按照四民分工,土人的
职责在于书写记录历史,总
结经验,观念引领和文化传
承。农人、工人是劳动的主
体,其社会贡献是基础性、
决定性的。劳动创造财富,
不仅是物质财富,同时包括
精神财富。劳动创造人这个
论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的。商人的价值在于流通,
在于活跃经济。
中国的四民论,比英国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早了
两千年,和印度的四种姓判
然有别。在四民论的观照下
,中国人一直倡导耕读持家
,重农轻商,创造了世界上
最伟大、最丰富多彩的农业
文明。和西方轻农重商,走
上海盗经济、殖民主义道路
迥然不同。
进入近代,中国遭受西
方列强霸凌,成了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这本是少数民
族政权封建帝制走到末路与
西方殖民主义的双暴(暴利
、暴力)本性相遇产生叠加
效应所致,却被中外一些人
恶意攻击,将脏水泼向中国
文化,诬称是由中国文化落
后所致。
1949年,毛泽东主席领
导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
代表各民族绝大多数人的利
益,以马克思主义(资本主
义、殖民主义的天然抗体、
克星)为指导思想,中国文
化和中华民族立刻焕发出无
穷的青春活力。七十多年来
,从不能生产铁钉、缝衣针
(进口者称洋钉、洋针)的
一穷二白的旧中国,一跃成
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
贸易大国,成为世界发展的
重要引擎。目前,正意气风
发地昂首阔步走在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这
足以雄辩地说明:中国人素
质优良,中国文化充满朝气
活力。
七十多年来,在中国的
建设道路上,除了国有企业
,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办企
业”“乡镇企业”,近四十多
年来,涌现出了数亿计的“
农民工”队伍。这向世人宣
告,中国的农民、工人依然
是中国劳动的主体,创造财
富的主力军。
当代中国的成功,被许
多人称为奇迹。其实是中国
人摆脱了君主帝制和殖民枷
锁之后回归到了常态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士人总体上
是极为优秀的,尤其是他们
中的出类拔萃者,从先秦诸
子百家到历代学而优则仕的
精英人物。商人位列四民末
等,而且有“无商不奸”“为
富不仁”的骂名,甚至还有“
富不过三代”的诅咒。于是
,重商思想在中国一直没有
市场。真正“德能居位”之士
,弃政从商能致富。春秋末
的范蠡为典型之例。他助越
王勾践灭吴后辞大将军,浮
海齐国改名鸱夷皮子,治产
致数千万。齐人闻其贤拜为
相。他散尽家财去定陶,自
号陶朱公,耕蓄转物,逐十
一之利,又累资巨万。因其
经商有道,后人奉为财神。
打开中国文学史,土人
是风,商人是雨,农人、工
人是大地。风调雨顺,五谷
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是人人
向往的。于是,歌颂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
民歌、诗词、戏文数不胜数
。大地之德在载而不言,故
史上少有歌颂大地的文字。
艾青的一句“为什么我的眼
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
地爱得深沉”,赢得了无数
人的喝彩,在于他喊出了前
人从未喊出过的心声。
《黄道婆》是一部历史
题材小说,主要描写中国古
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著
名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
从出生到终老充满悲欢离合
的一生。劳动人民是中国人
的主体,是中国社会的大地
,他们的品德决定着中国的
命运和前途。这种决定是无
言的,没有歌声,更没有锣
鼓,就像大地决定森林、草
原和庄稼一样。一部中国现
代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
什么戊戌变法失败?为什么
辛亥革命果实被盗窃?最后
由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
,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八路
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来
扭转乾坤,建立社会主义新
中国?因为共产党扎根中国
社会的大地,依靠工农,扎
根中国社会的大地,全心全
意为人民谋幸福。
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
德主要有:勤俭、勇敢、和
合、仁义、智慧、图新。这
六德中,勤俭是最主要的,
是中国人区别于他国人的第
一标识。而勤俭在中国农民
、工人身上体现得最充分。
清代王士禛这样总结道:
绍祖宗一脉真传,
导语
本书是一部黄道婆传记,讲述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侔、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
后记
一九八○年暑假的一个上
午,晴空万里,我在北大红
四楼(备斋)二楼的宿舍里
奋笔疾书,正紧张地进行小
说《黄母祠》的创作和修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
养成了在废讲义纸背面写作
的习惯,洁白的新纸反倒令
我不忍下笔。我用单面印的
废旧讲义,写得很是顺手。
因急于完稿,一直不肯停笔
休息,写了一张又一张。终
于,新的一章写好了。我伸
了伸腰,走到西窗前。红四
楼和红三楼(均斋)之间是
一个园子,种了不少柿子树
。由于日夜不停地写,我的
眼睛有些近视了。听说多看
远处的草木或天空,对近视
有好处。于是,每当我写累
了,就看园子里的柿子树或
空中云彩。北京的盛夏,草
木葱茏,柿子树绿得更像泼
了墨一般。突然,一棵柿子
树的枝头一颤,一个柿子掉
到了地上。不可能,夏天的
柿子还青着呢,怎么会掉下
来!但这又是我眼睁睁看着
发生的。出于本能的好奇,
我转身就要往楼下奔。“爸
爸,你干吗去?”我这突然
的举动引起了正在练字的郁
秀的注意。“爸爸下去看看
,马上回来。”我说着出了
房间,来到那棵柿子树下。
只见一只青里微微透黄的大
柿子躺在草丛里,蒂的部位
有些开裂了。我捡起来看了
看,不见任何虫斑,闻一闻
,有一股香甜之气,就把它
带回了宿舍。郁秀见我匆匆
回来,又问:“爸爸,你到
底干吗去了?”我掰开柿子
,用舌尖尝了尝,说:“很
甜,一点都不涩。这一半给
你,那一半给你姐姐留着。
”一会儿的工夫,郁秀把半
个柿子吃完了。见她吃得津
津有味的样子,我对她说:
“那一半你也吃了,谁知你
姐玩到什么时间回来。”郁
秀望着我,摇了摇头。我把
另外半个柿子塞到她手里:
“别搁坏了,招来蚂蚁。”于
是,郁秀一个人美滋滋地吃
了一个夏天里早熟的柿子。
我和所有双胞胎的父亲
一样,对郁英、郁秀讲究待
遇公平,吃一样的东西,穿
一样的衣服,不肯有半点偏
心。但这天让郁秀独吃一个
柿子,我并不感到有何不妥
。大概是因为一个柿子算不
得什么,何况又是捡来的。
十年后,十六岁的郁秀
悄悄地写了部《花季·雨季
》。我和她母亲看了书稿都
吃了一惊,这孩子怎会这么
早熟?探寻答案,是人类的
本性之一。不管答案正确与
否,有总比无好。有意思的
是,我心里总是把她写《花
季·雨季》一事与吃早熟的
柿子联系起来。
又过了十年后的二○○○年
,郁秀敦促我修改《黄母祠
》。我手抚发黄的手稿,感
慨良多。这是我花了许多业
余时间写成的,度过了多少
个不眠之夜。现在,郁秀一
不留神成了作家,尽管家里
人不大承认,但别人都这么
认为,而我的小说稿依然躺
在床下纸箱中睡大觉。许多
记者采访我,问是怎样培养
女儿的,有的还问我有否失
落感。我用大仲马和小仲马
的故事打发他们,但自己的
胸中块垒却还是无法消解。
“爸爸,要不要我帮你改
改?”郁秀调皮而善意地说

“算了吧,我的小说你改
不了。”我这么说,是因为
《花季·雨季》刚问世时,
有人怀疑是父母代笔或修改
的,现在我不愿意《黄母祠
》出版时,又被人怀疑是女
儿捉刀或润色的。
书稿打印出来后,妻子
一边看一边鼓励。为了提高
我的信心,她总是说写得比
女儿好,拍电影、电视一定
好看。在女儿和妻子的催促
下,我真想集中精力尽快将
小说改好送出版社。可是仔
细一检查,问题来了:由于
多次搬家,书稿已不完整,
中间一章丢了一半,最后一
章只有初稿,不见了修改稿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修改
定稿的工作量。我日常的教
学和工作已忙得不亦乐乎,
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这
么大的工作量。于是,只得
又把打印稿装进了纸箱。
感谢妻子和女儿的不断
催促,让我心中一直惦着这
部小说。我问妻子:“我的
小说到底行不行,说实话。
”“行,保证吸引人。”妻子
是个实在人,几十年来贬我
多,褒我少。我相信她的话
,说:“如果这部行,那我
还有好几部小说的题材。”
为了证明我此言不诬,就把
腹稿中的几部小说的书名和
故事梗概讲给她听。她听了
说:“提早退休,抓紧写你
的小说吧。”她很认真,把
家中的废纸搜集起来,一本
本地整理装订好,并在每本
首页写上了小说名。看来她
是真的要把我往小说的道上
赶。
妻女总是带感情色彩的
。我的小说到底成不成,只
有读者说了算。我应该尽快
让《黄母祠》出版问世,与
读者见面。于是,我利用今
年暑假,闭门谢客,将这部
二十多年前写的小说稿,重
新增删修改出来,奉献给广
大读者。
在写作过程中,曾经有
过几个书名,像《河汉女》
《少年黄道婆》《先棉祠》
《黄婆庙》等等,最后定名
《黄母祠》。因为黄母祠是
历史上众多黄婆庙中最早、
最具代表性的一座,而且已
于1987年列为上海市级文
物保护单位。以此为书名,
我认为是相宜的。
最后,我要告诉读者,
《黄母祠》是一部长篇小说
,或者说是历史题材的长篇
小说,但不是史书。创作这
部小说的动机,是我觉得黄
道婆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
神财富的一部分
精彩页
第一章 乌泥泾出生
第一节 龙袖娇民落难
南宋理宗皇帝淳祐五年八月十六日上午,骄阳似火,万里无云。黄浦江像一匹巨大的白缎,在烈日下波光粼粼。高耸在黄浦江西岸龙华寺七级浮图——龙华宝塔,显得分外雄伟多姿。沿江两岸的平畴沃野上,处处呈现出一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景象。
龙华一带,在三国以前还是一片草莽,后来经过历代百姓辛勤开发,生产慢慢发展起来。到宋朝,这里已成了有名的鱼米之乡。当时有句谚语:“走尽天边,惟富黄浦两边。”当然,富只是富了地主老财,广大农民则啼饥号寒,生活苦不堪言。
与龙华寺隔江相望,有一个不大的村镇陈家渡,是浦东与浦西之间的一个交通咽喉。镇上有百十户人家,大小十几家店铺。随着龙华寺香火日益兴盛,上这儿摆渡的香客一天多似一天,陈家渡的市面也一天天兴隆、热闹起来。
从陈家渡往南到张家渡,有一条二三十里长的蜿蜒曲折的堤坝。堤坝的西边,是狭长的芦荡;堤坝的东边,是阡陌纵横的农田。堤坝上是一条小路。沿着这条曲折的小路,从陈家渡南行十五里,有一片乱葬岗子。坟堆中长着百十来棵郁郁葱葱的柏树,所以本地人都叫它柏树坟。
离柏树坟不远,许多农夫农妇正顶着烈日在田间劳动。有的在耕地,有的在锄草,有的在踩着龙骨车往芋艿地里戽水,还有一些衣衫褴褛的老人和十来岁的孩子正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拣稻穗。 虽说已是中秋时令,但今年的秋老虎实在厉害。还没到中午,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似的挂在空中,烤得地里干活的人一个个汗如雨下,那几位拣稻穗的老人汗已经流干了。他们的背上晒出了一层白花花的盐末。十多个七八岁的男孩热得实在受不了,就泡在黄浦江里玩水。他们像一群鸭子似的在浅滩里扑腾、打闹,玩得十分痛快。
“叽叽……嘎嘎,叽叽……嘎嘎……”从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上,传来独轮车推车的声音。一个三十来岁的壮年汉子光着脊梁,卷着裤腿,推着一辆破旧的独轮车由北而来。这汉子浓眉大眼,身体壮实得像头牛,小腿肚像两只酒坛子,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庄稼好把式。可是,他步履匆匆,满脸愁云,好像遇到了什么极不如意的事情。
推车汉低着头正往南赶,突然,田里一位正在锄草的农妇揩着汗,放声唱了起来:
泥水匠,屋顶漏,
裁缝师傅衣缺袖:
木匠老娘睡地铺,
卖油娘子水梳头:
铁匠家里没菜刀,
织布姑娘露臂肘;
种田人家最凄凉,
勒紧裤带做马牛。
听到这哀怨凄惨的歌声,推车的人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歌声勾起了他的伤心事。
这推车汉姓黄名永泰,家住浦西乌泥泾。家中只有他和妻子陆氏两个人。
大前天,眼看着妻子快要生养,可是家中却揭不开锅了。怎么办呢?他只得推着独轮车来到陈家渡,想挣几个脚钱买点米。黄永泰拼死拼活干了两天,昨天中午正想回家去,刚巧来了位大主顾。板桥镇大财主荣世根要上龙华寺还愿,带的东西不少。不用荣世根的家人招呼,黄永泰就帮着把物品往渡船上搬运。搬着搬着,黄永泰脚下一滑,把一桶豆油摔了。荣世根一见暴跳如雷,伸手就是两巴掌。
黄永泰掏出这两天挣的钱赔他,他仍不肯罢休,破口大骂:“你这混蛋!这是孝敬龙华寺大法师的上等豆油,你这几个铜钱够赔啦?你给我把油从地上盛起来,一滴也不能少!”
黄永泰央求说:“请荣大老爷开恩,饶了我这一回吧!”荣世根见时间不早,就叫家人把黄永泰绑在拴马桩上,自己带着家人上龙华寺还愿去了。
夜里,陈家渡好心的乡亲偷偷给黄永泰送吃的来,但谁也不敢解开绳索放他回家。
第二天早晨,荣世根带着家人还愿回来,陈家渡的乡亲再三替黄永泰讲情。荣世根叫家人扒掉黄永泰的蓝布上衣,才算放了他。荣世根临走时,指着黄永泰的鼻子大骂:“你这混账东西!以后叫我撞上,非扒你的皮、剐你的肉不可!”
黄永泰正想着自己的伤心事,一位正在戽水的农妇接着刚才锄草的农妇唱道:
财主人家啊乐悠悠,
坐轿子,住高楼,
吃不完的肉,穿不尽的绸,
窖里的铜钿全长了锈。
黄永泰听到这歌声,心里想:这是什么世道?穷的穷死,富的富死!可是自己有什么办法呢?他痛苦地摇摇头,一声长叹准备继续往南赶路。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