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美国文坛,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是一个尤为独特的名字。她以天才少女的姿态闯入文坛,第一部长篇小说就被希区柯克翻拍成同名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用笔名出版的半自传小说《卡罗尔》是美国同性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而深入探问读者内心黑暗面、有过多个电影版本的《天才雷普利》更是超越了类型小说的范畴,跻身伟大文学的行列。 海史密斯身后留下了8000多页日记和笔记,本书由她的编辑耗时数十年精心编校,并配以从未公开过的私人照片及档案文件。帕特基本上一直用两种叙事记录自己的生活:日记详细描述了她紧张的、时而痛苦的个人经历,笔记则帮助她把这些经历进行理性加工,并构思自己的写作。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帕特的居住地点划分为五个时期,从最初的美国时期,到辗转欧洲各地的中年岁月,再到她在瑞士的暮年。日记和笔记的条目相互交织、紧密相连,笔记和日记各成一体,分开阅读也不成问题,但对应起来阅读,才能获得对她全面的认识——用帕特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一个作者,终其一生都在隐藏故事中取材自她个人经历的部分,那么她的小说会更容易让我们远离作者,而不是引领我们走近她。除了帕特本人的生活和创作,读者也得以窥见当时欧美文化圈的风流盛况——透过帕特这个“局外人”的视角,获得从未有过的独特体验。 作者简介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美国女作家,一九二一年生于美国得州沃斯堡,六岁时随父母迁居至纽约,曾就读于纽约的朱莉亚·里奇蒙高中与巴纳德女子学院。她的首本小说《列车上的陌生人》于一九五一年由大导演希区柯克改编为电影,一鸣惊人。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天才雷普利》更是奠定其在类型文学中的至高地位。读者目瞪口呆地发现,雷普利在这本名作及其后的续篇中,始终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徘徊,在“无间道”中经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考验,带着“案底”逍遥法外,并在此后的连锁反应中犯下新的罪孽。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作品以犯罪小说及短篇小说为主,她常年旅居欧洲各地,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远胜于美国。在世时,海史密斯曾以《天才雷普利》及《双面门神》分获法国侦探文学奖、爱伦坡奖以及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颁发的银匕首奖;近年来,随着评论家不断发掘其作品的内涵,她身后的声誉甚至比生前还高。在数年前美国《时代》周刊选出的50位最伟大的犯罪小说作家中,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仍高居榜首。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于一九九五年二月逝世于瑞士卢加诺。 目录 前言 1921—1940年:早年生活 1941—1950年:纽约的青春,以及不同的写作方式 1951—1962年:往返于美国和欧洲之间 1963—1966年:英格兰,定居的诱惑 1967—1980年:回到法国 1981—1995年:在瑞士的暮年 帕特·海史密斯的社会大学:国际女性密友圈 致谢 海史密斯生活和创作大事年表 语种说明 日记编纂说明 书目索引 参考书目 图片权利 序言 本书缘起 帕特住过的最后一所房 子从外观上看就像一座堡垒 ,阴森而简陋,只有两扇极 小的窗户对着街道,如同堡 垒上的射箭孔。在仅有的几 次采访中,她往往只用一个 单词作答,令人望而生畏。 她生前拒绝任何人为她作传 。多年来,帕特里夏·海史 密斯的作品是人们了解她的 唯一途径。令人深感意外的 是,在她去世后,人们在她 放毛巾床单的橱柜深处发现 了56册厚厚的记事本,排列 整齐,包括18本私人日记和 38本笔记,共计8000多页 关于她个人经历的手稿。 终于,书迷和学者们得 以从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 私人记录中了解她对自己的 看法。帕特很早就开始用笔 记录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 的情感,这一习惯几乎贯穿 了她的整个人生。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似乎 早有计划,要将这些笔记结 集出版。她坚持使用哥伦比 亚大学的线圈笔记本的习惯 似乎说明了这一点,而她每 次重读时都会做评论、删减 以及日期修改,更可见她的 出版意图。最重要的是,笔 记中还有书面指示。第19本 笔记中的一张纸条上写着, 帕特的大学友人格洛丽亚· 凯特·金斯利·斯卡特波尔首 先受邀帮她出版一本选集。 这张纸条贴在1950年4月2 日的笔记上,上面写道:“ 重读所有笔记后的按语一只 是浏览一下而已,谁会有可 能读到它们呢?——(金斯 利有一些品味,至少和我 1950年的品味相近,能够 筛选出哪些是以前写的,哪 些是最近写的)。”有时, 帕特还考虑要烧掉这些笔记 ,或者把它们交给布鲁克林 女同性恋历史档案馆。最后 ,她委任丹尼尔·基尔作为 自己文学遗产的执行人,由 他来决定这些文稿的未来。 1967年,瑞士第欧根尼 出版社接手了帕特作品的德 语版权。出版社创始人丹尼 尔·基尔年轻时看过希区柯 克改编的《列车上的陌生人 》,正片结束后,他一直留 在影院的座位上,直到看见 作者的名字在银幕上滑过。 他决意出版她的作品的精装 本,因为他认为它们是文学 ,而不仅仅是类型小说。 1978年,帕特的非心理惊 悚小说《伊迪丝日记》入选 了《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 榜。帕特委任基尔为她的全 球代理人。1983年,与帕 特长期合作的美国出版商哈 珀与罗出版公司退回了她的 两部书稿,帕特意识到自己 的作品在美国的出版前景并 不明朗,终于决定把全部作 品的国际版权转交给第欧根 尼出版社。 我第一次见到帕特是在 1984年。丹尼尔·基尔把《 寻迹街头》的手稿放在我的 桌子上,告诉我他已经安排 好几天后在附近的一家酒店 与作者见面——我就这样成 了她的编辑。帕特冷淡地接 待了我,完全无视我伸出的 手。随后她点了杯啤酒,就 再不说话了。我努力了半个 小时才让她开口聊起了手稿 ,这个故事没置在现代的纽 约城,但总让我觉得那是20 世纪50年代的纽约。会谈临 近尾声时,她还笑了起来。 回到办公室,我向老板汇报 了我们刚见面时的尴尬。令 我惊讶的是,基尔热情地祝 贺我旗开得胜,说他花了好 几年时间百般劝诱,才能从 她口中套出比“是”或“否”更 多几个字的回答。 海史密斯去世前曾和基 尔一起审阅她的遗嘱,将这 些日记、笔记和她那些未出 版的长篇小说、尚未结集成 书的短篇小说一同明确地列 入她的文学遗产清单。基尔 认为这是一座文学宝库,应 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呈现 出来,他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委任我为帕特里夏·海史 密斯的专属编辑和她《作品 全集》(30卷)的合作编者 。 编辑手记 把大约8000页的笔记压 缩成一卷,还要恰如其分地 做出取舍,最大限度地呈现 原稿的价值,这是一项巨大 的挑战。首先,把一页页手 稿转录下来就要耗时数年。 格洛丽亚·凯特·金斯利·斯 卡特波尔核对了转录版和原 文手稿,还做了有益的注释 。其次,原文的体量太大, 必须经过大量删改,才能提 炼出这一“幕后”作品的精华 。正如作者本人的意见,如 果将日记和笔记中的内容原 封不动地出版,将会铸成大 错,因为很多地方都言语冗 杂,要么闲话家常,要么言 行不检,要么散播流言:尤 其是她二十多岁时的记录, 那一时期的记录比后期要丰 富得多,后来她在日记和笔 记中的风格倒逐渐统一起来 。我们是根据帕特自己的关 注焦点来摘选文稿的。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根 据帕特的居住地点划分为五 个时期,从最初的美国时期 ,到辗转欧洲各地的中年岁 月,再到她在瑞士的暮年。 帕特从1941年开始记日 记,尽管她在那之前就写过 一些笔记,但本书选择了她 的第一本日记作为起点。从 那时起,帕特基本上一直用 两种叙事记录自己的生活: 日记详细描述了她紧张的、 时而痛苦的个人经历,笔记 则帮助她对这些经历进行理 性加工,并构思自己的写作 。帕特的笔记是她的工作手 册,是她想象力驰骋的天地 。笔记中有她尝试各种风格 的练习,有对艺术、写作和 绘画的深刻见解,还有被帕 特称为“Keime”(德语,意 思是“胚芽”)的创作灵感、 想法和大段文字,其中一些 被她拓展成了小说。帕特的 日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她 导语 世人更熟悉海史密斯晚年避走欧洲、离群索居的孤僻形象,但这些文字也展现了她年轻时开朗、乐观又充满抱负的一面。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一名作家,帕特都是迷人而复杂的,在这些文字里,她留下了自己热烈而精彩的人生,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如何摆脱自己的出身、对抗社会的偏见,进而用写作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并非一本自传作品,写作自传的过程,必然是在回溯过去,往往经过精心编辑,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再现往事,而这些日记与笔记记录的则是一段仍在进行的当下的人生,就像两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她的生活和工作,让读者看到——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是如何成为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 精彩页 1921年,玛丽·帕特里夏·普朗格曼(一般都叫她帕特)在得克萨斯州沃斯堡出生,她是家中的独生女,成长过程中一直不太合群。她的父母,杰伊·伯纳德·普朗格曼和玛丽·科茨,在她出生之前就已离婚。玛丽是一名插画家,因为她工作的缘故,年幼的帕特就和外婆住在一起,慈爱的外婆是个虔诚的加尔文教徒,开了一家膳食公寓。1924年,玛丽·科茨嫁给了摄影师兼平面设计师斯坦利·海史密斯,在帕特眼中,继父是个外来入侵者。 三岁时,帕特就能阅读,到了九岁,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柯南·道尔成了她最喜欢的作家。她仔细阅读母亲工作时用到的那本有插图的解剖学参考书,还有卡尔·门宁格的《人类心智》,这是一本对人类变态行为的科普研究纲要:“在我看来,最能激发想象力的运转、构思和创作的,莫过于这个观点——也是事实——路上与你擦肩而过的每个人都可能是虐待狂、强迫偷盗犯甚至杀人犯。” 1927年,一家三口搬到纽约,但遭遇了财务、情感和婚姻的多重危机,帕特只好在新家和外婆的膳食公寓之间来回奔波。她曾一度和外婆一起生活了15个月,那是“我一生中最悲哀的一年”。帕特自觉被母亲抛弃了,这是她一辈子都无法原谅的,尤其是玛丽曾向女儿承诺过会和斯坦利离婚。1933年,帕特在纽约西点军校附近参加了一个为期一月的女生夏令营,这段经历也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多少变化。帕特每天从营地往家里寄信,两年后,这些往来的信件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女性世界》杂志上——这是帕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她得到了25美元的稿酬。同年,她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生父:一位有德国血统的平面设计师,这也是她决定学习德语的原因之一。 回到纽约后,帕特进入了朱莉娅·里奇曼高中,这所女子中学有8000名学生,大多是天主教徒或犹太人。在此期间,她的阅读名单有了新的变化:埃德加·爱伦·坡(她和他同一天生日)和约瑟夫·康拉德。在个人创作方面,帕特深深地为犯罪主题所吸引。此时的帕特刚满十五岁,每天在厚厚的作文本上写着文学小品和对周围人的观察笔记。同一时期,她写出了自己最初的几个短篇小说,有些登在了学校的文学杂志《蓝鸟》上。帕特聪明睿智,雄心勃勃,富有想象力,但由于隐秘的同性恋倾向,她背负着沉重的羞耻感,她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严肃、孤僻的。此时萌芽的恋爱行为成为她后来爱情生活的典型范式。例如,她第一次尝试与另外两个女人的(柏拉图式的)三角恋,其中一个是朱迪·图维姆,也就是后来的托尼奖和奥斯卡奖得主、女演员兼喜剧演员朱迪·霍利迪。 作为学生,她展现出极为勤奋的一面,1938年,帕特进入巴纳德学院。在这所精英学院就读本科时,她学习了动物学、英语、写作、拉丁语、占希腊语、德语和逻辑学。从第一学期开始,帕特就积极地动笔写日记。她的第一本笔记也是这个时候诞生的,她把它称为“记事本”,上面这样写道:“一个慵懒的女孩,白色幽灵般的身影伴着柴可夫斯基的华尔兹起舞。” 这些早期的日记包含了各种杂七杂八的观察笔记,对所读书籍的评论,对大学授课内容的思考,还有对简练行文的想法。她经常用笔记本来记作业安排,或者为自己尊敬的英语系教授埃塞尔·斯特蒂文特写一些短篇小说,也写写打油诗练手,还为最初几段恋爱在笔记里尝试过十四行诗。几乎有一半的日记条目没有注明日期,而且也只能让读者粗浅地了解作为大学新生的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生活,因此我们删除了这部分内容。 1941—1950年 纽约的青春,以及不同的写作方式 1941年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这一系列日记与笔记始于1941年,这一年她动笔写下第一本日记——日记本,同时还有一本笔记用来记录工作的内容。1941年4月14日,她写道:“我的欲望由两部分组成:我渴望爱情,也渴望灵感。”她自问需要多少经验才能把它付之笔端?生活与工作在多大程度上相互依存?帕特的日记与笔记之间的界限几近模糊,彼此经常互为对应。她在1941年写了两本日记(用英文、法文和德文)和三本笔记(英文),共450页。帕特通常习惯在当晚或第二天凌晨上床睡觉前,记下这一天的活动。 她在巴纳德学院的功课非常繁重,除了自己雄心勃勃列下的阅读书单外,还有堆积如山的作业。她在美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联盟和美国学生联合会都很活跃。。可是渐渐地,没完没了的会议对她灵动无常的性情造成了负担,于是她逐渐淡出了政治活动。对她而言,她在学生文学杂志《巴纳德季刊》担任的主编一职更重要得多:她为杂志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包括《圣佛瑟林盖修道院传奇》,读起来像是她对宗教、性别和作家这一职业的个人宣言。小说讲述了一个被修女们找到的孤儿,他被伪装成女孩抚养成人。这个男孩坚信自己是个天才,十八岁时,为了能以男性的身份生活,他炸毁了修道院。他没有宗教信仰。自以为命中注定要成就一番伟业而追逐不休。 P3-7 |